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作者:[美]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 頁數(shù):176 字?jǐn)?shù):120000 譯者:宋瑛堂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一) 中國讀者最早接觸到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多半是因為他最重要的作品《單身》(A Single Man)。2009年,時尚界風(fēng)云人物、“世界上最性感的男同志”湯姆·福特(Tom Ford)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被譽為“最美的同志電影”,獲得了奧斯卡、金球獎、威尼斯電影節(jié)等多項國際大獎的提名和獎項。扮演男主角喬治的影帝科林·費斯也因該角色榮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奧斯汀影評人協(xié)會三個影帝。 小說以冷靜的筆風(fēng),描繪英國籍文學(xué)教授喬治,因車禍痛失親密愛人之后的一天生活。從他晨起、如廁、到學(xué)校上課、用餐、看望病人、健身、與老友共進晚餐、在酒吧偶遇學(xué)生、去海灘游泳,到上床睡覺……敘事沉緩卻韻味十足。 故事的背景落在1962年的美國南加州,距今剛好五十年。而距離1969年同志運動分水嶺的紐約“石墻事件”,還有一小段時間差,那時社會意識的壓迫與歧視,依然無處不在。在那個還不知道“出柜”為何物的年代里,艾什伍德借此書喚醒人們對同志文化的正確認(rèn)識。 這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折射出作者本人的愛情經(jīng)歷。 1939年艾什伍德定居美國南加州,以寫作及教書為生。1953年,年過48歲的艾什伍德,遇到了年僅18歲的畫家唐·巴查迪(Don Bachardy),兩人年齡相差超過30歲,又是同性伴侶,相戀時承受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卻發(fā)展了出乎眾人意料的終身伴侶關(guān)系,成就廣為人知與稱頌的戀情。到艾什伍德在1986年因癌癥過世為止,共約33年,被譽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忘年戀情”。他們面對當(dāng)時對待同志文化依舊保守與封閉的社會,也克服幾次因兩人在年齡、階級與背景差異而起的風(fēng)暴,向世界展露互愛與互信的關(guān)系可能,對同志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yuǎn)。 1964年出版的《單身》描述的正是這段同志經(jīng)典戀情。它是半個世紀(jì)前同志解放運動的啟蒙之作,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英美同志作家,令無數(shù)迷茫無助的人們重新定義愛情。湯姆·福特正是在讀過《單身》之后,開始理解了“同性之愛”。它也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他本人畢生最愛的作品。 (二) 克里斯多?!ぐ参榈?,英美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同志運動先鋒。 1904年8月26日,艾什伍德出生于英國柴郡一個舊式的貴族家庭,父親是陸軍軍官。幼時隨父親四處遷移,他11歲那年,父親戰(zhàn)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歲時他進入公立預(yù)備學(xué)校,初識了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之后他們成為一生的摯友。 他具有反叛傳統(tǒng)的性格,在劍橋讀書期間的一次考試中,用雙行押韻詩和無韻詩回答所有的問題,因此被開除了學(xué)籍。但他的文學(xué)天賦并未受到壓制,他廣泛閱讀當(dāng)時大量的文學(xué)作品,受福斯特影響開始寫小說。1928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都是陰謀家》(All the Conspirators),主題與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相似,探討了母子關(guān)系。第二年追隨奧登游歷到柏林(當(dāng)時是魏瑪共和國的首都),1932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說《紀(jì)念碑》(The Memorial),描寫希特勒執(zhí)政之前的柏林,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精神痛苦和肉體傷害。 20世紀(jì)30年代,是艾什伍德第一個寫作全盛時期,他完成了《柏林故事》。這部作品集寫出柏林30年代獨特的文化氛圍,是那個時代的柏林必讀之作。它同時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志評人二十世紀(jì)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該故事被改編為歌舞劇《我是照相機》,1972年再改編為電影《酒店》,由鮑勃·福斯執(zhí)導(dǎo)、麗莎。明奈利主演,轟動一時。在隔年奧斯卡獎中囊括八項大獎,搶盡了當(dāng)年最佳影片《教父》的風(fēng)頭。 提起奧登和艾什伍德中的任何一個,人們都會聯(lián)想到另一個。在整個烽火動蕩的20世紀(jì)30年代,兩人成功合作了三部劇本:《皮下之狗》、《攀登F6》、《在邊界上》。 1938年初,奧登和艾什伍德決定來處于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國采訪。