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到哲學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周光慶  頁數:387  
Tag標簽:無  

前言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漢語部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終于隆重推出“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叢書”,第一批出十本。序齒列錦:  周祖謨《漢語詞匯講話》(《語文學習》1955一1957;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湔祭ぁ⑼跚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匯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鸨緝x《漢語詞匯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⑹逍隆对~匯研究》(新選論文集)?! 》辞唷对~義的分析和描寫》(語文出版社,1996)?! 堉疽?、張慶云《詞匯語義學與詞典編纂》(新選論文集)?! ≈芄鈶c《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新著)。  張紹麒《漢語結構詞匯學》(新著)?! √K新春《漢語詞義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芩]、楊世鐵《漢語詞匯研究百年史》(《漢語詞匯研究史綱》,語文出版社,1995)?! ∵z憾的是,因為版權關系,有些書不能如愿編入本叢書。如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開山之作孫常敘的《漢語詞匯》(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緟矔淖髡呃仙倌挲g相差43歲,有國學淵博的宿將,也有中堅和新星。出版時間先后相差46年,內容有開墾探索的講話,承前啟后的概論,別樹一幟的描寫,樸實創(chuàng)新的分析,思辨獨特的新論,務實嚴謹的史論??傊袀鹘y(tǒng)的平實,現(xiàn)代的新潮,當代的前衛(wèi)?! ”緟矔乾F(xiàn)代漢語詞匯學的軌跡史冊,是語義學的一條源水,是信息處理的一塊基石,是語文辭書的一支血管。一個語文辭書出版單位的信譽,是跟其出版物的學術含量成正比的。

內容概要

收入叢書的十種著作都是經與有關學者反復商議而定的,大體反映了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半個世紀的發(fā)展過程。但也有遺憾,由于叢書規(guī)模的限制,有些原本很優(yōu)秀的著作未能收入,或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未能拿到出版權,最后只好忍痛割愛。這是要說明的第一點。    第二,由于這套叢書的編選宗旨主要是反映已然的歷史成果,所以我們對原書采取的處理原則是盡量保持原有面貌,編輯的改動僅限于個別文辭的調整。像周祖謨先生的《漢語詞匯講話》從報紙連載到現(xiàn)在差不多快五十年了,書中所舉的許多語言材料盡管在當時是最新詞語,但半個世紀過去了,詞匯的發(fā)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xiàn)同當時作者的“預見”截然相反的情況。書中的個別觀點和語言表述在今天看來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其他一些著作也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這些著作“史”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論”的價值,大可不必強改故書以就今論,希望讀者理解。    第三,這套叢書還收入了幾部未曾出版過的新著,目的是在作歷史總結的同時也能反映當今詞匯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漢語詞匯學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從表層的描寫轉為深層的解釋,從詞的結構分析轉為語言理據的探求,從單個的語義分析轉為對漢語語義系統(tǒng)整體結構的認識,從平面的語言研究轉為社會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立體考察。這些轉變標志著傳統(tǒng)詞匯學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的全面革新。另外,我們還想借最新入選的論著向讀者表明,本叢書是一個開放的系列,還會有更多的詞匯學新著走入這個系列。

作者簡介

  周光慶,男,1944年生,湖北黃岡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漢語歷史詞匯學和中國古典解釋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古漢語詞匯學簡論》、《漢語與中國新文化啟蒙》、《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主編了《古代漢語教程》,參與主編《文化語言學》、《文化學通論》;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語言文字應用》、《孔子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

