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夏增民 編 頁數(shù):40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西漢武帝時實行“獨尊儒術(shù)”的文化政策,儒學即與政治結(jié)合,通過官學和私學傳授的教育體系,詔書和法律的公布、流傳,政府遣員循行地方,政府對儒學價值的標榜等渠道,加速在社會中的傳播。西漢中期以后的漢代諸帝大多受過較好的儒學教育,他們推動了政府對儒學的提倡,也促進了社會上層階級的儒學化。這一時期,儒學以兩個向度即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從若干個中心向更廣區(qū)域傳播,引起東漢社會儒學的同質(zhì)化,在儒學廣布的地區(qū),其價值逐漸成為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從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價值觀基本定型。自漢末以至隋代,中國長期處于戰(zhàn)亂和分裂之中,社會政治局勢的變化,改變了中國的思想格局。不過,儒學獨尊的地位雖然受到?jīng)_擊,但仍為政府所提倡,每朝代興,無不整頓儒政,鞏固并提高儒學的地位。三國兩晉時期,中原地區(qū)屢遭兵燹,當?shù)鼐用窦娂娡膺w,從而為儒學向四周的傳播提供了契機,尤其是在南方地區(qū)。由于中原王朝政權(quán)和北方士民的南遷,在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地區(qū)的文化持續(xù)發(fā)展,儒士人數(shù)不斷增長,逐漸形成了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的建康吳會地區(qū)、鄱陽湖流域及周邊的尋陽豫章地區(qū)和洞庭湖流域及周邊的江陵江夏長沙地區(qū)三個儒家文化發(fā)達區(qū)域,出現(xiàn)了建康、會稽、吳郡、尋陽、南郡、江夏、長沙等一些儒家文化中心。這三個儒家文化發(fā)達區(qū)域的形成,與那個時期的移民規(guī)模和路線、南北分治格局下東晉南朝荊州揚州之間特殊的政治形勢以及南方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東晉南朝儒學在這三個儒家文化發(fā)達區(qū)域的基礎(chǔ)上,沿著陸路和水路(海路)繼續(xù)向南、向西擴散,促進了嶺南地區(qū)的南海交趾儒家文化區(qū)的成長,也推動了今福建地區(qū)的建寧晉安地區(qū)儒家文化的發(fā)展。在儒學化官員亦即所謂“循吏”和廣大儒士的努力下,由于儒學的政治文化功能,在儒家文化區(qū)域擴展的同時,風教所及,儒家的文化、精神價值也傳布民間。儒學的南傳,引起了當?shù)匚幕淖冞w,南方土著勢力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崛起,并走上歷史舞臺;而廣大南方土著居民也在文化上認同了漢族,歸屬到漢文化圈內(nèi),漢民族的“文化邊疆”大大南移。隋代統(tǒng)一中國的再造,也正是儒家文化在廣闊地域上傳播后的內(nèi)在訴求。
作者簡介
夏增民,歷史學博士,曾就學于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復旦大學,現(xiàn)供職于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學術(shù)方向為思想史、政治史、社會性別史及歷史地理。
書籍目錄
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二、關(guān)于歷史學術(shù)地理 三、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和資料第一章 儒學傳播與漢代共同價值觀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漢代皇帝的儒學教育及政府對儒學的提倡 一、西漢諸帝及宗室的儒學教育 二、王莽與儒學傳播 三、東漢諸帝的儒學教育及對經(jīng)學的貢獻 第二節(jié) 兩漢時期儒學傳播的渠道 一、完整儒學教育體系的建立與選官的儒學標準 二、采風、循行制度與儒學傳布 三、詔書與儒學傳播 第三節(jié) 上層社會階層的儒學化與儒學傳播 一、西漢官員群體儒學化與儒學傳播 二、東漢官員及儒士群體與儒學傳播 三、儒家文化區(qū)域的擴展與儒學價值觀在東漢社會的確立第二章 三國西晉時期儒學地位的升降與傳播 第一節(jié) 曹魏西晉儒學地位的升降 一、曹魏西晉之儒政 二、曹魏西晉儒學發(fā)展之原因 第二節(jié) 曹魏時期的儒學傳播與分布格局 第三節(jié) 蜀漢儒學的短暫生機 第四節(jié) 吳國儒學的繼續(xù)發(fā)展 第五節(jié) 西晉儒家文化區(qū)域的分布態(tài)勢第三章 東晉南朝的儒政與儒家文化區(qū)的分布 第一節(jié) 東晉南朝之儒政 一、東晉之儒政 二、南朝皇室之儒學教育與文化素養(yǎng) 三、南朝政府對儒學教育之提倡與措施 四、東晉南朝學官之建制 第二節(jié) 東晉南朝儒士之分布 一、對東晉及南朝儒士資料的說明 二、東晉南朝儒士籍貫分布 三、東晉南朝儒士活動區(qū)域分布第四章 儒學的政治文化功能與東晉南朝的文化變遷 第一節(jié) 儒學的政治文化功能 一、儒學的政治功能及其制度化 二、儒學的文化功能及儒家文化價值的播布 第二節(jié) 南朝境內(nèi)的文化變遷與漢民族“文化邊疆”的擴展結(jié)語附錄 附錄A 東漢官員儒學教育資料 附錄B 曹魏博士考 附錄C 三國西晉循吏分布 附錄D 蜀漢儒士資料 附錄E 吳國儒士資料 附錄F 吳國經(jīng)學著作 附錄G 西晉儒士考 附錄H 三國西晉儒學傳授地分布 附錄I 東晉儒士資料 附錄J 南朝儒士資料 附錄K 東晉南朝循吏資料 附錄L 西晉和南朝四代儒士活動區(qū)域分布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東平思王劉宇愿灑心自改,“詔書又敕傅相日:‘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長,耳目牽于耆欲,故五常銷而邪心作,情亂其性,利勝其義,而不失厥家者,未之有也。今王富于春秋,氣力勇武,獲師傅之教淺,加以少所聞見,自今以來,非《五經(jīng)》之正術(shù),敢以游獵非禮道王者,輒以名聞?!衤勍醺男凶孕?,尊修經(jīng)術(shù),親近仁人”;又求《太史公書》,朝廷不許,托辭“《五經(jīng)》圣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王審樂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講誦,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辯破義,小道不通,致遠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諸益于經(jīng)術(shù)者,不愛于王”。如此,西漢中期以后,朝廷對諸侯王的教誨督導,可不任法則用儒學?! ∈枪剩鳚h皇族中有儒學修養(yǎng)良好者。先是有高帝同父少弟楚元王劉交,“好書,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漢興,封楚王,“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高后時,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業(yè)。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日《元王詩》,世或有之”。在他的周圍,聚集著一批儒學大家,劉交對儒學尤其是《詩經(jīng)》的傳播,是有很大的貢獻的。在西漢皇族中,元王這一支系,儒學傳承最盛,其后輩多有人才,這一家學和門風,是劉氏其他支系所鮮見的。元王孫辟強,“亦好讀《詩》,能屬文”。辟強子德“修黃老術(shù)”德子即劉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