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古羅馬]愷撒 頁數(shù):233 字數(shù):230000 譯者:崔薏萍,鄭曉村
Tag標簽:無
前言
愷撒和他的《高盧戰(zhàn)記》 一、愷撒崛起之前的大環(huán)境 公元前146年,羅馬消滅了非洲的迦太基,成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強大的邦國。它的版圖包括意大利本土,還有海外的西西里、西班牙、馬其頓和希臘,以及非洲的迦太基(相當于今日的突尼斯),往后25年,又增加了高盧南部,并接收了亞洲的柏加曼王國(今日土耳其境內(nèi)包加瑪城舊址)。但是隨著羅馬領土不斷擴張而至的,卻是經(jīng)濟、社會、政治問題攪和在一起的嚴重危機。自羅馬與漢尼拔之間的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之后,意大利境內(nèi)的大部分土地已不再適合種植谷物,而必須改作葡萄園、果園或農(nóng)牧地,所需谷物則由非洲和其他行省輸入。這時,由于羅馬一再對外強征擄掠,退役軍人和從各行省返國的總督、官僚帶回了大批的戰(zhàn)利品——金錢和奴隸,于是他們適可接手唯有他們才具備足夠條件經(jīng)營的大莊園經(jīng)濟。經(jīng)濟結(jié)構既如此劇變,意大利各地于是產(chǎn)生大量的失業(yè)人口,其中包括工人、商人和小農(nóng)。這些人口連同被釋放的奴隸,形成了社會上的游民階層,乃大量擁向羅馬以尋求生活的救濟和社會政策的改革。然而,由于經(jīng)濟沖擊所招致的結(jié)果并不單純。這時,一般意大利人和羅馬盟邦,正一再要求與羅馬人一樣地享有羅馬公民權,以分享版圖擴張后帶給首都的財富和威望;同時,得志的將領、大莊園的農(nóng)業(yè)資本家和大商人,尤其那些負責承建道路或供應軍需的承包商,雖然他們在經(jīng)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顯著的地位,因為元老院是由少數(shù)貴族家庭所控制,元老、執(zhí)政官和行政官吏的人選幾乎全由他們一手把持;因此,這些將領、農(nóng)業(yè)資本家和大商人基于共同的利益,自然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富豪階級,全力和元老貴族階級分庭抗禮。至此,羅馬共和堪稱面臨了無比復雜的難局,但是它的體制本身仍維持當年臺伯河畔的那一套小農(nóng)社會的城邦制度:每年改選的文官政府,運轉(zhuǎn)不靈的“百人議會”和“部族議會”,以及由少數(shù)豪門貴族世代壟斷的元老院。 到了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名門貴族出身的格拉古兄弟(Tiberius Gracchus and Gaius Gracchus)決意犧牲貴族階級的利益和元老院的權力,以改善多數(shù)人民的困難,并提高護民官和“部族議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結(jié)果招致元老院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格拉古傾向民主的改革終告失敗。格拉古死后,共和政局逐漸掌握在三個集團手里:第一個是前面說過的富豪階級,第二個是元老院內(nèi)反對民主改革的保守派,第三個是擁護民主改革的人士。這三個集團彼此聯(lián)合利用、抗衡傾軋,尤其是第一集團聯(lián)合第三集團以對抗元老院保守派,結(jié)果導致羅馬共和的政治領導權旁落擁兵自重的軍事將領手中,而無論這些將領原本屬于哪個集團。 羅馬共和自格拉古的民主改革之后,至此,已在政治斗爭下瀕臨滅亡,取而代之的是軍人專權的獨裁政治。 第一位將羅馬共和引入獨裁政治之途的是馬略將軍(Gaius Marius),他是一位貴族出身而主張民主改革的領袖,由于他曾平定北非的叛亂(公元前105年),又擊退了日耳曼人的入侵(公元前102年),軍事威望顯赫一時。在他擔任執(zhí)政官期間,政治上作了兩項重大的變革:一是不顧執(zhí)政官不得蟬聯(lián)、必須下野十年之后才得再度競選的法律規(guī)定,首創(chuàng)強人不受任期限制的先例;二是羅馬軍人的裝備改由國家供應,敞開窮人從軍之途,職業(yè)軍人的勢力從此崛起,而且都非常效忠他們的統(tǒng)帥或保護者。 公元前82年,擁護元老院保守派的年輕將軍蘇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在血腥屠殺之下掃平了馬略一系的敵對勢力,民主改革運動才一時沉寂下來。