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綜合征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作者:[美]丹·凱利  頁數(shù):256  譯者:李鳳陽  
Tag標簽:無  

前言

它并不威脅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種疾病。但是,它危害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它并不僅僅是一種麻煩。它的癥狀眾所周知,所以我不能將之稱為我的一個發(fā)現(xiàn)。但是,其本身的狀態(tài)從來沒有被揭示過,所以本書絕不是老調(diào)重彈。“它”是一種新的心理現(xiàn)象。它無法歸入任何已知的類別,但沒有人否認它的存在。在我從事的行業(yè)中,我們稱這種異?,F(xiàn)象為綜合征。在標準行業(yè)術(shù)語中,綜合征是指以某種社會模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癥狀。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一種在我們的社會中正在造成大量問題的綜合征。我們都知道它的存在,但至今還沒有人給它命名或做出解釋。我研究這種綜合征已經(jīng)很多年了,一直在試圖搞清楚其錯綜復雜的因果關(guān)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一直懷疑這是個案;然而,在過去的20~25年間,由于現(xiàn)代生活的壓力惡化了其誘發(fā)因素,這一問題的發(fā)生頻率有了急劇增加。毋庸置疑,在可預見的未來,情況還將會進一步惡化。我的第一個臨床病例就是這種綜合征的受害者,盡管我當時沒有意識到。那時,我和軍隊的人一起工作,為空軍中那些遭受成長困擾的年輕成年人提供咨詢。他的名字叫喬治,22歲,但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他的情緒表達很夸張,與其年齡不符并且很可笑;他的話很多,但說出來的東西卻很少。在他這個年齡,應該過自己的生活了,而他卻還在向往無憂無慮的高中生活。我想他會走出這種對成年的恐懼。但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這一點。多年來,對青春期的孩子、大學生和年輕已婚夫婦的咨詢經(jīng)驗,豐富了我對成年過程中的煩惱和磨難的了解。這讓我逐漸明白了,相當數(shù)量的年輕男性并沒有真正走向成年。有些事情出現(xiàn)了問題。本書關(guān)注的是那些從未長大的成年男性,關(guān)注他們是怎樣走到這個境地的,以及對此應該怎么辦。當你讀完本書前兩章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身邊誰在受著這種綜合征的折磨。當你對這個人的行為突然能夠理解之后,我想你肯定會恍然大悟:“啊,原來如此!”在十八九歲到二十歲出頭的時候,這些男人沉迷于沖動的生活方式。自戀使他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一種不現(xiàn)實的對自我滿足的追求使他們相信,他們能夠并且必須去做自己幻想的任何事情。之后,經(jīng)過幾年對現(xiàn)實的笨拙適應,生活似乎顛倒了過來?!拔蚁胍北弧拔覒摗比〈恕で笏说慕蛹{,似乎成了他們找到自我接納的唯一方式。他們的大發(fā)脾氣被偽裝成了有男子氣概的果敢。他們將愛當成理所當然的,從來認識不到如何通過付出愛來得到愛。他們自認為是成年人,但實際行為卻像被寵壞的孩子。一個聰明、善解人意的孩子要變成一個不成熟的、憤怒的成年人,是需要時間的。父母有許多機會扭轉(zhuǎn)這一過程;因此,本書是為父母們寫的。但是,妻子和戀人有最好的機會將這些“永遠”長不大的男人在“某一天”變?yōu)槌赡耆?,因此,本書尤其是為那些與這種綜合征的受害者有特殊關(guān)系(無論是婚姻關(guān)系或是其他關(guān)系)的女性而寫的。那些能對受害者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的朋友和親戚也能給他提供幫助,因此,本書也是為所有相關(guān)成年人而寫的。最后,一個男人要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長大,任何時候都不太晚,因此,本書也是為這種綜合征的受害者本人而寫的。無論你是一位妻子、戀人、父母、祖父母,或只是受害者的一個朋友,你都能幫助他,無論他的年齡有多大。在你努力理解他時,要記?。阂獝圻@個孩子,因為他不愛自己;要信任這個男人,因為他不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傾聽他,因為他不會傾聽自己。要戰(zhàn)勝這種折磨,他必須跨越世間最遠的距離——他的口耳之間的距離。

內(nèi)容概要

  在這部開創(chuàng)性的杰出著作中,丹?凱利博士揭示了一種嚴重危害男性成長的心理綜合征,它中斷并剝奪了男性心智成長、成熟的機會。通過大量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作者為我們揭示了如何辨認和理解這個躲藏在虛假的快樂和自信面具背后的瑟瑟發(fā)抖的“彼得?潘”,以及如何幫助他長大。
  本書出版后,立即引起轟動,并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榜6個多月,精裝本在美國售出20多萬冊,平裝本售出數(shù)百萬冊,并被翻譯成22種語言,全球暢銷1000多萬冊。

作者簡介

  丹·凱利博士(Dr. Dan
Kiley),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治療師,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他在自己作為心理醫(yī)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治療的很多男孩子都面臨著成長的困擾,拒絕長大、拒絕承擔責任。他用英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詹姆斯?巴里(James
M.
Barrie,1860~1937)的作品《彼得·潘》中的主人公為這種心理現(xiàn)象命名,出版了《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一書,首次揭示了這一心理現(xiàn)象。

