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4月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周明之 頁數(shù):27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毋庸諱言,眼下的中國史學正經(jīng)歷著一場巨變,這一巨變因同時構(gòu)成為中國社會巨變的一部分而顯得異常深刻。 事實上,這一巨變已延續(xù)了近三十年之久。只是,在進入新世紀后,巨變在悄然加速。巨變不要緊,關(guān)鍵是要有個基本的方向。而此時的中國史學,卻失去了度量變動的參照本身,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正不知該劃向何處。 方向不明,且道路崎嶇,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當前的史界情勢! “歷史學往何處去?”從“文革”結(jié)束后就一直是個問題。最初我們想回到前“文革”時代,很快發(fā)現(xiàn)不行。八十年代我們急切地擁抱現(xiàn)代化,“反傳統(tǒng)”,向往所謂的“西方文明”。九十年代,“西方”雖未淡出,但“傳統(tǒng)”卻卷土重來,與傳統(tǒng)互為表里的“國學”也隨之復興重光。出于對所謂“國學”的向往,九十年代的知識界集體向民國學術(shù)走去。近若干年,我們的學風又在調(diào)整之中,回歸考據(jù)的勢頭有所減弱,“西學”特別是其中的“西方漢學”或美國中國學重又抬頭,乃至有成為“顯學”的跡象。但“西方漢學”能成為未來史學界的穩(wěn)定方向嗎?回答顯然無法立刻作出。 實際上,史學界仍處在摸索和徘徊之中。 史家的天職讓我們懂得,巨變的時代,巨變中的史學,需要一份清楚的歷史記錄,或者說一份實錄。這份記錄或?qū)嶄洷仨氁N近時代,要同“本土化”與“全球化”交相輝映的學術(shù)現(xiàn)實共脈動;要盡可能多地容納大家對其歷史去向的望聞問切,盡可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特色各異和角度不同的病情診斷與癥候分析;還要能引領(lǐng)史學走出當下的迷茫,要竭盡所能地尋找中國史學前行的新航向。其中,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概括力的審視和掃描必不可少,而基于不同審視和掃描的批評與專深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
周明之,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專業(yè)為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學任教,后歷任康奈爾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
書籍目錄
緒言第一章 革命的沖擊第二章 新思想的先鋒 梁濟,1859~1918 王國維,1877~1927 羅振玉,1866~1940 鄭孝胥,1860~1938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催化作用 潛伏的忠和保守性格 忠的再度肯定 今是昨非:對過去的自我的否定 文化和學術(shù)的重建第四章 遺老的生活 租界,辮子,兒女婚姻 鄭孝胥的經(jīng)營 王國維的選擇 羅振玉的海外生涯第五章 遺老的復辟活動 張勛復辟 復辟的時代錯誤性 反對多而主張少 動機的政治觀 外國勢力和復辟運動第六章 保護和整頓宮廷 溥儀的心情 留學問題 優(yōu)待條件 任用新血 移宮頤和園 裁減人員 私有財產(chǎn) 優(yōu)待條件的修訂第七章 遺老與日本 護駕出宮 日本使館 天津日本租界 天津七年第八章 文化學術(shù)的重建 經(jīng)世致用的懷抱 羅振玉的經(jīng)世事業(yè) 王國維的經(jīng)世之學 遠離現(xiàn)實的消遣學術(shù)第九章 遺老的內(nèi)訌和分歧 王國維和南書房行走 清華教職 王、羅的決裂 王國維的自沉第十章 遺老的最后努力:滿洲國 清室內(nèi)部的動力 滿洲國執(zhí)政 遺老的心情 滿洲國中的遺老第十一章 王道理想國 王道思想的緣起 皇帝為政治之本位 孔子為文化之本位 王道的理想世界 滿洲國的王道社會 日本與王道第十二章 復辟的結(jié)束 鄭孝胥的最后見解 溥儀的下場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革命的沖擊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室的潰敗,是一個快速而有決定性的歷史事件。武昌起義沒有遇到持久的抵抗;1912年2月溥儀退位,也沒有強烈的抗議。這一切都說明,革命已經(jīng)不是一個陌生的觀念,而且清室也已失去了向心力,在政府和民間,它都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 ∪欢谶@種氣氛之下,卻有極少數(shù)的人,以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繼續(xù)效忠清朝。他們在忠之外,沒有其他的考慮。我們認為,以往對朝代的忠是常態(tài)。然而20世紀初年的價值觀念和情況變了,清遺民的決定,被視為是異乎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因此也更需要我們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谶@一章里,我要先看革命對清遺老的心理沖擊;其次,我將把他們革命之前和革命之后思想的變化作一比較;最后,我將分析他們對革命的反應的動力來源?! ∴嵭Ⅰ悖?860~1938)是清末近代化運動中的一個活躍人物。他就張之洞幕府,策劃各項維新事業(yè),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主持鐵路的建設(shè)和經(jīng)營,并且積極參與立憲運動??墒撬诮矫娴氖聵I(yè),因為辛亥革命而戛然而止。鄭于1911年6月接令補授湖南布政使,8月初到任之后,又于月底接令赴北京參與研討官制的改革辦法。10月11日在北京時聽到“湖北兵變”的消息。因為武昌起義,所以他無法回到長沙。革命的巨變,不但使他擔擾家人的安危,而且也使他考慮自己所應采取的立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