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想/慈溪文叢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沈偉恒 寧波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沈偉恒  頁數(shù):301  

前言

好些年前,自詡能寫文章,同事不信,于是打賭,看能不能在《慈溪日報》發(fā)表。其實心中沒底,偷偷地寄了兩篇過去,心想,這樣概率大一點。我很快就把這事給忘了。沒想到一個星期后我的文章發(fā)表了,而且還是兩篇。我比同事還要驚訝,原來我的文章還真能發(fā)表。    此后幾年,我陸陸續(xù)續(xù)地記錄了一些身邊發(fā)生的小事,偶爾也投遞幾篇,由此認識了許多師友,還讓我混進了市作家協(xié)會。幾年下來,不知不覺竟讓我積累了幾十萬的文字,但不敢拿出去見人,我把它們放在自己的博客里,沒幾個人會看到。    想起了自己的文學(xué)夢,最初接觸到的文學(xué),大多是父輩講的一些故事和傳說。當(dāng)我把這些故事轉(zhuǎn)述給小伙伴聽的時候,他們崇拜地看著我,這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轉(zhuǎn)述故事很好地培養(yǎng)了我的語感。上了小學(xué),我的寫作優(yōu)勢體現(xiàn)出來了,老師說我的作文思路清晰,語句流暢。課堂上,每每老師朗讀我的作文時,我總有種暈眩的幸福感,我喜歡看同學(xué)們齊刷刷地把目光會聚在我身上。虛榮可以是種動力。    中學(xué)時代,語文老師在我的一篇作文后這么寫道:相信不久后的將來,定有佳作問世。我不知道,這不久后的將來到底會多久,而他的話語卻在我的心底播下了文學(xué)的種子。學(xué)生時代,有那么幾年,豪情萬丈,以為自己真能走上這條文學(xué)的道路。    別人以為,能寫文章一定讀過許多書,其實,我少讀書,更少藏書。房子裝修時,友人建議書房大些,書柜多些。我沒聽他們的,手上也就那么幾十本書,而且這些書大多還是文友送的。    終于感到難為情了,我收了人家那么多書,而我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回送。贈書是件高雅的事情,唯一能夠禮尚往來的只有拿出自己的作品來。我糾結(jié)了很久,終于鼓起了勇氣,這便有了文集——《邊走邊想》。    既然像模像樣地成書了,總該有篇序言,本想麻煩一下身邊的朋友,稍一轉(zhuǎn)念,還是自己寫算了。他人作序,大凡都是一些溢美之言,我固然喜歡聽好話,卻也知道自己的分量,況且我臉皮子薄,打打鬧鬧倒也罷了,倘若隆隆重重地寫成文字,怕是接受不了。    好在自序亦無不可。    書名“邊走邊想”,是因為我在行走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把這些記錄下來,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住了一些回憶。    是為序,為自序。

內(nèi)容概要

  書名“邊走邊想”,是因為我在行走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把這些記錄下來,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住了一些回憶。

