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朱向前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1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部長·教授·批評家 ——朱向前《莫言:諾獎的榮幸》代序 莫 言 17年前的初秋,在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我有幸成為如今已是軍藝訓練部部長、文學教授、著名軍旅文學批評家的朱向前大校的同學。我估計朱向前在他的部長、教授、批評家的頭銜中,會更加看重最后一個,但我看重的是第一個。他有他的道理,我有我的理由。我的理由是根據(jù)我的感受、站在我的立場上得出的。 也許與我一輩子都是被別人領導有關(guān)系,我對能領導著一個部門、許多人的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欽佩。早年在農(nóng)村,我一個叔叔當生產(chǎn)隊的隊長,早晨要早起敲鐘、派活,晚上要給那么多社員定工分,雞一口鴨一口,爹一份娘一份,稍有差池,立馬就吵翻了天,但我的叔叔一言九鼎,無論多么難纏的角色都能擺平,真是不容易,真是不得了,把我佩服得不行,當時我就立志:做事要做這樣的事,做人要做這樣的人。但當我把我的志向向他表白后,他用不屑的目光打量著我說:就你?三腳踢不出一個屁來還想當隊長?知道不?當官首先要有好口才,反過來說就是“好口才帶著三分官”。我叔叔一下子就把我的自信心給瓦解了。后來,為了有朝一日能當個官,我也曾站在樹林子里練習演講,但畢竟不是這塊材料,練也白搭。想一想,我叔叔不過是個生產(chǎn)隊的隊長,而朱向前是堂堂的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的訓練部部長!我叔叔生了氣可以破口大罵,甚至用那熊掌般的大腳踹社員的屁股,但朱向前領導著的都是些知識分子、藝術(shù)家,這些人一個個都是思想復雜,個性鮮明,別說用腳踹屁股,就是說話的態(tài)度稍微粗暴,馬上就會不高興。朱向前要把這些人領導好,需要多么好的口才??! 朱向前的好口才在我們?nèi)雽W后不久就有了突出的表現(xiàn)。那是開學后的第一次座談,彼此之間還叫不出名字。老師召集這次會議,其實也就是想借這個機會讓大家各自做個自我介紹,彼此認識一下。但同學們自報家門后,說個三言兩語就打住話頭,會議禁不住冷場了。當此之際,這個朱向前自報家門后,竟然滔滔不絕地做起了報告,從國際到國內(nèi),從西安到延安,從文學到藝術(shù),一通大侃,令我們暈頭轉(zhuǎn)向。事后,有一些同學對他的這種過分強烈的演講欲表示了反感,但我的心中卻對他深感欽佩。他的口才為什么那樣好?他肚子里怎么會有那么多要說的話?他怎么能把話說得滔滔不絕,好像話是從他的嘴里流出來的而不是用腦子想出來的?因為我那個當隊長的叔叔的原因,我對口才好的人十分敬重,我覺得能夠滔滔不絕地發(fā)表演講的人都是大人物或者是未來的大人物。當年在農(nóng)村無書可讀,偶然得到了一本共產(chǎn)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在德國法西斯的法庭上為自己也是為共產(chǎn)國際所做的陳述和辯護,那犀利的語言鋒芒,排山倒海般的語言氣勢,真令我熱血澎湃,心馳神往,他的演講甚至影響了我的小說語言。在聆聽朱向前的這次不合時宜的炫技性演說時,我的腦海里不時地跳出我想象中的季米特洛夫的形象,朱向前的形象與我想象中的季米特洛夫相差甚遠,他的語言的鋒芒和力量當然也無法跟季米特洛夫相比,但這畢竟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流暢的演講之一,這畢竟是我見到的第一個口若懸河的人。所以,我想,朱向前能當上并當好訓練部長不是偶然的。有那樣的好口才,還愁當不上大官嗎?《三國演義》里夸獎英才時經(jīng)常使用“辯才無礙”這個詞,比如諸葛亮,譬如秦宓,譬如張松,無一不是雄辯家。到了近代,如果想當官,尤其是想當大官,不把嘴皮子練好是不行的。但話又說回來,好口才是天生的,不是練出來的。當年我躲在小樹林里背誦著季米特洛夫的詞兒練習演說,對著樹時,好像也能眉飛色舞抑揚頓挫;但一到了人前,就喉嚨發(fā)緊,額頭冒汗,手足無措,事先想好的詞兒忘得干干凈凈,腦子里一片空白。讓一個口才好的人佩服另一個口才好的人不太容易,但像我這樣一個笨嘴拙舌而又滿心想練好口才當大官的人,見到“辯才無礙”的人沒法不佩服。 