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1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作者:馬衛(wèi)東 頁數(shù):18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春秋時期,列國政權機關中的要職均由貴族擔任。各級貴族亦按照其政治等級占有土地,并對隸屬于自己的人民進行統(tǒng)治。貴族的家族內部,則由家族長依據(jù)宗法血緣關系對其族人進行管理。因此,春秋時期的政治形態(tài)是典型的、貴族政治。在春秋三百多年中,貴族政治由盛而衰,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馬衛(wèi)東編著的《春秋時期貴族政治的歷史變遷》從五個視角對春秋貴族政治的歷史變遷進行了考察?!洞呵飼r期貴族政治的歷史變遷》包括緒論、正文和結束語三個部分,正文分為五章?! ≡诰w論中,我們主要闡述了本課題研究的原因和意義、本課題研究的歷史及現(xiàn)狀、本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我們認為,研究貴族政治在春秋時期的衰變過程,對于深入認識周代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特點與規(guī)律、正確理解中國奴隸社會階級斗爭的特點和歷史作用、理清周代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遷的基本脈絡,皆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界以往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還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特別是對春秋貴族政治演變的規(guī)律性、春秋貴族興衰與政治變遷的互動性、春秋列國內政變遷的特殊性等具體問題的挖掘,還不夠細致和深入。因此,有必要在以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廣泛搜求和深人分析文獻典籍,并結合地下出土材料,對春秋時期的貴族政治進行多角度和多層次的研究?! 〉谝徽聦Π哉w制下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壞進行了探討。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隨著天子的衰微和諸侯的強大,歷史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霸政時代。在霸政體制下,春秋列國不再依爵制而是以實力來論大小強弱。傳統(tǒng)的諸侯五等爵制遭到了破壞,五等爵制徒有外在的禮儀形式,而其原有的政治功能則喪失殆盡。春秋時期五等爵制的破壞,標志著周代分封制度在“天子建國”的層次上已經走向解體。五等爵制的破壞對春秋政治變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擺脫了五等爵制約束的部分強國,不斷地兼并弱小國家,這就改變了西周以來小國林立的局面,促使區(qū)域性統(tǒng)一的政治格局逐漸形成;另一方面,一些諸侯國突破了五等爵制的限制,大肆擴張領土,又以新占領的土地分封卿大夫,致使卿大夫勢力膨脹,進而引發(fā)了春秋中后期“國”與“家”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诙抡撌隽舜呵飼r期“國”與“家”關系的內在矛盾。我們認為:在先秦典籍中,與“國”相對而言的“家”,是指以卿大夫家族為核心、以采邑為基礎的地方政權。在春秋時期的歷史條件下,“諸侯立家”是貴族政治的一種必然形式。春秋時期的卿大夫之家具有公、私雙重性質,這決定了春秋時期“國”與“家”的關系,一方面相互依賴,另一方面矛盾斗爭。春秋時期“家”與“國”的矛盾斗爭,最終導致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同時,“國”與“家”的斗爭亦促使春秋時期的國家結構形式向集權的方向轉變?! 〉谌绿骄苛舜呵飼r期公族的分化及君統(tǒng)、宗統(tǒng)關系的嬗變。我們認為:周代公族在其分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三個層次的親屬團體:時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別子之宗。時君的家族只包括時君及其直系子孫,而不含旁系親屬;“公子之宗”指先君遺族中未立新氏的公子、公孫;“別子之宗”指別立新氏的卿大夫家族。隨著公族的分化,君統(tǒng)和宗統(tǒng)分離開來,宗統(tǒng)不可覬覦君位,君統(tǒng)利用宗統(tǒng)以為藩屏。春秋時期,宗法制度的君、宗分野原則逐漸失去了對貴族的約束力,君統(tǒng)內部、君統(tǒng)與宗統(tǒng)之間,無不圍繞著權力和財富進行著激烈的斗爭。春秋公族政治全面陷入了危機之中?! 〉谒恼驴疾炝舜呵锪袊渥鍙U興與內政的變遷。我們認為:春秋列國政治發(fā)展總的趨勢是相同的。除楚國外,中原列國均出現(xiàn)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但由于歷史傳統(tǒng)、現(xiàn)實國情不同,列國表現(xiàn)出來的政治特色不盡相同。如魯、鄭、宋、衛(wèi)四國基本上是因循舊制,任用公族執(zhí)政。其中,魯、鄭公族專權最為典型,魯國還出現(xiàn)了“陪臣執(zhí)國命”的現(xiàn)象,而宋國君權較之于魯、鄭、衛(wèi)稍強,政權下移相對要晚二些。