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

出版時間:2009年4月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周明之  頁數(shù):27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毋庸諱言,眼下的中國史學正經(jīng)歷著一場巨變,這一巨變因同時構(gòu)成為中國社會巨變的一部分而顯得異常深刻。    事實上,這一巨變已延續(xù)了近三十年之久。只是,在進入新世紀后,巨變在悄然加速。巨變不要緊,關(guān)鍵是要有個基本的方向。而此時的中國史學,卻失去了度量變動的參照本身,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正不知該劃向何處。    方向不明,且道路崎嶇,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當前的史界情勢!    “歷史學往何處去?”從“文革”結(jié)束后就一直是個問題。最初我們想回到前“文革”時代,很快發(fā)現(xiàn)不行。八十年代我們急切地擁抱現(xiàn)代化,“反傳統(tǒng)”,向往所謂的“西方文明”。九十年代,“西方”雖未淡出,但“傳統(tǒng)”卻卷土重來,與傳統(tǒng)互為表里的“國學”也隨之復興重光。出于對所謂“國學”的向往,九十年代的知識界集體向民國學術(shù)走去。近若干年,我們的學風又在調(diào)整之中,回歸考據(jù)的勢頭有所減弱,“西學”特別是其中的“西方漢學”或美國中國學重又抬頭,乃至有成為“顯學”的跡象。但“西方漢學”能成為未來史學界的穩(wěn)定方向嗎?回答顯然無法立刻作出。    實際上,史學界仍處在摸索和徘徊之中。        史家的天職讓我們懂得,巨變的時代,巨變中的史學,需要一份清楚的歷史記錄,或者說一份實錄。這份記錄或?qū)嶄洷仨氁N近時代,要同“本土化”與“全球化”交相輝映的學術(shù)現(xiàn)實共脈動;要盡可能多地容納大家對其歷史去向的望聞問切,盡可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特色各異和角度不同的病情診斷與癥候分析;還要能引領(lǐng)史學走出當下的迷茫,要竭盡所能地尋找中國史學前行的新航向。其中,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概括力的審視和掃描必不可少,而基于不同審視和掃描的批評與專深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

周明之,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專業(yè)為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學任教,后歷任康奈爾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

書籍目錄

緒言第一章 革命的沖擊第二章 新思想的先鋒  梁濟,1859~1918  王國維,1877~1927  羅振玉,1866~1940  鄭孝胥,1860~1938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催化作用    潛伏的忠和保守性格  忠的再度肯定  今是昨非:對過去的自我的否定  文化和學術(shù)的重建第四章 遺老的生活 租界,辮子,兒女婚姻 鄭孝胥的經(jīng)營 王國維的選擇 羅振玉的海外生涯第五章 遺老的復辟活動  張勛復辟  復辟的時代錯誤性  反對多而主張少  動機的政治觀  外國勢力和復辟運動第六章 保護和整頓宮廷 溥儀的心情 留學問題 優(yōu)待條件 任用新血 移宮頤和園 裁減人員 私有財產(chǎn) 優(yōu)待條件的修訂第七章 遺老與日本  護駕出宮  日本使館  天津日本租界  天津七年第八章 文化學術(shù)的重建  經(jīng)世致用的懷抱  羅振玉的經(jīng)世事業(yè)  王國維的經(jīng)世之學  遠離現(xiàn)實的消遣學術(shù)第九章 遺老的內(nèi)訌和分歧  王國維和南書房行走  清華教職 王、羅的決裂 王國維的自沉第十章 遺老的最后努力:滿洲國    清室內(nèi)部的動力  滿洲國執(zhí)政  遺老的心情  滿洲國中的遺老第十一章 王道理想國  王道思想的緣起  皇帝為政治之本位  孔子為文化之本位  王道的理想世界  滿洲國的王道社會  日本與王道第十二章 復辟的結(jié)束  鄭孝胥的最后見解  溥儀的下場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革命的沖擊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室的潰敗,是一個快速而有決定性的歷史事件。武昌起義沒有遇到持久的抵抗;1912年2月溥儀退位,也沒有強烈的抗議。