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制史

出版時間:2003-8  出版社:山東大學  作者:李玉福  頁數(shù):383  字數(shù):459000  

前言

中國法制史學科是法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專門史學。它是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以及各個朝代、各種類型的法律制度及其發(fā)展變化過程與規(guī)律的學科。在長期的中國法制史的教學與研究過程中, 我們發(fā)現(xiàn), 對于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教學外延范圍,不應當局限于單純形式化的“ 法律制度” 的發(fā)展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的法律現(xiàn)象都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法律現(xiàn)象的法制歷史應當是多層面、立體化的歷史畫面。我們要了解中國歷史上的法律現(xiàn)象,至少應當了解三個層面的法律現(xiàn)象, 即法律思想理論層面的法律思想、立法層面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法律運行層面的法律實踐活動與狀況。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在中國法制史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力圖改變過于單一化的針對狹義“ 法律制度”歷史的平面化陳述,而盡量從體例上實現(xiàn)對中國法制史的多層次、立體化描述。

內(nèi)容概要

這本中國法制史教材,在2003年8月第一次出版時,我們在汲取前人和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中國法制史成果的基礎上,在編寫體例上就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這種探索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2004年12月,本教材被中國法律圖書出版發(fā)行聯(lián)合會授予“首屆中國優(yōu)秀法律圖書獎”。2006年8月,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中國法制史教材被教育部確定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敝袊ㄖ剖方滩木帉懡M的同志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用了兩年的時間,針對原版中國法制史教材進行了精心修改。經(jīng)過修改之后的中國法制史教材力求體現(xiàn)中國法制史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宏觀性、重點性和立體性。它包含了以下特點:第一,為了體現(xiàn)法制歷史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的特點,在中國古代法制史部分,本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斷代史的編寫體例,而是圍繞著立法史、身份法律制度史、刑法史、行政法史、婚姻家庭法史、司法制度史等幾條主線,作縱向的系統(tǒng)論述。其目的在于使讀者能夠從縱向的歷史發(fā)展線索的角度,對于各種法律制度的發(fā)展過程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便于從中總結各種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第二,為了體現(xiàn)宏觀性特點,在每一種法的歷史類型之前,設有專章進行宏觀介紹,例如,在奴隸制法律制度之前設有“中國奴隸制法概述”一章,在封建制法律制度之前設有“中國封建制法概述”一章,在近代法律制度之前設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法律制度概述”一章,這些概述性的介紹,目的在于使讀者對于特定時期的法制發(fā)展概況具有宏觀認識和總體把握。第三,為了體現(xiàn)重點性特點,對于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制發(fā)展變化設專題加以論述。例如,對于“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征”問題、“中國封建法律的儒家化”問題、“中國法律的近代化”問題,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的專門論述,有助于讀者對于中國法制史上一些重要問題的系統(tǒng)思考。第四,為了體現(xiàn)中國法制史的立體化內(nèi)容,即中國法制史不僅僅是制度史,更是有人物、有思想、有司法活動、有事件的活生生的法制歷史,本教材增設了有關法制名人、名案、名事、名言點評的內(nèi)容,即“中國奴隸社會法制名人、名案、名事、名言點評”、“中國封建社會法制名人點評”、“中國封建社會法制名案點評”、“中國封建社會法制名事點評”、“中國封建社會法制名言點評”、“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法制名人、名案、名事、名言點評”等章節(jié)。其目的在于使讀者從重要法制人物、著名案例、著名法制事件和著名法制言論申,更豐富地了解中國法制史的全貌。

書籍目錄

第一編  中國奴隸制時代法律制度 第一章  中國奴隸制法概述    第一節(jié)  中國奴隸制法的社會基礎    第二節(jié)  中國奴隸制法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線索    第三節(jié)  中外奴隸制法比較    第四節(jié)  中國奴隸制法的特點 第二章  中國奴隸社會立法    第一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的禮與刑    第二節(jié)  春秋時代成文法的公布 第三章  中國奴隸制時代法律制度分論    第一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刑法制度    第二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行政法制度    第三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婚姻家庭法制度    第四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司法制度 第四章  中國奴隸社會法制名人、名案、名事、名言點評    第一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法制名人點評    第二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法制名案點評    第三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法制名事點評    第四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法制名言點評第二編  中國封建社會法律制度: 第五章  中國封建制法概述    第一節(jié)  中國封建制法的社會基礎    第二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法的發(fā)展階段    第三節(jié)  中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歷史過程    第四節(jié)  中外封建制法比較    第五節(jié)  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中國封建社會立法    第一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立法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立法(戰(zhàn)國至南北朝)    第三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立法(隋唐)    第四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立法(宋元明清) 第七章  中國封建社會社會身份法律制度   第一節(jié)  貴族階層   第二節(jié)  平民階層   第三節(jié)  賤民階層   第四節(jié)  民族等級 第八章  中國封建社會刑法制度    第一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刑法體系    第二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刑法原則    第三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犯罪總論    第四節(jié)  中國封建刑法中的罪名    第五節(jié)  中國封建刑法中的刑名 第九章  中國封建社會行政法制度    第一節(jié)  秦漢時代的行政法    第二節(jié)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政法    第三節(jié)  宋元明清時期的行政法    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行政法的特點 第十章  中國封建社會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第一節(jié)  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二節(jié)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三節(jié)  宋元明清時期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十一章  中國封建社會司法制度    第一節(jié)  司法組織及其沿革    第二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的訴訟制度    第三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的監(jiān)獄管理制度    第四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司法制度的特點 第十二章  中國封建社會法制名人點評    第一節(jié)  法律思想家點評  ……第三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種類型法律制度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按照中國古代歷史時期劃分,中國的奴隸制禮會是指夏朝、商朝、西周王朝和春秋時期。從時間斷限上講,大約是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5年。中同奴隸制時代的法律制度即指這一時期的法律制度。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國奴隸制社會中,建立在以井田制為核心的農(nóng)業(yè)文明和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家族社會基礎之上的中國奴隸制法律制度,無論從法律形式上,還是從法律制度的內(nèi)容上看,均表現(xiàn)出了不同于西方奴隸制法律制度的鮮明特點。法律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特有的歷史現(xiàn)象。但是,法律現(xiàn)象不能僅僅從它自身來理解,而應當從法律現(xiàn)象所處的特定社會環(huán)境來理解。特定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等各種因素,均對法律現(xiàn)象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作用。為了理解中國奴隸社會的法律現(xiàn)象,我們有必要首先剖析奴隸社會的各種制度。

后記

這本中國法制史教材經(jīng)過多年教學實踐的檢驗,受到廣大讀者好評。在教學過程中也收到了讀者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2006年8月,這本中國法制史教材被教育部確定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借此修改機會,本教材編寫組采納讀者建議,吸收法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體例上和內(nèi)容上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期盼這本教材能夠更適合廣大讀者的需求。本書主要撰稿人是:李玉福(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趙玉環(huán)(第四章、第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韓慧(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二十四章),曲伶俐(第七章、第八章).岳悍怡(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管偉(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劉凡振(第六章、第十五章),支強(第十三章、第十四章),都玉霞(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林樹金(第九章、第十章)。全書最后由李玉福通稿、定稿。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兄弟院校編寫的同類教材和法史學界的研究成果, 得到了山東大學出版社的大力幫助。在此表示感謝。由于時間倉促,水平所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中國法制史》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法制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還沒讀 應該很不錯
  •   幫同學買的 ,都很滿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