書籍目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你認識這個“孩子一樣的男人”嗎?
 第2章 成人彼得潘綜合征患者:一個測試
 第3章 彼得潘綜合征概述
第二部分 彼得潘綜合征
 第4章 不負責任
 第5章 焦慮
 第6章 孤獨
 第7章 性別角色沖突
 第8章 自戀
 第9章 大男子主義
 第10章 爆發(fā)期:社交無能
 第11章 30歲之后:絕望
第三部分 做出改變
 第12章 給父母們的建議
 第13章 給妻子和戀人的建議
 第14章 給朋友和兄弟姐妹的建議
 第15章 給患者的建議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現(xiàn)實能夠抵消仙塵的力量。如果父母、老師和其他相關(guān)的成年人能幫助孩子面對現(xiàn)實,彼得和他那群人對孩子的影響便會很快消失,而只留下愉快的回憶。但是,如果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仍全力追求永恒的青春,那么,隨著現(xiàn)實出現(xiàn)陰影,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問題。而且,如果他們在進入20歲時仍有同樣的想法,那么在他們二十歲出頭的某個階段,嚴重的身份危機就會毀滅他們。有許多男孩子對彼得·潘一時的興趣最終卻變了味。起初,他們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對令人興奮的永恒青春深深著迷。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對永無鄉(xiāng)的白日夢變成了悲慘的噩夢。一些人恢復了過來,但越來越多的人卻沒有恢復。你的兒子可能就是個受害者,你的丈夫也可能是。那些追隨彼得·潘腳步的孩子們,最終會遭受嚴重的心理問題,常常導致他們無法適應社會。他們中的許多人有情感缺陷和人際交往障礙。當他們遭遇到對行為舉止像個孩子的成年人沒有多少耐心的社會時,就會充滿隔絕感和失敗感。但是,這些人不明白自己感覺如此糟糕的原因。他們認為這是個暫時的問題,會盡力忘掉它。不用說,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因為這個問題反映了一個經(jīng)典英雄的虛構(gòu)生活,因而有助于我們解釋和理解,我沒花多少時間就給這種狀況找到了一個名稱——彼得潘綜合征。彼得潘綜合征根源于童年早期。然而,在青春期——始于12歲或12歲左右——才開始表現(xiàn)出來。從12歲到18歲,那些仍在追尋永恒青春的男孩子會慢慢出現(xiàn)四種癥狀。每個癥狀都是現(xiàn)代社會壓力的產(chǎn)物,這些壓力施加于家庭,并最終施加到了孩子身上。從18歲到22歲,會出現(xiàn)另外兩個癥狀,都是由四種基礎癥狀造成的。這兩種中間癥狀會強化已有的問題,并為爆發(fā)期做好準備。在爆發(fā)期,這種年輕的男性必須面對并解決多年的魔幻思維和邊緣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如果他在這個過程中失敗了,就有可能繼續(xù)受到彼得潘綜合征的困擾,或許在整個余生都是如此。下面,我將簡要介紹一下這六種癥狀,以及社會壓力在每種癥狀形成過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三十多年來,我們的文學作品、媒體、教育理念中一直彌漫著對孩子的嬌縱態(tài)度。這讓父母們有了這樣一個觀念,即: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權(quán)威和懲罰,絕對不能限制孩子的成長空間。采取這種養(yǎng)育方式的父母,助長了孩子的不負責任。我指的不是懶惰或輕微的拖拉,而是完全沒有責任感,孩子認為規(guī)則對他來說統(tǒng)統(tǒng)不適用。如果這種不負責任沒有受到挑戰(zhàn),孩子就無法學會基本的自我照料習慣。在小事(保持清潔、有序和良好的舉止)上的失敗,會導致懶散行為像雪崩一樣出現(xiàn),埋葬孩子的自信。孩子會認為:“如果我連小事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我絕對處理不了大事?!北说门司C合征患者充滿焦慮。在他們小時候,家里就開始彌漫著緊張的氣氛。這種緊張氣氛逐年加劇,它包圍著孩子,最終成了每一個生活場景的底色。這種無處不在的焦慮的原因,就是父母的不幸福。彼得潘綜合征患者的父母都對婚姻和自己不滿意。這種不滿的原因各有不同并且很復雜。一些比較突出的原因是:缺乏情感的溫暖和分享、工作和娛樂失衡、自律性不強、傳統(tǒng)角色和價值觀的劇變。父親和母親的不幸福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父親將自己的痛苦用硬漢形像偽裝起來,用一些套話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guān)心(“振作點,不要為自己難過”或者,“噢,你會好起來的”)。其結(jié)果就是父子關(guān)系的疏遠,兒子把父親看成是一個謎,認為自己絕對得不到父親的愛和贊同。這種焦慮就像一種隱痛。 母親試圖默默地忍受,但她做不到。她像顯示軍功章一樣展現(xiàn)自己做出的犧牲,并假裝自己很滿足于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除了你的幸福,我自己從來沒想要得到什么”)。兒子會察覺到母親的孤寂和失望,他很想責備父親,但他沒有,因為他需要父親的愛。于是,他就責備自己,認為母親有理由排斥他。這個不合理的推論始終縈繞在他心頭,造成一種類似于震耳欲聾的咆哮的焦慮。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都假裝幸福,他們害怕面對自己的感受,害怕直面真相。因為他們并不是極度不安,只是有點痛苦,這助長了他們對現(xiàn)實的回避。所以,他們帶上假裝的笑容,逼迫自己參加全家不定期的外出,說著模棱兩可的話,聽上去仿佛價值能高達一百萬美元,而實際上卻連五美分都不值。在不經(jīng)意的旁觀者看來,這些家庭沒有任何問題。他們相處融洽,經(jīng)常受到鄰居們的羨慕,但這種表象是一種錯覺。實際上,不滿就像情感癌癥一樣在擴散,吞噬著孩子的安全感和心靈的平靜。盡管父母通常不會說出來,但他們是因為孩子才待在一起的。他們不應該這樣。孩子們因此飽受煎熬。

編輯推薦

如果你是一個女友或妻子,《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就是給你的!如果你是一個男孩的父母,《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就是給你的!如果你是一個17~50歲的男人,《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就是給你的!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翻譯成23種語言,全球暢銷1000多萬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彼得潘綜合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7條)

 
 

  •     拿到這本書后,已捧讀了一大半,然后在辦公室里就不翼而飛了。猶豫過久,還是重新買了一本,因為隔了一段時間,不得不又重讀了一遍。然后發(fā)現(xiàn),這次重讀是值得的,它把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誤讀解除了,讓我看清了這本書的脈絡。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普及性心理學著作,我會將它推薦給我的學生。
      
      本書認為,這種綜合征在時代的變遷之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xiàn),多發(fā)于中上層階級的最年長孩子,始發(fā)于11-12歲,這些孩子會先出現(xiàn)四種基本癥狀(也稱為“癥候”吧?):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在此基礎上隨后出現(xiàn)兩種中間癥狀:自戀和大男子主義、海盜式的生活方式,最終導致爆發(fā)期的社交無能。這些孩子雖然在這些癥狀上的表現(xiàn)程度不一樣,但都有一個相同的妄想:即想留在“永無鄉(xiāng)”——不想長大。同時,這種綜合征將使孩子出現(xiàn)七種心理特征:情感麻木、拖拉延誤等。作者認為,彼得潘綜合征“是現(xiàn)代社會壓力的產(chǎn)物,這些壓力施加于家庭,并最終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的確,我們從彼得潘綜合征的最初產(chǎn)生、定型及最終爆發(fā),看到了家長在溝通過程的“隱含信息”于孩子的影響,看到了社會(以媒體為直接作用力),看到同輩群體“盲人引路”的作用,作者以極其生動的案例,暴風驟雨式地為我們的潛常識進行了揭疤。最后的預防及矯正建議也是可行的。作者對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進行心理學的研究,應該也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一個創(chuàng)新。
      
      以上是我對整本書內(nèi)部的初步概括以及總體評價,以下是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P65,父母對對方的指責,通過隱含信息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而孩子則敏感地以“他的忠誠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把責備的手指指向了自己,認為“自己錯了”。這讓人聯(lián)想到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理論,但問題是:第一,埃里克森認為孩子的自主與內(nèi)疚形成的關(guān)鍵期是4-5歲;第二,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似乎更不易讓他將錯誤攬在自己身上。所以我覺得這種分析并未完整。那么,孩子這種攬責任的心理趨向是怎么引起的?
      
      P4,如何判斷一個男人身體長大了,但心智未長大?成人的年齡與心智發(fā)展是否有著對應的常模?尤其進入30歲之后,我會覺得自己有很多行為和思想都未必像一個成年人,而且,我覺得有些人表現(xiàn)得成熟世故,但又未必獲得成年人所給予的那種角色穩(wěn)定感。(這句話我怕我將來再看一次也不明白我最初所指的是什么……)
      
      P84,書中提到馬斯洛的需要五層次理論,我明白人會根據(jù)需要層次的滿足,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静逡痪洌含F(xiàn)代人總追求著一種“安全感”,那是否表明他們只完成的溫飽需要?那么,那些女孩在擇偶的時候,既要安全感(第二層),又要人家愛你疼你(第三層次),還要人家尊重你給予你空間(第四層次),是不是太奢求了?】那么當?shù)搅说谖鍖哟蔚臅r候,什么東西才能使人自我實現(xiàn)呢?我盜用一下經(jīng)濟學的概念,是否可以認為,“一個人真正想要的東西是那些邊際成本不變的東西”呢?我想我可以進一步認證一下。
      
      P134,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真正讓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從作者對幾名彼得潘綜合征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開始。那么,作者是否為變態(tài)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提出了一種新的診斷結(jié)果及相應的診療方法?當一個心理醫(yī)生未識別患者為彼得潘綜合征時,他的治療過程與作者的治療過程是否會不一樣?這種癥候群歸根結(jié)底就是因家庭緊張、不合適的家庭教養(yǎng)和社會壓力導致的成長問題,那么,除了癥狀可分辨出來之外,實質(zhì)上我并不認為它對心理咨詢領(lǐng)域有太多的指導意義。(為此我還特意學習了一下“綜合征”這個概念。)
      
      P91,你自己是你愛人的“溫迪”還是“小叮當”?我認為最突出的一個指標是:你所認為你最愛他的是什么?是那種他把臉埋在你的脖子間,你撫摸著他頭發(fā)的寵溺感;還是你趴在他的身上,細數(shù)他的微笑的驚異感?
      
