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動中制衡

出版時間:2010-12-01  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丹 著  頁數(shù):26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怎樣使教育更加適應人和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作為國民基本素質(zhì)奠基的基礎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始終不曾輕視的重大議題和難點。教育整體改革的突破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方法論的突破。也就是說,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它是否具備恰切的教育改革的方法論。本文倡導“漸進主義”作為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法論,基本主張是:只有真正實現(xiàn)“在互動中制衡”,才能真正達成基礎教育的漸進主義改革,從而克服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兩種改革方法論傾向,最終緩解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多方利益主體的“孤立”和“失衡”問題。

書籍目錄

引言一、研究對象二、研究論域三、研究思路四、研究方法五、研究意義第一章 孤立與失衡:基礎教育改革的“問題”厘清一、封閉與抵制:孤立和失衡中的研究者與實踐者二、依附與忽視:孤立和失衡中的研究者與決策者三、指令與沉默:孤立和失衡中的決策者與實踐者第二章 兩種改革傾向:基礎教育改革困局的成因探詢一、激進主義傾向:可貴的烏托邦二、保守主義傾向:可敬的固守者第三章 “超越那沒有生機的兩極”:漸進主義改革的嘗試性解困一、漸進主義: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之眾望所歸二、有限理性:基礎教育漸進主義改革的思想根基三、基礎教育漸進主義改革的現(xiàn)實根據(jù)四、基礎教育漸進主義改革的嘗試性解困仍存“未決”問題第四章 在互動中制衡:漸進主義改革的方法論原則一、基本內(nèi)涵二、主要特征三、價值意蘊第五章 “三個依據(jù)”:“在互動中制衡”的理論原點一、交往理性二、中庸之道三、和合之境第六章 改革利益主體的樣態(tài)生成:“在互動中制衡”的實踐路向一、實踐型研究者:打破實踐與理論之隔二、研究型決策者:融通理論與決策之界三、研究型實踐者:縮近理論與實踐之距參考文獻后記學術成果特別鳴謝

章節(jié)摘錄

  3.作為基礎教育的既得利益群體必然觀望甚至阻礙改革  “走向教育現(xiàn)代化之路之所以充滿艱辛,原因在于這一過程中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并不是所有的人和集團都喜歡教育的革新,事實上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的因素和阻礙教育現(xiàn)代化的因素同時并存,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快慢往往取決于二者力量對比的大小。由于利益集團的存在和利益沖突的不可避免,任何社會都存在抗拒社會變遷的力量,這種力量構成現(xiàn)代化進程的阻力?!盵184]“每一個歷史社會的基礎中都存在著大堆的遺存物……沒有什么能逃脫這一事實,我們對此無能為力。這是人類無法逃避的重負。 [185]  改革的本質(zhì)是對現(xiàn)有既得利益的再調(diào)整和對未來利益格局的新安排。顯然,改變?nèi)藗冎g的利益關系,總有一部分人受損。如果分配不公,就會產(chǎn)生阻力,給改革帶來“阻礙效應”。為了消除阻力,需要采取強制手段,要么對受損者進行補償,要么增加改革成本。因此,圍繞改革價值取向和對改革路徑選擇的爭論看似認識論和方法論之爭,背后則深藏著利益之爭和利益博弈。不能否認,這樣的利益之爭和利益博弈,將貫穿基礎教育改革始終。一種制度形成以后總會產(chǎn)生一批該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對現(xiàn)有制度有著強烈需求,反對徹底偏離該制度的變遷。例如,面對必然觸及基層實踐者個體利益的改革,他們出于對改革收益的計算,不愿放棄熟悉的學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已有的專業(yè)地位和身份認可?! 「母镞t遲不能下決心采取行動,或不敢采取實質(zhì)性的改革措施。即使人們最初擁護改革,當改革過程實際開始之后,人們因當前的利益受到損害,也會表現(xiàn)出對改革措施(任何實質(zhì)性的改革措施)的不滿。這種行為被某些激進派經(jīng)濟學家稱為“群眾的短視”,或者被一些經(jīng)濟學家們稱為“人們的出爾反爾”或“無理性行為”。但事實上,根本的問題不在于人們是否短視(誰能夠像經(jīng)濟學家那樣“長視”呢?),也不在于人們出爾反爾,而在于人們的確面臨著利益的自相矛盾:他們預期到改革在將來會給他們帶來收益,因此他們想改革;但在未收獲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只有付出,眼前利益受到損失,因此他們又反對改革。如果再考慮到未來的不確定性問題,人們就會更加猶豫,更加保守。這一問題使得改革過程具有改革者“光挖自己的肉”的特征?!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互動中制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