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作者:劉瑮 頁數:203
Tag標簽:無
前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yī)生 心理學家皮亞杰畢生致力于兒童心理的研究,為20世紀親子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資料和理論指導。他創(chuàng)立了認知結構主義兒童心理學理論,強調要根據兒童的自身情況,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對兒童進行卓有成效的親子教育。這個理論為親子教育打開了全新的視野。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那么在孩子的智商、情商教育上,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輕者事倍功半,重者甚至出現反面效果。因此,有專家呼吁,父母必須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做自己孩子的心理醫(yī)生。 隨著電視、網絡的普及,孩子越來越成人化。這種心理變化讓很多父母措手不及,孩子們不再是他們眼中的“小小人”,孩子們的童年經歷跟他們自己的童年經歷完全不一樣了。很多父母因為準備不足,心有余悸:現在的孩子提問題有時很直接,讓他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父母因為親子關系處理得不好而焦頭爛額。 當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種普遍的現象,父母本著父愛和母愛,希望孩子全盤接受自己為孩子作出的安排,卻忽視甚至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 父母的動機當然是為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為未必是對的。當孩子的認知水平遠超過父母當年,甚至對父母當下的認知水平也產生了巨大挑戰(zhàn)的時候,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成了“不懂事…‘不能體察父母良苦用心”的人。父母的用心良苦和孩子的不領情相碰撞導致親子關系出現裂痕。父母應該意識到,僅僅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來對孩子好,是不行的。其實,孩子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訴求,這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好事,但很多父母卻感覺備受打擊。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好管,膽大妄為、目無尊長;過于自我,不會體諒人;不求上進,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父母為此苦惱不已,卻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事實上,父母糾結于這些表面問題,而忘了去尋找最根本的解決方法。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改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也沒有改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從古至今,這些都是言之鑿鑿的。不過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情況發(fā)生了改變,或者說是,親子關系中一直存在的問題,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在親子教育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關乎孩子的幸福指數,因而也是父母避不開的話題。 父母應該知曉常見的一些兒童心理疾病的起因、傷害程度等。例如,孩子在一種不健康的環(huán)境下會形成心理扭曲,導致可怕的心理疾病。這種疾病會讓孩子做出過激的舉動,傷害自己和他人。即使一般的心理疾病,對個體的傷害也遠遠超過我們的預判。例如自閉癥、極度缺失安全感以及戀物癖等。至于其他一些更常見的心理問題,諸如過分的自負、依賴、自私等,也會破壞孩子的人際關系,妨礙他以后的成就。 童年的經歷對人的一生具有蝴蝶效應。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可能因為父母的某些行為得到了確立和強化,孩子的劣勢心理和負面情緒也可能因為父母的視而不見而根深蒂固。就此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做父母的一定要意識到,對于孩子來說,只有心理健康,才有美好的未來,心理不健康的人要么生活得很壓抑、苦悶,要么會做出瘋狂之舉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因而,對于父母來說,親子教育應該側重于心理教育,每一對父母都應該懂得生活中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法則,做好孩子的心理醫(yī)生。孩子的言行舉止,都可以在兒童心理學中找到對應的揭秘法則。父母熟悉并掌握了心理學,就好像有了“火眼金睛”,孩子的負面情緒和不健康心理都將清清楚楚地展現在面前,然后再結合對應的方法,成功的親子教育將不再是難事。 本書通過對孩子常見言行的深入剖析,找出其背后隱藏的心理問題,總結出父母需要掌握的心理學法則。 如果父母會解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就能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受益的習慣和技能。即使孩子出現了心理異常,父母也不再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而是有了明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方法,迅速地將問題消滅。比如,通過孩子說什么和做什么的外在行為表現,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內在的真實目的。如此,父母既不會再因為不懂心理學,而誤將孩子正常的舉動視為乖張的行為,也不會對孩子因為_些心理疾病而流露出來的古怪舉動熟視無睹。 同時,對孩子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反過來對父母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讓父母對自己行為背后的心理學密碼有所了解。教學相長,孩子和父母的心理都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健全,這是學習兒童心理學最大的收獲。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再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煩惱,也不再為自己的教育無效而憂愁,更不再因為某些顯而易見的教育誤區(qū),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好的影響。當父母成為孩子的心理醫(yī)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內容概要
是的,你就是覺得你的孩子那么搗蛋,那么惹你不放心。你就是覺得甲乙丙丁的孩子懂事和優(yōu)秀。你苦苦煩惱著,就是找不到通往“心有靈犀”的道路。
可是,這場“教育戰(zhàn)爭”中,失敗的主角正是你自己。因為——
你從來沒有安靜的走進過孩子的心里。你沒有想成為孩子的“避雷針”,也沒有送孩子一輛“凱迪拉克”。你,更是從來沒有想要成為天才孩子的媽媽。
那么,仔細閱讀本書吧。本書視角獨到,采用了心理學上的眾多的原理來論述兒童日常行為習慣的表面現象下的深層心理機制。你很容易就能發(fā)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并能迅速的找到心理學的依據,作出恰當的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淺顯易懂,是它的特色。培養(yǎng)好孩子,做個懂心理學的好父母,你,一定可以!