      寫到最后,我?guī)缀跬俗约嚎催@本書的初衷,因為我以為自己家中也有著一個彼得潘一樣的男人。他在家中呆了九個月之后,在另一個城市找到了另一份薪水高一倍的工作,然后義無所顧地離開了。他沒有考慮我、我們的小家庭以及我們的婚姻,那份工作當然也不是他最重視的,流浪是他的本性。那時我就覺得他是小飛俠。我是那個一直容忍的溫迪,甚至鼓勵著他:“再出發(fā),再出發(fā)吧,你是勇敢的小飛俠……”他甚至也為此沾沾自喜起來,這次回去,帶走了我新買的《彼得 潘》。我一直無法相信他會永遠留在我身邊,留在這個連飯都不會做的不稱職的替身母親身邊。十年了,對彼得潘來說,是不是耽擱得太久了呢?我找不到答案。但其實,我如小叮當般愛著你。
  •   兒童利益和家庭教育
    評《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

    從有了自己的孩子開始,父母們仿佛一下子就會成熟很多,因為那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還有婚姻、生命延續(xù)帶來的整個家庭都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以前那個父母的孩子,現(xiàn)在又多了一重身份: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們多用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和多年以來的生活感悟來教育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利益和期望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完成自己的家庭教育任務。事實上,在這個美好愿望的背后,很多言行和舉止都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以至于我們在《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中看到了很多孩子長大成人以后,他們?nèi)匀贿z留著孩子般的性格。

    在中國,因為翻譯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彼得潘”的名字遠不如“小飛俠”有名。托孩子的福,我也是在給他準備一些書籍和影像的時候認識的“彼得潘”,那個小孩子充滿了神奇,他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可以再“理想之地”(書中說的是“永無島”)自由地嬉戲玩樂,他還有很強的正義感,并以打敗海盜船長為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小飛俠的正義和力量可以和蜘蛛俠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在這本《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書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彼得潘的神奇,而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以及由此引申的各種社會性無能。我們更多人只注意到了小飛俠的天真無邪和超級力量(如同我們小時候的夢想一樣),卻沒有關(guān)注家庭教育的原則性和導向性。孩子在成長中還要注意與社會的接軌,讀書的過程中我才逐漸明白:原來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也是要有一定的理性和原則的,家庭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在一定的“受限空間”中逐步找到自己的角色,并逐漸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簡單地讓孩子自由地任意生長。人非完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育手段也可能失之偏頗,孩子成長以后仍保留那些孩子氣的彼得潘綜合征,還是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

    Syndrome的中文意思通常是“綜合癥,并發(fā)癥”,但書中作者也提出了彼得潘的孩子氣可能只是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之外的一種性格特征,而不是病理,而且這種特征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會危及社會與個體;當然這種“孩子氣”的特征可能會進一步演化成心理疾病,這也是本書的意義所在。它讓我們的關(guān)注目光從孩子快樂玩耍的場面,轉(zhuǎn)移到孩子躲在小黑屋偷偷哭泣的場景;也讓我們在和孩子共同歡樂的同時,也引導他慢慢分享我們的傷心。諸如《新警察故事》里面那些高干子弟和富貴子弟們,他們的父母就是過多放縱了孩子的利益,疏忽了家庭的教育。
    2012-4-23
  •   買來了解男人的思維 還是有些幫助
  •   十分有趣的一本書,說的其實是大部分的男人,O(∩_∩)O哈哈~
  •   很不錯的書,看了覺得周圍這些長不大的成人是到處都有的,更了解他們一些了。唯一遺憾的是:不知道怎樣可以讓他們可以較快的長大呢???
  •   那些長不大的人 不會選擇不長大
  •   書還沒看完 研究這方面的心理學者可以參考 不建議作為大眾讀物
  •   其實這本書的營銷做的不錯,從定位上看讀者基本涵蓋了所有的人,一生當中你總會經(jīng)歷這些,總會成為一個男孩抑或他的家人、朋友??傊@本書很好,非常值得推薦。
  •   因為作者研究的是美國的青少年,與國產(chǎn)青少年有一些差異,但是讀了很有感觸,畢竟相似之處很多。
  •   拿到書一口氣看完了,雖然不是所想的那樣,但看完了整本書對家庭的脈絡和動力有了更進一步清晰的理解和認識,里面的故事很好,寫得也很好。
  •   很值得看,尤其那些思想不是很成熟的人。當然女人也可以看看,更好的了解另一半。
  •   老公不太成熟,希望有用
  •   看了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很多特點都很符合
  •   應該檢討我們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了解自己,豐富人生。
  •   大眾好書
  •   買來給老公看的,希望老公看完會有所收獲,身邊的人都推薦這本書很不錯!
  •   寫得很不錯的一本書
  •   很喜歡 一本內(nèi)容很豐富的書 不過我還沒有看完~~~~~~~
  •   值得推薦: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   不錯的書~~喜歡的朋友可以買來看哦~~
  •   道理很深刻,有很大的啟發(fā)
  •   挺好的,便宜。挺好的,便宜。挺好的,便宜。
  •   都是為了愛,讓我們心動心碎心有所依
  •   本來只打算在書店看看,幫別人買的。
  •   還沒看哦,
  •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我寧愿永遠都笨又傻……”這是《不想長大》的歌詞,聽到SHE演唱這首歌時,心中涌起莫名的惆悵和隱隱的痛。拒絕成長,拒絕責任,永遠活在自我的世界,這種俗稱成人幼稚病的心理障礙,就是彼得潘綜合征,彼得潘就是那個永遠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xiāng)”里,永遠也不想長大的童話人物。

    丹•凱利博士作為心理醫(yī)生,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治療的很多男孩都面臨著成長的困擾,拒絕成長,他用彼得潘為這種心理現(xiàn)象命名,揭示這一嚴重危害男性成長的心理綜合征,它中斷并剝奪了男性心智成長、成熟的機會。

    信手翻開書頁,隨著丹•凱利博士的目光探尋彼得潘綜合征三部曲,本書由概述起筆,彼得潘綜合征,最后落筆于做出改變,三部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通過大量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作者為我們揭示了如何辨認和理解這個躲藏在虛假的快樂和自信面具背后瑟瑟發(fā)抖的“彼得潘”,同時給父母、妻子、戀人、朋友等人建議,幫助患者克服彼得潘綜合癥,從永無鄉(xiāng)返回到現(xiàn)實。

    彼得潘綜合癥的患者多是青年人,他們依賴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敢承擔責任,逃避諸如父親、母親這樣的社會角色,遲遲不敢結(jié)婚或者不能擁有固定的人生伴侶,也容易頻繁更換工作;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動關(guān)心別人,而把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心視為理所當然;難以適應社會或者被社會拒絕,容易遭受挫折,進而引發(fā)情緒混亂;害怕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激烈競爭,渴望回到兒童世界,這類患者多是生長在過分保護的家庭環(huán)境中,這種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導致了他們的不成熟感。

    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只有面對現(xiàn)實,審視自身,慢慢學習,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蝴蝶終會破繭而出……
  •   選擇《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這本書,不是因為彼得潘,也不是因為丹·凱利博士,更不是因為彼得潘綜合征,而只是因為這本書的的副標題——那些長不大的男人——深深的吸引了我。之所以如此,則是因為在妻子千百次重復的說我不成熟、長不大之后,我已經(jīng)對自己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我到底長大了沒有?我迫切的想要通過這本書來了解長不大的男人到底有些什么特征,以及如何才能快速的“長大”。

