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4 出版社:程國政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3-04出版) 作者:程國政
內容概要
本書以傳記的手法全面介紹李國豪先生一生的功績,在整合同類圖書已有論述的基礎上,運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加工、補充,力求向同濟大學師生和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完整地展現(xiàn)李國豪先生在科研、教育和大學改革建設中的卓著成就。
書籍目錄
引子第一章 同濟求學 “母親挑不動了,就分一點給我” “還是結構比較奧妙” 辦法總比困難多第二章 留學德國 爭取到洪堡獎學金 “我們騎車去贛州” “到了達姆施塔特,我已是兩袖清風了” “抵德一個月,獲準直接攻讀博士” 跟隨克勒佩爾做鋼結構 贏得“懸索橋李”稱號 獲“特許任教工學博士”學位 “聽到大批的飛機和雷鳴般的爆炸聲”第三章 回到同濟 大使說:中國留學生可以經由法國回國 修理外白渡橋 主持土木系系務 市長掉進水溝里 “李校長早就是我們的戰(zhàn)友了!” 院系調整中的李國豪 “1955年開始”第四章 動蕩歲月里 擔任武漢長江大橋顧問 通車那天,大橋晃動起來…… 猜疑、沖擊和光環(huán)一起來 設法保護弟子項海帆 南京長江大橋,中國自己建 武漢長江大橋為何晃動? 縫紉機變身試驗臺 “多用的40¨DO噸鋼沒有必要” 濱州黃河橋工地勞動第五章 復興同濟 先進表彰會上當選校長 同濟開始“兩個轉變” 34年后,再次踏上德國土地 獲得“歌德獎章 ” “高中初結合”與“四條腿落地” “兩個轉變”的速度驚人 名譽校長 百年同濟:與祖國同行第六章 杰出的教育家 “科研就像到陌生的城市,先找‘地圖一’” 新時期,同濟抗震研究從唐山開始 抗震研究,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風洞,越建越多” “我們的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進行的” 結構理論研究結出豐碩成果 “研究課題要有工程背景” “要有國際化視野” 大跨度橋梁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老同濟人眼里的李校長 桃李滿天下第七章 戰(zhàn)略科學家 南京大橋,李國豪提出鋼桁梁方案 科協(xié)主席李國豪:“對寶鋼事業(yè),歷史將會作證” “水源問題,主要聽了李國豪教授的意見” “發(fā)揮專家的作用,將會產生多么巨大的經濟效益” “南浦大橋,中國人可以自己建” “讓外國人在虎門造橋是不可想象的” “海上波濤翻卷,到了那里就風平浪靜了” “絕不能盲目爭什么世界第一”第八章 政協(xié)主席 “老李,保持你過去的風格!” “平反摘帽、落實政策工作要加快進度” “我看就在原址建大樓” “大家一起努力辦好《政協(xié)報》” 成立“政協(xié)之友社”第九章 晚霞滿天 闊別44年后,再回老家 “既是大學又是研究院” 建橋名譽校長 “我認為正確而有意義的生活是……” “每隔一步放一塊大石頭,人就能過河了” “顧問,既顧又問” 蘇通大橋:“建設長江口越江通道非常之迫切” 學術界,他愛做“橋梁” 長壽其實有秘訣 李國豪生平大事年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929年秋,少年李國豪如愿進入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班。開始數(shù)學、物理的成績不太好, “到了補習班二年級,幾門在高中沒有系統(tǒng)學的課程就趕上去了?!崩顕阑貞?,兩年中,他還偷空強化了英文,聽、說、寫全能運用自如。 按照同濟大學當年的學制,不論學習何種專業(yè),均先學兩年德文。每天3個小時的德語課,每周6天18個小時的德語課。每個星期六測試一周的學習成果,測試方式是將中文翻譯成德文,兩年下來,成績合格者升人心儀的專業(yè)學習。 預科學習結束時,李國豪成績優(yōu)異,獲得繼續(xù)學習資格,但他卻面臨著醫(yī)科還是工科的艱難選擇。