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黃宏、 張彬 鳳凰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黃宏,張彬 著 頁數(shù):41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00年過去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走過風風雨雨,本書是第一本全面系統(tǒng)對這一歷程進行梳理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2012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本書作為向十八大獻禮的圖書而隆重推出。全書根據(jù)黨的十七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作出的概括,分為三編,全面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增加了我們黨十七大以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所做的最新貢獻,反映了近年來全國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簡介
黃宏,原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全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領導小組副組長、少將,曾在中央政策研究室?guī)椭ぷ髌吣?,為政治組負貴人。參與中央三十多箱重要文稿起草。連續(xù)四屆6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首批被聘為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專家。共撰寫和主編著作58本(套),發(fā)表理論文章、咨詢報告500余箱,24次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央機關課題論文18次入選全國全軍研討會。被四總部聯(lián)合授予全軍專業(yè)技術重大貢獻獎。代表作:《作戰(zhàn)歸來的思索》《寫在歷史的轉(zhuǎn)折時期》《東歐劇變與執(zhí)政黨建設》《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發(fā)展史論綱》《黨和國家關注的十四個重大課題》《走向現(xiàn)代化的人民軍隊》《世界新軍事變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張彬,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少將。出版著作和教材18部,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32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國家級、軍隊級、省部級和校級共48個獎項。代表作:《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立足點》《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鄧小平政治思想研究》《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1919-1956)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1917-1921)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社會歷史條件及其作用二、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簡要歷程三、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要思想觀點四、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經(jīng)歷的思想斗爭第二章 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國情和革命道路的初步認識(1921-1937)一、 揭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zh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二、 在大革命實踐中探索革命具體問題,提出革命的性質(zhì)、對象、任務、動力、領導權(quán)等基本思想三、 開辟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quán)的革命道路四、 提出黨的建設、人民軍隊建設和革命根據(jù)地建設的理論五、 反對本本主義,確立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第三章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解讀(1937-1940)一、 系統(tǒng)闡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條件二、 《實踐論》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論貢獻三、 《矛盾論》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論貢獻四、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軍事領域的具體運用第四章 中國特色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1940-1949)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二、 確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三、 中國特色革命理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的豐富和發(fā)展第五章 中國特色革命轉(zhuǎn)變理論的提出和實踐(1949—1956) 一、中國特色革命轉(zhuǎn)變理論的提出和演進二、中N特色革命轉(zhuǎn)變的理論與實踐三、中國特色革命轉(zhuǎn)變的評析第二編 馬克思主義義中國化的曲折發(fā)展(1956-1976)第三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1976一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 (1919-1956)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1917-1921)20世紀20年代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并成為社會主流思潮,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條件。辛亥革命、初期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等。從不同方面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是19世紀未對馬克思及其學說的零星介紹階段;二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階段;三是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階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思想觀點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唯物史觀是歷吏觀的根本變革,生產(chǎn)力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動因,階級斗爭是改造社會組織的手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jīng)歷了同實用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三次大論戰(zhàn) 通過論戰(zhàn),馬克思主義獲得了更大發(fā)展。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社會歷史條件及其作用20世紀20年代前后,在諸多傳入中國的西方社會理論與思潮中,馬克思主義能夠脫穎而出。首先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中產(chǎn)生重要影響,繼而與社會運動相結(jié)合,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這決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條件。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些社會歷史條件與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等緊密相連。它們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提供了客觀基礎,而幾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思想內(nèi)容和發(fā)展進程。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是我看到的一本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經(jīng)驗的學術專著。全書結(jié)構(gòu)合理,論述準確,充分吸收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理論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 李慎明 這本專著,充分反映了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進程,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形成、發(fā)展,相互聯(lián)系及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均作了很好的概括和闡述,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一部精品力作?! ?mdash;—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專家 李忠杰
編輯推薦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是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