    說實話,我挺孤陋寡聞的,我根本不知道他們都是何方神圣、何許東東。原來,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的劇本《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中的主人公,后來被迪斯尼公司改編成為《小飛俠》系列動畫電影,再后來又于1980年被美國心理學家丹·凱利博士作為一種嚴重危害男性成長的心理綜合征的名稱,用以指稱那些害怕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激烈競爭,渴望回到兒童世界,依賴他人,畏懼承擔責任的人。

    丹·凱利博士研究這種綜合征已經(jīng)多年,他在這本書中通過大量的現(xiàn)實事例對其錯綜復雜的因果關(guān)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他看來,彼得潘綜合征患者具有情感麻木、拖拉延誤、社交無能、魔幻思維、與母親的矛盾、與父親的疏遠、兩性之間的問題這七大特征,表現(xiàn)在性格上就是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自戀和大男子主義,以及海盜式的生活方式,他們無法適應社會,始終在幻想著逃避,飛回到“永無鄉(xiāng)”。他認為,這種病癥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男孩兒幼年所受到父母之間關(guān)系的影響,以及生長在受到過分保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依賴,長時間的不負責任又強化了他們的不成熟感,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迫使他們直面現(xiàn)實。

    丹·凱利博士借這樣一個名稱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男性面對成長而產(chǎn)生的困境,或者說是男性面對成長的應激策略的失敗。什么是長大?就是做到年齡和身體、心理的“與時俱進”。但是他所謂的彼得潘綜合征患者真的是沒有長大嗎?從書中所舉的例子可以看出,罹患彼得潘綜合征的人并不是貧困潦倒,并不是衣食無著,而是很好的適應了社會,有一技之長。所以,在我看來,雖然他們拒絕長大,他們逃避責任都是事實,但絕對不是沒有長大,不是不成熟,而是在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一種不滿而已。也正是因為他們?yōu)榱诉m應這個社會而壓抑了自己,所以才會患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逃避,正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負擔了太多的責任,才會在另一方面拼命的想要拒絕……這絕對不是幼稚,而是人之常情,就和我們平常工作累了都會想到去放松一下、放縱自己是相同的道理。

    其實,在中國社會也有是否長大、成熟這樣的討論。除開那些心智發(fā)育極端不成熟的例子,對于很多年輕人的叛逆、不正干、不成器、不負責任,中國人都會解釋為成長中的正常現(xiàn)象,認為“樹大自然直”,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會好,并不會冠以“……征患者”之名。在我的初中同學中,就不乏被家長進行強制管教的例子,甚至通過讓早早的娶妻生子這樣的方式,來讓讓其盡早負起責任,快快“長大”。他們現(xiàn)在都生活得很好。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自己的青春與眾不同,但從普遍意義上說,長大的過程都與他人無二——面對長大,我們會有向往,也會有焦慮。現(xiàn)實很殘酷,常常令人不滿,那么我們時?;貞浺幌逻^往或者暢想一下未來,讓心智輕松一下,又有什么過錯呢?所以,我并不認同這是一種什么病,即使算是,它也會隨著年齡的漸增,自我痊愈。這也是作者對這種“綜合征”的產(chǎn)生原因和治療途徑語焉不詳?shù)脑蛩凇驗榈拇_沒有什么好講的。

    我確實是并不認同丹·凱利博士這樣的定義,這樣講可能會讓我背上彼得潘綜合征患者自我辯解、甚至逃避治療的嫌疑——因為我已經(jīng)被妻子冠上了“長不大”之名。雖然如此,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講述這種心理病征,讓我們知道確實存在這么一種心理現(xiàn)象,而讀者以此來對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長大”,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至少可以加深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那么,我也可以在你的耳邊惡作劇般的問上一句——你長大了沒有?
  •   對于只看過電影《虎克船長》和《小飛俠》的我來說,彼得潘是個正直純真,充滿冒險精神和新奇想法的孩子,他帶給人們希望,讓我們相信邪惡的力量終究會被正義所打倒。在《虎克船長》的故事里,已值中年的彼得潘為了拯救被虎克船長綁架的孩子,在小精靈的幫助下飛向千變?nèi)f化、險象叢生的“夢幻王國”,與邪惡的虎克船長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并最終成功地救出了自己的孩子。盡管這部電影涵蓋了童真與成人世界的對抗的主題,但我們從電影中并沒有看出太多彼得潘的心理缺陷,相反,它以童話的形式反映出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狡詐,并帶領(lǐng)觀影者進入純真的孩童世界。

    所以,我很難接受將勇敢可愛的彼得潘與綜合癥三個字連在一起的這種說法,也從來沒有想過,這會是一種危及當事人及身邊至親至愛之人生活的可怕病癥。自丹.凱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彼得潘綜合癥:那些長不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即本書)又于1984年出版《溫蒂窮境》(The Wendy Dilemma)后,“彼得潘綜合癥”似乎成為一種熱門的現(xiàn)象,就象我們每個人性格中都存在劣根性一樣,彼得潘綜合癥的患者也被貼上了拒絕成長、逃避責任等種種不良標簽。然而根據(jù)我所查閱的資料,《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并沒有列入“彼得潘綜合癥”這個疾病,而美國心理學會也沒有承認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也就是說,它只是作者為了說明某種危害男性心理健康的現(xiàn)象而人為形成的一個名詞。

    這樣的解釋令我的內(nèi)心多少有些釋然,無論如何,我都不希望自己心目中那位勇敢的英雄淪落為心理疾病的患者,它不符合我的理想。當然,要承認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一些有著類似“癥狀”(事實上,我更喜歡用性格而非“癥狀”兩個字來形容,因為“癥狀”二字本身就是一種侮辱,把問題上升到心理疾病的角度,對于輕微的“患者”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可能使得他們主動地為自己找到解釋的理由,從而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歸入那一行列)的男人,他們內(nèi)心有著深重的孤獨感,卻喜歡偽裝成一副快樂的樣子,他們抗拒成長,只因害怕承擔本應承擔的責任。他們滿足于現(xiàn)狀,懶于并且害怕改變。他們對朋友兩肋插刀,卻往往會忽視家人的感受……在我看來,彼得潘綜合癥的癥狀應該一分為二,其中有一部分屬于育兒問題,應該在孩子童年時就予以糾正。而另一部分,則應歸因于人的劣根性,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存在的弱點,可以理解接受并慢慢改變。如果單獨去看待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并按照書的后半部分所提出的建議,一一予以解決,那么這個令人頭痛的男人所有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不再被可憐兮兮地冠以心理疾病的名號。

    《彼得潘綜合征》針對12~50歲的男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彼得潘式負面性格,如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自戀、大男子主義、社交無能、絕望等等,究其心理根源進行了極為深刻的探討,其內(nèi)容涉及大量心理學分析,最終提出了針對不同年齡彼得潘“患者”的解決及改變方式,從形式上來看勿庸置疑是很全面的,然而從效果來看我覺得并不盡然。事實上,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對于彼得潘綜合癥患者這類并不危害社會的人群而言,與其將他們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不如承認他們性格中好的一面,將不夠完美的那一面以另一種形式加以改變。這是作為此類人群的父母(尤其關(guān)鍵)、女友或妻子(第二道防線)的一種責任。所以我更喜歡書的第三部分,做出改變。那些給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的建議才是本書中真正有用的東西,盡管在翻譯上過多地使用“應”和“不應”感覺略嫌生硬,使作品失去了生動的韻致而更象是一本標準規(guī)范。但作者提出的建議確實可以改善這類人群的某些弱點,幫助他們走出內(nèi)心的孤獨與迷茫,勇敢地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我想這才是本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人群。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他們渾然天成般地相輔相成于這個世間。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在逐步成熟和長大。但是,不經(jīng)意間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某些人永遠地長不大。

    以前我對于如此的現(xiàn)象總是一笑了之。畢竟,這有點難以捉摸。按照我的理解便是這些男人由于直接或者間接兒時成長的不良影響而導致的。但是,今天意外地讀了一本題為《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后,我頗有某些觸動和想法。

    原來,這樣的情形還并非個例。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治療師,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的分析和講解下,它儼然更是一種特殊的案例。有著一定的人群,屬于某種相關(guān)的心理癥狀。它的名字便是彼得潘綜合征。雖然目前我們或許無法把它歸結(jié)為人的某種病癥,但是嚴重起來,這個癥狀會影響到當事人的人生發(fā)展前景。作為男性,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的是與之相匹配的心理素質(zhì),綜合能力。假如一味沉迷于長不大的階段,那么這樣的男人又如何能夠讓人們信服,如何讓女人青睞,如何讓自己一展宏圖呢?