這次出行儼然成為倫敦文藝界盛事,幾乎全體出動送別,福斯特也親自前來踐行。他們在中國旅行了四個月,足跡遍布香港、廣州、武漢、鄭州、徐州、南昌、上海等多個城市,采訪過戰(zhàn)事前線,也見過宋美齡、周恩來等諸多名人。他們給很多中國人留下的印象相映成趣:奧登不修邊幅,典型的詩人的狷狂之態(tài);艾什伍德則衣冠楚楚,完全的文人雅士之風(fēng)。 回國后,奧登和艾什伍德分別以詩、散文寫下中國見聞,合著成《戰(zhàn)地行》,于1939年3月在英國出版,頗為暢銷。后又在美國等其他國家出版。其中詩作,曾經(jīng)由卞之琳譯出,散文部分則由馮亦代翻譯,改名為《中國之行》,在香港《星報》連載。 在英國加入二戰(zhàn)前,艾什伍德與奧登攜手遷往美國并定居。 1945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紫羅蘭姑娘》,小說以3O年代的倫敦為背景,圍繞一部傷感的音樂喜劇影片的拍攝,顯示藝術(shù)與生活的對立,譴責(zé)了人們的愚蠢和自私。卞之琳曾于1946年將這本書譯為中文。 此后的作品多以美國生活為背景。艾什伍德還出版了《A Meeting bu theRiver》和《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說,以及回憶錄作品。在美國,由于受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2)的影響,他開始對印度哲學(xué)和吠檀多(印度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xué))感興趣,編輯和翻譯了多部關(guān)于此類題材的作品。其他出版的作品還有《Down There on a Visit》(1962)、《Kathleen and Frank》(1971)、《Christopher and His Kind》(1976)、《My Guru and His Disclple》(1980)等。 除奧登外,艾什伍德還曾與毛姆、伍爾夫(Virgina Woolf,1882~1941)等人有過深入交往。毛姆很欣賞艾什伍德的才華,曾對伍爾夫說:“英國小說的未來就掌握在這小伙子的手中”。 上世紀(jì)70年代起,直到艾什伍德去逝,他始終領(lǐng)導(dǎo)著同志平權(quán)運動,他既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信仰,也以各種形式的作品,啟發(fā)了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中國讀者較為熟知的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曾在美國與艾什伍德和奧登等人比鄰而居,受此影響寫成長篇小說《啞巴》,后改名《心是孤獨的獵手》。 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的名著《蒂凡尼的早餐》也是從艾什伍德的《薩利·鮑爾斯》處得到了靈感。 編者
內(nèi)容概要
小說的背景是1962年的洛杉磯,男主角喬治是位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故事發(fā)生在一天之中,喬治沉浸在失去戀人的痛苦中,而這一天也可能是他一生的最后一天。艾什伍德寫出了那個年代人們壓抑的情感,內(nèi)心與外在的斷裂,呈現(xiàn)出整個六零年代初期美國社會窒息保守的氛圍,精彩刻畫出不受社會接納的人們內(nèi)在的心思。
作品中到處可見作者艾什伍德的影子。寫作這部小說時,艾什伍德剛剛同比他年輕三十歲的男朋友分手,失去戀人的傷痛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作品于1964年出版時風(fēng)靡英美文壇,成為一代經(jīng)典,被稱為“最美的同性戀文學(xué)”,激勵了英美整整一個世代的“同志”文學(xué)作家。這部小說也改變了艾什伍德的生活——戀人重新回到他的身邊,兩人維持了長達三十余年的親密關(guān)系,直到艾什伍德因癌癥去世為止。
《單身》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畢生最愛的作品,2009年被時尚界風(fēng)云人物湯姆·福特(Tom
Ford)改編為電影《單身男子》,獲多項國際大獎。
作者簡介
(美)克里斯多?!ぐ参榈拢–hristopher
Isherwood):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ぐ参榈拢–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英美小說家、劇作家,活躍于上個世紀(jì)20年代到80年代。艾什伍德曾就讀于劍橋大學(xué),后在美國任文學(xué)教授,代表作有《單身》、《柏林故事》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并獲多項國際大獎。
艾什伍德受到英美文學(xué)界和好萊塢評論家的廣泛贊譽,其作品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志評入二十世紀(jì)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
譯者簡介