就像古代那些韜略滿腹、辯才無礙的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一樣,現(xiàn)代很多有知識、有口才但因為種種原因當不上大官的人,多數(shù)都到大學里教書去了。因為有知識、有口才的人必定都是想對著公眾發(fā)表演說的人,如果不讓他們說話,那非把他們憋死不可。當了官自然有許多的機會對公眾演說,不當官,要對公眾演說,最合適、最方便的就是去大學當教授。人為什么想當官?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之外,我看還要補充一條:對那些有知識、有口才的人來說,他們想當官,還為了能夠在大庭廣眾下發(fā)表演說。朱向前當訓練部部長之前是文學系的教授,好像還當過文學系的副主任(在我的心目中文學系主任不是官),當然,他當教授,肯定不是因為想當官而沒當上官的權(quán)宜之計,甚至可以肯定地說,他從來也沒有想當官,是官想讓他當。他當教授是因為他太喜歡發(fā)表演說了,是因為他的腦子里有太多的關(guān)于文學的新的感想與發(fā)現(xiàn),僅僅用筆寫成文章,還無法滿足他急于想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公之于眾的欲望,而文學系的課堂為他提供了這種方便。 我除了佩服那些有好口才的官之外,然后就是佩服那些能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課的教授。我也曾多次被大學邀請去“講課”,但往往是講不了半小時就感到把該說的話都說完了,然后就裝模作樣地讓人家遞條子、提問題,好歹糊弄上個把小時就倉皇收場。我估計凡是請過我去“講課”的人,都對我感到失望,但嘴里又不好意思說,甚至還要違心地說一些好話。人貴有自知之明,不管別人說什么好話,我當然知道自己的口才很差。我不但不是當官的材料,也不是當教授的材料。去年我到復旦大學去,看到陳思和教授身邊圍繞著那么多的學生,無論是什么學生都對他恭恭敬敬,其勢如眾星捧月,如葵花向陽,讓我感動又讓我羨慕,當然還有深深的自卑。當然我也知道,要當一個桃李滿天下的教授,光有好口才不行,還要有學問,當然我也知道,好學問是好口才的基礎,而好記性又是好學問的基礎,我沒有記性、沒有學問、沒有口才,只好寫點小說了此一生。 朱向前雖然沒有陳思和那么多弟子,但聽過他講課的軍藝文學系學生累計起來也有幾百個了(系外和校外的學生就不計其數(shù)了),幾百個弟子站在一起,那陣勢也頗為壯觀了。而且還有好些個在他的鼓噪?yún)群跋乱鹆宋膲⒁?,如今已?jīng)成為著名作家的弟子。譬如閻連科、柳建偉、陳懷國、趙琪、徐貴祥、李鳴生、石鐘山、王久辛等,在成名之初,都得到了他不遺余力的薦舉,成名之后,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一直是他密切關(guān)注的對象。 朱向前的第三個身份是軍旅文學批評家,這個身份的號召力是溢出了軍藝校園的,甚至是溢出了軍旅的。朱向前所關(guān)注和批評的對象是整個文學的,但因為他的身份是軍人,他批評的側(cè)重點在軍旅文學,所以人們習慣上把他認定為一個軍旅文學批評家。朱向前原先也是寫小說的,似乎也寫過詩歌,在我們同學之初,他的《一個女兵的來信》、《地牯的屋·樹·河》等幾個短篇還是很有影響、很見功力的。但他突然地放棄了小說,轉(zhuǎn)向批評,這在當時那種小說的熱潮中,的確需要一點決斷?;秀庇浀盟?jīng)對我說過他決心改行的原因,原話記不清了,但意思沒有忘。他的改行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在對自己的才能和素質(zhì)進行了客觀分析后做出的決定。假使他當初堅持著把小說寫下去,到如今可能已碩果累累,但能否得到像他如今在批評界的地位就很難說了。 我大概可以慚愧地說,朱向前的文學批評是從批評莫言起步的。他當時比較熱衷于經(jīng)典式的,即建立在認真地解讀文本基礎上的點評式批評,其美學理想直追金圣嘆、毛宗崗、張竹坡,他的方法看起來陳舊、保守,但在當時那種紛紛發(fā)明新批評方法的潮流中,他是有獨特眼光的,在某種意義上,保守就是解放,向后退就是向前進。朱評莫氏早期創(chuàng)作的《天馬行空—莫言小說藝術(shù)評點》、《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郵票”—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漫評》等文是他這個時期的批評樣板。作為原作者,讀了這種解剖麻雀般精確的文章,也感到受益匪淺。后來,我畢業(yè)離開了軍藝,與他見面的機會很少,對批評界的事情也不甚關(guān)注,所以不清楚在這段時間里他干了些什么。