    作為如此的出發(fā)點,本書在概述中詳細地與讀者探討著這些男孩般的男人。以一個測試的方式,我們可以較為客觀地認識到相關(guān)評測的男人是否患有此種彼得潘綜合征。事實上,我們也只有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時,才能去研究并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的解決辦法。如果連問題都未曾揭露,那么又何來的糾正和克服呢!隨后,在第二部分中,本書的作者進行了有關(guān)于此種病癥的綜合分析。結(jié)合實際接觸的這類男人,我覺得作者真的很是觀察細微和分析準確。因為隨后的第四到第十一章節(jié)分門別類地對不同癥狀的反應進行了匯總和分析。這里的分析并非文字意義上的純理論探討。相反地,書中列舉了患有此類癥狀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的病人的特征。類似于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自戀,大男子主義等等。說實話,現(xiàn)實生活中我本人就很反感如此類型的男人。因為他們實在太有缺陷,讓我這個女子也無法容忍。而通過本書的講解,我也產(chǎn)生著某種的同情和理解。原來,這樣類型的男人并非本身希望如此。他們只不過深陷于一種名為彼得潘綜合征而已。本書最后第三部分中則是詳細列舉了如何引導此類病癥的人們做出改變,克服難題,邁向成熟。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提出的相關(guān)建議是根據(jù)不同身份的人們展開。所以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任務;所以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建議需要加以研究和參考。

    解讀男孩般的男人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集中火力于如何引導他們走出困境,擺脫彼得潘綜合征。這是一次通過較為系統(tǒng),理論,科學的方式進行的引導,分析,建議方式。值得感興趣的朋友們拿出來探討和研讀一二。
  •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s a state of mind.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作者丹•凱利博士以心理學的手法解讀《彼得•潘》童話故事,敘說“孩子一樣的男人”被深度忽略的真相——彼得•潘綜合征。作者 巧妙地把彼得•潘綜合征,想象成一個七塊積木搭建出來的立體模型。每塊積木代表綜合征的一種癥狀。第一層是“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四塊積木,作為基石的初期癥狀,而第二層“自戀,大男子主義”是基石與爆發(fā)期之間的“中間癥狀”,頂層就是“社交無能”的積木,即為彼得•潘綜合征的爆發(fā)期,最后的終極狀態(tài)。當我們看清了男孩長不大的危機,心里無由的涌起一陣悲郁。

    涉世未深的少年們,獵奇地觀望世間,求關(guān)注的幼稚與對未知現(xiàn)實的懵懂,不愿意長大,父母失職,他人的默許,縱容他這般耗著,也許男孩們偏愛這樣的甜蜜,享受年輕的特權(quán),漸漸養(yǎng)成不負責任的調(diào)調(diào)。可是隨著日子的越來愈長,身邊的人不會一直容許男孩這樣,社會也不認可。小聰明的混日子,固然容易輕松,可是小聰明只是小,而不是大智,他的“孩子額度”早已透支,每個人都不得不按時長大。因為男孩不愿意告別過期作廢的孩子期,開始逃離現(xiàn)實,他愿意沉溺在永無島的世界,不愿意接受改變,他還以為自己還是可愛的孩子,自我的誤解促成了長不大。

    男孩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被父母言語里的“隱含信息”的雙重折磨,因為初臨人事的稚嫩,沒有成熟的理解喜歡自以為是的判斷,沒有選擇性的讓自己囫圇吞棗的接受。聽見父母隔閡發(fā)出越來越多的信息,心也變得模棱兩可,在父母沖突的夾縫里艱難成長,得不到一個真實的答案。他陷入焦慮的傷害里,形成了情感障礙。他對很多事漸生疲倦,對此毫無興趣。

    財富對一個男孩而言,這或許只能是種原罪。他慢慢的發(fā)現(xiàn)擁有的與支配的懸殊,產(chǎn)生被金錢所累的認知障礙。當他迫切需要被認同,依賴金錢最初帶來的滿足感已經(jīng)很薄弱了,他會覺得很孤獨。當他不斷冒險的努力求得注意,可是越是受累的失敗,這些敏感少年不知所措地低下頭,不知如何繼續(xù),開始為自己找借口。

    “性別角色沖突”是彼得•潘綜合征的關(guān)鍵癥狀,因為社會不承認不符合男性的特征出現(xiàn),造成了男孩子一種不安全感,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對待男女的標準期,竟然沒有人配合。苦悶和脆弱的急劇夸大,整個人完全變了,因為他們的敏感是超乎你想象的,他們偏向用相對拙劣的伎倆來隱匿自己喜歡的東西,卻相應的成為一個不好捉摸的人,當然他給自己的心圍上了一道墻,并不是把所有的人拒之墻外,而是等待一些足夠在乎的人來拆墻。

    這些東西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當男孩們最終走向社交無能,那是因為很久以來的不容,不融于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空洞感,讓他們清晰感受到,就是他不再對這個世界抱有任何希望,身心以令人心酸的迅疾速度衰老。

