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外語教研 作者:(美)洛林·W.安德森|譯者: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 頁數(shù):266
Tag標簽:無
前言
雖然本分類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分類觀——也許為許多讀者所初見,但它卻是一個使用了近半個世紀的分類框架的修訂版。本前言為那些不熟悉《手冊》的讀者提供一些關于原版編寫以及本書修訂過程的背景情況?! ?948年,一群高校的考試負責人出席了在波士頓舉行的一次非正式會議,他們認為,一個將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分類的標準框架可以促進測驗試題、測驗步驟以及測驗理念的交流。這些考試負責人分別負責為自己學校本科各課程的綜合考試出題、施測、評分和報告結果?! ∮捎陂_發(fā)好的選擇題十分耗時,因此,這些考試負責人希望通過推動試題交流來大大節(jié)省試題開發(fā)的勞動。他們提議確定標準術語,以清楚地表明試題的測驗意圖。這些標準化術語的含義來源于一套嚴格定義的類別及其亞類別。任何教育目標,任何測驗試題都可以歸納到這些類別和亞類別中,因此任何測驗題都可以被歸類。起初,這一分類框架僅限于將主要的教學、認知目標分類?! ≡婢帉懶〗M始終認為該分類框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它既不完美,也不是最終結果。實際上,最初只有認知領域的框架被開發(fā)出來,情感領域的框架則是后來才開發(fā)的(Krathwohl,Bloom,andMasia,1964)。盡管辛普森(Simpson,1966)和哈羅(:Harrow,1972)提出過動作技能領域的框架,原版編寫小組卻從來沒有提出過?! 〈送?,原版編寫小組成員普遍擔心分類體系會導致思想僵化,窒息新框架的發(fā)展?!妒謨浴烦霭嬉詠?,大量相異分類框架的出現(xiàn)表明他們的擔心是多余的。本書完整版中的第十五章 匯集了19種這些相異框架?! 〈蠹s在1971年,布盧姆在一張備忘便條中寫道:“理想情況下,每門主修科目的領域都應該有符合該領域語言的目標分類系統(tǒng)——它更詳細,更接近于該領域專家的獨特語言和思維,恰當?shù)胤从吃擃I域的教育分支和水平,在合適的情況下,它可以具有新的類別及類別的合并與刪除?!保垡粡埐急R姆手寫的便條指引讀者去查閱由布盧姆、黑斯廷斯和馬達斯撰寫的著作(Bloom,Hastings,andMadam,1971),該著作說明分類體系為什么具有如此的適應性。]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期望,至今仍然期望,當教育發(fā)展了,當不同領域的教育者使用分類體系時,當新知識為修訂分類體系提供了基礎時,就應當對分類體系作相應的修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修訂版是遲到的,但也是預期之中的。
內(nèi)容概要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手冊》被認為是20世紀教育領域影響最大的4本著作之一。《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評估按24個目標單元進行分類,構成了72種分類結果。《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的完成,表明知識分類學習論思想已被課程、教學和評估專家接受,是科學心理學與教學相結合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性成果之一。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分類學:教育的目標與學生的學習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目標的結構、具體性及相關問題第二部分 修訂版分類體系的結構 第三章 分類表 第四章 知識維度 第五章 認知過程維度第三部分 分類學的應用 第六章 使用分類表 第七章 教學案例引言 第八章 《營養(yǎng)》教學案例 第九章 《麥克白》教學案例 第十章 《加法事實》教學案例 第十一章 《國會法案》教學案例 第十二章 《火山?在這里?》教學案例 第十三章 《報告寫作》教學案例 第十四章 論述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第四部分 分類學展望 第十五章 相異分類框架 第十六章 關于原版分類體系結構的實證研究 第十七章 有待解決的問題附錄 附錄A 對原版框架所作修訂的總結 附錄B 原版《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之綱要 附錄C 用于第十六章元分析的數(shù)據(jù)參考文獻其他引用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產(chǎn)生涉及學習者表征問題并提出滿足特定準則的假設或解決方案。問題最初的表征方式經(jīng)常暗示可能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重新定義或表征問題也許提示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當產(chǎn)生超越先前知識和現(xiàn)有理論的范圍或約束時,產(chǎn)生就涉及發(fā)散思維并且構成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 ‘a(chǎn)生這一術語在本章中的使用是狹義的。理解也要求產(chǎn)生的過程,如在解釋,舉例,總結,推斷、比較和說明認知過程中都包含產(chǎn)生的過程。然而,理解的目的大多是收斂的(即為了獲得單一意義);相反,屬于創(chuàng)造類別的產(chǎn)生其目的則是發(fā)散的(即為了獲得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產(chǎn)生的同義詞是假設。 目標實例及其測評題在產(chǎn)生這一認知過程中,學生必須針對給定的問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例如,在社會課中,目標可能是學會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多種實用方案,與之對應的測評題是“提出盡可能多的,確保人人都有適當醫(yī)療保險的方案”。為了測評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建立一套與學生共同使用的準則,這些準則也許包括備選方案的數(shù)目,各種方案的合理性、實用性等等。在科學課中,目標可能是學會提出解釋觀察現(xiàn)象的假設,與之對應的測評要求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假設,用以解釋草莓長得特別大這一現(xiàn)象。同樣地,為了判斷學生回答的質量,教師應該建立起明確定義的準則,并把這些準則交給學生使用。最后,在數(shù)學課中,目標可能是能夠產(chǎn)生出獲得某個結果的各種方法,與之對應的測評題為“你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找出那些乘積為60的整數(shù)?”上述每一項測評都需要明確的、師生共同使用的評分準則?! y評題型測評產(chǎn)生通常采用構答題,題中要求學生生成備選方案或假設。構答題的兩種傳統(tǒng)方式分別是結果試題(consequencestasks)和用途試題(usestasks)。在結果試題中,學生必須列舉某一事件的所有可能結果,例如“如果個人收入稅率是固定單一的而不是累進的,結果會怎樣?”在用途試題中,學生必須列舉某一對象的所有可能用途,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有哪些可能的用途?”選擇題型幾乎不可能用于產(chǎn)生認知過程的測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