又后來,他的那篇長達4萬字的《新軍旅作家“三劍客”》的大塊文章發(fā)表,在批評界乃至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這篇文章中涉及我,所以認真地閱讀了。在軍事文學的領域內(nèi),從作家的出身入手來研究作家的創(chuàng)作,以作家的出身為依據(jù)來比較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朱向前的一大發(fā)明。盡管文中諸多觀點在我看來有點牽強,盡管把我和另外兩個作家拉到一起進行比較有點勉強,但我還是被這篇皇皇大文的語言勇氣所折服。這篇文章又一次讓我想起朱向前的辯才無礙和他熱衷的語出驚人的姿態(tài)。其實,文學界無所謂對錯,只要能自圓其說就是對的。我只能判別出有無才氣的批評文章,分辨不出、也不愿意分辨正確與否的批評文章。毫無疑問,朱向前的這篇宏文是才氣橫溢的,是有膽有識有靈魂的,當然也是對我有啟發(fā)有教益的,當然也是我贊賞的。 “文革”期間,同學們畢業(yè)照相留念,都喜歡在相片上印上一句“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再狂妄一點,還可以印上“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沒有在“文革”期間上過學,自然也就沒機會照這樣的相,但我現(xiàn)在回憶起17年前的軍藝文學系生活,心中竟然把毛主席這首著名的《沁園春·長沙》默念了幾遍,“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啦,“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啦,一股英雄氣油然地從我的卑微的心底升起,諸位同學的生動形象在我迷糊的腦海里清晰地閃現(xiàn),其中當然有朱向前。他領導了我們系里的時裝新潮流,他是抗寒的優(yōu)良品種,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里,只穿著單衣,神態(tài)瀟灑地在我們面前晃來晃去……那時我很傻,但那時我年輕;那時我們都很幼稚,但那時我們都很年輕。在軍藝時我犯過很多錯誤,傷害過不少同學,但年輕人犯了錯誤,上帝都原諒;我的同學比上帝寬容,想來他們都原諒了我吧?(原載《中國文化報》2001年12月13日)
內(nèi)容概要
《莫言--諾獎的榮幸(著名文學評論家朱向前權(quán)威解讀莫言)》是國內(nèi)唯一部零距離、長時間,及時而又深度解讀莫言的權(quán)威讀本。
《莫言--諾獎的榮幸(著名文學評論家朱向前權(quán)威解讀莫言)》作者朱向前以莫言同學、最早的鼓吹者和諾獎預言者的三重身份,近30年來長期追蹤研究莫言。其中有對莫言最早的發(fā)現(xiàn),最熱烈的鼓吹,也有最激烈的批評,更有最前瞻最大膽的預言。
莫序,道出了他們同窗同道之間的深情厚誼;朱文,更見證了莫言從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爾摩紅地毯的神奇道路。附錄中朱寒汛的萬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實地記錄了一個“80后”文學青年對莫言的別樣觀察,前后呼應,形成了父子兩代研讀莫言的獨特景觀。代后記,全面真實地回顧了近30年前,莫言與朱向前們追逐文學夢想的小環(huán)境和大背景。
作者簡介
朱向前,祖籍江西萍鄉(xiāng),1954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84年考入首屆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歷任文學戲劇系副主任、訓練部部長、副院長。現(xiàn)為軍事文藝研究所教授,專業(yè)技術(shù)三級,全軍優(yōu)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協(xié)全國委員,軍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中國作協(xié)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評委;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評委,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主講嘉賓。