    彼得•潘綜合征,是一種男人成長的心理傷害,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書。它在告訴我們,男人,你應該長大了。
  •   雖說我是中文系的,但畢竟不是外國文學專業(yè),所以像《彼得潘》這樣大名鼎鼎的著作也沒怎么讀過,只是從教材上知道些大概內(nèi)容,膽量這并不影響我閱讀手頭上的這本書,作者盡管大量的借用《彼得潘》中對同名男主角的形象刻畫,但非常貼心的將重點對話段落都照錄在每章的前面,讓人省事不少。
    《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這本書我建議和北京聯(lián)合的另一本書《愛得太多的女人》結(jié)合在一起讀,尤其是第九章的內(nèi)容,越往后讀,和我一樣看過《愛的太多的女人的》讀者就會越發(fā)的感到有必要兩本書都收。這本書令我激賞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他的封面,雖然少不了天頭上的暢銷多少登上什么榜單,但看在字小且位置偏僻的份上可以忽略不計。封面設計的負責人將本書的針對對象用凝練的三句話表達了出來:如果你是一個女友或妻子,這本書就是給你的;如果你是一個男孩的父母,這本書就是給你的;如果你是一個17-50歲的男人,這本書就是給你的。語法上完全可以再做一些修改,但是這三句非常簡潔有力的點出了適宜的閱讀人群,那是不是說你幾樣都不是就不用讀這本書了呢,我沒結(jié)婚沒戀愛,我沒有哥哥弟弟,那我需不需要讀,需要,因為我的教師,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丈夫,兒子也是有可能的。其實作為社會成員,你不會缺少與男性接觸的機會,即便是出于利害關(guān)系,你也應當讀讀這本書,學會辨識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他們可不是僵尸,自動在腦門上貼一張符紙對你廣而告之。
    正如作者所言“彼得潘”綜合征是一種癥狀眾所周知,但其本身的狀態(tài)從來沒有被揭示過的病癥。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綜合征:在標準行業(yè)術(shù)語中,指以某種社會模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癥狀。彼得潘綜合征的問題主要存在與七個方面:情感麻木、社交無能、魔幻思維、與母親存在的問題、與父親存在的問題和不能理性處理兩性關(guān)系的問題。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加在一起可以分出六種主要癥狀:焦慮、性別角色沖突、孤獨、不負責任、自戀、大男子主義。很多人看到我總結(jié)出來的以上“條條框框”后長噓一口氣,原來如此,那我離有這種表現(xiàn)的男人遠一點不久行了么?不行!作為普通的社會一員,除了科班出身系統(tǒng)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專業(yè)人士,我們對以上癥狀所指的表現(xiàn)理解其實都是非常片面而樣板化的。舉個例子來說,孩子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轉(zhuǎn)向向電視求取慰藉甚至解決方法,一個小男孩常常為自己身上的各種毛病苦惱不已,當他在電視上看到某一角色與自己非常相像的時候,他就會不自覺的將該角色身上的所有問題映射到自己身上,假如人物設定此人是一個同性戀,男孩子就會驚恐的認為自己也是這樣,開始認為自己是骯臟的,可恥的。然后開始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實際上根本就沒破)。女性的自以為是其實非常相像,認為自己很了解,但實際上根本不懂,比如大男子主義,女性的誤讀就是甩手掌柜,啥都不干,往床上一躺認為自己是爺,就該讓人伺候著。這是大男子主義,但只是最低級的一種,當人類的辨識能力提高的時候,大男子主義也在不斷的修煉,男性在潛意識中不斷的暗示自己“要很忙”“要無法從各種各樣的交際應酬”中抽身,讓妻子或女友覺得不該向自己求助,請自己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都深感罪惡,當然,這并非他們有意為之,還是意識深處的不自覺行為。再加上女友們,妻子們總是覺得自己理應“諒解”“寬容”(書中非常多這樣的案例,這就是真正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于是,“長不大的男人”與“愛得太多的女人”湊到了一起,相愛相殺,互相指責,充滿硝煙的湊活完了這輩子,留下一個或一堆問題更加嚴重的孩子在這個地球上。
  •   讓男人從尿布時代飛躍到約會時代,這不是夸大其詞,而是一種能力的象征,是對人體本能的激發(fā)和馴化,也是從內(nèi)到外的一次自我形象改觀和提升,是那些長不大的男人成長和鍛煉擔當?shù)谋亟?jīng)階段。

    這本《彼得潘綜合征》的關(guān)鍵詞就是讓男孩迅速成長為男人,在相應的年齡有與之相匹配對應的舉止的行為指導和心理輔導課程,利用《彼得 潘》作品中那個可愛的彼得潘形象的虛構(gòu)殘酷現(xiàn)實案例的方式,來感受長不大男性“患者”的心理微妙變化和行為舉止異常等特征,通過對白的方式來展現(xiàn)什么是彼得潘綜合征,然后針對當時設置的場景語境以及從12歲左右的少年到青年以及成年時代等,不同年齡段逐一進行解答,通過三部分的清晰條理來對彼得潘綜合征癥候人群進行分解拯救,至少讓我了解了一個陌生的名詞——彼得潘綜合征。這種危害男性成長的心理綜合征,是通過對患者年齡到行為的心理變化觀察,提供讓男性心智成長成熟的有效方法。

    第一部分對彼得潘綜合征的特點、概念講解讓人有了初步了解、在隨后的測試中又能夠?qū)μ柸胱诙糠謩t細分了該病癥的幾個比較顯著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即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自戀、大男子主義、社交無能(爆發(fā)期)、30歲之后的絕望等。在這一系統(tǒng)化的框架之后,通過第三部分給父母、妻子戀人、親友和兄弟姐們及患者的建議提出忠告和解決方法。才可以,讓恐慌的心情有那么點的安撫鎮(zhèn)定。

    雖然不是男人,但在看這些文字的時候還不免有些心慌,不是因為這驚險的跨越,已經(jīng)超越了劉翔跨欄的速度,而是因為在看這些臨床特征中,總會在平靜和事不關(guān)己的姿態(tài)中被掀起陣陣波動引發(fā)陣痛,身為異性的我似乎也可以從中偶獲自己某刻的晦暗影子,那么至于男人而言,是否這些特點都更重一點?

    曾經(jīng)看過一個調(diào)查,說所有的男人在堅強和支撐的背后,都有一份脆弱,在冷靜沉穩(wěn)的外表下都有一顆孩子般調(diào)皮的心,其實每個男人的心底都住著一個小孩,都需要去哄。這話有幾分道理,也或者有一定科學依據(jù),而對照彼得潘癥狀,似乎時刻潛伏在人的內(nèi)心不是來襲,當一個人有足夠的抵御和壓制能力的時候才能制服它們,讓自己變得成熟成功,但即便有再多的招數(shù),都并非每個男人都能始終如一的按照人們喜歡和希望的理想樣子“裝”下去,因為每個男人心中都有個彼得潘,每個女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彼得潘,他們的形象舒適自由也可愛,但現(xiàn)實并不允許它們以這種方式存在,因為這種長不大,被稱為是一種不會致人死亡卻會要人命的病。
  •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本書,余秋雨的《霜冷長河》,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什么名字已經(jīng)記不得了,只記得那文論述“小男人綜合癥”,批判他們的同時也沒忘記給那些將他們培育成“小男人”的女人敲敲警鐘。其實,無論男人女人,如果什么年齡不辦什么事,思維永遠滯后于年齡,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可怕而且悲哀的事情。
    我很喜歡丹·凱利博士的《彼得潘綜合征》。從前我喜歡小飛俠彼得潘,他住在永無鄉(xiāng)里,永永遠遠是個孩子。孩子的純真是每個已經(jīng)老去成年人的青春童話,我們無法不喜歡有點任性不想長大的彼得潘,因為沒有人想要長大,想要失去青春失去任性妄為負起責任目前成人的世界背后的殘缺??墒牵嗄曛?,突然在這樣一本心理學書中看到即便是童話也有陰影,童話中的彼得潘,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可能就是一種令人頭疼的候癥群。
    雖說論述的對象是男人,但是卻也從癥候特征上看到了不少自己的毛病,想來,東西方都是男人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一些,于是,對男人的責任感也就要求更高一些。在丹·凱利博士的研究中,基本山把“彼得潘”們分為兩類,一類是年輕的小男人,一類是已經(jīng)青春不再的老潘們。一個“彼得潘”癥狀的男人,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已見端倪。因為他也并非空穴來風,很多時候,候癥群的根源還是在家庭。原生家庭——哎,西方心理學研究如何也繞不過的一關(guān),但是也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丹·凱利寫到,可能一個這樣的男人,是因為成長于一個不負責任和一個情感冷漠的母親組成的家庭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也是受害者。作者的態(tài)度基本上就是,還是用愛來感化她們,傾聽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不過我個人的意見倒有些不同。到我們這個年代,社會的中流砥柱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而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不是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彼得潘”式的焦慮、不負責任、自戀和孤獨,但是比例確實不少。我遇到過一些這樣的人,個人的意見傾聽和理解并且?guī)椭麄儭悄闶恰皽氐稀笔降呐?,否則還是敬而遠之為上策。一般,小男人是很少能聽進去意見的,和他們交往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今那些有點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上怪父母沒本事,下怪自己出生的時間不對,這樣的人,早早晚晚也會怪到女人身上,而你,其實是對他們無能為力的。
    作者還是希望廣大女性,從母親到妻子能幫“彼得潘”們一把,因人而異吧,小男人這種候征,真的很難治愈。
  •   對心理的重視有時還真不知道是不是好事,有些咱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到了美國心理專家那兒就成了毛病,譬如本書所講的“彼得潘綜合癥”,指的便為咱們常見的未開竅的男孩——那些不懂事不成熟的男性。我們通常會說男孩一開竅,就會飛速進步超越女孩。所以,有男孩的家長,多半需要耐心等待孩子開竅的那一天。有些開竅的早,成績優(yōu)秀,樣樣勿需大人操心;有些開竅的晚,悶皮,讓大人抓心,某一天突然懂事,是為開竅了。還有一些,似乎永遠不開竅。開竅的晚和不開竅的基本都可歸到“彼得潘綜合征”里,前者自愈,后者需要幫助。
    這看上去是個不太好的消息,感覺現(xiàn)代社會,簡直人人都有那么點心理病。好消息是,這些患了“彼得潘綜合征”的男孩在父母、妻子的幫助下能夠變好?!氨说门司C合征”有六種典型癥狀,分別是: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自戀和大男子主義、海盜式的生活方式。實際上造成后五種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不負責任”,也就是不肯長大,不愿承擔起與自己年齡相符的責任。
    “彼得潘綜合征”的成因,往往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guān)。這些患者,在年幼不少是討人喜歡的乖乖兒童,天真曾經(jīng)是他們的“殺手锏”,于是拒絕成長,以為“扮小”可以解決所有難題,無論做什么錯事,都可以借此獲得原諒。當年齡長大到令這一招不管用時,他們的性格便走向另一極端。與這類患者截然相反的是,有些從小脾氣暴躁,問題不斷。后面一類容易引起重視,早早得到治療。前一類,往往要進入青春期,才開始出現(xiàn)異常。“彼得潘綜合征”通常指的是從12歲至50歲的男性。那么對于父母而言,在男孩進入青春期時,特別需要留一份心。
    對于沒有大量時間閱讀的讀者而言,本書作者提供了捷徑,第16頁,作者針對不同需求的讀者,給出了閱讀那些章節(jié)的建議。不過,我認為還是全面讀一讀比較好,只讀幾章可用作救急。另外,無論是以父母、妻子還是本人的身份來讀這本書,都要從主觀上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先從調(diào)整自己對““彼得潘”或自己的認知著手。
  •   想看這本書,也是源于一點恐懼,很怕自己就是“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之一,特別是看到封面上寫著“如果你是一個17-50歲的男人,這本書就是給你的”,就更迫不及待的想翻開一看了。不知為何會有這種恐懼感,也許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在許多方面還不夠成熟吧!書的第二章給了一個測試,可以測出被試者是否患有彼得潘綜合征及其嚴重程度,只不過這個測試是為妻子和戀人們設計的。于是,我特意叫妻子認真答了這20道題,在她答題的過程中,我還略有些緊張和不安,所幸,結(jié)果還沒有突破10分的邊界。雖然心里踏實了,但仍覺得自己的一些情況與彼得潘們有些接近。