作者簡介
劉瑮,兒童心理咨詢顧問,著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培養(yǎng)了不起男孩的100個思維游戲》《培養(yǎng)了不起女孩的100個思維游戲》。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做最稱職的父母——兒童心理學入門
確定你孩子的性格類型:因材施教
熟悉孩子的常見心理:有的放矢
尊重孩子的安全邊際:平等原則
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空間:適度關注
愛孩子,更要會愛孩子:細心原則
第二章 從哀嘆為什么到知道怎么辦——父母的苦惱一掃光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禁果效應
孩子為什么撒嬌:安全效應
孩子為什么怕黑:睡眠障礙
孩子為什么不耐煩:超限效應
孩子為什么忘性大:遺忘曲線規(guī)律
孩子為什么人來瘋:選擇性緘默
孩子為什么愛說謊:心理畸變
孩子為什么坐不?。憾鄤诱系K
第三章 言為心聲——孩子這么說,父母這么聽
“我要!我就要!我還要!”:提防孩子的占有欲
“不要你們幫,讓我自己來!”: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好爸爸,快親我一下??!”:拒絕孩子的依賴性
“媽媽,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引導孩子的溝通欲
“那個是我的!不給他玩!”: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
“你再這樣,我真的生氣了!”:彰顯孩子的獨立意識
“我就不聽!我就不聽!”:拓展孩子的情商
“看看那個老奶奶,她真可憐!”:激發(fā)孩子的同理心
第四章 正確解讀信號——孩子異常行為背后的心理密碼
撕書扔東西:孩子的攻擊欲望強
吮吸大拇指:孩子有另類饑渴
怕生不敢說話:孩子患有社交恐懼
奇怪的戀物癥:孩子找不到情感寄托
不敢嘗試第一次:孩子極度缺乏自信
大聲尖叫情緒失控:孩子渴望被關注
可笑的異食癖:孩子不安全感在增強
孩子躲避檢查:不可忽視的閹割憂慮
第五章 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心理學教父母因勢利導
椰殼效應:幫孩子克服厭學心理
興趣心理: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成就動機:讓孩子主動去學習
感官協(xié)同效應: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7±2 法則:給孩子的學習任務要適量
高原現象:有效應對孩子學習成績止步不前
倒U 形假說:給孩子適當的壓力
馬太效應:自信帶來成功,成功增強自信
第六章 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利用心理學法則培養(yǎng)孩子
避雷針效應:及時疏導孩子的壞情緒
凱迪拉克效應:讓孩子發(fā)揮自己的特色
洛克定律:有專一目標,才有專注行動
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從容面對挫折
南風效應: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羅森塔爾效應:有一種期望可以激勵孩子
狐貍法則: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親和效應:讓孩子擁有好人緣
第七章“ 壞孩子”父母造——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教育誤區(qū)
父母行使否決權,破壞了首因效應
父母愛嘮叨,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父母一味溺愛,導致孩子的任性
父母的占有欲,刺激孩子的自私
父母開空頭支票,讓孩子習慣撒謊
父母使用冷暴力,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父母互相拆臺,導致孩子的自閉心理
父母高期望,孩子在壓力下否定自我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yī)生心理學家皮亞杰畢生致力于兒童心理的研究,為20世紀親子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資料和理論指導。他創(chuàng)立了認知結構主義兒童心理學理論,強調要根據兒童的自身情況,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對兒童進行卓有成效的親子教育。這個理論為親子教育打開了全新的視野。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那么在孩子的智商、情商教育上,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輕者事倍功半,重者甚至出現反面效果。因此,有專家呼吁,父母必須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做自己孩子的心理醫(yī)生。隨著電視、網絡的普及,孩子越來越成人化。這種心理變化讓很多父母措手不及,孩子們不再是他們眼中的“小小人”,孩子們的童年經歷跟他們自己的童年經歷完全不一樣了。很多父母因為準備不足,心有余悸:現在的孩子提問題有時很直接,讓他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父母因為親子關系處理得不好而焦頭爛額。當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種普遍的現象,父母本著父愛和母愛,希望孩子全盤接受自己為孩子作出的安排,卻忽視甚至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父母的動機當然是為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為未必是對的。