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9-7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杜學增 著 頁數(shù):268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始自80年代初期,時間不算長,但是,發(fā)展的速度卻相當快。學術雜志發(fā)表的論文已達數(shù)百篇,專著也已有二三十部。1995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我國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并成立了全國性的跨文化交際研究組織——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1997年在北京又召開了第二屆研討會。參與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包括外語界、對外漢語界、語言學界和心理學界的學者和教授,他們的研究角度雖然不同,但是他們都對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確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目前我國的研究來看,一般性的探討較多,而基于大量數(shù)據(jù)的研究比較缺乏。前者相對說來比較容易,而后者就要花費許多時間、物力和財力。從其它國家的情況來看,要在跨文化交際研究方面做出成績,必須在收集數(shù)據(jù)和實地調(diào)查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只有以數(shù)據(jù)為基礎的研究做得扎實,理論探討才會有真正的深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這套跨文化交際叢書的作者都是外語教師及對外漢語教師,他們側(cè)重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語言交際方面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需要說明的是這只代表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際還可以從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不同角度進行。例如,沙蓮香教授主持的中國民族性的研究就屬于社會心理學的范疇。在美國,研究跨文化交際的學者也具有不同的學術背景,不少人是心理學家、人類學家,而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在研究者中則處于少數(shù)。在歐洲一些國家,社會語言學家和語言學者則又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主力。這都說明跨文化交際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有的教師說“教無定法”,其實,研究跨文化交際也是一樣,并沒有人規(guī)定必須從某一個角度研究。這只會有利于學科的發(fā)展。我們目前出版的這套叢書不是純理論研究,而是為普及跨文化交際知識和理論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需要的參考書,我們希望這將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盡管在策劃這套叢書時有一個總的指導思想,并且確定了大致的寫法,但是,每位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甚至在術語上也不完全一致。我們在編輯時尊重作者的觀點和看法,并沒有堅持整齊劃一??缥幕浑H研究在我國歷史還不長,我們自己的知識和理論修養(yǎng)也還有許多缺陷,因此,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希望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正。
內(nèi)容概要
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始自80年代初期,時間不算長,但是,發(fā)展的速度卻相當快。學術雜志發(fā)表的論文已達數(shù)百篇,專著也已有二三十部。1995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我國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并成立了全國性的跨文化交際研究組織——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1997年在北京又召開了第二屆研討會。參與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包括外語界、對外漢語界、語言學界和心理學界的學者和教授,他們的研究角度雖然不同,但是他們都對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確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書籍目錄
序
一、引言
1、文化習俗與跨文化交際
2、習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文化習俗的特性
二、姓氏習俗
1、漢族的姓氏習俗
2、英語國家的姓氏習俗
3、漢英姓氏習俗差異
三、稱謂習俗
1、漢語的稱謂習俗
2、英語國家的稱謂習俗
3、漢英稱謂習俗的主要異同點
四、問候習俗
1、問候的社會功能
2、問候的類別
3、問候的規(guī)范
五、介紹習俗
1、介紹的社會功能
2、他人介紹
3、自我介紹
4、書俯介紹
六、見面禮節(jié)
1、鞠躬禮
2、拱手禮
3、握手禮
4、脫帽禮
5、擁抱禮
6、吻禮
七、拜訪習俗
1、預約
2、到訪和迎客
3、交談與話題
4、告辭和送客
八、送禮習俗
1、英語國家的送禮習俗
2、中國的送禮習俗
3、中國與英語國家送禮習俗的差異
九、致謝和道歉
十、稱贊習俗
十一、邀請與答復
十二、宴客習俗
十三、女士優(yōu)先
十四、隱私
十五、禁忌習俗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握手禮是今天中國和全世界都通行的交際禮節(jié),也是用得廣泛的禮儀之一。人們見面互致問候時要握手,人們聚會辭別時要握手。向他人表示祝賀時可以握手,向別人表示感謝時也可以握手。由此可見握手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見面禮節(jié)的范疇,具有多重的社會功能。1)握手禮的起源雖然握手禮在中國應用十分廣泛,但它卻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的禮節(jié)。它是由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在我國存在的歷史也就是一個世紀罷了。關于握手禮的起源有各種傳說,比較可信的有兩種。一種傳說認為,早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人們在戰(zhàn)爭和狩獵時,使用的武器是棍棒和石塊。所以這些東西經(jīng)常隨身攜帶,以便使用。如果陌生人相遇,彼此互無惡意,大家就放下手中的東西,伸開雙手讓對方撫摸掌心,表示手中沒有任何武器。后來雙方的手掌心相貼,象征友好親善,并由此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握手習俗。據(jù)說,直到現(xiàn)在,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仍然依稀可見古代人見面時摸手掌的習俗。比如,尼日利亞的一個部族的人員,雙方握手前,先用大拇指輕撣對方的掌心,便是很好的一個例證。握手起源的另一種傳說認為,在歐洲的中世紀,戰(zhàn)士騎馬打仗,全身披掛盔甲,除了兩只眼睛外,都被鐵盔包裹的嚴嚴實實。來自敵對陣營的騎士相遇時,如果表示友好,需先脫去右手的甲胄,表示手中沒有武器,并握手致意。根據(jù)這一傳說,握手是和平不戰(zhàn)的象征。不管是哪一種傳說,友好、親善是二者的共同含義。但到了現(xiàn)代,握手禮的含義已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大延伸了。
后記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有幸參閱了大量中外有關的文獻資料,并在不少地方加以引用。在這里,我向這些著作的作者或編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另外,在這本小冊子的成書過程中我得到了不少熱心人的幫助和支持。我首先要感謝胡文仲教授,他為我寫這本小冊子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和指導。另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學生周育、彭倩和杜華,他們不辭辛苦,承擔了這本小冊子第一稿的打印任務。我還要感謝我的夫人李蘭珍,她的鼓勵、支持和幫助為我短時間內(nèi)寫完本書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編輯推薦
《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跨文化交際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