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張在義,張玉春,韓格平 譯注 頁數(shù):19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張衡(78-139),字平子,東漢時人。他一生在數(shù)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就其全部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張衡尤以賦的寫作見長,其中以《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等較負盛名。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如《同聲歌》、《四愁詩》在五言詩、七言詩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本書對以上各篇詩文均有選取、注譯,結(jié)合其他篇什,讀者可從總體上了解張衡的文學成就。
作者簡介
張玉春,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學專家。韓格平: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專家。
書籍目錄
前言
二京賦
西京賦
東京賦
思玄賦
歸田賦
骷髏賦
四愁詩并序
應間并序
七辯
請禁絕圖讖疏
編纂始末
叢書總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翻譯】有一個憑虛公子,心志奢侈,行為驕縱,向來喜歡博知古事,就學于太史氏,因此對前代歷史知道得很多。他對安處先生說:人在春夏時節(jié)心情舒暢愉快,在秋冬時節(jié)就憂愁悲傷,這是與天時變化緊密相聯(lián)的。人們居住在肥沃的土地上就安樂,居住在瘠薄的土地上就勞苦,這是與土地的肥瘠密切相關(guān)的。人們悲愁就少有歡樂,勞苦就難施恩惠,能違背這種情況的人很少。小事如此,大事亦然。因此帝王順應天時地利的推移,達到教化的目的,百姓接受帝王的教化形成風俗。教化民俗的根本,在于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而推移。拿什么來驗證它呢?秦國占據(jù)雍州從而強盛起來,周代遷都豫州從而衰弱,高祖建都西京長安從而驕奢,光武居于東京洛陽從而節(jié)儉,國家政治的興衰,常由此起。先生難道沒見過西京的盛況嗎?請允許我向您述說:漢代開始建都,是在渭水岸邊,秦的故都在它的北面,這就是咸陽。東有崤山、函谷關(guān)等險山要隘和桃林要塞,連接著太華、少華二山,河神巨靈運足力氣,手劈足踏,使華山從中間分成兩半,曲行的河水直流而過,那手足的痕跡至今還保存著。西有隴山的險隘,隔開了華夏與西戎,又有岐、梁、沂、雍等天然屏障,陳寶雞鳴祠就在陳倉山上。南有終南、太一兩山,峭拔險峻,高高低低,向西綿延,與蟠冢山脊相連,環(huán)抱著杜、鄂二縣,吞吐著灃、鎬二水,還有藍田美玉,都由此出產(chǎn)。北面丘陵與平原,依傍著渭水和涇水,地勢寬廣而平遠,鎮(zhèn)守著京都之邊。再往北有九崾、甘泉,山上寒氣凝聚,時已夏至,冰凍不解,此處正可避暑消炎。那里是一片遼闊的土地,屬于上等的田畝,真是天下的腹地,神靈的居處。從前,天帝喜歡秦穆公而令他去朝見,奏鈞天廣樂款待他。天帝酒酣,便書寫金策,把這塊土地賜給穆公,鶉首分野之地全屬于他。這個時候,與秦并列的強國有六個,然而四海之內(nèi)一齊歸順秦國,這難道不奇怪嗎!從高祖剛剛進入關(guān)中,五星就和諧地排列在井宿。士卒婁敬放下挽車的橫木,上前糾正高祖建都洛陽的主張,上天啟發(fā)了高祖的心意,庶人教給他計謀,等到高祖謀劃建都時,心中也考慮到天地神明的意旨,認為關(guān)中適宜定為京都。哪里是他不誠敬地想定都洛陽?哪里不想著回到故鄉(xiāng)扮榆?但是天命不可懷疑,誰敢改變!于是開始丈量土地,修筑內(nèi)外城墻,挖掘護城河道,采用八方都會各自不同的建制,豈只是沿襲往昔的舊章。于是吸收秦制,超越周法,嫌周人的百堵宮墻簡陋,九筵明堂狹小,而今增加了宮室,擴大了明堂。
編輯推薦
《張衡詩文選譯(修訂版)》是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