出版《中國軍旅文學50年》《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等專著、文論集16種,約500萬字。獲得魯迅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等多種獎項。
書籍目錄
莫言 部長·教授·批評家(代序)
我與同學管謨業(yè)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新軍旅作家“三劍客”之莫言
莫言:“五老峰”上種“高梁”
“莫言”莫可言
馬·貓頭鷹·牛犢
深情于那方小小的“郵票”
在傳統(tǒng)堤岸與現(xiàn)代潮流之間
構(gòu)筑自己的世界
《紅高梁》:穿透歷史的悠長召喚
天馬行空
小鼠侃象
“莫獎大成朱言不虛”
“莫言雖然不是一個完美的作家,
但是是一個偉大的作家”
“黃金時代”的文學記憶(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莫言:“五老峰”上種“高梁” 莫言的意義當然遠遠不止于軍旅文學的范圍,他是屬于整個中國文壇的。他的集子《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家族》等在法國、西德等西方國家的譯介和在港臺地區(qū)的出版,以及電影《紅高粱》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獲“金熊”大獎等,都說明這位作家已經(jīng)開始了與世界的對話。 1985年,當莫言以反映中國北方農(nóng)村生活的《透明的紅蘿卜》、《球狀閃電》、《爆炸》等批量作品震動中國文壇時,也給軍隊文壇造成了不小的騷亂。當大家紛紛對他說長論短卻又還沒弄清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或者猜測他可能要給軍旅文學帶來這個或那個時,他又突然闖入所謂革命歷史題材的“五老峰”,劈荊斬棘,令人瞠目地種下了一片汪洋血海般的“紅高粱”,開辟了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第三條戰(zhàn)線”,領導了歷史戰(zhàn)爭題材創(chuàng)作的新潮流。 是有點兒怪,一個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10年后出生的,肯定只在小說《苦菜花》、《烈火金剛》中嗅到過一點硝煙味兒,只在電影《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中聽到過假日本喊幾句“八格亞魯”的青年人,居然洋洋灑灑神神道道地寫出了一大堆關(guān)于土匪打鬼子的故事,而且寫得是那樣的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死有生、有恨有愛,讓年青人看了不得不信以為真,讓老年人看了點頭說本來如此。當然,這部分地要歸結(jié)于莫言的文學天才:奇異超人的藝術(shù)感覺、顛三倒四的敘述結(jié)構(gòu)、天馬行空的文學想象以及披頭散發(fā)的語言文體,等等。但在我看來,《紅高粱》的成功,還得益于兩條。一是莫言對抗日戰(zhàn)爭獨到的認識——“我認為抗日戰(zhàn)爭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戰(zhàn)爭?!粌H僅是人力和物力的較量,也不僅僅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而是兩種文化的交鋒,兩種精神力量的抗衡。這樣的戰(zhàn)爭就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毀滅,而是精神的毀滅與復蘇”。二是莫言對戰(zhàn)爭文學的深刻理解——“比較非功利的戰(zhàn)爭文學,它不應該停留在對英雄主義和偉大犧牲精神的表面化的歌頌上,還應該考慮戰(zhàn)爭中人的地位,戰(zhàn)爭把人變成了什么?……
后記