這一切都說明,革命已經(jīng)不是一個陌生的觀念,而且清室也已失去了向心力,在政府和民間,它都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 ∪欢谶@種氣氛之下,卻有極少數(shù)的人,以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繼續(xù)效忠清朝。他們在忠之外,沒有其他的考慮。我們認為,以往對朝代的忠是常態(tài)。然而20世紀初年的價值觀念和情況變了,清遺民的決定,被視為是異乎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因此也更需要我們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谶@一章里,我要先看革命對清遺老的心理沖擊;其次,我將把他們革命之前和革命之后思想的變化作一比較;最后,我將分析他們對革命的反應的動力來源?! ∴嵭Ⅰ悖?860~1938)是清末近代化運動中的一個活躍人物。他就張之洞幕府,策劃各項維新事業(yè),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主持鐵路的建設(shè)和經(jīng)營,并且積極參與立憲運動??墒撬诮矫娴氖聵I(yè),因為辛亥革命而戛然而止。鄭于1911年6月接令補授湖南布政使,8月初到任之后,又于月底接令赴北京參與研討官制的改革辦法。10月11日在北京時聽到“湖北兵變”的消息。因為武昌起義,所以他無法回到長沙。革命的巨變,不但使他擔擾家人的安危,而且也使他考慮自己所應采取的立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周明之《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所呈現(xiàn)的,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一個特殊群體,一群典型的保守主義者。他們的代表人物,有王國維、羅振玉、鄭孝胥。作者以確鑿的史料告訴我們,這群原本思想開明的有識之士,如何在革命的震撼下轉(zhuǎn)向保守,最終走向毀滅的。辛亥革命之前,王國維對西方思想的深入程度,羅振玉對農(nóng)學和教育改革的思考,鄭孝胥對現(xiàn)代法律精神的領(lǐng)悟,都是超前的。他們在激進與保守之間,也有明確的選擇。羅振玉說:“鄙意今方以進取為最要。保存主義,當與進取主義并行,但不可以保存阻進取。”鄭孝胥也說:“所謂守舊者,皆茍且因循之宗旨,其說甚淺,不足窮也?!笨尚梁ジ锩?,這群人來了個180度轉(zhuǎn)向,都變成了“嚴格意義上”的保守主義者。造成這種轉(zhuǎn)變的外在因素,無疑是突如其來的革命?,F(xiàn)存的政治和文化秩序,一夜之間被摧毀,令他們張皇失措。王國維、羅振玉流亡海外,鄭孝胥退隱租界。而革命正是激進的產(chǎn)物、西化的結(jié)果,與他們早年的主張有直接的關(guān)系。于是,他們開始反思,否定舊我,放棄開放的立場,轉(zhuǎn)向保守。面對清末體制的僵化,主張引進西學,改革開放;面對民初時局的失控,主張回歸傳統(tǒng),恢復秩序。立場逆轉(zhuǎn)了,角色換位了,不滿現(xiàn)狀、尋求解救之道的理念卻是一致的。也正是這種憂患意識和經(jīng)世致用的懷抱,使他們自以為占據(jù)道德的制高點,敢于在大勢已去的情形下固執(zhí)己見,儼然是重任在肩。轉(zhuǎn)型之后,他們將理想寄托在傳統(tǒng)制度上。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描繪“東方之道德及政治”的理想境界,認為那就是拯救世界的“經(jīng)驗之良方、對癥之新藥”。鄭孝胥則回到《禮記·大同》,闡發(fā)他的“王道”理想,將以孔子為中心的儒學和帝王制視為最高境界,并試圖在所謂“滿洲國”付諸實踐。但是他們推崇的傳統(tǒng)制度價值何在?傳統(tǒng)制度在新的環(huán)境下何以仍能適用?實行了傳統(tǒng)制度會有怎樣的后果?都沒有經(jīng)過認真的探討。總的印象是,他們反對多而主張少,義憤遠多于理智的謀略,醉心于烏托邦工程,卻未能提供可行性方案。由于強調(diào)意圖倫理,他們只問動機,不計后果;為了終極目標,不擇手段。羅振玉一方面收集和出版史料,抵御西學泛濫,拯救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又為謀求忠于清廷的經(jīng)濟保障,賣掉大量古物書畫,加速了文化的流失。鄭孝胥走得更遠,為實現(xiàn)他的王道理想,不惜借助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力量,與虎謀皮。這些都并非出于一時糊涂,而是保守主義自身局限性使然。因為保守主義追求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付之于實踐,必須訴之于現(xiàn)實的力量,訴之于強權(quán),結(jié)果自然會出現(xiàn)無法控制的局面,而最終與原先的理想背道而馳。這是清遺老的悲劇,也是所有保守主義者不可避免的悲劇。
  •   遺老身上的“忠”和“氣節(jié)”是我關(guān)注的問題,也是評價這些人的關(guān)鍵。
  •   史料翔實,卓有見地。
  •   自己精挑細選的,當然是好書!