遵父命選擇醫(yī)科吧,但室友們(李國豪大學期間與醫(yī)科生同住一室)聊起解剖、打針之類的事情就讓他頭暈; “還是結構比較奧妙”,李國豪決定選擇工科,先上了再說。 1931年秋天,李國豪進入工科學習。 當時同濟大學的學制帶有鮮明的德國高等教育印記,非常注重從實習中積累經驗和學科的感性認識。第一學年在實習工廠,要熟悉包括鉗工、車工、銑床、磨床、翻砂、模型、鍋爐、土木等工種、工具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技術,為將來的理論學習打下實踐基礎,與此同時還要學習德文、工廠須知、機械畫、數(shù)學等課程;第二學年主要學習理論,課程包括物理、化學、應用力學、流體力學、投影幾何學、機械元件學、工藝學?!澳畹蕉昙売X得機械沒意思,像什么‘工藝學’、‘機械元件學’很枯燥,比較奧妙的還是結構學?!崩顕雷罱K選擇了土木結構。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同濟大學安排學生住宿打破了專業(yè)界限,將醫(yī)、工專業(yè)的學生混編進入同一宿舍,進入大學的李國豪就與學醫(yī)的同學同住一室。這樣一來,平目的臥談,討論時的相互問難和激發(fā),不同專業(yè)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碰撞讓李國豪受益終生,以至于晚年李國豪常常提起這段往事,并贊賞有加。 大學的頭幾年里,李國豪的生活可以說是有聲有色、衣食無憂。那時,父親在南洋的生意不錯,每個學期都能按時寄來錢款,一心念想著兒子學業(yè)完成后就去南洋開診所的李晃宗默默地支持著李國豪每年七八百元(1927—1936年間,在上海_塊銀元可買16斤大米、4~5斤豬肉)的開銷。 國立之后,同濟大學學生需繳納的學習費用大為減少。據(jù)《同濟大學概覽(1934)》記載的每學期繳費情形:工學院包括學費25元、宿費10元、曬圖費3元、制服費15元、體育費2元、圖書費2元、保證金10元、備用金20元。在這些費用中,制服費并不是每個學期都需繳納的,備用金、保證金只要不是損壞公物、設備也是可以退還的,這樣,每個學期所繳費用不過42元。 但,李國豪每個學期的花銷達到三四百元之巨,這些錢都用到哪里去了呢? 大學期間,李國豪是學校網球隊隊員。時間標明為“1933年6月”的一張,“國立同濟大學網球隊”照片證明,當時李國豪是學校網球隊4名成員之一。在當時,網球對于絕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尚不知為何物,從球拍到用球到裝束,所有設備均為國外進口。要從事這項運動,除了學校少量的資金支持外,平時一切開銷都得個人自掏腰包。不僅如此,李國豪還對當時十分流行的留聲機、收音機等新鮮東西興趣極濃;周末,還跟隨喜歡跳舞的同學到大光明電影院樓上的大滬舞廳做觀眾,看同學們翩翩起舞。2013年1月3日,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吳啟迪接受采訪時談道:“李校長任名譽校長期間,對學校的一些文娛活動依然興趣濃厚,比如藝術節(jié)期間的音樂會,新年前夕的‘新年舞會’,他都會攜夫人一同參加,活躍勝于年輕人?!? 會玩的李國豪學習成績同樣十分優(yōu)異,大學5年,在每年全校僅有的三四名免費生中,雖然其他同學的面孔經常改換,他卻始終牢牢占據(jù)一席。 辦法總比困難多 李國豪讀同濟的7年正是同濟大學迅速發(fā)展的“黃金歲月”,雖然淞滬抗戰(zhàn),地處交戰(zhàn)區(qū)域的吳淞——同濟校園受到重創(chuàng),但并沒有拽住同濟高速發(fā)展的步伐。 和今天的大學生一樣,作為學生的李國豪,當年也~樣較少感受到學校的風云際會。他當時的處境是:1934年以后,遠在南洋的父親再也支撐不住李國豪的花銷了。 “第五年不能供應,第六年父親來信要我休學找工作?!崩顕阑貞浾f, “學醫(yī)多半自己開業(yè),機械在軍工系統(tǒng),土木沒什么門路。”當時,同濟機械系畢業(yè)生基本都去了軍工系統(tǒng);醫(yī)學畢業(yè)生基本都是自謀生路,或自開診所或出洋深造;而土木類畢業(yè)生,由于當時相關政府部門主事者大都是唐山交通大學校友,其他院校土木畢業(yè)生要謀到一份公差十分不容易。 李國豪思來想去,自己已經欠了好友李敦誼四五百元,要是不讀了,這些錢就沒有辦法還了。P10-13
后記