宋瑛堂,臺灣翻譯家,曾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斷背山》、《隱之書》、《永恒的園丁》等。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單身男子”的非單身一生 (一) 中國讀者最早接觸到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多半是因為他最重要的作品《單身》(A Single Man)。2009年,時尚界風(fēng)云人物、“世界上最性感的男同志”湯姆?福特(Tom Ford)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被譽為“最美的同志電影”,獲得了奧斯卡、金球獎、威尼斯電影節(jié)等多項國際大獎的提名和獎項。扮演男主角喬治的影帝科林?費斯也因該角色榮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奧斯汀影評人協(xié)會三個影帝。 小說以冷靜的筆風(fēng),描繪英國籍文學(xué)教授喬治,因車禍痛失親密愛人之后的一天生活。從他晨起、如廁、到學(xué)校上課、用餐、看望病人、健身、與老友共進晚餐、在酒吧偶遇學(xué)生、去海灘游泳,到上床睡覺……敘事沉緩卻韻味十足。 故事的背景落在1962年的美國南加州,距今剛好五十年。而距離1969年同志運動分水嶺的紐約“石墻事件”,還有一小段時間差,那時社會意識的壓迫與歧視,依然無處不在。在那個還不知道“出柜”為何物的年代里,艾什伍德借此書喚醒人們對同志文化的正確認(rèn)識。 這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折射出作者本人的愛情經(jīng)歷。 1939年艾什伍德定居美國南加州,以寫作及教書為生。1953年,年過48歲的艾什伍德,遇到了年僅18歲的畫家唐?巴查迪(Don Bachardy),兩人年齡相差超過30歲,又是同性伴侶,相戀時承受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卻發(fā)展了出乎眾人意料的終身伴侶關(guān)系,成就廣為人知與稱頌的戀情。到艾什伍德在1986年因癌癥過世為止,共約33年,被譽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忘年戀情”。 他們面對當(dāng)時對待同志文化依舊保守與封閉的社會,也克服幾次因兩人在年齡、階級與背景差異而起的風(fēng)暴,向世界展露互愛與互信的關(guān)系可能,對同志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yuǎn)。 1964年出版的《單身》描述的正是這段同志經(jīng)典戀情。它是半個世紀(jì)前同志解放運動的啟蒙之作,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英美同志作家,令無數(shù)迷茫無助的人們重新定義愛情。湯姆?福特正是在讀過《單身》之后,開始理解了“同性之愛”。它也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他本人畢生最愛的作品。 (二)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英美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同志運動先鋒。 1904年8月26日,艾什伍德出生于英國柴郡一個舊式的貴族家庭,父親是陸軍軍官。幼時隨父親四處遷移,他11歲那年,父親戰(zhàn)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歲時他進入公立預(yù)備學(xué)校,初識了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之后他們成為一生的摯友。 他具有反叛傳統(tǒng)的性格,在劍橋讀書期間的一次考試中,用雙行押韻詩和無韻詩回答所有的問題,因此被開除了學(xué)籍。但他的文學(xué)天賦并未受到壓制,他廣泛閱讀當(dāng)時大量的文學(xué)作品,受福斯特影響開始寫小說。1928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都是陰謀家》(All the Conspirators),主題與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相似,探討了母子關(guān)系。第二年追隨奧登游歷到柏林(當(dāng)時是魏瑪共和國的首都),1932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說《紀(jì)念碑》(The Memorial),描寫希特勒執(zhí)政之前的柏林,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精神痛苦和肉體傷害。 20世紀(jì)30年代,是艾什伍德第一個寫作全盛時期,他完成了《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這部作品集寫出柏林30年代獨特的文化氛圍,是那個時代的柏林必讀之作。它同時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志評選為二十世紀(jì)百大英語小說。該故事被改編為歌舞劇《我是照相機》(I am a Camera),1972年再改編為電影《酒店》(Cabaret),由鮑勃?福斯(Bob Fosse)執(zhí)導(dǎo)、麗莎?明奈利(Liza Minnelli)主演,轟動一時。在隔年奧斯卡獎中囊括八項大獎,搶盡了當(dāng)年最佳影片《教父》的風(fēng)頭。 提起奧登和艾什伍德中的任何一個,人們都會聯(lián)想到另一個。在整個烽火動蕩的20世紀(jì)30年代,兩人成功合作了三部劇本:《皮下之狗》(The Dog beneath the Skin)、《攀登F6》(The Ascent of F6)、《在邊界上》(On the Frontier)。 1938年初,奧登和艾什伍德決定來處于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國采訪。這次出行儼然成為倫敦文藝界盛事,幾乎全體出動送別,福斯特也親自前來踐行。他們在中國旅行了四個月,足跡遍布香港、廣州、武漢、鄭州、徐州、南昌、上海等多個城市,采訪過戰(zhàn)事前線,也見過宋美齡、周恩來等諸多名人。他們給很多中國人留下的印象相映成趣:奧登不修邊幅,典型的詩人的狷狂之態(tài);艾什伍德則衣冠楚楚,完全的文人雅士之風(fēng)。 