書籍目錄

做一個寬闊的寫作者——《慈溪文叢》總序自序第一輯 淺淺足跡鳴鶴沈師橋白洋湖畔寂寞上林湖錦堂故居藏云溪隨想一座山莊的秘密栲栳尋夢夜逛鳴鶴長城昭君墓梨風(fēng)起處金華雙龍洞葫蘆島品酒新昌瑣記秋之濕地蒼茫觀海衛(wèi)慈城第二輯 恬淡生活想起了甬江難忘寧大想起了小人書我與籃球耳機老人的心楊梅隨想又見馬蘭童心好一個“送”字蔣老師釣跌倒不哭麻雀炊煙停電的日子白玉蘭瓜農(nóng)買菜自己人秋天的田野溫情五月我的門板乒乓第三輯 細言碎語燈火從瞎子點燈說起一棵老樟樹康熙與容妃家住四樓信舊物戀情鎖不再遙遠橋城橋事燈火萬家釣趣無限從柳樹說起四季_負擔(dān)搶包兩枚鐵釘北京烤鴨80歲的愛情蚯蚓筍魚和水公平與體罰停車是一種素質(zhì)一屋子的幸福報上名來長者文章內(nèi)外第四輯文人書話感覺余秋雨大雨磅礴見苗莉儒雅銀舫豪情遐女率真墨兄揮兄千乘樓主勵雙杰秋雨隨想家鄉(xiāng)的味道 ——讀《慈溪余秋雨研究》思想的遠行 ——讀方柏令《獨自遠行》歲月留痕——讀胡遐女士《又見梨花開》寓言人生——讀一揮《一揮寓言故事集》一部滌蕩人心的小說——讀吳珍艷小說《溫暖》別樣的調(diào)侃——讀易中天文集《高高的樹上》吐納古今,氣貫長虹——讀朱菁的《華芝春秋》一場文氣濃郁的爭奪——讀勵雙杰小說《陽謀》和諧是一種詩性追求——讀朱菁的《履痕》在囚禁中飛翔——讀張巧慧散文《與一只鳥生活在屋檐下》我的閱讀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謎底的揭開反而平添了幾許心酸。為什么葉種德堂會被胡慶余堂所并?是經(jīng)營不善嗎?是守業(yè)者的安逸嗎?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了。小鎮(zhèn)的衰落在藥鋪的合并中已隱約可見了。    而老街對孩子的吸引遠不只是遙遠的傳說,老街的魅力在于各種點心鋪和糕點鋪。燒餅油條,三步一店,特色糕點,五步一鋪。大餅油條我們還能奢侈地享受。那是浙東地區(qū)經(jīng)典的早點,一毛錢一副。但就這一毛錢的早點費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的,更多的時候早餐便是開水泡飯。米是自家種的,飯是昨晚剩下的,至于小菜,也都是自家腌制的榨菜。吃上大餅與油條成了孩子的一種奢望。點心店卻整天開著,點心師傅下午也勞作。油黑的柴油桶做的爐子,爐子的中間堆著一堆燒得正旺的煤球。大餅師傅熟練地扯下一團和好的面粉,碾扁,刷上水,撒上芝麻,粘貼在火光灼射的火爐肚子里。不一會兒,酥黃的大餅就出爐了。老街的香味就這樣整日不斷。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黃昏時刻,肚子也特別會餓,加上那誘人的大餅味,很少有人能抵擋住。口袋里雖然沒錢,但是奇怪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在下午的課間,總有同學(xué)在吃燒餅,而且吃的人群逐日增加。有時他們的口袋里還能掏出更為誘人的麥芽糖彼此分著吃,今天吃你的,明天吃我的。我不懂,他們哪來的零錢?    起先,他們都守口如瓶,但秘密在孩子的口中根本守不住。我們的午飯是在學(xué)校里吃的,學(xué)校食堂唯一的作用是蒸飯,米和菜是自己帶來的。秘密就在這里。從家里帶多少米,大人是不管的,于是早上來學(xué)校的時候帶上一飯盒沉沉的大米,不知誰先知道了一個交換原則,米可以換燒餅,米也可以換麥芽糖。這一交換原則一下子在我們中間傳開了。交換是否等價我們不管了,只記得那些日子我們過得特別滋潤。秘密終于也被家長知道了,大餅與油條又成了我們的奢望。路過點心店時,大餅師傅偶爾會問:“今天帶米了嗎?”我們都無言以對,在到處彌漫的燒餅香味中落荒而逃。    至于糕點鋪里的三北豆酥糖、連環(huán)糕,那更是誘人了。