書籍目錄

漢語詞匯研究感言第一章 基于“互動中介”的語詞符號論  第一節(jié) 人與生存空間互動的中介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從互動的中介系統(tǒng)看語詞符號  第三節(jié) 基于“互動中介”的詞匯研究思路第二章 漢語詞匯研究的多維思路  第一節(jié) 漢語詞匯研究的認知學基礎    一 分類與所指事物的類型化    二 概括與所指事物的詞義化    三 表征與所指詞義的詞符化  第二節(jié) 漢語詞匯研究的解釋學路徑    一 解釋學路徑的周遍性與獨特性    二 詞匯的形成發(fā)展對存在的解釋    三 詞匯的運用接受對存在的解釋  第三節(jié) 漢語詞匯研究的文化學視角    一 文化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與詞匯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    二 文化的超越方式與詞匯的運用解釋    三 文化的內在秩序與詞匯的內在秩序  第四節(jié) 漢語詞匯研究的哲學目標    一 確立詞匯研究哲學目標的理論依據    二 實現(xiàn)詞匯研究哲學目標的基本思路第三章 漢語詞匯認知——哲學的專題研究  第一節(jié) 漢語命名造詞中的哲學意蘊    一 從目的與功用看命名造詞的哲學意蘊    二 從分類與概括看命名造詞的哲學意蘊    三 從理據與表現(xiàn)看命名造詞的哲學意蘊  第二節(jié) 隱喻:漢語詞匯形成發(fā)展的一種機制    一 隱喻作為漢語詞匯形成發(fā)展的一種動力    二 隱喻作為漢語詞匯形成發(fā)展的一種方式    三 隱喻作為漢語詞匯形成發(fā)展的一種效應  第三節(jié) 漢語一詞多義中的認知規(guī)律    一 從一詞多義的形成動力看    二 從一詞多義的“家族遺傳”看  第四節(jié) 漢語詞義引申中的文化心理    一 探討詞義引申中文化心理的理論依據    二 從詞義引申看古代價值系統(tǒng)    三 從詞義引申看古代思維方式    四 從詞義引申看古代審美意識  第五節(jié) 詞義的召喚性與解釋的創(chuàng)造性    一 詞義的召喚性及其形成與功能    二 解釋的創(chuàng)造性及其根據與效應  第六節(jié) 漢語成語中介意象符號論    一 成語中介意象符號的發(fā)現(xiàn)與證明    二 成語中介意象符號的類型與功能第四章 漢語詞匯認知——哲學的個案研究  第一節(jié) “教”族詞的形成發(fā)展及其文化哲學意蘊    一 “教”系同源詞的形成及其文化哲學意蘊    二 “教”系同素詞的形成及其文化哲學意蘊  第二節(jié) 名詞“時”的形成發(fā)展及其文化哲學意蘊    一 名詞“時”形成過程中的文化哲學意蘊    二 名詞“時”詞義引申中的文化哲學意蘊    三 名詞“時”詞系衍生中的文化哲學意蘊    四 衍生詞詞義引申中的文化哲學意蘊 ……第五章 漢語詞匯書寫符號的認知——哲學研究 第六章 漢語詞匯研究的歷史啟示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四,本來,鑒于我國悠久的學術傳統(tǒng),我們在研究古代漢語詞匯時,一向重視對于疑難詞語的訓釋,重視對于傳統(tǒng)訓詁等成果的發(fā)掘、借鑒和轉化??墒?,由于受到研究理念、研究目標、研究視角的限制,對于訓詁學以外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漢語詞匯哲學的寶貴成果,缺乏應有的認識,很少進行發(fā)掘、借鑒與轉化。其結果,不僅使先哲先賢首創(chuàng)的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有中斷的危險,而且使我們的研究實踐失去一種應有的參照,更使人們開拓研究途徑、建設詞匯理論的努力缺少一種可貴的借鑒?! ‘斎唬送?,我們或許更加應該注意,盡可能地拓展自由的學術空間,培養(yǎng)自主的原創(chuàng)精神,激勵與世界平等對話的志氣,提倡多元,提倡嘗試,提倡爭鳴,繼承和發(fā)展人類文明史“軸心時代”的“哲學突破”與學術精神?!W術興亡,學人有責。每位學人責任的大小應該取決于自己的志向能力和條件。如果他懷有適當的責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他就能在民族文化發(fā)展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本人雖然一直在熱切地關注漢語詞匯研究的趨勢,既為學者們的優(yōu)秀成績而高興,也想擔負起自己的一點小小責任;但是自知不能對漢語詞匯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或“窄而深”的研究,又多好奇之心和任率之性,時時都會想見春秋戰(zhàn)國時代自由爭鳴中哲人學者的人格風采,于是就到當今漢語詞匯學苑的邊緣地帶,作些墾荒式的嘗試。這些系列性的嘗試,使我逐步認識到,人的語言能力關乎人的心智奧秘,人是通過語言而與其生存空間開展互動的,而進人生存空間,而擁有生存空間并在其歷程中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存空間是通過語言而向人敞開的,而變得可以理解并因此而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人與生存空間的關系,是互動的關系,是意義的關系,也是語言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關系之中,人才能夠創(chuàng)造文化,才能夠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生存價值。

編輯推薦

  《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特色:  總結歸納,梳理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研究的歷史脈絡?! l分縷析,探討現(xiàn)代漢語詞匯、語文、扁編纂等層面的理論問題?! ⊥脐惓鲂?,反映當代詞匯學研究最新成果?! ≈更c后學,昭示漢語詞匯學治學六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認知到哲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作為研究的基礎性和延伸性作品,值得好好地讀
  •   理論敘述少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