  •   周明之教授的著作思辨性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
  •   這其實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如果對相關(guān)歷史感興趣的話,可一讀。
  •   書寫的不錯,也是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不過林志宏的論文做得比這一本更好一點。這次搞活動,買的還算值得
  •   只是當當網(wǎng)這次送的這本書竟然是有些破損,只不過內(nèi)容還好
  •      十九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現(xiàn)代化史”。在內(nèi)憂外患的強大壓力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清末新政到五四運動,從北洋政權(quán)到南京政府再到人民共和國,進步作為時代的核心詞匯,始終是執(zhí)政者和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標。就像孫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說的那樣,“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近代中國激進主義的狂飆下,任何人對傳統(tǒng)抱有持續(xù)的溫情和敬意,都有可能被作為“反面教材”,冠以“落后”、“保守”之名,成為“先進”者大加撻伐的對象。
       美籍華人歷史學者周明之的近作《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是一部研究保守主義者的重量級著作。他以梁濟、王國維、羅振玉和鄭孝胥四人為個案,通過他們的日記、詩作和遺文等資料,對幾位遺老的生平和思想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近代中國保守主義者的復雜面相。詳實的史事敘述,以及對他們心理和精神的深入分析,使作為保守主義群體的晚清遺老的思想脈絡(luò)清晰的呈現(xiàn)出來。
       梁濟、王國維、羅振玉和鄭孝胥的樣板意義在于,他們都是純正的漢人(梁濟的先祖是蒙古族),卻畢生鐘情于滿人“異族”政權(quán)。民國以共和政體取代清朝,也和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改朝換代迥異,而“保守”如四人者卻至死對清朝念茲在茲。除梁漱溟的父親梁濟,雖宣稱自己自殺雖是忠于清朝,卻也是“忠于世界”以外《梁巨川遺書》(華師大,2008),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畢生蓄辮明志,羅振玉和鄭孝胥兩人甘冒“漢奸”之名,和日本人合作,成立偽“滿洲國”,都是出于內(nèi)心深處的對民國和新文化的不認同。
       就中國而言,所謂的保守主義,既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保守主義者出于一種心理和思維定勢,不同意打破政治和文化的現(xiàn)狀,而主張維持現(xiàn)有體系不變,或在其基礎(chǔ)上做一點一滴的修補。民國代清,導致幾千年來政教合一的傳統(tǒng)體制突然土崩瓦解,對儒家士大夫而言,構(gòu)成極大的心理危機,使他們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序感。
       在傳統(tǒng)士人的內(nèi)心深處,普遍存在的指向過去的烏托邦思想潛流。他們眼中的國際,也更多的是以文化,而不是以現(xiàn)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為界的。所以清朝盡管是以滿族入主中原,但由于執(zhí)政者接受漢族文明并甘愿為其吸收同化,就不能以異族論處。他們設(shè)想的以皇帝為政治本位、以孔子為文化本位的尊卑有序的“王道理想國”,可以跨越民族和國家界限,有著極大的文化包容性。這樣來講,鄭孝胥和羅振玉輕信所謂的“東亞共存共榮”,甘愿在偽“滿洲國”和充當日本人的傀儡,就不難解釋。甚至兩人在聞聽“九一八事變”時,感到歡欣鼓舞,認為民國會由此被一舉消滅,日本天皇會將中國讓給宣統(tǒng)皇帝,王道理想國將得以實現(xiàn)。另外,儒家士大夫也懷有極強的道德感,相信自己就是最高道德的化身。他們認為,自身的一切行動,只要以王道理想國為目的,無論采用什么手段抵達,都具備不容質(zhì)疑的正當性。由于鮮有近代的民族國家意識,即使對中國的國家利益造成極大損害,鄭孝胥和羅振玉等也不認為是。
       余英時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中國并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要求變革較少的人才被劃歸保守之列。的確,這幾位遺老也并非徹頭徹尾的持保守主義立場。眾所周知,王國維早年對康德和尼采了解極深,還是最早將西方邏輯學引入中國的人之一,羅振玉一直力主廢除科舉,對近代新式教育多有規(guī)劃,清末的預備立憲運動中,鄭孝胥也是最著名的領(lǐng)袖,可是辛亥國變,幾位遺老不約而同地否定自己的過去,變成堅定的保守分子。
