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俐敏,孫遠昌 主編 頁數:259 字數:335000
前言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和“權威診斷”,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y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yī)學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這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病理學(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形態(tài)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的改變,揭示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闡明疾病本質的醫(yī)學科學。病理學既是醫(yī)學基礎學科,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具有臨床性質的學科,稱之為診斷病理學(diagnostic pathology)或外科病理學(surgical pathology)。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還可分為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病理學常常是以診斷為目的,以從病人體內獲取的器官、組織、細胞或體液為對象,包括尸體剖檢(autopsy)、外科病理學和細胞學(cytology)。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和闡明:①病因學(etiology),即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包括內因、外因及其相互關系;②發(fā)病學(pathogenesis),即在病因作用下導致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機制和過程;③病理變化或病變(pathological changele—sion),即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機體的功能代謝和形態(tài)結構變化及這些變化與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之間的關系——臨床病理聯系(clinical pathological coyrela—tion);④疾病的轉歸和結局等。病理學為掌握疾病的本質,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而診斷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人類各種疾病的病變特點,從而做出疾病的病理學診斷和鑒別診斷,直接為臨床防治疾病服務。
內容概要
本書是編者按照教育部對高等醫(yī)學院校病理學教學的要求,以最新版(李玉林主編,第七版)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為基礎,參照現代考試模式,總結多年考試經驗,收集整理各類成熟經典試題、臨床病例、醫(yī)學英語短文、易混淆名詞等精心編撰而成的。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解讀指南,對學好病理學的有關要素、病理學命題的常用題材、病理學考試的常用題型及其與題材的關系、試題類型的轉換作了介紹;第二部分——測試題與解析,依次對16個章節(jié)的內容,給出了7種題型,所有題目后都附有參考答案,對有難度的題目同時給予了解析,幫助同學們熟悉考試形式、方法、特點,提高應試能力和考試技巧;第三部分——易混淆名詞與分析,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強化概念,精準地掌握概念。 本書內容具體,題型全面,尤其是對與教材配套的有難度的題目給予解析、病例分析及易混淆名詞介紹等是其他同類書所沒有的。本書實用性極強,適合醫(yī)學院校本、專科生及7、8年制學生使用,也可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習參考書及醫(yī)務工作者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劉俐敏教授,湖北省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務委員;湖北省抗癌協(xié)會腫瘤病理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yī)學會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湖北省科技廳專家?guī)煸u審專家。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解讀指南 一、學好病理學的有關要素 二、病理學命題的常用題材 三、病理學考試的常用題型及其與題材的關系 四、試題類型的轉換第二部分 測試題與解析 第一章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第二章 損傷的修復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 第四章 炎癥 第五章 腫瘤 第六章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第七章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 第十章 免疫系統(tǒng)疾病 第十一章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第十二章 生殖系統(tǒng)與乳腺疾病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第十四章 神經系統(tǒng)疾病 第十五章 傳染病 第十六章 寄生蟲病第三部分 易混淆名詞與分析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吞入:吞噬細胞伸出偽足將附著的細菌包圍攝人到細胞質內,形成吞噬體,吞噬體與細胞質內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3)殺傷和降解:溶酶體內水解酶將吞入的細菌殺傷、降解。進入吞噬溶酶體的細菌主要被具有活性的氧代謝產物殺傷。(4)吞噬的意義:主要是消滅病原體,清除異物及壞死組織。有的病原體(結核桿菌、傷寒桿菌)雖被吞噬,但不被殺死和消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病原體又能繁殖,并隨吞噬細胞游走在患者體內播散。13.答(1)痊愈。炎癥區(qū)壞死組織和滲出物被溶解、吸收,通過周圍健康細胞的再生達到修復,最后完全恢復組織原來的結構和功能,稱為完全痊愈。如炎癥灶內壞死范圍較廣或滲出的纖維素較多,不容易完全溶解、吸收,則由肉芽組織修復,留下瘢痕,不能完全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稱為不完全痊愈。(2)遷延不愈或轉為慢性。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治療不徹底,致炎因子在短期內不能清除,在機體內持續(xù)存在或反復作用,且不斷損傷組織,造成炎癥過程遷延不愈,使急性炎癥轉化為慢性炎癥,病情可時輕時重,遷延多年。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等。(3)蔓延播散。當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毒力強或數量多時,病原菌大量繁殖,并直接沿組織間隙向周圍組織或全身蔓延擴散。局部蔓延:炎癥局部病原菌經組織間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圍組織擴散。如肺結核病,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時,結核桿菌可沿組織間隙蔓延,使病灶擴大;亦可沿支氣管播散,在肺的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結核病灶。淋巴路蔓延:病原微生物經組織間隙侵入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引起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如上肢感染引起腋窩淋巴結炎,下肢感染引起腹股溝淋巴結炎。血道播散:炎癥灶內的病原微生物侵入血循環(huán)或其毒素被吸收入血,可引起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和膿毒敗血癥等。菌血癥:炎癥病灶的細菌經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但無全身中毒癥狀,血中可查到病原菌。一些炎癥性疾病的早期都有菌血癥,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傷寒等。
編輯推薦
《病理學解讀》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