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形上學基礎及其現象學的超越

出版時間:1999-12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杰  頁數:258  字數:237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20世紀初只有少數幾個科學家有哲學頭腦,而到了50年代,物理學家則幾乎全成了哲學家。在20世紀的西方知識界,科學和哲學表現出強烈的思想對話,科學哲學蓬勃發(fā)展。維也納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是一些科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物理學家?guī)缀醵际钦軐W家;科學歷史主義的創(chuàng)始者托馬斯·庫恩是一位物理學家,還曾擔任過美國科學院的院長;科學實在論的代表馬里奧·本格37歲就成了一名物理學教授。至今幾乎全美所有的大學都開設有科學哲學的課程。    相比之下,在中國,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的思想溝通仍困難重重。在中國科學界,人們普遍抱有“當心形而上學”的心態(tài)。更有甚者,一些科學家對哲學表現出本能的厭惡,認為哲學家在那里嘮叨的是一些無用的廢話。記得在1992年北京首屆國際科學哲學學術討論會上,西方與會者中很多是工作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的科學家,而參會的中國科學家卻寥寥無幾。    不僅中國科學與哲學之間難以產生對話和共鳴,而且中國科學的重心似乎也在不斷地向技術傾斜,基礎理論領地日趨縮小,這無疑進一步遠離了理性分析的理論王國,中國科學與哲學的融通更是遙遙無期。究其原因,除了一些經濟的考慮外,恰與中國科學傳統(tǒng)中的“厚生性與境”一脈相承,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玄學形象相關。    為什么西方科學界那么熱衷于哲學的探究,對哲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為他們深信由無數的科學哲學家投入畢生精力總結出的這樣一種道理:在理論科學孕育重大的發(fā)展契機的時候,哲學的理性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誕生常常以哲學為先導。    面對中國科學發(fā)展的這些缺憾,劉杰教授的力作無疑是一次響亮的吶喊,這是對科學與哲學融通的一次呼喚。我覺得,作者至少在以下兩點上做了深入的探討。第一,他正確地指出了哲學形而上學對科學研究、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的意義。在科學把人們不系統(tǒng)的片斷信念組織成一個嚴密體系的過程中,理性形而上學為它提供了一套先驗的范疇框架。這個框架就是科學家的“意義的網絡”,人類知識的形成有賴于這個網絡。科學家的基本工作只有與這個“意義網絡”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才能夠得到解釋,并且也才是有意義的。同樣,科學中的革命也就是該“意義網絡”的徹底改變和重建。其次,形而上學的范疇框架是科學家選擇研究問題的一個主要的“協調力量”。形上學的范疇框架作為科學家認知經驗的“無形的組織機關”,在暗中引導和規(guī)范著科學家的興趣,甚至會影響到社會對學術制度的安排和科研機構的設立。所以,我認為該書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哲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一項了不起的成果,值得大家一讀。

書籍目錄

序引言第一章  科學與形而上學  第一節(jié) 科學研究是一項有預設的活動  第二節(jié) 希臘傳統(tǒng)與近代科學革命  第三節(jié) 康德、休厄爾和邁爾森  第四節(jié) 迪昂和蒯因  第五節(jié) 波普爾第二章  形而上學的范疇框架及其在科學中的協調作用  第一節(jié) 何為形而上學?  第二節(jié) 拒絕形而上學所面臨的困難  第三節(jié) 實在論的形而上學立場  第四節(jié) 形而上學的范疇框架及其功能  第五節(jié) 信念與范疇框架的選擇  第六節(jié) 范疇框架的核心與進步  第七節(jié) 科學中形而上學的協調力量第三章  近代科學的形而上學原則  第一節(jié) 形布上學的原則和科學的本質  第二節(jié) 近代科學的三個原則  第三節(jié) 普遍原則的精致化  第四節(jié) 普遍原則在科學中起作用的四種方式第四章  形而上學原則與經濟規(guī)律和理論說明  第一節(jié) 形而上學原則與經驗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形而上學原則與科學理論  第三節(jié) 形而上學原則與科學模型第五章  先驗現象學為科學奠基  第一節(jié) 現象學的目標  第二節(jié) 實質本體論與形式本體論  第三節(jié) 生活世界與科學第六章  科學的本質及沉思的重要性  第一節(jié) 對傳統(tǒng)科學觀的批判  第二節(jié) 科學的本質  第三節(jié) 遺忘不可計算之物  第四節(jié) 沉思的首要性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學的形上學基礎及其現象學的超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