齊國則親羈并用,以公族執(zhí)政為主,間用異姓之人,并利用寵臣牽制國、高二氏,因此異姓寵臣得以崛起,從而造成“田氏代齊”的結局。晉國于春秋之初發(fā)生“曲沃并晉”,從此剪除公族,任用異姓、異氏執(zhí)政,終致公室滅于異姓、異氏卿大夫。楚國重要官職被王族壟斷,卻因對世族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故政不下移。但世族制的頑固,又終致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衰落。列國卿大夫的兼并和奪權斗爭,客觀上削弱了宗法貴族的勢力,為官僚政治最終取代貴族政治減少了阻力?! 〉谖逭绿轿隽舜呵锴浯蠓蚣易逭蔚乃プ?。我們認為:春秋卿大夫家族的政治形態(tài),處于新舊交迭的矛盾斗爭之中。一方面,宗法等級制仍然延續(xù),家臣世襲制得以存留,二者相互應和,構成了春秋卿大夫家族政治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井田制的逐漸瓦解,個體家庭擺脫大家族成為可能,社會人口的流動也越來越普遍。與之相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宗法制和家臣制亦不斷走向瓦解,這構成了卿大夫家族政治衰變的一面??傮w而言,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家臣制度的崩潰,是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變,使春秋貴族政治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诮Y語部分,筆者對全書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并進一步概括了春秋貴族政治歷史變遷的兩個總的趨勢:一是從鼎盛走向衰落;二是由分權走向集權。
作者簡介
馬衛(wèi)東,男,1972年生,山西天鎮(zhèn)縣人。1994年吉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yè)。2007年吉林大學古籍所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史和中國史學史研究。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社會科學戰(zhàn)線》《史學集刊》《周易研究》《社會科學輯刊》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緒論一、研究的原因和意義二、已有研究成果述略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 霸政體制下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壞一、天子的衰微與諸侯的強大二、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壞(一)五等爵制的存留(二)五等爵制的破壞第二章 諸侯立家及“國”與“家”的內在矛盾一、“家”的涵義及“諸侯立家”的歷史必然性二、“家”的雙重性及“國”與“家”的矛盾關系三、“國”與“家”的矛盾運動在國家結構轉變中的作用(一)分封制下“國”制約“家”的若干原則(二)縣制的產生及其在國家結構轉變中的作用第三章 公族的分化及君統(tǒng)、宗統(tǒng)關系的嬗變一、君統(tǒng)的范圍及君統(tǒng)內部的斗爭二、“公子之宗”的形成及其與君統(tǒng)的斗爭三、“別子之宗”的建立及其與君統(tǒng)的矛盾(一)公室與“別子之宗”的相互依賴與斗爭(二)“別子之宗”之間的聯(lián)合與斗爭第四章 列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的變遷一、魯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二、齊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三、晉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四、鄭、宋、衛(wèi)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一)鄭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二)宋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三)衛(wèi)國卿族的廢興與內政變遷五、楚國的世族及楚國政治的特點第五章 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變一、宗法制度的延續(xù)及其瓦解(一)宗法制度的延續(xù)(二)宗法制度的瓦解二、家臣制度的延續(xù)及其變革(一)家臣的設置及其職能(二)傳統(tǒng)家臣制的延續(xù)(三)春秋中后期家臣制度的變革結語參考文獻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后記
編輯推薦
春秋時期,貴族政治發(fā)生了深刻變革:在霸政體制下,一些諸侯國突破五等爵制的約束,大肆擴張領土并分封卿大夫,從而引發(fā)了“國”與“家”的斗爭;“國”與“家”的斗爭,導致了大夫專政的局面,但各國的政治特色不盡相同;由公族分化而來“公子之宗”和“別子之宗”逐漸成為“君統(tǒng)”的對立物,公族政治走向衰落;卿大夫家族內部。宗法制度和家臣制度也逐漸瓦解。春秋貴族政治歷史變遷的總趨勢是:從鼎盛走向衰落,由分權走向集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