但是大屠殺并不能消除要求民主改革的根源,所以在蘇拉不久去世之后,民主改革運動立即卷土重來。但是,雖然歷經(jīng)了如許波折,羅馬社會依舊動蕩不安,貴族共和政府益顯顢頇無能,軍人的專橫跋扈則更是徒然削減邦國的力量。 所以到了公元前1世紀70年代,共和政體的情勢尤為可慮。除了東有強鄰進攻,西有行省割據(jù)之外,最嚴重的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Spartacus)所領導的奴隸大暴動。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各地受到極嚴重的騷擾,甚至連首都羅馬也由于海外糧食無法輸入而有斷炊之虞。奴隸大暴動則使意大利本土慘受漢尼拔戰(zhàn)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禍,同時也從根本上撼搖了羅馬的奴隸制度和奴隸制經(jīng)濟,迫使奴隸主不得不考慮變更無法保障奴隸制經(jīng)濟的共和政體。愷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下登上了羅馬政治的舞臺。 二、愷撒的崛起和他的功業(yè) 愷撒(Gaius.1ulius Caesar,102 B.C.—44 B.C.)出身自一個歷史悠久但已中落的貴族家庭。馬略將軍是他的姨父,他的妻子科涅莉亞(Cornelia)是馬略的老搭檔欽納(LHeiUS Cornelius Cirma)的女兒。由于馬略和欽納是民主改革派的領袖,所以愷撒自青年時就備受貴族保守派的排擠,被迫自始只能站在民主派的一邊,而逐漸成為反對貴族保守派的領袖。 公元前70年,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hus,蘇拉麾下的年輕將領,蘇拉死后,由元老院授命為重要的軍事統(tǒng)帥)逼迫元老院撤銷蘇拉所修改的法制,并恢復護民官和“部族議會”原有的權力。公元前66至公元前62年,龐培征服了西亞,軍事聲威益形壯大,元老院唯恐龐培一再作大,乃極力設法削減他的權力。于是龐培結(jié)合民主改革派的愷撒和代表富豪階級的羅馬首富克拉蘇斯(Marcus Licinius Crassus),于公元前60年訂立同盟以抵制元老院,而使羅馬政體呈現(xiàn)“三頭政治”(triumvirate)的局面。公元前59年,愷撒在其他兩人的支持下,當選為執(zhí)政官。 羅馬共和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動蕩,任何一派的領袖都已從實際經(jīng)驗中體認到,要想掌握政權必須要有一支自己的武力。因此,愷撒在執(zhí)政官的任期屆滿之后,首先竭力爭取到高盧行省擔任行省長官的職位,以便在那兒訓練一支完全效忠自己的軍隊,以作為開展政治前途的后盾;其次,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一方面固然可贏取羅馬人民最尊崇的榮耀,另~方面則可從事奴隸交易以滿足富豪階級的渴求,將來也容易獲得他們的支持;再次,當然是可累積大筆財富以作為日后政治活動的資本。 公元前85年,愷撒出師遠征高盧,直到公元前49年年初,他才班師返回意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期間,據(jù)普魯塔克(Plutarch,約46—約120,希臘歷史家,以英雄傳記著稱)說,他先后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而且愷撒和他的部屬都獲得了巨額財富,所以能在羅馬廣施恩澤,賑濟貧民,并在意大利的許多城鎮(zhèn)大興土木,此舉既有利于承包商,也給平民提供工作的機會。因此,他在意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過了“三頭政治”中的其他兩人,尤其,他在高盧已訓練出一支全羅馬最能征善戰(zhàn)的部隊,而且這支部隊幾乎只知有愷撒,不知有羅馬。 愷撒的成功使克拉蘇斯深受刺激,于是他在公元前53年亦趕赴東方發(fā)動對抗安息(伊朗東北部的古國)的戰(zhàn)爭,希望在那兒能獲得不遜于愷撒的輝煌成就。不料,全軍覆沒,克拉蘇斯身死異域。因此原本鼎足相峙的“三頭政治”,現(xiàn)在就只剩下愷撒和龐培兩雄并立了。由于彼此猜忌日深,加上元老院中的一些人從中挑撥離間,龐培終于和愷撒決裂,而正式歸于元老院一邊,成為貴族保守派賴以對抗愷撒的領袖。公元前49年,元老院訓令愷撒留駐高盧,但愷撒公然反抗元老院,挾征服全高盧的聲威,率領他的軍團越過行省南部與意大利交界的盧比孔河(Rubicon),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意大利,龐培措手不及,率政府官員和元老院的元老倉皇逃出羅馬,渡海至希臘。