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吉林大學 作者:徐霞客 頁數(shù):441 字數(shù):6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出生于南直隸江陰馬鎮(zhèn)一個沒落士紳家庭。徐霞客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他的父親徐有勉隱跡田園,母王氏豁朗節(jié)儉。徐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時就博覽祖遺“絳云樓”藏書,尤其喜好古今史籍、地志圖經(jīng),在那時他就有了游五岳的志向。18歲,父親受群豪欺侮,憂憤而死。他決意不應科舉,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此后34年間,徐霞客足跡遍及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云貴地區(qū)等16個省的山川大河。在對山脈、水道、地質、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考察、研究石灰?guī)r地貌的先驅者。徐霞客不僅僅是我國地理學先驅,而且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在旅途中,他總要把當天的所見所感所得記錄下來。有時即使日行百里,露宿殘垣,寄身草莽,仍堅持燃枯草照明,走筆為記。這些或簡或繁游記涉及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農業(yè)、礦業(yè)、手工業(yè)、交通運輸?shù)鹊?,以及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文筆優(yōu)美?!缎煜伎陀斡洝废等沼涹w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其中包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現(xiàn)今可見到60余萬字游記資料。是徐霞客去世后由他人整理完成的。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shù)種。主要按日記徐霞客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xiàn)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缎煜伎陀斡洝吩诘乩韺W上的重要成就有:對喀斯特地區(qū)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qū)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類型及成因,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著重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于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的舊說法,對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說法進行了肯定。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于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更是居于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除在地理學方面的貢獻外,《徐霞客游記》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文學方面的主要特點是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真實感,且行文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tài)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更顯得細致人微?!缎煜伎陀斡洝吩~匯豐富,卻絕不因襲套語,寫景時注重抒情,情景交融,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強留的藝術審美價值。除此以外,在記游中徐霞客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shù)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zhàn)爭兼并等等,這些事情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因此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由于《徐霞客游記》在科學、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和珍貴價值,它被后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內容概要
徐霞客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他的父親徐有勉隱跡田園,母王氏豁朗節(jié)儉。徐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時就博覽祖遺:絳云樓「藏書」尤其喜好古今史籍、地志圖經(jīng).在那時他就有了游五岳的志向。18歲,父親受群豪欺侮。憂憤而死。他決意不應科舉,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
作者簡介
作者:(明代)徐霞客
書籍目錄
游天臺山日記
游雁宕山日記
游白岳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
游武彝山日記
游廬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后
游九鯉湖日記
游嵩山日記
游太華山日記
游太和山日記
閩游日記前
閩游日記后(此則為后記)
游天臺山日記后
游雁宕山日記后
游五臺山日記
游恒山日記
浙游日記
江右游日記
楚游日記
粵西游日記
粵西游日記二
粵西游日記三
粵西游日記四
黔游日記一
黔游日記二
滇游日記一
游太華山記
滇中花木記
游顏洞記
隨筆二則
滇游日記二
滇游日記三
盤江考
滇游日記四
滇游日記五
滇游日記六
滇游日記七
滇游日記八
滇游日記九
滇游日記十
滇游日記十一
永昌志略
近騰諸彝說略
滇游日記十二
滇游日記十三
雞山志目
雞山志略一
雞山志略二
麗江紀略
法王緣起
溯江紀源(一作《江源考》)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二月二十一日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合注于縣南,通郡省而入海。順流三十里,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余咤而矚目感到吃驚而注目凝望,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東向而人大溪者,即武彝溪也。沖祐宮傍峰臨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順流探歷,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光著腳走路溪間以挽舟。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巖。而溪右之瀕水者日水光石,上題刻殆遍。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巖,左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問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巖,左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shù)孔,亂插木板如機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日“架壑舟”。四曲右為釣魚臺、希真巖,左為雞棲巖、晏仙巖。雞棲巖半有洞,外隘狹窄中宏,橫插木板,宛然塒儏。下一潭深碧,為臥龍?zhí)?。