不再是鍵盤的“咔咔”聲,當輸入最后一個字符后,坐在電腦前的我已經難以自已,腦海里,李國豪、同濟大學、國家、學校、橋梁、工程教育……一個人和一所學校、一個人和一個民族,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它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李國豪,放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子孫的長長名單中,究竟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位置? 1929年9月,一名客家少年走進國立同濟大學,和很多富家子弟一樣接受德式高等教育;和很多富家子弟不一樣的是,他經常要為學費發(fā)愁。千難萬險地完成學業(yè)之后,走向社會卻找不到專業(yè)對口的工作,還是母校張開了寬厚的懷抱接納了他。在同濟大學,他獲得了洪堡獎學金資助得以負笈德國深造,可以說是同濟大學成就了李國豪。 8年之后,李國豪回到祖國。他也曾想過為國家干些修橋建樓之類實務;也想過到中央研究院,為此他還請長期在國民政府中任要職的校友朱家驊幫忙,但他最終還是和母校不分不離、患難與共?!耙弧ざ拧?、大搜捕、院系調整、反右、“文革”、兩個轉變……作為同濟的教師、領導者,李國豪與母校一起經受考驗,一起煎熬等待,一起大展宏圖,同濟大學今天已經成為一所在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李國豪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 是同濟養(yǎng)成了李國豪求真務實、勇于追問的學術品格,李國豪給同濟也帶來了愛國愛校的大局意識、勇?lián)笕蔚淖鋈似犯瘛ⅹ毩⒂赂业膶W術精神、淡薄名利的人生境界和團結合作的集體觀念。雖然,在漫長的人生歲月里、在空前的政治災難中,李國豪彷徨過、猶豫過、悲觀過,但這些卻如一面鏡子,照出的正是一名為學術而生的知識分子的善良與無奈。 作為一名學者的李國豪,在民族、個人均遭厄運的困難時期恰恰是最先從學術研究中找回了做人的尊嚴,找回了做人的自信,找回了學校的希望。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李國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沒有做出多少自己能引為滿意的在大范圍或小范圍內有益于勞動人民和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事。”哪怕是厄難不能茍免的艱難歲月里,盡管遍體鱗傷,李國豪也沒有去怨天尤人,他的心中想著的還是大小范圍內“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之事,他的報國之心依然不改,于是,甫一改革開放,李國豪隨即站到國家發(fā)展的時代前沿:“歷史將會證明”、“讓外國人在虎門造橋是不可想象的”、“海上波濤翻滾,大小洋山風平浪靜”……斯人已去,言猶在耳,“每當國家需要,我自貢獻綿薄”。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獨立的學術品格、強烈的愛國之心,讓李國豪從一名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成為了一名中華民族急需但又稀缺的戰(zhàn)略科學家。 李國豪身上讓我們汲取的東西很多很多…… 坦率地說,我來寫大師李國豪的條件是不夠的。我既不是他的人室弟子,也和他沒有什么交往,加上對結構力學、橋梁理論的陌生,唯一有的只是對李國豪先生的學問和人格的高山仰止、風從影隨。 既然領了命,自己暗下決心,把這次機會當成自己洗滌靈魂、陶冶人生的一次長征。于是,2006年初開始,在北風呼嘯的隆冬季節(jié)開始了資料搜集,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到了先生故鄉(xiāng)梅州,那里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和祖國其他地方并無二致,不同的是奇特的民居建筑和那里古老的風俗。形制奇特的圍龍屋圍住了客家人的凝聚力,以祭祀祖先、教子勉讀為核心的風俗固守住了客家人的傳統(tǒng),挽住了客家人的未來。