法薩盧斯(Pharsalus)一戰(zhàn),龐培的主力完全被愷撒擊潰,龐培再逃埃及,結(jié)果為埃及人所殺。愷撒緊接著肅清龐培在小亞細亞、北非和西班牙的余黨,至公元前45年才大功告成。就實質(zhì)而論,愷撒這一連串行動絕不只是在肅清龐培的勢力而已,同時也是在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影響。他試圖重新統(tǒng)一羅馬,并使其轉(zhuǎn)變成一個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帝國。 愷撒從接手羅馬到被刺身死,前后不到四年,在這短暫的輝煌時期內(nèi)他完成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他徹底摧毀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瓦解了各種議會和行政官員之間的制衡關系:他不僅自己出任“狄克推多”(dictator),又集執(zhí)政官、護民官和祭司等軍、政、教大權于一身。既擴大元老院的編制以容納他的擁護者,又將元老院降貶為咨詢機構,而為日后披共和體制外衣的羅馬帝國開辟了“愷撒制度”(Caesarism)的道路。第二,逐步廢除從羅馬為一城邦霸國開始就世代因襲的種種特權:不但提升意大利各大城鎮(zhèn)的地位使其與羅馬相等,也提高各行省的地位使其與意大利相等,同時還把公民權陸續(xù)授予羅馬各行省的奴隸主階級,從而擴大、鞏固了帝國統(tǒng)治者的基礎;其實,他的這項做法早在高盧時期就已開始實施,當時,愷撒曾把公民權授予山內(nèi)高盧人,后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因而引起視公民權為禁臠的羅馬公民的譏評: 愷撒在凱旋式里牽著高盧人走, 卻牽他們進入元老院; 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 反而穿上了元老們闊邊的長袍子。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在元老院大廳的龐培雕像下,為布魯圖(Marcus Junius Brutus)等一群元老院的政敵們所刺殺,而結(jié)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也是他姐姐的孩子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即奧古斯都,后來就在愷撒所奠定的基礎上,將羅馬共和改創(chuàng)為羅馬帝國。 三、愷撒的《高盧戰(zhàn)記》 愷撒的《高盧戰(zhàn)記》(Commentaries On the Gallic War),全書共八卷,記述公元前58至前50年之間,愷撒遠征高盧的作戰(zhàn)經(jīng)過。前七卷是愷撒自己寫的,記述公元前58至前52年每年的征戰(zhàn)事跡;第八卷為續(xù)篇,是愷撒的幕僚奧盧斯·伊爾久斯(Aulus Hirtius)在愷撒被刺之后,補述從缺那兩年間的征戰(zhàn)事跡。 關于《高盧戰(zhàn)記》的寫作過程(指前七卷),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他每年向元老院及部族議會提出的書面匯報,所以把每年的事跡寫成一卷;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他在公元前52至前51年間的冬天一次寫成的。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而且極可能是他先每年撰寫一卷作為書面匯報,后來由于政治情況的需要,才將它們整編聯(lián)結(jié)成現(xiàn)在的形式。因為,公元前52至前51年正是愷撒敉平了維欽及托列克斯(Vercingetorix)所領導的高盧大叛亂,而使高盧恢復平靜的一年,但也是愷撒在羅馬的地位開始逆轉(zhuǎn)的一年;雖然“三頭政治”之一的克拉蘇斯已戰(zhàn)死于安息,但元老院中的政敵卻處心積慮要算計愷撒,龐培雖未與他正式?jīng)Q裂,但所采取的總是有利于己的旁觀態(tài)度。在此情況下,愷撒乃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自己,而《高盧戰(zhàn)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其作用有二:一是為自己辯護,二是給身在羅馬而擁護他的人,提供一套宣傳提綱。 