“黃金時代”的文學記憶 ——我與首屆軍藝文學系 朱向前 一個電話幫我“撿了大漏” 1984年暮春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原福州軍區(qū)文化部王炳根干事的電話,他先是不無神秘地透露,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決定創(chuàng)辦文學系,秋季開學,目前正在全軍物色學員……最后,他鄭重說道:“經(jīng)研究,我們軍區(qū)擬推薦你和XXX同志,請盡快準備兩部報考作品,并立即著手文化考試復習。如無意見,正式通知即日發(fā)出?!? 當時我嘴上哼哈卻心頭撞鹿,憑直覺感到與我人生重大相關(guān)的歷史機遇來到了,但又確實不了解文學系,既不易權(quán)衡,更難以深思,便脫口而出兩個反問:“學制?學歷?” 王干事稍顯遲疑了:“好像是兩年學制,可能是大專學歷。” “啊?哦,這個,這個……”這下輪到我含糊了。因為我當時已讀了四年申大.聽課雖少,卻把中文本科課程和教材都拉了一遍,光古典 文學就學過六個學期,還背過《詩經(jīng)》、《離騷》和若干先秦散文,寫 作考試多次名列福建省第一,并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電大學員。這眼看本科 文憑和學士學位就要到手了,再退而求其次去讀‘‘大專”,有必要嗎? 那頭王干事顯然猜到了我的心思,不由也急得語無倫次起來: “朱向前,你不是渴望深造嗎?渴望名師指點嗎?學歷能說明什么?我不知道軍藝文學系有多么好,但我知道它肯定能解決學歷所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敢說你一旦錯失良機將后悔終生,一失足成千古恨……” 結(jié)果當然是我奉命行事,欣然赴考,而且憑著四年電大的底子,以當年福州軍區(qū)干部考生第一名、軍藝文學系考生文化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了,成了福州軍區(qū)唯一的幸運兒。入學報到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下真搞大了——所謂軍藝首屆文學系,實乃全軍作家班,面向三總部各軍兵種和十大軍區(qū),總共招735.A。其中最著名的同學如1982年就以《高山下的花環(huán)》名動天下的李存葆,其他獲得過全國文學獎的還不在少數(shù),至于軍隊或省部級獎的就稀松平常了,只是因為各大單位分配名額,才讓我在福州軍區(qū)的矮子里面拔了將軍,用古玩行的~句話說,算是撿了大漏啦! 開學伊始,著名老作家、總政原文化部老部長劉白羽先生就來給我們作動員。他在系主任徐懷中先生陪同下走上南階梯教室講臺的情景至今歷歷如在目前。白羽先生身材魁偉,腳穿布鞋看上去也足有一米八五,雖年近古稀卻鶴發(fā)童顏,面如朗月,腰板筆直,慈眉善目中透出一種威嚴,十足大將風度里又顯出九分儒雅。他的動作、語速略顯遲緩,但高瞻遠矚甚至有些居高臨下的思考與談吐,分明又顯示出一種扎實的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很高的美學眼光和領袖群倫的風范,以及一種“居高聲自遠”的恢弘大氣。他從鄧小平在全國第四次作代會致辭中提出的“文藝的春天”到王蒙由衷地歡呼“文學的黃金時代”,講到軍事文學的異軍突起,既和“前17年”遙相呼應但又差距甚大。要深刻、持久、全面地表現(xiàn)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軍隊,目前軍隊的作家隊伍、文學陣地和體制機制都還遠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因此,我們下決心辦軍隊的作家搖籃文學系,辦自己的大型期刊《昆侖》,并分批組織作家深入南線戰(zhàn)地采訪……這是戰(zhàn)役行動,更是戰(zhàn)略決策;我們既要及時出擊,集團沖鋒,更要養(yǎng)精蓄銳、厚積薄發(fā)。同學們都風華正茂,來自軍隊第一線,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但由于“文革”的耽誤,大家缺的就是讀書修養(yǎng)與文化底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啊!這就是把各位請來的初衷,就是要讓你們更快更好地加油、充電,聽課、讀書,反思提高。未來更大的舞臺等待著你們,全軍廣大官兵在注視著你們,軍事文學的未來屬于你們。好好努力吧,同學們! 應該說,此時此刻,我才真正認識到文學系的意義,她正是軍隊高層和劉白羽、徐懷中諸公深謀遠慮的戰(zhàn)略舉措。自己無意中走進了時代的潮頭、同時也就走進了歷史。聽著劉白羽先生的諄諄教誨,我一邊不時跳出來提醒和感嘆自己的幸運和幸福,一邊又漸漸將這種暗自慶幸升華為一種莊嚴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朱向前啊朱向前,你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前輩作家的厚望與厚愛! 