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彌勒既是大乘佛教信仰中兜率天宮的菩薩,也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有的學者認為這兩種角色不能合一,所以認為有兩個彌勒,一個是信仰中的偉大菩薩,一個是歷史土的偉大思想家。但是更多的佛教信仰者還是將兩個彌勒合而為一。彌勒依據(jù)釋迦如來的基本教導,下傳并建立的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一直流傳到今天。根據(jù)歷史記載,這一學派的傳承情況是,彌勒下傳無著,無著再傳世親。世親之后的傳承,學術界一般認為分成了兩系:一是親勝、德慧、安慧、真諦一系,并由真諦于公元6世紀從印度傳入中國南方;一是火辨、陳那、無性、護法、戒賢一系,并由玄奘于公元7世紀傳入中國北方。于是,彌勒的學說便在中國大地上逐漸生根了。
彌勒一生著述豐富,思想宏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五部論書,合稱"彌勒五論"。不過,由于歷史傳承的不同,在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中,關于彌勒五論的具體所指卻稍有不同。漢傳佛教的彌勒五論是:一、《瑜伽師地論》;二、《分別瑜伽論》;三、《分別中邊論》(亦名《辨中邊論》);四、《大乘莊嚴經(jīng)論》;五、《全剛般若論》。藏傳佛教的彌勒五論是:一、《辨中邊論》;二、《大乘莊嚴經(jīng)論》三、《現(xiàn)觀莊嚴論》;四、《辨法法性論》(又稱《法法性分別論》);五、《究竟一乘寶性論》。我們這里所選的彌勒五論是依據(jù)藏傳佛教的說法,其中《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jīng)論》、《究霓一乘寶性論》等三部直接使用古代的漢文譯本,而《現(xiàn)觀莊嚴淪)和《辨法法性論》則使用近代法尊法師從藏丈譯本傳譯成的漢文譯本。
—-摘自本書前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