    作者在本書中介紹了彼得潘綜合征的六種癥狀,以及社會壓力在每種癥狀形成過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這六種癥狀包括“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沖突、自戀和大男子主義”,本書第4-9章分別對這六種癥狀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詳細解讀,并輔以部分案例加以佐證。雖然在現(xiàn)實中,能同時具有這六種癥狀的人不多,但從每一種癥單獨來看,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沾點邊?;叵脒^去,自己也曾出現(xiàn)過焦慮、孤獨、自戀的生活狀態(tài),那的確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xiàn)。大學初期的彷徨,各種不曾預料的不確定、以及對未來生活毫無方向感曾讓我無比焦慮,曾躲在網(wǎng)絡游戲的世界尋找心靈的寄托,卻發(fā)現(xiàn)網(wǎng)吧之外依舊空虛落寞。那時的我發(fā)現(xiàn)人生沒有目標是不行的,可如何確立目標,確立什么樣的目標也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一籌莫展??仗摰男撵`不但讓人焦慮,還會產(chǎn)生強烈的孤獨感,所以我試著各種可能的方式與周圍的同學朋友打成一片,卻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集體行為也不過是一起沉淪。后來我試著學會承受孤獨,自己思索該走的路,最后總算找到了方向。我也曾比較自戀,也許是高考前的順風順水,親朋好友的贊譽讓我有些飄飄然,還真把自己當那么回事兒啦,直到后來遇到挫折,才發(fā)現(xiàn)很多能力的欠缺,才明白曾經(jīng)的自己有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年少輕狂,確是如此,現(xiàn)在回頭看看,所幸自己無論在失落或自戀的狀態(tài)下都還存在一絲理性,才不致墮入彼得潘的陣營。