同時,我也常常感念王炳根先生的那個電話。 “密集型轟炸”的“天才式教育” 1984年北京的金秋,天高云淡,風清氣爽。我整天陶醉在慶幸和驚喜之中,而天天都有新的驚喜接踵而至。說的就是課程設置和來給我們講課的老師,那真是個頂個的棒,一個更比一個牛。 按說,當時文學系草創(chuàng)之初,只有系主任徐懷中帶一個老師、一個參謀和兩個干事,真可算得上是“白手起家”。可一張白紙,正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沒有師資,正好可以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廣招天下名士,“入我彀中”,為我所用。 系主任徐懷中時年五十有五,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在中國當代文壇深孚眾望,又深諳創(chuàng)作規(guī)律??伤?jīng)常只帶一個參謀,上高爬低,登門造訪,坦誠相邀。這種誠實謙遜,遇事端肅、親切平和又一絲不茍的為人,感動了所有的應聘者。于是乎,丁玲、劉白羽、魏巍、汪曾祺、林斤瀾、王蒙、李國文、劉心武、張潔、李陀、張承志等著名作家來了;李澤厚、劉再復、張炯、吳元邁、劉夢溪、劉錫慶、陳駿濤、雷達、曾鎮(zhèn)南、何西來、劉納、趙園、汪暉、季紅真等著名學者們來了:吳組緗、吳小如、袁行霈、嚴家炎、謝冕、葉朗、樂黛云、徐曉鐘、王富仁、童慶炳、孫紹振、洪子誠、錢理群、丁濤、趙德明、曹文軒等著名教授們來了……這都是當代中國一流的作家、學者和教授,其中如丁玲和吳組緗先生,都已多年不登臺演講授課了,但他們卻把畢生的最后一次演講留給了軍藝文學系。一時間,京西魏公村風云際會,名動海內(nèi)。各路神仙、十八般武藝,手揮五弦,目送飛鴻,耕云播雨、點石成金。直弄得我們天天如坐春風,如夢方醒,如醍醐灌頂,如浴火重生。徐懷中先生笑瞇瞇地看著這幫弟子們天天都在鳳凰涅桀般地進行自我揚棄與更新,欣喜之下非常得意。他將這種集授課者畢生研究之精華為一次講座的授課方式稱為“高信息強輸入”的“密集型知識轟炸”,稱為“就高不就低”的“天才式教育模式”。就在這種信息密集而系統(tǒng)松散之中,體現(xiàn)了徐懷中的匠心:沖擊學員們固有的文學觀念,讓他們迎著八面來風的洗禮,山高水低隨形發(fā)展,保持個性,挖掘優(yōu)勢,“各行其是”,最終培養(yǎng)出非標準化的“天才”。 實踐證明,當年徐懷中先生所倡導的“講座式”是有先見之明的,今天早已為全社會廣為歡迎。而他所網(wǎng)羅的那支院外名師陣容也基本成為了文學系一直沿用的固定師資隊伍。其中,從學生到老師,我認為自己受益最多。當然,至今我也說不好上述三路名師、三類講座,究竟誰家對我啟發(fā)最大、教益最深、影響最遠,應該說是各有千秋,各擅勝場,各領風騷。但有一個角度可以比較,那就是1986年我畢業(yè)留系任教之后,有意識地觀摩學習各路大家的授課藝術(shù),自以為有了一點心得,不妨在此略作披露。 以我在文學系先學生后先生的雙重身份觀之,僅以授課效果或授課藝術(shù)論,一般說來,作家一路富于激情和經(jīng)驗,而弱于理性和概括,雖然生動風趣,最具可聽性,但不便記錄,難以復述;學者一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邏輯嚴密,條分縷析,新見卓然,但容易流于刻板和枯燥,時間一長,學生們難免懨懨以致昏昏;比較之下,教授一路似有綜合前二者之長而避其短之意思,既有邏輯的架構(gòu),又有知識的重點,既有理性的歸納,又有感性的表達,課堂效果普遍偏好。尤對我這個初登講臺的青年老師而言,較具可模仿性。譬如,吳組緗先生的幽默談吐,袁行霈先生的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孫紹振先生的快人快語一劍封喉,錢理群先生的激情與尖銳,王富仁先生的深刻與沉重,丁濤先生華麗的措辭與炫技,曹文軒先生夾帶鄉(xiāng)音的朗誦,以及王扶漢先生用漂亮的板書大段大段地默寫先秦散文……都從不同層面和側(cè)面給我以影響,使我在較短時期內(nèi)潛心揣摩授課效果(包括練習書法以提高板書水平)而有較明顯提高,課堂上常在鴉雀無聲中爆出笑聲,課后也常被學生包圍和追問,很快就在軍藝脫穎而出,留校第三年便獲全軍優(yōu)秀教員稱號。 從1984年到1997年,從學生到講師、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文學、戲劇兩系合并為“文學戲劇系”,文學方面只 配備了副主任,實際上是以副代正),我前后在文學系待了13年。