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趙生群,方向東 編 頁數(shù):473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儒學(xué)發(fā)展的歷史,是一部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變化演進的歷史??鬃又?,孟子、荀子之儒,兩漢經(jīng)學(xué),宋明理學(xué),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儒學(xué)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他在發(fā)展的進程中,既有繼承,也有損益,在不同的時代都有所側(cè)重,有所變化,從而不斷得到更新和充實,具有生生不息的內(nèi)在動力。儒學(xu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儒學(xué)不僅屬于過去,屬于今天,更屬于未來。
書籍目錄
序言從阮刻《儀禮注疏》看中華書局影印本和南昌府本的差異鄭玄注《儀禮》以今況古所涉漢代名物考戴震輯本《儀禮集釋》質(zhì)疑曹元弼《禮經(jīng)學(xué)》禮學(xué)價值探微整理本《儀禮注疏》標(biāo)點商榷上古中國的四方神崇拜和方位巫術(shù)清華簡《鄙夜》與西周時期的“飲至”典禮《周禮正義》(秋官)標(biāo)點商榷《周禮》的時代及國剔問題補議——以《周禮夏官》馬政類職官為例再論宋本《纂圖互注禮記》的特征及其影印本《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作者考《禮記質(zhì)疑》體例與內(nèi)容初探《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思想析論——與《論語》政治人才觀相驗證《孔子三朝記》初探儒家禮教思潮的興起與清代考證學(xué)王國維《傳書堂藏善本書志》三禮類典籍著錄考述清儒禮圖撰作方法析論——以《禮書通故》禮圖為中心《三禮》所見射侯形制考釋古代望禮重探“克己復(fù)禮”論辨——儒學(xué)正本清源之
章節(jié)摘錄
簪 《士冠禮》:“皮弁笄、爵弁笄?!编嵶ⅲ骸绑?,今之簪。有笄者,屈組為弦,垂為飾?!薄妒炕瓒Y》“姆纚、笄、宵衣”,鄭注同?! “础妒酚洝芳皟伞稘h書》記簪多矣,是漢時習(xí)用之發(fā)飾。《西京雜記》:“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倍貴焉。”《后漢書,輿服下》:“簪以碡瑁為撾,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凰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這是記太皇太后的簪。又《史記·周本紀(jì)》“既笄而孕”,《正義》:“笄音雞。《禮記》云:‘女子許嫁而笄。’鄭云:‘笄,今簪?!薄钥勺C漢時已不名笄,漢之簪即古之笄。 小吏冠 《士冠禮》:“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區(qū)。”鄭注:“緇布冠,今小吏冠其遺象也?!薄 ≠Z疏:“云‘緇布冠,今小吏冠,其遺象也’者,但緇布冠土為初加之冠,冠訖則弊之不用,庶人則常著之,故詩云‘臺笠緇撮’,是庶人以布冠常服者。以漢之小吏亦常服之,故舉為況?!薄 “淳l布冠,就是一種用黑布做的冠。據(jù)賈疏可知,戴緇布冠的有三種人:一是古代的士,但士只是在行冠禮初加時戴一戴,行罷冠禮就不再戴了,所謂“冠訖則弊之不用”;二是古代的庶民,庶民則常服此冠,所謂“庶人則常著之”;三是漢代的小吏,亦常服之.故鄭注曰:“今小吏冠,其遺象也。” 然漢代的小吏冠究為何種形制?秦蕙田《五禮通考》引《五經(jīng)精義》云:“漢小吏之冠即委貌矣?!稌x志》:‘緇布即委貌?!且病!比晃矠楹挝??《后漢書·輿服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銳,所謂夏之毋追,殷之章甫者也。委貌以阜絹為之。皮弁以鹿皮為之?!庇植嚏摺丢殧唷吩疲骸疤熳庸谕ㄌ旃冢T侯王冠逮游冠,公侯冠進賢冠;公王三梁,卿大夫、尚書、二千石、博士冠兩梁,千石、六百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據(jù)《輿服志》與《獨斷》的記載知,漢代的小吏冠,只有一道冠梁。冠的形制,“長七寸”,指冠下部繞發(fā)髻之武的周長;“高四寸”,指冠梁的高;“前高廣”,是說此冠梁前部高而寬;“后卑銳”,是指冠梁從前向后覆于發(fā)髻之上的部分呈前寬后窄、前高后低形?!叭绺脖?,是說整個小吏冠的形狀,大體上像一覆扣于發(fā)髻上的杯子?! T 《士冠禮》:“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區(qū)。”鄭注:“匴,竹器名,今之冠箱也。” 賈疏:“云‘匿,竹器名,今之冠箱也’者,此亦舉漢法為況。” 聶崇義《三禮圖集注》云:“《士冠禮》云:‘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zhí)以待于西坫南?!⒃疲骸唬衿髅?,今之冠箱也?!f《圖》畫而圓,梁正改而方?!辈⒏揭粓D,畫為一長方形的竹筐?!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