留住了傳統(tǒng),走遍天下的客家人還是團結的一家人;挽住了未來,天下的客家人都是有為的炎黃子孫,李國豪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資料工作是枯燥而繁瑣的,好在李國豪先生的親朋好友、學生弟子以及學校老領導、相關部門的同志們鼎力相助。他們是孫鈞、王建云、吳啟迪、周家倫、朱紹中、陳小龍等領導、專家,李國豪的夫人林鳳棣,公子李滬曾、李樂曾,先生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項海帆、袁國干、葛耀君,先生的同事趙其昌、趙松齡、趙振寰、肖友瑟、朱照宏等,黨委宣傳部長吳為民、副部長孔德懿及同事們,同濟大學出版社前社長郭超、現(xiàn)社長支文軍等,還有上海市政協(xié)、上海市科協(xié)、同濟大學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東海大橋指揮部、上海長江隧橋指揮部、寶鋼……詞短話長,難以盡述,是大家的傾力支持,最終促成這本傳記的成形,因此,也可以說這篇東西是集體的勞動果實;李先生的早期經歷,參考了代繡、莊辛二先生所著《一片丹心化彩虹》及其他同志的回憶文章等等,難以盡述。在這里,筆者對大家的無私幫助一并表示感謝! 寫作的過程雖然十分吃力,但是快樂也如影隨形。循著先生的人生軌跡,我們不止一次地猜想,如果當時先生作了另外的選擇,如果先生當時放棄了,如果……哲學史家任繼愈說:“歷史沒有如果。”風風雨雨、曲曲折折,有時有些狼狽、有些顛仆,甚至有些落魄,有些無奈,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客家之子李國豪骨子里的堅毅與頑強沒有改變,客家人的豁達與恬淡始終如一。正因為如此,作為科學家的李國豪讓歷史、讓中華民族的振興大業(yè)一次又一次地選擇了他?!拔抑饕犃死顕澜淌诘囊庖?。我從工作中感到,他的深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經驗、認真負責的精神、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使我在決策時感到心里踏實?!保愬\華語)在上海、在中國土木工程界,李國豪成為了科學風骨的代名詞——既然天降大任,我便站立潮頭。 斯人已去,其風長存;風過草偃,高山仰止。共和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政明治晏大好時期,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國家需要更多的“李國豪”,需要更多興國興邦的科學家、大師。當國家召喚時,我們就能站到前排,大聲說:我擔當!于是,中國崛起有望,強盛可期。 2012年夏,學校開始了李校長百年誕辰的前期籌備。因為有百年校慶之前撰寫《李國豪與同濟大學》書稿的積累,我再次領命拿起拙筆,以數(shù)年間所撰有關李國豪的文字為基礎,進一步增補、擴充和改寫,結為專冊,以紀念老人家百年誕辰。這次撰寫,除了將原有文字重新梳理之外,還增補了許多新發(fā)現(xiàn)、新出版的資料,包括多位同志為李國豪百年誕辰而撰寫的紀念文章,采訪了同濟大學前校長吳啟迪、原黨委書記周家倫等眾多當年親歷者。我的同事姜錫祥老師為本書提供了大量圖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自己學淺識陋、辭拙筆澀,能力十分有限,書稿中必然存在大量難盡人意的地方,未能將大家的滿心期待盡數(shù)變?yōu)楝F(xiàn)實,還望大家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希望日后還有機會補充、完善和進一步的提升!謝謝大家! 筆者謹識 2012年12月于同濟園 2013年春節(jié)前夕再改于居所
編輯推薦
程國政編著的《李國豪》講述作為一名學者的李國豪,在民族、個人均遭厄運的困難時期恰恰是最先從學術研究中找回了做人的尊嚴,找回了做人的自信,找回了學校的希望。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李國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