       其實這樣的轉(zhuǎn)變帶有很大的非理性情緒。且不說面對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以及時代呼喚民主科學的形勢,他們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對既成事實的民國和新文化基本無能為力,連他們自己也意識到處于情感和理智上的兩難境地,盡管他們對這樣的兩難多作回避,不愿正視。許紀霖先生多年前在《激進和保守之間的動蕩》一文中說過:“中國的保守主義在文化上具有一元論的性格;在學術(shù)文化討論上充滿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混淆事實與價值兩重世界,缺乏開放、寬容的學術(shù)態(tài)度和多元價值取向,偏好以唯美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思維方式一廂情愿地營造民族文化的烏托邦?!蓖砬暹z老正是如此,他們將忠誠對象定位于個人,對民國取代清朝持反對態(tài)度,但對于清取代明、明取代元的歷次改朝換代的合理性卻無法解釋;他們一直胸懷“三代之治”,對從未實現(xiàn)過的道德理想國充滿向往,但是卻提不出一個有關(guān)理想國的具體實行方案。在他們?yōu)榍宄q護和批評民國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邏輯矛盾和困難。
       他們能做的,只能是從學術(shù)入手,謀求他們自稱的所謂文化重建,以文化來匡扶世道人心。他們認為,明代的敗亡,是由于宋儒空談心性導致的,學問只有經(jīng)世致用,才能維持道德理想國的不墜。因此王國維,完全拋棄舊有的西方哲學,改而從事古代史的訓詁和考證工作,羅振玉則專注于文物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刊布甲骨文等等。然而周明之在書中說的很恰當,“以考據(jù)經(jīng)世的經(jīng)世救國,是一個曖昧不明,難以自圓其說的概念”,純學術(shù)的古文字學和訓詁是否真能經(jīng)世致用,古代史中是否真能得到所謂的古今治亂之源,無疑也是遺老們不能所回答的。所以在他們選擇遺老身份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jīng)選擇了日后的悲劇命運。
       不過關(guān)于清朝遺老,還可以作進一步討論。那就是同是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士大夫,面對近代以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什么有人選擇做固守傳統(tǒng)的遺老,有人卻可以因時而動,選擇站在“進步”的一方?就個體而言,王國維、羅振玉、鄭孝胥以及梁濟等遺老們的保守主義思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經(jīng)歷有沒有關(guān)系?這些問題很值得思考,可是在本書中作者絕少涉及,也沒有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韓戍
  •   他們將忠誠對象定位于個人,對民國取代清朝持反對態(tài)度,但對于清取代明、明取代元的歷次改朝換代的合理性卻無法解釋
    -------------------
    此語完全缺乏所謂“同情之理解”。清遺民無論在情感還是智性上,與歷代遺民,與顧黃王,其實都是一致的,故而民初遺民最熱衷事之一即覓集考訂前代遺民事蹟,以發(fā)己心聲。所謂“以純正的漢人,卻畢生鐘情于滿人異族政權(quán)”,春秋大義“諸夏而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而諸夏則諸夏之”。以Culturalism而言,實非僅僅忠於一朝一姓,乃是忠於背後之綱常倫理即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所言“吾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者。辜鴻銘嘗言:“我的忠誠,不僅是對我時代受恩于它的王朝的忠誠,也是對中國政教的忠誠,對中國文明目標的忠誠?!绷簼f他所殉的不是“清朝為本位”,而是“幼年所學為本位”。這豈非保守主義者應有之態(tài)度!
    董仲舒云“道之大原出於田,天不變,道亦不變。”沈曾植云“政散民流,而無改乎畏神服教之志,禮之遺澤遠哉?!贝素M非保守主義之真諦!需知即使以西方而言,Conservatism亦非僅有Burke一路。
    目下正讀林宏志《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zhuǎn)變》一書將畢,待取讀周書后擬草一長文與兄細細商榷。
  •   感謝賜教,民國乃敵國也,作者林志宏,此書我讀過。此文為舊文,缺陷頗多,兄所賜教之語我大體同意。我倒覺得對于清遺老的解釋,多半集中于其文化本位的一面,亦強調(diào)其在過渡時代中的矛盾和彷徨心態(tài)。包括林志宏在內(nèi),這種解釋已經(jīng)讓讀者構(gòu)成一種審美疲勞。竊以為,部分遺老固然可算作傳統(tǒng)道德的堅持者,但其非理性心態(tài)絕對有之,并非堅守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一語可以解釋。并近日亦擬以林著為突破口,進一步閱讀相關(guān)文獻,希望從遺老自身的性格、境遇、心理等角度,尋其他的解釋方式。望多多交流,請多多指教。
  •   自邁斯特以降,非理性主義亦是保守主義的一大分支嘛。人性複雜,鼎革之際,當然也會有無數(shù)個人是非恩怨夾雜裏面。若是詳悉當日諸老之性格境遇心態(tài),沈雲(yún)龍主編那三大套蕓蕓大觀的《近代史料叢刊》自是不二之選,惜乎太費時費力了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