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作者:陳京浦 頁數(shù):151
內容概要
浦江剪紙歷史悠久,元明之際就有記載。作品多以陰剪手法表現(xiàn)背景物象,構成線條的韻律,與前景人物形成虛實對比。風格秀麗,形象生動,極富裝飾性和想象力。其中戲曲人物剪紙,線條剛勁,塊面大氣,圖案清雅,既有別于北方剪紙的粗獷豪放之氣,又迥異于南方其他地區(qū)剪紙的纖細綿軟之態(tài),成為中國剪紙的代表品種之一。
陳京浦主編的《浦江剪紙》從自然環(huán)境、起源發(fā)端、歷史沿革、藝術表現(xiàn)、傳承譜系、文化特征、保護方式等予以全景全息式的紀錄和反映,力求科學準確,圖文并茂。
書籍目錄
總序
前言
序言
概述
【壹】浦江剪紙藝術的淵源
【貳】浦江剪紙藝術的流變
浦江剪紙的藝術特征
【壹】剪紙的藝術形式
【貳】浦江剪紙的藝術特色
【叁】浦江剪紙的價值
浦江剪紙的品種和功用
【壹】浦江剪紙的品種
【貳】浦江剪紙的功用
浦江剪紙的技藝
【壹】工具與材料
【貳】工藝流程
【叁】技藝特色
【肆】傳統(tǒng)剪法
浦江剪紙現(xiàn)狀及傳承保護
【壹】浦江剪紙的普及與傳承
【貳】浦江剪紙的創(chuàng)建與保護
【叁】傳承譜系與代表人物
附錄:浦江剪紙作品欣賞
【壹】傳統(tǒng)剪紙作品
【貳】現(xiàn)代剪紙作品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江南絲竹的形成與發(fā)展同它特定的歷史條件、地理與人文環(huán)境,以及海派音樂博采眾長的特點息息相關。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江南絲竹曾與這一地域的戲曲、說唱歌舞、器樂、宗教音樂等音樂形式相互影響,進而形成風格鮮明卻又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江南音韻?! 疽肌拷辖z竹與戲曲音樂 江南是戲曲音樂繁盛之地。明代的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提到“教女戲先習絲竹”的場景。由此可見,江南絲竹早已與戲曲相關聯(lián)。 明清時期曾盛行于江南各地的家樂班,《明清家樂研究》中列出:蘇南(無錫、蘇州、揚州、南京、常熟、武進、昆山、太倉等),浙東北(紹興、杭州、嘉興、平湖、湖州等),滬上(松江、上海、嘉定)三地共有家樂班二百三十八家。表演內容主要以戲曲、歌舞、器樂為主,所用絲竹樂器包括琵琶、箏、阮、簫、管、提琴、拍板等。' 晚清時期則以“堂名”較為盛行,多以吉祥、富貴等作為堂名的雅號,如“福壽班”等,主要應用于喜慶宴會(做壽、婚嫁)人家之邀,到喜慶之家的廳堂設位排座進行清唱。成員一般由六至八人組成,表演內容一般是以演唱昆曲、攤簧,演奏絲竹、打擊類樂器為主,演唱的內容則是以昆曲折子戲、單散曲目和民間流行時曲為主,用絲竹樂器伴奏,并常將一些戲曲常用曲牌如[八板]、[小開門]、[三六]、[玉娥郎]之類作為單純的絲竹演奏,以用于與喜慶活動相關的“坐樂”或“行樂”程序?!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