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濱 頁數(shù):347
內容概要
本書試圖從大社會這個視角出發(fā),或者本書稱之為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出發(fā),以期解答當前面臨的嚴峻困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在何處。解決這此問題存在什么困難?這些困難能不能克服?即使不能完全找到答案,仍至少可以對現(xiàn)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思路有一定的啟示。
本書供高等院校教師、學生、有關研究機構以及相關部門使用參考。
作者簡介
王濱,1963年生于沈陽,現(xiàn)為同濟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創(chuàng)造學會理事。1984年畢業(yè)于東北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yè)于東北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和東北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后擔任過東北大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綠谷集團企劃部主任,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同濟大學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和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曾出版《科學精神啟示錄》、《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論》、《中國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科技騰飛》、《科技革命與社會發(fā)展》、《超越邏輯——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尋求獨創(chuàng)——創(chuàng)新思考術》等18部著作,其中獲“全國優(yōu)秀科普著作獎”等國家級圖書獎兩次,省級優(yōu)秀圖書(成果)獎兩次。
書籍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引言:為什么在路燈下找鑰匙
第二章 從大社會環(huán)境視野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一、現(xiàn)實社會的困惑
1.社會變遷與社會轉型對人們心理和行為的沖擊
2.市場經濟大潮與全球化對人的道德的沖擊
3.網(wǎng)絡化時代,社會思潮和大眾文化所帶來的沖擊
4.軟實力之爭帶來的危機與挑戰(zhàn)
二、現(xiàn)實教育的困惑
1.我國已進入心理疾病高發(fā)期
2.“5+2=0”的無奈
3.自我教育、學校教育與大社會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遇到的困惑
1.概念、提法的復雜性
2.對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理解
3.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理解
4.對“修煉自身”與“抵制入侵”的不同路徑選擇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與大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觀
1.“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概念的提出
2.“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概念的提出
3.從教育環(huán)境視角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4.從教育環(huán)境視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5.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意義
第三章 大社會教育的形式之一——社會思潮、文化運動與社會公共活動
一、社會運動與大眾文化
1.社會運動引發(fā)的思想解放教育
2.大眾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夢想可以是美麗的
4.體育比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美國嬉皮士運動及對思想教育的啟示
1.美國嬉皮士運動產生的背景及表現(xiàn)
2.警惕中國社會轉型期中存在的類似現(xiàn)象
三、社會公共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1.抗震救災活動的教育意義
2.公民教育教什么?“兩會”的教育意義
3.法庭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4.社會禮儀與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5.遺體捐贈館里的遺書
6.觀眾,請不要吝嗇你的掌聲
四、社會慈善活動的教育意義
1.社會慈善活動的示范效應
2.“捐款鐵公雞”事件
3.“慈善”是一堂社會教育課
第四章 大社會教育的形式之二——社會反面教育的意義
一、反面教育的正向轉化
1.“范跑跑”的教育意義
2.城市建設中的“偽愛國主義”現(xiàn)象
3.黑磚窯事件與新疆包身丁事件
4.富士康“13連跳”引出的社會反思
5.毒奶粉事件拷問行業(yè)自律與企業(yè)良知
二、彭宇案的“示范”效應
1.宇案回顧及社會評論
2.彭宇案的后繼效應
3.令國人尷尬的“雷鋒難做排行榜
三、圍繞高校發(fā)生的幾起反面事件引起的道德討論
1.河北大學的“李剛門”事件
2.復旦大學的“黃山門”事件
四、不知感恩引出的感恩教育話題
……
第五章 大社會教育的形式之三——社會爭論與社會大討論
第六章 大社會教育的形式之四——大眾影視與通俗讀物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精神資源整合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載體資源整合
參考文獻
后記
作者簡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這張大字報在大學校園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升旗的教育意義再一次被人們提及,而沒有很好的利用這種儀式卻也反映出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細節(jié)的問題,我們還真得感謝察覺到這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大聲給予疾呼的大學生。汶川大地震的劇痛粉碎了塵世的喧囂,人們徒然發(fā)現(xiàn),社會充滿了溫情,中國人開始懂得痛惜、感恩和崇敬,并急切地嘗試表達。除了全民參與的三日哀悼外,各種民間的悼念活動不可勝數(shù),網(wǎng)上紀念館紛紛推出。汶川大地震的悲痛總有一天會淡去,但人性的旗幟已經高高飄揚,政府和民間團體可以以此為契機,興建一批獻給軍人、醫(yī)療隊、志愿者等抗震救災參與者的紀念設施和雕塑,進而逐步形成廣泛的中國特色的紀念褒獎制度和儀式,教人民以博愛,促社會更人性。2008年5月19日,是全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哀悼日第一天,14點28分全國人民默哀三分鐘,汽車、火車、輪船、警笛鳴響致哀。從后來播報的電視新聞上,我們看到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全體居民靜穆默哀的畫面,多日來內心積蓄的哀傷和慌亂有了些許的鎮(zhèn)定和撫慰。但三分種過后,卻出現(xiàn)了許多人聚集在一起振臂高呼、呼喊口號的畫面,這個畫面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筆者絕對不是指責年輕人這種自發(fā)的激烈的情緒表達方式,也承認這是積極的使人振奮的愛國主義態(tài)度,但筆者內心總感到一絲的不安,在這個時候我們難以接受一切喧囂浮躁高分貝的狂熱舉動。如果去上綱上線的話,這種舉動是所謂“人定勝天”思維的慣性表達,也是所謂“人無須敬畏大自然”的翻版。這中間缺少的是一種深深的敬畏和對敬畏的虔誠的表達方式。
編輯推薦
《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論:大社會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狀況,很類似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晚上,一位警察巡邏時,見一個人在路燈下弓腰尋找東西,就問:“你在找什么呢?”那人回答:“我在找鑰匙。”警察接著問:“你的鑰匙是丟在這兒嗎?”那人說:“不是?!薄澳悄銥槭裁匆谶@兒找呢?”面對警察的追問,那人回答道:“因為這兒比別處亮!”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