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吉林大學 作者:韓喜平 頁數(shù):416 字數(shù):391000
內容概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一個學科,區(qū)別于哲學、經濟學等分門別類的研究,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建立其范疇和理論的體系。那種把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內容刪刪減減,再拼湊成一部教材的作法,沒有找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一生思考過許多問題,涉及許多學科領域,但也可說馬克思只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解放。從這種認識出發(fā),我們決定第一步先研究馬克思的基本范疇,不是哲學的經濟學的范疇,而是同馬克思的認識發(fā)展相一致的范疇,即馬克思不同時期思考的問題,與這種馬克思認識的歷史相一致,范疇的選擇同時具有邏輯性,體現(xiàn)為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我們選取了8個范疇:人的本質、實踐、異化、無產階級、生產方式、剩余價值、革命、人類解放。這種選擇是否合適,是否能體現(xiàn)馬克思的思想,是否能貫徹我們當初的設想,都有待于大家的批評。
書籍目錄
馬克思理論的精神——代序言 馬克思的哲學不是本體論的新體系 馬克思的哲學不是認識論的新體系 神學批判的終結與現(xiàn)實批判的開端 近代資產階級理性夢想的實現(xiàn)及其后果理論的出發(fā)點——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范疇 一、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 ——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人的本質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1.古代:人在探索自然奧秘中對自身本質的朦朧反思 2.中世紀:人的本質被異化為神的本質 3.文藝復興以來:人的本質的復歸和高揚 二、人是在實踐中自我實現(xiàn)的產物 ——人的本質范疇的闡釋 1.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2.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 3.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人的本質是人的需要 三、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 ——人的本質范疇在馬克思理論中的地位 1.唯物史觀的前提 2.研究人的問題的出發(fā)點 3.研究其他范疇的出發(fā)點雄厚而堅固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實踐范疇或實踐思維方式 一、人是自由的能動的主體 ——實踐范疇的思想源流 二、實踐是人作為類存在物的生命活動 ——馬克思實踐范疇闡釋 1.馬克思對實踐本質的發(fā)現(xiàn) 2.實踐范疇的涵義 3.實踐關系與社會關系 4.實踐的特征 三、理論革命的源泉 ——實踐范疇在馬克思理論中的地位 1.對哲學本體論的變革 2.對哲學認識論的變革 3.奠定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 4.催生了剩余價值學說 5.點燃了人類解放的燈塔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利劍——馬克思的異化范疇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異化范疇的歷史源流 1.盧梭的異化概念 2.黑格爾的異化概念 3.費爾巴哈的異化概念 二、社會批判的思想利器 ——異化范疇的系統(tǒng)闡釋 ……人類解放的主體力量——馬克思的無產階級范疇走向社會歷史的起點——馬克思的生產方式范疇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揭秘——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范疇歷史前進的火車頭——馬克思的革命范疇宏偉而悲壯的理論目標——馬克思的人類解放范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理論的出發(fā)點——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范疇 一、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人的本質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1.古代:人在探索自然奧秘中對自身本質的朦朧反思 古代哲人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是通過對自然奧秘的探索體現(xiàn)出來的。古希臘哲學的產生,就標志著它擺脫了原始宗教神話的束縛,開始清醒地面對令人畏懼的自然,探討自然的本質。當然,古代人把自然和宇宙看作是絕對存在的,他們在探討自然的同時也在不自覺地、朦朧狀態(tài)下反思著人的本質。毫無疑問,古人對人的本質的探討受制于對自然本質的認識,因為古人是以自然的本質解釋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古人對人本身的認識是對外界自然探討的一種補充。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關系相應地表現(xiàn)為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基本思維模式,這也是古代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對此,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有精辟的論述:“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fā)之時起,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一種對生活的內向觀察伴隨著并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人類的文化越往后發(fā)展,這種內向觀察就變得越加顯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開始改變了它的方向。我們幾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這種過程。在對宇宙的最早的神話學解釋中,我們總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原始的人類學與一個原始的宇宙學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問題與人的起源問題難分難解地交織在一起。宗教并沒有消除掉這種最早的神話學解釋,相反,它保存了神話學的宇宙學和人類學而給它們以新的形態(tài)和新的深度。從此以后,認識自我……被宣稱為人的基本職責?!笨梢?,在古代,人的本質思想已經開始萌芽。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