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作者:黃昌勇 頁數(shù):325
Tag標簽:無
前言
近半個世紀的世界考古學研究表明,東西方古代文明的衍化過程具有相似性。然而,世界上還沒有一個這樣悠久的巨大文明體能像中國這樣歷經(jīng)變革而延續(xù)不斷。東部面向海洋,西部面向歐亞大陸,此種人文地理特征,不僅為在黃河、長江流域發(fā)展中國古代文明創(chuàng)造了基本的環(huán)境和條件,也為中國與世界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連接提供了相應(yīng)的可能。當然,中華文明之聚合力和綿延性的形成,既與“書同文”即漢語言文字的高度統(tǒng)一有關(guān),又與“史傳百姓與知”的文教浸淫傳統(tǒng)密不可分。誠如晚清章太炎指出,“國之有史久遠,則亡滅之難”,而“史之所記,大者為春秋,細者為小說”,“傳固有載故事者也”。以此亦可見,“史”、“傳”雖為漢語敘事的原初樣式,但其中早已埋下了小說、故事、神話的連體因子。中國文學史上的敘事經(jīng)典,像《史記》、《山海經(jīng)》、《聊齋志異》、《紅樓夢》等等,經(jīng)世代披閱、口耳相傳,無疑對民族精神的形塑和漢語智慧的傳承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
內(nèi)容概要
學術(shù)大廈也是一磚一瓦而成?!洞u瓦的碎影》〔增訂本〕展示了作者近20年來學術(shù)道路的足跡,是作者學術(shù)道路一次反顧性的總結(jié),展示了作者研究中國新文學、上海文學文化等領(lǐng)域的致思框架和治學風格,雖然,每篇論文多生發(fā)于問題意識,但方法自覺和整體視野仍然非常明顯…… 黃昌勇多年來執(zhí)著于左翼文學的探求?!洞u瓦的碎影(增訂本)》對左翼文學潮流所作的宏觀考察,也是從細微的史料考辨入手,力圖還原歷史深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例如對左翼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去研究者多把目光集中于1928年的論爭,《五四文學思潮中的重要一翼》將馬克思主義所影響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一直追溯到五四時期,其意義不僅在于得出一個新的結(jié)論,更在于祛除遮蔽,使左翼文學研究從種種主觀的臆斷中一步步走出來。
作者簡介
黃昌勇,男,1996年12月生,可南潢川人,博士,教授。現(xiàn)任同濟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中國文學中心常務(wù)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左聯(lián)五烈士評傳》〔重慶出版社,1995年11月〕,《王實味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等。
書籍目錄
原版序言/1增訂本自序/1五四文學思潮中的重要一翼/1被遺忘的20年代鄉(xiāng)土作家/19左翼文學、左聯(lián)文學及其他/29文學人生:左聯(lián)五烈士綜論/35預言與危機:馮雪峰的丁玲論/49丁玲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里程/68新文學世界中的瞿秋白/84新月派史略/101前期新月派的文學思想/118新月詩派論/145詩藝探索與文化訴求/168寂寞孫大雨/187孫大雨與中國現(xiàn)代詩/198京派小說的人道情懷/206沈從文的文學批評/216往事與隨想/225歷史塵煙中的聲音/231宿命中的沉?。?40《野百合花》如何被利用/256《野百合花》的前前后后/266“魯迅道路”問題的理論反思/283上海傳統(tǒng)與知識分子的文化想象/300“上海經(jīng)驗”應(yīng)該如何/304上海究竟帶給作家怎樣的靈感/307大學史的另一種敘事/310后記/324
章節(jié)摘錄
第一次見到孫大雨,是在1994年的春天,記得我從復旦大學南區(qū)穿越市中心,來到吳興路一座高層住宅樓,據(jù)說,這里都是上海高級知識分子的駐地。孫大雨平反后有關(guān)部門給他安置在這里,其實,孫大雨居住的也不過是一套普通的三居室樓房。實話說,這次見面,并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印象。其時孫大雨已是九十高齡的老人,穿一身藍布中式服裝,大而寬的面龐已顯松弛,顯出若有所思的樣子;他的思維也已處在混沌狀態(tài),前塵往事在他深邃的記憶中只能永久地埋藏了,只是他偶爾用純正的美式英語談及關(guān)于莎士比亞、新詩格律的問題在提醒我:歲月的流徙,并沒有帶走他心靈深處的刻痕,他雖然不能用清晰的語言向人訴說,可留在他內(nèi)心的人生悲喜劇卻仍在一幕幕收合開啟。面對這樣一位老人,我知道我面對的是一段讓人懷念讓人心驚的歷史,我悄然離開,帶著深深的遺憾。據(jù)說,在我之前,除華東師大的陳子善先生來訪過,少有研究者問津。
后記
1926年10月30日一個大風之夜的廈門,魯迅先生為他的第一部文集寫了篇題記,文集取名為《墳》,意味著“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念”,十一天后,他又禁不住寫了長文《寫在(墳)后面》,充溢著復雜的心緒。對于我來說,這本薄薄的文集的出版,也有著類似的心境。一個人如果有太多的時間難以打發(fā),我們謂之空虛;但如果他不能夠自己支配時間,則是有了不自由的征候,這是人生的兩難。以前聽到一些人說自己連寫封信回個電話都沒有時間,總會不屑一顧,認為是矯情,當自己有了切身體驗后,才嘗到了那滋味的不一般。編這部書稿,斷斷續(xù)續(xù)用了半年的光景,從盛夏到嚴冬。其間因為父親病重來上海住院治療,一度使我產(chǎn)生了放棄出版這部文集的念頭,思緒理不清,理由也道不明??偹阃杲Y(jié)了一項工作,讀博士時的指導老師、著名魯迅研究專家陳鳴樹教授和學兄符杰祥博士為我作了長篇序言,一方面是對我學術(shù)成長道路的一個小結(jié),另一方面也給予了清晰的鞭策。其間過譽之辭甚多,讓我平添不少慚愧,也有了更大的壓力。需要說明的是書中所收的文章都在刊物或報章上發(fā)表過,對于那些熱心的編輯,心存的感激是永遠的;還有關(guān)于京派等幾篇合作的文章,經(jīng)合作者同意亦收集在此。從1995年走進同濟以來,生活一直不能平靜,私慕中的靜讀生活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也因此自己常常是在一種惶惑和緊張中度過。年復一年,生命如流水,日子也似風箏斷了線。我將書名謂之“磚瓦的碎影”決沒有謙虛的意味,只是表示出對自己這些年來的工作深深的反思和不滿。好在自己沒有失去信心,內(nèi)心總還存有渴望,平淡的生活中雖不會有奇跡發(fā)生,但相信磚瓦能建成大廈,碎影也會成形。我愿用以后的工作回報那些對我寄予厚望的師友和一直關(guān)注著我的朋友們。作者志于2002年12月26日
編輯推薦
《磚瓦的碎影(增訂本)》對左翼文學潮流所作的宏觀考察,也是從細微的史料考辨入手,力圖還原歷史深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例如對左翼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去研究者多把目光集中于1928年的論爭,《五四文學思潮中的重要一翼》將馬克思主義所影響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一直追溯到五四時期,其意義不僅在于得出一個新的結(jié)論,更在于祛除遮蔽,使左翼文學研究從種種主觀的臆斷中一步步走出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