因此,愷撒謙遜地稱這部書為Commentarii(意為“隨記”或“手記”),以表示他不敢自詡為著作,只是直陳事實供人參考而已。在敘述的過程中,他處處以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直稱“他”或“愷撒”),自首至尾以非常平靜、簡潔、客觀的筆調(diào)述說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而不露絲毫感情,既不怪怨他的政敵,也不吹捧自己,即或在一兩處地方提到自己的寬容與仁慈,也都是轉(zhuǎn)述別人的看法。所以,甚至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和政論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也禁不住要贊揚它“樸實、直率和雅致”,殊不知在這些樸實、直率和雅致的背后,實隱含著愷撒的許多政治煩憂。 撇開《高盧戰(zhàn)記》成書的動機不談,而純就一部作品而論,其文筆清晰簡樸、敘事翔實,歷來很受拉丁文學愛好者的推崇。就羅馬史研究而言,無疑,它是有關羅馬時代的高盧之唯一的歷史文獻,而且參照羅馬史來看《高盧戰(zhàn)記》也有助于理解第一次“三頭政治”的時代。就軍事史而言,《高盧戰(zhàn)記》除了展現(xiàn)一代英雄如何運籌帷幄、洞燭機先的智慧之外,也顯現(xiàn)了他調(diào)兵遣將統(tǒng)率軍團的特殊才干,以及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應用的獨到技巧。就今日的民族學和原始社會研究而論,則尤其難能可貴,因為愷撒是羅馬共和時代第一位親自深入外高盧西部和北部,到過不列顛和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地區(qū),而目睹當?shù)厣酱ㄐ蝿莺惋L俗民情的人,他不僅觀察細微,記載翔實,為后人留下了有關當時當?shù)氐牡谝皇种苯淤Y料,而且頗能把握重點,他也記述了高盧和日耳曼各部族從氏族社群逐漸解體以至國家形態(tài)初步萌芽,這段期間內(nèi)的政治、社會、風俗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變遷,而成為今日研究原始社會和民族學的重要依據(jù)。 最后,我們且從非學術的觀點來看《高盧戰(zhàn)記》的價值,換句話就是,對于不從事學術研究、不讀拉丁原文的人,還會有什么價值。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妨用現(xiàn)代的話說它是一部偉大的“報道文學”。有關高盧、日耳曼各地的風俗民情、山川形勢、社會法律、宗教信仰的描述,是它烘托故事情節(jié)的背景;至于故事情節(jié)本身,一方面固然是高盧各部族面對愷撒和羅馬軍團的存亡續(xù)絕之戰(zhàn),另一方面也是各部族自身及其強鄰之間冀圖擴張領土的戰(zhàn)爭。至于情節(jié)的高潮,很自然的就是,醞釀多時而后正面對壘沖突的激戰(zhàn),如厄爾維提之戰(zhàn)、阿克松奈河之戰(zhàn)、薩比斯河之戰(zhàn)、阿來西亞之戰(zhàn)和及爾哥維亞之戰(zhàn)等偉大戰(zhàn)役。只是,《高盧戰(zhàn)記》基本上是歷史文獻、戰(zhàn)史報道,而不是文學性的著作;加上愷撒基于政治上的憂慮,寫法上又不得不別出心裁,所以全篇《高盧戰(zhàn)記》有無數(shù)重要的配角,如各邦領袖和愷撒著名的副將拉頻弩斯(Titus Atius Labienus)等,但真正的主角,則只有愷撒一人。也因為這個緣故,而更突顯出愷撒著實不可一世,其魅力不知迷惑歷代多少英雄:他不僅運籌帷幄、驍勇善戰(zhàn)(愷撒一向彪悍大膽,即使在最前線也要穿著顏色醒目耀眼的統(tǒng)帥披風),同時還身兼行省長官主持全高盧大會,安撫既已歸順羅馬的部族,保護他們的權益,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的沖突,最后,還不得不關切羅馬元老院內(nèi)的政情。因此當我們憶起愷撒在小亞細亞擊敗了龐培的盟邦,博斯普魯斯王法爾那契斯(Phamaces II)之后,不禁有感而發(fā)地說了那句著名的狂言“我來,我見,我征服”(Veni Vidi Vici),言下頗有“經(jīng)歷高盧九年多少大小戰(zhàn)役,于今只不過又平添一起”的意味,其氣魄與膽識自不愧為古今最偉大的政治家與軍事將領的典型。 所以就文學欣賞的觀點來看,《高盧戰(zhàn)記》所展現(xiàn)的并非愷撒一人的風流豪情,而是時代醞釀既久而后誕生的一代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與真正的英雄人物所獨具的智慧。 