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東北師大 作者:朱家雄 頁數(shù):236
內(nèi)容概要
《學齡前兒童的欺騙:從心理理論視角分析兒童欺騙的發(fā)展》融知識性與科學性、理論性與應用性于一體。在理論研究部分,作者梳理了兒童欺騙、心理理論及其關系的相關研究,觀點明確,資料翔實,概括全面,見解獨到;在實證研究部分,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科學、合理,獲得的數(shù)據(jù)切實、可靠,在結果處理與分析中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類型選擇的統(tǒng)計方法恰當、嚴謹??傊?,《學齡前兒童的欺騙》是我國第一部從心理理論視角研究兒童欺騙行為的優(yōu)秀專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我相信,作者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開始縱向研究會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
劉秀麗,1973年生于浙江省樂清市。1996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同年9月,于東北師范大學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留學一年,1999年返校。同年6月畢業(yè)并獲教育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2001年于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心理學專業(yè)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9月,赴美國加州大學學習,2005年返校任教。至今已在《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及《心理科學》等重點刊物上發(fā)表20余篇論文。主持多項省部級“十五”、“十一五”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言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的界定第二節(jié) 關于說謊和欺騙的早期相關研究第三節(jié) 研究兒童心理理論和兒童欺騙的意義第二章 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回顧第一節(jié) “心理理論”的理論解釋第二節(jié) 兒童對心理的理解第三節(jié) 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進展第四節(jié) 自閉癥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第三章 學齡前兒童的欺騙第一節(jié) 欺騙的發(fā)生、發(fā)展第二節(jié) 兒童欺騙的理論假設第三節(jié) 兒童欺騙的主要研究方案第四節(jié) 兒童欺騙的研究熱點第四章 研究設想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假設第二節(jié) 研究構想和研究方法第五章 實驗研究第一節(jié) 預備研究:學齡前兒童錯誤信念理解及欺騙的發(fā)展研究第二節(jié) 研究一:學齡前兒童欺騙策略的發(fā)展研究第三節(jié) 研究二:學齡前兒童欺騙發(fā)展階段的實驗研究第四節(jié) 研究三:學齡前兒童欺騙發(fā)展原因的研究第六章 分析與討論第一節(jié) 學齡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趨勢第二節(jié) 學齡前兒童欺騙的發(fā)展特點第三節(jié) 學齡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原因第七章 結論第一節(jié) 總結論第二節(jié) 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不足之處第三節(jié) 今后研究設想?yún)⒖嘉墨I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因此,許多研究者甚至把欺騙視為誤信念理解的一個明確標志,認為欺騙涉及通過掌控他人的信息來引發(fā)對現(xiàn)實的一種誤信念,繼而掌控他人的行為。所以,欺騙就潛在地代表了欺騙者對信念的理解以及欺騙者對心理的表征一信息概念的理解。而且,因為欺騙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和情感投入的實際的、真實的行為,所以許多研究者把欺騙視為研究兒童是否擁有理解他人信念的能力的最完美方法,而一些動物學家更是把欺騙視為研究類人猿和其他猿猴的心理理論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到現(xiàn)在,在兒童欺騙的研究領域,研究者仍無法明確回答在兒童欺騙情境中存在的這樣一個問題:兒童對他們的欺騙行為到底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什么。例如:一個4歲的男孩生氣地看著一個成人,停下了他的其他動作行為,直直地看著成人的眼睛,吐了吐舌頭。成人告訴男孩不應有這樣的行為方式。接著,男孩很快就作出反應,說:“我只是有點渴。”在許多3歲甚至是2歲的年幼兒童身上存在大量諸如上述的軼事。它們說明了年幼兒童即使并不總是能很好地進行欺騙,但他們知道如何去實施欺騙性行動。但這些情境并沒有明確地說明:兒童對他們的欺騙行為到底理解了什么,即人們并不知道兒童是否能理解他們的欺騙行為可能會導致另一個人錯誤地相信一件事,或他們的欺騙行為是否僅是為避免消極后果的一種習得性反應?! ∪绻麅和芾斫馑麄兊钠垓_行為可能會導致另一個人錯誤地相信一件事,則可以認為兒童對欺騙行為存在著一種心理主義的理解,因為兒童認識到這些行為是如何、怎樣影響他人的信念。這種理解被叫做“元表征”,它涉及兒童表征他人的表征(信念)及表征與其指代物所聯(lián)系的方式。如果兒童的欺騙行為僅是為避免消極后果的一種習得性反應,那么兒童對欺騙存在的是一種較膚淺、不深入的理解。這種理解可能是行為主義的,因為兒童理解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的行為,而不是他人的信念?;蛘哒f,這種理解是功能性的,因為它沒有涉及兒童是否認識到這些行為是如何、怎樣影響他人的信念。雖然欺騙的完整理解需要從心理主義的角度理解這些行為結果,但心理學研究者還是把后者的行為主義的或功能性的行為反應視為欺騙?!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