當孩子的認知水平遠超過父母當年,甚至對父母當下的認知水平也產生了巨大挑戰(zhàn)的時候,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成了“不懂事”“不能體察父母良苦用心”的人。父母的用心良苦和孩子的不領情相碰撞導致親子關系出現裂痕。父母應該意識到,僅僅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來對孩子好,是不行的。其實,孩子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訴求,這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好事,但很多父母卻感覺備受打擊。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好管,膽大妄為、目無尊長;過于自我,不會體諒人;不求上進,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父母為此苦惱不已,卻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事實上,父母糾結于這些表面問題,而忘了去尋找最根本的解決方法。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改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也沒有改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從古至今,這些都是言之鑿鑿的。不過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情況發(fā)生了改變,或者說是,親子關系中一直存在的問題,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在親子教育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關乎孩子的幸福指數,因而也是父母避不開的話題。父母應該知曉常見的一些兒童心理疾病的起因、傷害程度等。例如,孩子在一種不健康的環(huán)境下會形成心理扭曲,導致可怕的心理疾病。這種疾病會讓孩子做出過激的舉動,傷害自己和他人。即使一般的心理疾病,對個體的傷害也遠遠超過我們的預判。例如自閉癥、極度缺失安全感以及戀物癖等。至于其他一些更常見的心理問題,諸如過分的自負、依賴、自私等,也會破壞孩子的人際關系,妨礙他以后的成就。童年的經歷對人的一生具有蝴蝶效應。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可能因為父母的某些行為得到了確立和強化,孩子的劣勢心理和負面情緒也可能因為父母的視而不見而根深蒂固。就此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做父母的一定要意識到,對于孩子來說,只有心理健康,才有美好的未來,心理不健康的人要么生活得很壓抑、苦悶,要么會做出瘋狂之舉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因而,對于父母來說,親子教育應該側重于心理教育,每一對父母都應該懂得生活中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法則,做好孩子的心理醫(yī)生。孩子的言行舉止,都可以在兒童心理學中找到對應的揭秘法則。父母熟悉并掌握了心理學,就好像有了“火眼金睛”,孩子的負面情緒和不健康心理都將清清楚楚地展現在面前,然后再結合對應的方法,成功的親子教育將不再是難事。本書通過對孩子常見言行的深入剖析,找出其背后隱藏的心理問題,總結出父母需要掌握的心理學法則。如果父母會解讀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就能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受益的習慣和技能。即使孩子出現了心理異常,父母也不再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而是有了明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方法,迅速地將問題消滅。比如,通過孩子說什么和做什么的外在行為表現,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內在的真實目的。如此,父母既不會再因為不懂心理學,而誤將孩子正常的舉動視為乖張的行為,也不會對孩子因為一些心理疾病而流露出來的古怪舉動熟視無睹。同時,對孩子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反過來對父母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讓父母對自己行為背后的心理學密碼有所了解。教學相長,孩子和父母的心理都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健全,這是學習兒童心理學最大的收獲。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再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煩惱,也不再為自己的教育無效而憂愁,更不再因為某些顯而易見的教育誤區(qū),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好的影響。當父母成為孩子的心理醫(yī)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編輯推薦
《你其實不懂兒童心理學:揭示兒童行為表相的背后動機》編輯推薦:“狼來了”是因為愛撒謊嗎?玩具不離手,真的只是因為喜歡?搗蛋蟲,真的只是因為好動?不!其實你不懂兒童心理學!現在讓我告訴你什么是兒童心理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