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清華 頁數(shù):32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我清醒地記得它的來路與去向,知道火山的噴發(fā)不止是有壯觀的美景,還有煙火彌漫的危險,知道江河的決堤不止是有一瀉千里的痛快,還有蕩滌一切的可怕后果。但總歸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塵埃自污、冰雪自潔。這混亂的時代里,自有精神的燈火照徹靈魂的寒夜,這喧囂的空氣里,自有沉靜清涼的冰雪洗刷著醒來的天空。
作者簡介
張清華,1963年10月生,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長期從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文學評論》等學術期刊發(fā)表理論與評論文章300余篇,出版《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境外談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天堂的哀歌》《文學的減法》《存在之鏡與智慧之燈》《猜測上帝的詩學》等著作10部。另有散文隨筆集《海德堡筆記》《隱秘的狂歡》等。曾獲省部級社會科學一等獎、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于2000年秋至2001年春、2006年夏應邀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講學。
書籍目錄
自序:什么樣的塵埃與冰雪第一輯黑夜深處的火光六七十年代的非主流詩歌思潮研究朦朧詩:重新認知的必要和理由找回的、生長的和衰弱的近30年詩歌的一個概觀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60年詩歌的一個掠影價值分裂與美學對峙世紀之交以來詩歌流向的幾個問題“底層生存寫作”與我們時代的寫作倫理詩歌標準·網(wǎng)絡平權·無難度寫作第二輯好日子就要來了么世紀初的詩歌觀察人民需要干貨2002年詩歌一瞥2003年詩歌閱讀札記2004年詩歌的幾個關鍵詞那狂歡的煙塵和倫理的震顫《21世紀文學大系.2005詩歌》序言在狂歡中娛樂而不至死2006年詩歌觀感經(jīng)驗遷移和秩序重建2007年詩歌觀察災難,倫理,詩人之死和詩歌之低2008年詩歌印象精神的冰或詩歌的雪2009年詩歌閱讀散記第三輯林中路:詩學隨筆雨夜的細讀大地上長出一串詩歌的果子關于七位山東青年詩人的札記第四輯娛樂化時代詩歌何為答問不當人生的演員訪談詩人多多見證白洋淀詩歌訪談林莽關于當前詩歌創(chuàng)作和研究與程光煒的對話歷史、譜系與個案關于先鋒詩歌與唐曉渡的對話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是1962年,身居青海荒原的詩人昌耀,在苦難中尋覓和體味新婚甜蜜的一首《良宵》。之所以從這里開始,來尋索60年當代詩歌的軌跡,是因為這樣一個起始確乎更富象征的意義--對于當代詩人來說,“良宵”與“放逐”幾乎是同時降臨的,只是在昌耀身上體現(xiàn)得更集中和典型而已。不過對任何一個時代的詩人來說,也許都是如此。50年代的蜜月般的時光,新中國的晨曦,究竟還是持續(xù)得太短,太過匆促,沒有留下太多的經(jīng)得起歲月洗刷的詩歌痕跡。詩歌史當然也可以開列出一長串的名字,艾青、臧克家、何其芳,這些從30年代開始成長的詩人;還有賀敬之和郭小川,他們代表新意識形態(tài)所進行的宏大抒情;新崛起的一代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歌手,石方禹、公劉、聞捷、流沙河、戈壁舟、梁上泉;還有許多從延安興起的民歌運動中熏陶出來的詩人,李季、田間、阮章競等等,他們共同構成了建國初期新頌歌的和聲。但畢竟,對于所有這個時代的詩人來說,如何在保持個體的創(chuàng)作自主性的同時,又完全適應時代政治與主流文化的要求,是一個難題,類似何其芳的《回答》中的那種猶疑和迷茫情緒的流露,確非矯情。成功的例證略顯稀少,連艾青這樣具有卓越藝術功力的詩人,都不得不寫了大量粗淺和應時的作品,像《春姑娘》《藏槍記》之類。倒是他在出訪歐洲和拉美之后所寫的一些“國際題材”的作品,如《維也納》《大西洋》《一個黑人姑娘的在歌唱》等,能夠顯示出他慣用的象征手段,大詩人的氣象:“維也納,你雖然美麗/卻是痛苦的,/像一個患了風濕癥的少婦/面目清秀而四肢癱瘓……”值得提到的當然還有臧克家的一首《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富有哲理,將具體的題材升華為道德和人格的箴言。50年代能夠達到一定高度和純度的詩歌,這差不多就是范本了?! ∪欢谏鲜龈窬窒?,偶爾也有大膽而冒失的探險者,在其詩中表現(xiàn)出不合時宜的個性意志,以及陌生和抒情的調子,像蔡其矯的《川江號子》《霧中汗水》,郭小川的《望星空》、敘事詩《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等等,都呈現(xiàn)出與主導政治趣味不同的個性化色彩,與人性探索的執(zhí)拗沖動,自然也多有詩人因此而獲罪,被打成了右派,或淪為了階級異類,等待他們的,當然也就是呂耀式的那種流放生活和艱難命運了。 值得稍加細說的一位是聞捷,之所以說到他,并不是因為他取得了格外不同凡響的藝術成就,而是說他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種“浪漫主義的詩歌類型”,也創(chuàng)造了當代詩人悲劇人格的典型--代價當然是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但他也有堪稱傳奇的輝煌,那就是居然以逼人的才華與魅力,贏得了擔任他的“專案組”成員之一的才女戴厚英的愛情,戴后來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由于取材新疆的邊域風光,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題材,聞捷的作品似乎因為其特殊的政治優(yōu)勢而獲得了一種美學優(yōu)勢。在書寫哈薩克和少數(shù)民族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他們的勞動場景的時候,融入了在內地題材的詩歌中很難融入的情感內容、愛情心理活動,還有戲劇性情節(jié)的細膩刻畫,《吐魯番情歌》也因此一舉成功。至于五六十年代的其他詩人,在“浪漫主義”詩歌實踐方面則幾乎無成功例證,除了無限的夸張和泛濫的擬喻,并沒有來自美學方面的真正支撐?!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