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HarperCollins UK 作者:文海 頁數(shù):25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僧廬聽雨:文化視野中的佛教》的第一部分為“文人佛緣”。該部分有代表性地選取了唐、宋、明八位大文豪對佛教的體悟:王維看重的是佛教(尤其禪宗)的境界;自居易選取的是亦進亦退的在家出家;柳宗元權衡的是儒重于佛的儒服梵心;韓愈主張滅佛強國;劉禹錫走的是援佛入儒之路;劉宋拗宰相王安石,鑒于人生的起落,最后舍宅為寺,青燈黃卷終老;號稱“東坡居士”的蘇軾,則把佛教融入生活方式,悠閑自得;明代的王陽明則從宋明理學契入佛教天臺宗。這八位大文豪,可以說身為朝貴,學識淵博,見地深刻,但都無法擺脫佛教文化對他們的浸潤?! 〉诙糠譃椤胺鸾膛c戲曲的勾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為了普度眾生、深入民眾,它采用了適應世俗的“俗講”、“賽神”等形式。至宋元明清,隨著戲曲的產生和發(fā)展,佛教又找到了新的傳播載體,戲曲與佛教發(fā)生了勾連。佛教的因果報應等抽象教義通過直觀、富有’隋感、生動的戲曲得以展現(xiàn),兩者因而達到了對立統(tǒng)一?! 〉谌糠譃椤疤炫_宗佛學研究”。佛學是哲學下面的一個分支。佛學是用哲學方法去研究佛教,是用理性與科學的態(tài)度去闡釋佛教,所以應屬于文化視野看佛教。佛學有別于佛教,佛教是論證信仰的合理性與過佛教生活的必要性,它應屬神學范疇。天臺宗佛教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此宗派最擅長于佛教哲學的思辨,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并影響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文化。這部分從多角度對天臺宗佛學作了闡述。 總之,佛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你對它的研究,可以選取“遠、近、高、低”各個視角,只要你敢于身居“僧廬”,總有“雨”可“聽”。
書籍目錄
說明文人佛緣“雪中芭蕉”看王維“在家出家”白居易“儒服梵心”柳宗元“諫迎佛骨”評韓愈“援佛入儒”劉禹錫“舍宅為寺”王安石“禪凈雙修”蘇東坡“契入天臺”王陽明佛教與戲曲的勾連俗講、賽神,佛教與戲曲相遇因果報應,戲曲的揚善懲惡人生如夢,戲曲的夢幻思維人欲橫流,戲曲與佛教的對立統(tǒng)一天臺宗佛學研究天臺宗知禮答日本國師問隋唐天臺宗凈土修持之特色智?的彌勒信仰探討天臺宗的止觀懺法天臺宗懺法對華嚴宗密的影響華嚴澄觀對天臺宗理論之批評智?對佛教懺法的貢獻智?對《金剛經》論疏之特色略評遵式在天臺宗中的地位天臺知禮與子凝禪師論爭簡析天臺宗與普賢感應
章節(jié)摘錄
?。ǘU宗)和念佛宗(凈土宗)卻應運而興,因其簡單易行,得到了大批下層民眾的信仰?! ±^五代后的宋代,佛教表現(xiàn)出三大迅猛的趨勢:一是佛教世俗化大趨勢。由于大批民眾的信仰,他們不可能也不需要古奧的佛經探討和繁雜的佛教修行。佛教方面也滿足廣大眾生的需求,凈土提倡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死后上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世界);禪宗提倡“頓悟成佛”、“直指人心”,剎那即可從凡夫變?yōu)榉?。凈土宗從成佛的方法上,禪宗從成佛的時間上,為眾生提供了簡單易行、快捷速成的成佛需要。由于眾生和佛教的這種互動,宋代佛教已世俗化,成為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挑水、劈柴、吃飯、困覺都是禪(佛教修習的方法)。把佛教節(jié)日、燒香拜佛與旅游、廟會、演戲、雜耍、經貿活動融為一體。大量的既在家又出家的居±涌現(xiàn),上萬人的凈土社、放生會等民間組織成了人們社交、集會的好去處。 二是佛教內部“融會諸宗”的大趨勢。以前佛教分佛語宗(以佛經傳宗)、佛心宗(以佛心傳宗);相宗、性宗;顯宗、密宗等。到宋代,反對各執(zhí)門庭,主張融會諸宗。認為佛的語言(佛經)、佛的心意(心傳)、佛的動作(三密)都出自佛,三者決不相違,是一致的。出于后人的誤解,才各執(zhí)一端之見,分宗立派。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臺凈合一(天臺宗與凈土宗)、禪凈全一(禪宗與凈土宗)等大行其道?! ∪侨宸鹑诤系拇筅厔荨K未娜鍖W是以理學為代表,宋代的理學家?guī)缀醵际窃鹑肴??! ?/pre>編輯推薦
王維、白居易、蘇東坡、王安石、王陽明等大文豪、哲學家、政治家,他們的見識不能說不博,他們的思考不能說不精,為什么他們都逃脫不了佛教的浸潤? 戲曲是入世的、人欲橫流的、娛人的藝術;佛教是出世的、克制人欲的、追求解脫的宗教,它們是如何發(fā)生勾連的? 天臺宗只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它為什么能博得歷代眾多文人的青睞? 翻開本書,你便猶如身居深山僧廬,靜聽關山暮雨,點點打在心底,必有所感悟。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