    自我的警醒固然重要,可并非每個人都能及時的調(diào)整自己,一旦失控被彼得潘拉下馬,沒有親朋好友的幫助則很難解脫。所以,在本書的最后幾章,作者分別為父母們、妻子或戀人、朋友和兄弟姐妹、以及患者自身提出了較為中肯的建議,以幫助彼得潘綜合征患者做出改變繼而走出困境??傮w來說,這本書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或親友是否具有彼得潘綜合征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而這對于男人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   首先是書名引起了我的興趣,彼德潘小飛俠的故事我從小并沒有讀過,也沒有看過動畫片,所以我并不知道這是怎么樣的一個故事。直到前不久,兒子翻出家中一張舊光盤,也許是從姐姐那里得來的吧,他看時我也看,那可真是一個有趣的動畫,充滿趣味與頑皮。
    孩子看的是熱鬧,但是我?guī)缀趿⒖叹透杏X到了這個故事背后所寓意的成人世界。堅決認為自己不會長大的彼得,認為所有母親都是壞人,調(diào)皮與不顧忌別人感受,有些自私有些專橫,以及那個雖然只是很少出現(xiàn)卻讓人極其厭煩的達林先生。一個不愿意長大,一個雖然長大了內(nèi)心卻像個孩子的男人,與我們身邊的男人,有多么相似的生活啊。
    所有的現(xiàn)象都在說明,男孩子是晚熟的,所以他們可以晚一年上小學。男人的晚熟是不是從幼年就顯示了它的獨特性呢?所以當女人在婚后很容易就投入角色,為家庭做奉獻時,男人們卻毫不猶豫地再也不肯長大了。
    都說男人是樹,是脊梁,是靠山,是大海,可現(xiàn)實卻是,我們與他們走得越久,就越得獨自堅強起來,男人們骨子里,比女人更柔弱,更不堪一擊,更容易偷懶,更喜歡撒嬌。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長不大的彼得潘們,他們的不負責任,焦慮,孤獨,性別角色的沖突,自戀以及最讓人討厭的大男子主義,表面看起來強大無比,實際上就是一個戳就破的大氣泡。
    當然在這些實例中,我們足以了解彼得潘男人的形成原因。那當然不是他們的錯,說到底,是教育出了錯。如果是你的男孩兒,那么你還來及修正他的人生。如果他是你的愛人,那么你可能就要費些勁來扳回你不幸的人生了。
    仔細看書中那些事例,在你身邊,你總會找到幾個這樣的男人,而追溯他們的人生,家庭模式幾乎都是一樣的。母親在操勞中在父親的漠視中越來越喜歡抱怨,父親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自己做父親的責任,并把問題推到無辜的母親身上。女人在抱怨中只能強大起來,男人則越來越退縮。而孩子則成了表面幸福,實則波濤洶涌的家庭的犧牲品。當他們長大后,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生活,成了父親后則沿用父親的舊方式繼續(xù)下去,又一個彼得潘到來了。
    如果你意識到了,這種行為模式的不當,那么就改變吧。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恰當?shù)慕ㄗh。關(guān)于如何做父母,不論是預防還是矯正,都要提醒自己注意,不要再造就一個新的彼得潘了。自私的父親,過度保護的母親,是太多家庭的模式,而這正是彼得潘的溫床。
    如果你已經(jīng)做了彼得潘的妻子或戀人,那么試著改變一下相處方式。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再縱容他繼續(xù)欺騙生活下去。
    如果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本人,那么你更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別不肯承認,別再裝模作樣,讓你的日子過得再漂亮一些,讓女人們活得像女人吧。
  •   總覺得嫁的老公不是當年談戀愛的那個男人,他總像個孩子茫然無依無靠,對我總是過于冷漠不善于表達,連我臨盆當天都可以把握一個人留在醫(yī)院,自己跑去上班。對于這些罪狀不是溝通就能解決的,我哭著說過罵著說過,但回應從來都沒見過,連改變都沒有。我也只能自強不息,照顧孩子自己來,生活費自己賺,到最后我不禁問自己,老公除了用來提供精液還有什么用途嗎。
    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就馬上開始翻看。這本書應該是心理學家寫的論文類暢銷書,所以書籍的邏輯性前后呼應性論證性都很好,當然不像論文有那么多的數(shù)據(jù)支持讓人更想讀暢銷書一路暢通。書籍提出的理論也很新穎就像標題展現(xiàn)的,看上去成熟穩(wěn)重的男人其實內(nèi)心就像彼得潘一樣彷徨無依,他們大多不善于表達,甚至用不在乎來掩飾自己。書籍從如何鑒定彼得潘式男性到成因到解決方法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通俗易懂,所以可讀性很強。
    只是這種書籍其實有一個盲點,就是當大家作測試確定是不是有此癥狀的時候,所有人都是主觀的,甚至于有些人是已經(jīng)有了判定結(jié)果然后用測試做深入說明的。這樣對閱讀后面的文字又會帶有更多的主觀印象。
    不過閱讀完全書我仍覺得書寫的有些偏頗,男人有彼得潘情結(jié),女人就會長大嗎,女人夢想更多追求更多,面對自己的孩子確實被逼著成長了,但是也成熟到與自己年紀相仿嗎,很難說。不過這當然不是書的重點,重點是男人的彼得潘情結(jié)。
    每次看完這種書我都在反思,我們一生中有太多可以變壞的機會了, 甚至于路人甲的一個眼神我們都有可能受到傷害,不思成長或者叛逆,但不管我們是不是在成長,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自己的選擇。找到根源固然重要,到不如忘掉根源自己成長來的快。
  •   關(guān)于男人成長的一本書,內(nèi)容主要是指導男人如何長大。。。!
  •   前夫就是一個心住著個彼得潘的人,買來此書研讀。
  •   此書被贊很多次,相信不會讓我失望的。靜下心來讀一讀,相信會對自己有幫助!
  •   書的內(nèi)容感覺就一般
  •   老婆買的,本人還沒看……不知道內(nèi)容如何,所以不予評論
  •   題目吸引了我,但看了一部分。畢竟感覺外國人的思維跟中國人的有點不同,還沒有完全看完。
  •   還沒看完 個人感覺還是比較有用
  •   多多少少會有這么些類似的狀態(tài)
  •   放那兒有點久了,還沒有怎么看,大概翻了下還能看吧,沒有看完后的評價僅供參考
  •   一般,感覺說得不是很有道理
  •   包裝質(zhì)量還行
  •   翻來覆去就是那些內(nèi)容,看你怎么看咯。
  •   不好看,沒什么內(nèi)容!不知道說些什么,沒有解決問題
  •   邊緣很毛糙 這本實在太不正規(guī)了要不是內(nèi)容很好的話
  •   與期待的內(nèi)容差別很大,覺得寫得一般般。
  •   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到“彼得潘綜合癥”這個詞。之前我懵懵懂懂地聽說過“彼得潘”這三個字,卻不甚了解其意。讀了《彼得潘綜合癥: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一書,我才知道彼得潘綜合癥是怎么一回事,原來患有該綜合癥的人就是那些生理年齡很大已成年,而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卻還停留在孩童階段、拒絕長大、拒絕承擔責任的男人! 《彼得潘綜合癥: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一書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治療師丹?凱利博士所著。丹博士在自己作為心理醫(yī)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治療的很多男孩子都面臨著成長的困擾,拒絕長大,拒絕承擔責任。他用英國劇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作品《彼得?潘》中的主人公為這種心理現(xiàn)象命名,寫了《彼得潘綜合癥》一書,來揭示這一心理現(xiàn)象。 這樣一本美國心理學家所著的關(guān)于男人的書籍被引進中國,我想,有著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正如我們在電視上、網(wǎng)絡上、大街上,隨處可見行為幼稚、心理稚嫩、沒有責任感的長不大的男人。以前我們會對這類男人熟視無睹,不以為然,即便他可能是我們親近的父親、丈夫、男朋友或者兒子?,F(xiàn)在,透過這本《彼得潘綜合癥》,我們了解到,那些長不大的男人可能就在身邊,也可能是我們比較遙遠和陌生的人,他們在心理上、情感上、生活中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若沒有得到解決,彼得潘綜合癥患者和他身邊的人將會陷入巨大痛苦和煩惱中,而且這些男人會永遠生活在他們的“...永無鄉(xiāng)”里。在解決彼得潘綜合癥男人的問題之前,往往需要先從他們身邊的女人著手,因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身邊女性的縱容、忍受、消極等等因素,助長了那些長不大的男人的這些心理問題和行為特征。至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書中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可以細細閱讀了解。 這本書是我在幾個月前閱讀的,在讀的當時,我對照書中所闡述的患上彼得潘綜合癥的男人的特性,對身邊關(guān)系較為密切的男人進行了比照,比如爸爸、先生、男同事、男性朋友等。還好,我身邊和熟識的男人都是成熟有擔當?shù)娜?,他們跟彼得潘綜合癥完全無緣。如若他們有人出現(xiàn)了彼得潘綜合癥的跡象,幫助他們,是我責無旁貸的事。如若沒有,如何在男孩還小的時候就培育他們往健康、陽光、成熟、有責任感的方向發(fā)展,預防彼得潘綜合癥,則是我身為一名男孩媽媽所要考慮到的。 閱讀更多 ›
  •   為人父母很多人只是到了結(jié)婚年齡就結(jié)婚了,并沒有做好做父母的準備,他們還是需要成長的孩子,還不能為自己負責,所以在婚姻中會推卸責任,他們的孩子就會到父母的影響,成為不想長大的男人。
  •   偶老公是典型的彼得潘綜合征,只可惜他不肯學習不肯讀書,否則真應該給他看看。
  •   看評價高才買的,還沒看,但是相信一定不錯的。希望男友看了有所收獲
  •   收到書了。竟然發(fā)現(xiàn)有重頁現(xiàn)象。56頁以后竟然把26-56頁又印了一遍。但是除了這個總體來說沒什么問題。又買了一本送朋友了。
  •   兩本書都是有關(guān)心理健康方面的,很值得一讀。不論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能從書中得到啟示,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但有一本書收到書皮就破了,包裝很不到位。
  •   非一般的差啊,內(nèi)容,心理學的書?勉強說成心靈雞湯?呀,甭玷污雞湯的名聲了。可恨的書商給了那么多暗示:銷量啦什么的,很多正是我這樣的受害者!總結(jié)一下,心理學類書質(zhì)量好的還數(shù)機械工業(yè)出版社的、萬千心理系列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的……... 閱讀更多
  •   這本書更像是一個臨床心理學,但對于彼得潘綜合癥的患者并沒有很詳細的解說病因,只是粗略的介紹了彼得潘綜合征形成過程中伴隨的病癥,偏向于西醫(yī)的治療方法。而我個人,對于心理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更偏向于用中醫(yī)的治療理念。畢竟,中醫(yī)才是“醫(yī)人”~
  •   僅翻看10頁,求證后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該癥狀后,就直接放入書柜了!
  •   推薦一本好書,都那么不容易。湊夠十個字了嗎?
  •   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了,要想了解彼得潘綜合征,這本書絕對是權(quán)威。
  •   書很好,很喜歡這本書,推薦
  •   看了后,發(fā)現(xiàn)周圍很多病人
  •   挺好的挺好額
  •   字都印斜了,怎么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