《高盧戰(zhàn)記》既可當做偉大的“報道文學”來欣賞,當然也可以當做一般的歷史名著來讀,如果讀史能培養(yǎng)“鑒往知來”的歷史洞見,又如果“歷史的價值在于告訴我們?nèi)祟愒鲞^什么,從而使我們了解人是什么”(柯靈烏語),那么讀《高盧戰(zhàn)記》,看看愷撒這位為日后龐大的羅馬帝國奠定基業(yè)的一代英雄,曾如何馳騁于高盧蠻荒之地,周旋于風俗、習性、法律、信仰各不相同的諸多部族之間,這對于想求智慧而不想做學者的讀者而言,其積極正面的價值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愷撒的《高盧戰(zhàn)記》經(jīng)過長期傳抄,出現(xiàn)了許多互有出入的版本,當今考訂得最為翔實的當屬1957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托伊布納爾叢書(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norum Teubneriana)中的拉丁文本,而英譯本中最常見的是哈潑叢書(Harper’s Library)中W.A.MacI)evitte的英譯本,但本書所根據(jù)的是1859年William Duncan的英譯本,原書沒有地圖,也沒有注釋,本書所附的地圖是根據(jù)洛布古典叢書(The IDeb Classical Library)中的英譯本復制的,至于各卷的注釋,則是參考其他史書后加入的。 叫我翻譯愷撒的《高盧戰(zhàn)記》原是前長鯨出版社負責人周浩正先生的主意。1977年,他跟我提起這本書,希望我找到英譯本來翻譯;翌年,摯友何龍生先生為我到柏克萊大學圖書館找到了《高盧戰(zhàn)記》的內(nèi)文,影印了一份寄給我,并留下幾句有趣的話:“《高盧戰(zhàn)記》的拉丁文本很多,就是英文本不好找,這些資料是從一本大書The Roman Art of War里面影印下來的?!敝钡?979年6月,我僅譯了影本中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八卷。翌年,長鯨宣告結(jié)束,雖然我仍有心將該書完成,但由于當時正忙于修訂一部歷史哲學論著的譯稿,于是托請謝中平、蔡少偉兩位先生代為完成其余五卷。然而,待所有譯稿齊備之后方才發(fā)現(xiàn):一、人名、地名、部族名稱至為龐雜,難以統(tǒng)一;二、若干羅馬史上的軍隊編制用語難以確定;三、原書沒有附圖也沒有注解,對于讀者而言,無非是一大缺陷。因此這些譯稿又積壓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1982年年底,有幸獲得專攻西洋史的高文怡小姐的協(xié)助,我才又鼓起勇氣和崔薏萍小姐合作將所有譯稿重新修訂了一遍,而后又收集了許多有關《高盧戰(zhàn)記》的資料,最后才能以現(xiàn)在的面貌與讀者見面。 歷經(jīng)如此折騰,當初的差事現(xiàn)在總算了了,但由于譯者的歷史知識有限,面對如此古典名著,雖然深受許多人的幫助,畢竟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這還是得懇祈讀者們指正。 鄭曉村 1983年10月28日
內(nèi)容概要
《愷撒戰(zhàn)記·高盧戰(zhàn)記》全書共八卷,記述了公元前58年至前50年之間,愷撒遠征高盧的作戰(zhàn)經(jīng)歷。前七卷是愷撒本人寫的,為公元前58年至前52年的征戰(zhàn)事跡;第八卷是愷撒的幕僚伊爾久斯·潘沙在愷撒被刺之后,補述的接下來兩年間的征戰(zhàn)事跡?!陡弑R戰(zhàn)記》中愷撒記述的第一手資料是關于高盧地區(qū)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又因其詳實的內(nèi)容和清晰的文筆,本書歷來深受歷史和軍事愛好者的推崇。
作者簡介
蓋尤斯 ·尤利烏斯·