每逢節(jié)假日,豆酥糖是饋贈老人的佳品。記憶中那是母親去外婆家時才購買的。十幾小包扎成一大包。我在高高的柜臺前踮起腳,眼看著伙計把豆酥糖一包包扎好,再在最外層貼上一張紅紙,交給母親。這時,我多么希望母親會多買一包解我的饞嘴,可細心的母親卻總是沒能發(fā)現(xiàn)我的心思。年長之后,我才悟到母親的為難。母親真的沒能察覺我的心思嗎?不會。但母親要操持一個家庭真的也不容易。母親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能讓我意識到母親已經(jīng)察覺了我的心思。我比較聽話,母親不說我也不提,但我的聽話恰恰讓母親增添了一絲內(nèi)疚。好在外婆總舍不得吃,最終那些糕點還是入了我的肚子。街上糕點終年飄香,我常在猜測,那么多的糕點最后都人了誰的口中?那時還全然不知道鳴鶴這條老街繁華的商貿(mào)。    沿老街深入到了運河橋,那里才是真正的小鎮(zhèn)中心。高聳的運河橋欄上總是坐滿了閑聊的人群,橋在鄉(xiāng)村的功能在我看來更在于為村民提供了一個休息與閑聊的場所,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在這種閑聊中變得親切了。他們的話題經(jīng)常是楊梅的收成、年糕的生意等。楊梅與年糕是小鎮(zhèn)的特產(chǎn),在集體經(jīng)濟時代,這些特產(chǎn)也就成了農(nóng)民經(jīng)濟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每當(dāng)冬至前后,忙完了農(nóng)事,人們就開始了年糕的制作。他們把新收的稻米浸在水中,發(fā)脹后磨成粉,再把米粉裝在布袋中加上重物把水分榨干,這便可以蒸年糕團了。低矮的房子里熱氣騰騰。做年糕是個體力活。蒸好的年糕團是不能直接搓成年糕的,因為韌性不夠。年糕團必須在石臼中歷經(jīng)捶打,捶打的過程要兩人密切地配合,一人翻動年糕團,一人舞動大木槌,你翻,我捶,在高高的吆喝聲中年糕團變得非常柔韌了。室外寒風(fēng)呼嘯,室內(nèi)的人們卻只穿一件單衣,霧氣蒸騰間早已汗流浹背了。這個季節(jié)最快樂的還是孩子。放晚學(xué)的時候,順便從鄰居家的年糕坊里討得一小團年糕,回家后裹上榨菜便玩去了。玩得興起常常忘了晚飯時間,但已不覺得餓了。年糕特別耐饑,一小塊就行。    老街的盡頭,有個叫鹽倉山的地方,據(jù)說那里曾經(jīng)是鹽的倉庫,但鹽為什么要放在這個小鎮(zhèn)呢?老人們說,這里曾經(jīng)是海。證據(jù)呢?證據(jù)就是小鎮(zhèn)東西兩側(cè)的東埠頭和西埠頭,那是大海的埠頭。那大海呢?大海早已退卻到了幾十里以外。    鹽倉山我沒去過,我甚至弄不清鹽倉山到底是鹽倉如山還是山因鹽倉而得名,但鹽業(yè)卻已經(jīng)隨著大海的退卻而消失了。那些富足的鹽商也一定隨著現(xiàn)代鹽業(yè)的興起而改行了,或許安逸地過剩下的日子去了,也或許繼續(xù)在外打拼。他們就這樣離開了小鎮(zhèn),而小鎮(zhèn)卻無法作出任何選擇。我無法想象鹽業(yè)的衰落給小鎮(zhèn)帶來的創(chuàng)傷,我只能這樣猜測:也許國藥的興起正是緣于鹽業(yè)的沒落。    鹽業(yè)的衰落與國藥的興起其實是一種必然的更替,興衰總有起伏,只是都過于遙遠了。這一切已無法在我的腦海里真實起來。我所能理解的是一座富足與悠閑的小鎮(zhèn)在清香四溢的點心攤上,在熱氣蒸騰的年糕店里真的沒落了,優(yōu)雅地沒落了。    小巷的深處有扇殘敗的大門,門環(huán)銹跡斑斑,前朝的故事已經(jīng)開始和門環(huán)一起腐爛了。小鎮(zhèn)失落已久。佛家常說輪回,小鎮(zhèn)也終將興起,或許幾年,或許更久。P5-P7