回國后,奧登和艾什伍德分別以詩、散文寫下中國見聞,合著成《戰(zhàn)地行》(Journey to a War),于1939年3月在英國出版,頗為暢銷。后又在美國等其他國家出版。其中詩作,曾經(jīng)由卞之琳譯出,散文部分則由馮亦代翻譯,改名為《中國之行》,在香港《星報》連載。在英國加入二次大戰(zhàn)前,艾什伍德與奧登攜手遷往美國并定居。 1945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紫羅蘭姑娘》(Prater Violet),小說以30年代的倫敦為背景,圍繞一部傷感的音樂喜劇影片的拍攝,顯示藝術(shù)與生活的對立,譴責(zé)了人們的愚蠢和自私。卞之琳曾于1946年將這本書譯為中文。 此后的作品多以美國生活為背景。艾什伍德還出版了《A Meeting by the River》和《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說,以及回憶錄作品。在美國,由于受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2)的影響,他開始對印度哲學(xué)和吠檀多(印度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xué))感興趣,編輯和翻譯了多部關(guān)于此類題材的作品。其他出版的作品還有《Down There on a Visit》(1962)、《Kathleen and Frank》(1971)、《Christopher and His Kind》(1976)、《My Guru and His Disciple》(1980)等。 除奧登外,艾什伍德還曾與毛姆、伍爾夫(Virgina Woolf,1882~1941)等人有過深入交往。毛姆很欣賞艾什伍德的才華,曾對伍爾夫說:“英國小說的未來就掌握在這小伙子的手中”。 上世紀(jì)70年代起,直到艾什伍德去逝,他始終領(lǐng)導(dǎo)著同志平權(quán)運動,他既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信仰,也以各種形式的作品,啟發(fā)了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中國讀者較為熟知的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曾在美國與艾什伍德和奧登等人比鄰而居,受此影響寫成長篇小說《啞巴》,后改名《心是孤獨的獵手》??úㄌ兀═ruman Capote,1924~~1984)的名著《蒂凡尼的早餐》也是從艾什伍德的《薩利?鮑爾斯》處得到了靈感。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英國小說的未來就掌握在這個小伙子的手中?!薄贰案叨确从嘲参榈聜€人經(jīng)歷的一部小說,簡樸的語句營造出濃烈的親近感,猶如密友,全然坦白無欺?!薄督鹑跁r報》“直到四十五歲左右,我重新閱讀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神內(nèi)核。我以前只知道書是以第三人稱寫的,但我那時沒有意識到,它是真正的自我觀察。對我來說,就是發(fā)生在我生活中的某些特定的時刻。”——湯姆·福特,電影《單身男子》導(dǎo)演“剖析人類自身的困境,寫得傷感而詭譎?!薄都~約時報》“艾什伍德于戰(zhàn)后至為關(guān)鍵之作,完整描繪出當(dāng)時的生活,激勵了英美一整個世代的文學(xué)作家?!薄丢毩蟆贰吧頌橐幻骷?,艾什伍德?lián)碛幸鄣牟湃A,字里行間充滿機智、幽默,極具魅力的寫作風(fēng)格與敘事技巧……《單身》一書可視為其代表作?!薄缎l(wèi)報》第一部英美同志小說經(jīng)典,書寫了1962年洛杉磯一名大學(xué)教授對失去戀人的哀悼,寫出了那個年代里的情感壓抑,刻畫出不受社會接納者的心靈?!毒蟆贰鞍参榈率怯⒄Z文學(xué)界最優(yōu)秀的作家,這部作品比早期的更出色?!薄隊枴ぞS達爾,《紐約時報》書評周刊評論家“喜歡這位真正偉大的作家,這本書是必讀之作。”——彼得·斯坦斯基,《紐約時報》書評周刊評論家“《單身》為現(xiàn)代同志解放做了開場,一部經(jīng)典之作。”——艾德蒙·懷特“小說家艾什伍德的文思精巧,歷久彌新,由本書可見一斑?!薄矕|尼·伯吉斯“最誠實的一部作品,關(guān)于同性戀情……關(guān)于人生、死亡、愛與性……難以被超越?!薄材匪埂た茽栴D“這就是我們期待已久的艾什伍德,這是他的作品中我最愛的一部?!薄窭锥蚰贰じ窳帧拔铱偢械娇死锼苟喔1灸艿兀吹?、理解和知曉一切?!薄啤ぐ筒榈?/pre>編輯推薦
《單身(電影原著小說)》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畢生最愛的作品,2009年被時尚界風(fēng)云人物湯姆?福特(Tom Ford)改編為電影《單身男子》,獲多項國際大獎。毛姆評價作者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英國小說的未來就掌握在這個小伙子的手中?!庇⒚佬≌f家、劇作家、同志運動先鋒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的代表作、畢生最愛的作品。名人推薦
“英國小說的未來就掌握在這小伙子的手中。” ——毛姆 “高度反映艾什伍德個人經(jīng)歷的一部小說,簡樸的語句營造出濃烈的親近感,猶如密友,全然坦白無欺?!?——《金融時報》 “直到四十五歲左右,我重新閱讀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神內(nèi)核。我以前只知道書是以第三人稱寫的,但我那時沒有意識到,它是真正的自我觀察。對我來說,就是發(fā)生在我生活中的某些特定的時刻。” ——湯姆?福特,電影《單身男子》導(dǎo)演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