其右大隱屏、接筍峰,左更衣臺、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書院正在大隱屏下。抵六曲,右為仙掌巖、天游峰,左為晚對峰、響聲巖?;赝[屏、天游之間,危梯飛閣懸其上,不勝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進,還泊曹家石。登陸入云窩,排云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窩后即接筍峰。峰駢附于大隱屏,其腰橫兩截痕,故日“接筍”。循其側石隘,躋磴數(shù)層,四山環(huán)翠,中留隙地如掌者,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為接筍峰,口北為仙掌巖。仙掌之東為天游,天游之南為大隱屏。諸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臺之明巖更為奇矯也。從其中攀躋登隱屏,至絕壁處,懸大木為梯,貼壁直豎云間,梯凡三接,級共八十一。級盡,有鐵索橫系山腰,下鑿坎受足。攀索轉峰而西,夾壁中有岡介其間,若垂尾,鑿磴以登,即隱屏頂也。有亭有竹,四面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復。仍懸梯下,至茶洞。仰視所登之處,嶄然在云漢。隘口北崖即仙掌巖。巖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長盈丈者數(shù)十行。循巖北上至嶺,落照侵松,山光水曲,并加入覽。南轉,行夾谷中。谷盡,忽透出峰頭,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是峰處九曲之中,不臨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環(huán)之。東望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環(huán)之。南望為更衣臺,南之近者,則大隱屏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環(huán)之。西望為三教峰,西之近者,則天壺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環(huán)之。惟北向無溪,而山從水簾諸山層疊而來,至此中懸。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見絕壁干霄,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立臺上,望落日半規(guī),遠近峰巒,青紫萬狀。臺后為天游觀。亟辭去,抵舟已入暝矣。二十二日登涯,辭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則左涯也。第七曲右為三仰峰、天壺峰,左為城高巖。三仰之下為小桃源,崩崖堆錯,外成石門。由門傴僂而人,有地一區(qū),四山環(huán)繞,中有平畦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出門而西,即為北廊巖,巖頂即為天壺峰。其對岸之城高巖矗然獨上,四旁峭削如城。巖頂有庵,亦懸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為鼓樓巖、鼓子巖,左為大廩石、海蚱石。余過鼓樓巖之西,折而北行塢中,攀援上峰頂,兩石兀立如鼓,鼓子巖也。巖高亙亦如城,巖下深坳一帶如廊,架屋橫欄其內,日鼓子庵。仰望巖上,亂穴中多木板橫插。轉巖之后,壁間一洞更深敞,日吳公洞。洞下梯已毀,不能登。望三教峰而趨,緣山越磴,深木蓊蓯其上。抵峰,有亭綴其旁,可東眺鼓樓、鼓子諸勝。山頭三峰,石骨挺然并矗。從石罅向躡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門,兩崖夾峙,壁立參天,中通一線、上下尺余,人行其間,毛骨陰悚。蓋三峰攢立,此其兩峰之罅;其側尚有兩罅,無此整削。已下山,轉至山后,一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盤亙亦如鼓子,為靈峰之白云洞。至峰頭,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巖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不之,至曲復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是巖在九曲盡處,重巖回疊,地甚幽爽。巖北盡處,更有一巖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余即從壁坳行;已而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于中,欲開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巖。更至后巖,方構新室,亦幽敞可愛。出向九曲溪,則獅子巖在焉。循溪而返,隔溪觀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巖,種種神飛。復泊舟,由云窩入茶洞,穹窿窈窕意即長曲深遠,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云窩左轉,入伏羲洞,洞頗陰森。左出大隱屏之陽,即紫陽書院,謁先生廟像。順流鼓棹,兩巖蒼翠紛飛,翻即“反”恨舟行之速。已過天柱峰、更衣臺,泊舟四曲之南涯。自御茶園登岸,欲繞出金雞巖之上,迷荊叢棘,不得路。乃從巖后大道東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諸峰,復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從此尋一線天,傍徨無可問,而舟泊金雞洞下,迥不相聞。乃沿溪覓路,迤邐大藏、小藏之麓。一帶峭壁高騫,砂磧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從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謂“仙學堂”、“藏仙窟”,俱不暇辨。已至架壑舟,仰見虛舟宛然,較前溪中所見更悉更清楚細致。大藏之西,其路漸窮。向荊棘中捫壁面上,還瞰大藏西巖,亦架一舟,但兩崖對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來受,亦游客初至者,約余返更衣臺,同覽一線天、虎嘯巖諸勝。過余泊舟處,并棹順流而下,欲上幔亭,問大主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約舟待溪口,余復登涯,少人,至止止庵。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趨之,得一巖,僧誦經(jīng)其中,乃禪巖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西轉,登山二里許,抵峰下,從亂箐中尋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狀,鶴模石在峰壁罅間,霜瓴朱頂,裂紋如繪。旁路窮,有梯懸絕壁間,躡而上,搖搖欲墮。梯窮得一巖,則張仙遺蛻尸體也。巖在峰半,覓徐仙巖,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尋別道,又不可得;躡石則峭壁無階,投莽則深密莫辨。傭夫在前,得斷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顧,趨就之,復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懸棘,亂墜而下,得道已在萬年宮右。趨人宮,宮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頂久不能到,惟張巖梯在。峰頂六梯及徐巖梯俱已朽壞。徐仙蛻已移人會真廟矣?!背鰧m右轉,過會真廟。廟前大楓扶疏繁茂,蔭數(shù)畝,圍數(shù)十抱。別羽士,歸舟。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明萬歷四十四年,徐霞客第一次游覽黃山時曾這樣記述:“俯窺其陰,則亂峰列岫,爭奇并起。循之西,循之西,岸忽中斷,架木連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謂接引岸也。 度岸,穿石罅而上,亂石危綴間,構木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窺更雄勝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