后記

寫作于我,只是一種自娛自樂。最初的想法是,能間或在當(dāng)?shù)氐膱罂习l(fā)表幾篇文章,賺幾塊稿費,妻一開心,便給我多添一盤下酒好菜。后來覺得很奇怪,許多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是語文老師。作家協(xié)會的胡遐秘書長在一次QQ聊天中笑我,你這個語文老師打字的速度真慢。我笑著回答:“不好意思,我不是語文老師。”她驚訝。此后,她在替我引薦時,總不忘加上一句:“這是一位物理老師?!蔽业男睦锉阌辛诵⌒〉牡靡?。其實,我知道,寫作與專業(yè)無關(guān)。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從沒想過能出文集。我能堅持寫下去已經(jīng)是個奇跡了。這得感謝身邊的許多師友。先是我素未謀面的《慈溪日報》的紀莽原編輯。那是我第一次投稿,沒想到居然被采用了。此后,我?guī)缀趺啃瞧诙纪都囊黄^去,大多能被采用,這樣持續(xù)了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始終沒見過紀莽原編輯,哪怕是通個電話。但她的那個“七彩貝”欄目卻為我開啟了一扇文學(xué)之窗。    再是陸建立先生。我清晰地記得那一天,校長打電話給我,說有人找我。我不知道他是誰,之前我們沒見過面,也沒有聽說過他,我不知道他找我有什么事。他卻省略了初次見面時的所有步驟,沒有自我介紹,也沒有客套地問候。他拿出了一份表格,讓我填寫。這是一份申請加入鎮(zhèn)作家協(xié)會的表格,沒等我細想,他就指導(dǎo)著我填寫了,似乎在完成一件早就商量好了的事情。我就這樣稀里糊涂地加入了鎮(zhèn)作協(xié)。    在之后的日子里,建立兄不斷地引薦我認識更多的文友。我幸運地結(jié)識了童銀舫先生,我的文章開始出現(xiàn)在他編輯的《浙東》刊物上;認識了《慈溪日報》的俞強先生,他也一如既往地刊發(fā)我寄給他的文章。在這期間,我加入了市作家協(xié)會,陳墨先生、胡遐女士都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幫助。他們的熱情與真誠讓我由衷地感動?;叵脒@幾年走過的道路,自己一直覺得很是幸運。一揮兄見面喊我“小老弟”,墨兄說我是他的“好朋友”,雙杰兄喊我“偉恒同學(xué)”,單聽這樣的稱呼就讓人覺得心里暖暖的。    幾年前,建立兄對我說,讓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文字,爭取出一本文集。我一笑而過。細細閱讀了自己的文章,很少有自己滿意的。2009年,童銀舫先生告訴我讓我整理三萬字左右的文字想出一套《上林文叢》時,我就惶恐不已。我在后記中這么寫道:慶幸的是前面有幾位大家替我擋著,我也終于鼓起勇氣選了十來篇短文,起名“邊走邊想”。    這次值慈溪文聯(lián)計劃出版一套《慈溪文叢》之際,我把我這些年寫過的文章整理出來并報了上去。其實,我心里并沒有抱多大希望,不料卻人選了。我這些青澀的文字有了一個很好的歸宿。    對于文友的饋贈,我也終于有了回贈的禮物,只是,太虧了他們。如若他們有興致,飯后茶余翻閱一下我的文章,覺得其中有幾篇還真有點意思,那是我的榮幸。    我為自己散文集的出版而高興。

編輯推薦

《邊走邊想/慈溪文叢》編著者沈偉恒。    我淺淺的足跡,始終走不出自己的故鄉(xiāng),走不遠自己的童年,我的筆端常不由自主地流瀉著這里的山水和人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邊走邊想/慈溪文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