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美術館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同濟大學  作者:王璜生 編  頁數(shù):28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今年初起,全國的美術館都陸續(xù)實行“免費開放”,這是國家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舉措,對中國未來的文化發(fā)展將產(chǎn)生重大的意義。在中國,“美術館文化”起步較晚,社會對美術館的認識和意識普遍薄弱,美術館自身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和規(guī)范化的運作管理等,因而,就更談不上作為“文化”的美術館,它如何實現(xiàn)文化的“公共性”,美術館的公共性并不僅僅是免費或多些觀眾,而更重要的是美術館所呈現(xiàn)的文化的性質(zhì),包括知識的開放性、公眾的參與性、情感的共構(gòu)性、思想的多元性等,而更進一步涉及的是社會的民主意識、知識建構(gòu)等。其實,美術館“公共性”的實質(zhì)應該是關于公民社會的文化權益問題,也就是說,公眾不僅僅是可以免費地走進美術館,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主體的公眾走進美術館之后對美術館文化的訴求和表達。而從美術館的職責及功能來講,與公眾交流對話、為公眾服務的主要工作是落實在其“知識生產(chǎn)”的職能上,它以提供具有文化品質(zhì)和高度的知識思想、精神性、視覺內(nèi)涵、空間環(huán)境等為目標。因此,在逐漸走向公民社會的歷史階段,如何重視美術館的“知識性”的建構(gòu),如何提升與完善美術館的作用和功能,是迫切需要探討的話題。本期以“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知識性”為題拋出這樣的問題進行討論。

書籍目錄

卷首語
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知識性王璜生
Publicity and InfOrmativeness of Art Museums Wang Huangsheng
大學思想University Philosophy
一個廢墟上的棲居者的思考郭軍002
Thinking of the Man Inhabiting the Ruins Guo
Jun
美術館文化Museum Culture
知識生產(chǎn):美術館的功能和職責王璜生012
Knowledge Production:Func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Art Museum Wang Huangsheng
美術館的品牌策略 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016
Brand Strategy of Art Museum Julian
Stallabrass
從皇家畫廊到公立美術館——盧浮宮美術館和倫敦國家美術館卡羅爾哪肯027
From Royal Gallery to Public Art Museum:Louvre
Museum and London
National Gallery Carol Duncan
美國美術館巡禮 于美成050
Art Museums in America Yu Meicheng
美術館發(fā)展與文化策略一一國際美術館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下)2008 058
Museu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trategy:Intermational Art Museum
Development Strategy Symposium 2008(Part
Two)
藝術史與理論Art History and Theory
繪畫的終結(jié) 道格拉斯.克利姆普090
The End of Painting Douglas Crimp
視覺文化、藝術與視覺研究 阿萊西.艾爾雅維茨105
Visual Culture,Art and Visual Study Alex
Erjevic
……
新學科
公共與教育
研討會
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再有,藝術史必須發(fā)展出一種新的話語表述方式以適應于隨著新媒體、新技術而出現(xiàn)的新的視覺表現(xiàn)方式。在我們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貝爾廷提出了將“媒體研究”與藝術史研究相結(jié)合的思路;提議重建“某種新的圖像學類型”以便于把“一般的視覺媒介”(無論它們是否是藝術)都包容在內(nèi);貝爾廷甚至期待著一個“新的本雅明”橫空出世,如后者曾經(jīng)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1936年)一文中成功地解釋了他那個時代的新生藝術形式——攝影和電影——那樣,“能夠向今天的我們解釋我們所在的世界”,并揭示“在給定環(huán)境中藝術那變化著的文化含義””。貝爾廷最后強調(diào),在這個“藝術史終結(jié)”了的時代,研究藝術史在方法論上是自由的。他在1983年版著作中就說,因為有無數(shù)的道路向研究者敞開著,藝術史家不必強迫自己把研究對象納入某種藝術史的宏大敘事,而是可以讓它“言說自己的真理和本身的信息,總之,除了讓它回答藝術史家提出的問題之外,不必作任何事情””。也是在同樣的意義上,貝爾廷把2003年版本書的寫作看作是僅僅“展現(xiàn)作者建立在個人史和專業(yè)經(jīng)驗上的看法”如而已。需要指出,期望在這里對貝爾廷如此宏博而豐瞻的著作整體作出評價,既非本文目的,也超出了筆者目前之所能。下面我僅就作者與本文論題緊密相關的幾個犖犖大端提供自己的幾點觀察。第一,貝爾廷認為隨著“藝術史的終結(jié)”迎來了一個藝術史的個人敘事階段,這一說法的意義尚有待于厘清。以貝爾廷的個人實踐而言,他的藝術史敘事等于是把一部“普遍的藝術史”分成了三部各自獨立的藝術史(“前藝術時代的形象史”、“藝術時代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史”和“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史”),但正如一條被截成三塊的鯨魚無論如何也稱不上小魚,一個宏大敘事即使在一分為三之后,無疑也與所謂的個人敘事相距甚遠。問題似乎不在于敘事的大小,而在于敘事本身是否合法;在于什么樣的敘事才具有合法性。

編輯推薦

《大學與美術館: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知識性》是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學與美術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