愷撒: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另一說法為: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出生于羅馬,尊號為“Dictator”,意為“獨裁官”。他在父系和母系兩個方面都出身于純粹的貴族家庭環(huán)境中,由此獲得了很好庇護。愷撒大帝是羅馬共和國末期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政治家。他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jié)成前三巨頭同盟,隨后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xiàn)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tǒng)治并制定了《儒略歷》。凱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故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有凱撒大帝之稱。甚至有歷史學家將其視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終身獨裁官的日子為羅馬帝國的誕生日。影響所及,有羅馬君主以其名字“凱撒”作為皇帝稱號﹔其后之德意志帝國及俄羅斯帝國君主亦以“凱撒”作為皇帝稱號。
書籍目錄
愷撒和他的《高盧戰(zhàn)記》(代譯序)
內(nèi)容提要
高盧戰(zhàn)記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奧盧斯·伊爾久斯補述)
人名索引
邦名與部落名索引
地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愷撒找到一處合適的地點,在那兒可以觀察到每個地方的情況,他一發(fā)現(xiàn)羅馬軍什么地方吃緊,就派援軍趕去。雙方心里都覺得這是作最后努力的唯一機會,高盧人認為除非突破工事,否則沒有脫身的希望,羅馬人也認為只要這一天能守得住,一切辛勞從此便可告結(jié)束。最艱苦的斗爭乃發(fā)生在山上的工事邊,也就是剛才提過的那個維爾卡西味朗納斯被派去攻打的地方。那個地方由于下坡的地形,確實產(chǎn)生了極不利的影響。敵人有的發(fā)射矢石,有的在盾龜掩護下向前推進。疲憊的人馬上有生力軍來接替。所有這些敵眾合力向羅馬軍壕塹擲來的泥土,不僅為他們自己造就一條可往上爬的通道,也把羅馬人埋在地下的器械全給掩沒了,羅馬軍這時既沒有武器,體力也支持不住了。 36 愷撒得知此事,派拉頻弩斯率六個營前去援助。愷撒命令他如果實在堅持不住,可帶這個營突圍沖出來,但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該這樣做。他自己則前去視察其余部隊的戰(zhàn)況,并鼓勵他們不要因艱難而畏縮,告訴他們,所有過去的一切戰(zhàn)斗,都要在這一個時辰內(nèi)分曉。被圍困在城鎮(zhèn)里的敵人,因為羅馬軍的工事浩大,且難以突破,感到在平地不會有成功的希望,就轉(zhuǎn)而試探那些陡拔的地方,帶著他們的器具,奔向那邊。他們用大量的矢石,驅(qū)走木塔中的守衛(wèi)部隊,以泥土和木柵填沒壕塹,并用撓鉤拉倒壁壘和胸墻。 37 為了化解這邊的危險,愷撒先派年輕的布魯圖斯帶去六個營,后來又派副將該猶斯·費庇烏斯帶去另外七個營,最后,當戰(zhàn)斗進行得非常激烈時,他乃親自率領一支生力軍趕到那邊,敵人終于被驅(qū)了回去。這時,愷撒又急急趕向拉頻弩斯被派去的地方。他從離他最近的碉堡中抽調(diào)了四個營,還命令一部分騎兵跟隨著他,另外一部分則繞道工事外圍,從敵人的后方進攻。拉頻弩斯發(fā)現(xiàn)無論壁壘還是壕塹,都擋不住敵人的沖擊,便把最近幾個據(jù)點內(nèi)的兵力集中起來,恰有整整十個營,以便抵抗敵人的攻擊,同時還派使者把他現(xiàn)在認為可行的計劃報告愷撒。愷撒這時正匆匆趕去加入戰(zhàn)斗的行列。 羅馬軍終于擊敗高盧人 愷撒的到來是從他戰(zhàn)袍的顏色上辨認出來的,他習慣在戰(zhàn)斗中穿著戰(zhàn)袍以作為特殊的標記。奉命跟隨他的幾隊騎兵和那幾個營也被注意到了,這一切從高處往下望乃一目了然,因此敵人立即又發(fā)動了攻擊。雙方都發(fā)出一片喊叫聲,這陣喊叫聲又有壁壘上和整個壕塹里的羅馬戰(zhàn)士接著回應。工事這邊的羅馬軍擲矛之后,也開始用劍揮砍。在這同時羅馬騎兵已出現(xiàn)在敵人背后,另外一些營也逐漸逼了上來,敵軍見狀轉(zhuǎn)身就逃,騎兵在他們奔跑中追上他們,接著便是一陣屠殺。雷穆維契斯人的首領塞杜留斯被殺,阿浮爾尼人維爾卡西味朗納斯在逃跑中被俘,拔下敵人的軍旗達七十四面之多統(tǒng)統(tǒng)交給愷撒。
編輯推薦
《愷撒戰(zhàn)記?高盧戰(zhàn)記》編輯推薦:凱撒大帝遺世杰作,戎馬生涯文采飛揚,堪稱歐洲版《孫子兵法》。席代岳最得意譯作,儒將風雅英雄相惜,號稱史上最強譯本?!稅鹑鰬?zhàn)記?高盧戰(zhàn)記》敘事翔實精確,文筆清晰簡樸,歷來很得到愛好羅馬歷史、拉丁文學和軍事史等各方面人物的推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