13 年中,無論是當學生、老師還是領導,凡有名師名家來講課,我都始終 如一在講臺下洗耳恭聽。也許授課老師和內(nèi)容多有重復,但我觀察學習 的角度卻不重復,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觀點到例子,從聲調(diào)到語氣,從手 勢到眼神,從站姿到板書,總覺得有聽頭,有看頭,百聽不厭,??闯? 新。打那以后,我的授課經(jīng)驗也漸積漸多,授課范圍愈來愈廣。尤其近 年來,我的專題講座《詩史合一——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廣受歡 迎和邀請,從國防大學、北大、清華、中國傳媒大學等名校到中國現(xiàn)代 文學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等學術(shù)機構(gòu),從中央國家機關(guān)工委“月末講 座”到全國各地論壇,直至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周末開講”,講了100 多場,還大有方興未艾之勢。雖說無心插柳、歪打正著、撞中了選題、 托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是主要方面,但我的演講風采也要對得起他老人 家吧。如果這也算一個緣的話,那就是在軍藝文學系13年尤其是首屆文 學系兩年聽課聽來的緣啊! “地道戰(zhàn)”與“借東風” 徐懷中的教育理念是包容大度,寬松自由,與北大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堪可一比。譬如文學系的兩面大旗——主旋律大將李存葆和藝術(shù)前鋒莫言,徐懷中都厚愛有加。對存葆這樣的“特殊學生”——1984年9月30日晚上,李存葆就應邀到人民大會堂出席建國35周年國宴。10月1日大閱兵之后,游行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代表文藝界的唯一彩車就是電影《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造型,尤其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自費購買72000@《高山下的花環(huán)》贈送老山前線將士,給了“文學黃金時代”的最好注腳。也因此,每天來自首都各高校團委、文學社的講座邀請:各劇種的編劇、導演來洽談“花環(huán)”的改編事宜;全國各大文學刊物的主編名編們來登門索稿者絡繹不絕,不僅嚴重影響了李存葆的正常學業(yè),我和他的室友李荃,整天籠罩在“花環(huán)”的陽光雨露里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干脆,徐主任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開學不久,就準其請假,躲到外面去趕稿了。結(jié)果第一學期末就趕出了10萬字的大中篇《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在當年年度的全國中篇小說評獎中又一次奪魁,使得新生不久的文學系聲威大震。而莫言這樣的“千里馬”則是被徐懷中一眼相中,本來考試報名莫言就晚了一天,單憑這一個短篇《民間音樂》就打動了徐懷中,不僅破例收下了莫言,而且還在第一次全系集會上就七分得意三分遺憾地宣布:“可惜當年全部短篇小說評獎時,我沒有看到《民間音樂》,否則,一定要投它一票!”語音未落語驚四座??梢韵胂螅谎跃哦Χ鲅灾斏鞯男鞈阎羞@兩句話對尚未出道的莫言具有怎樣的影響。事實上,莫言也很快就以《透明的紅蘿卜》、《枯河》、《白狗秋千架》以及稍后的《紅高梁》等一批經(jīng)典作品回報了徐懷中,并經(jīng)徐懷中推薦發(fā)表,一下子就撼動了中國文壇,使文學系的育才功能幾乎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傳說”。而我從創(chuàng)作正式改弦更張做評論,應該說當自莫言始,并借莫言之紅火也熱了熱身。正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得來全不費工夫”。(詳情就此處從略吧) 徐懷中的胸襟決定了他的大家風范,即便在教學、文學以外,他也實事求是,不拘一格。譬如四人一間的宿舍本來寬敞明亮,忽一日就不知被誰革了新,用布簾將自個的小空間包裹起來與外“絕緣”。讀書寫作,各自為戰(zhàn)。你熬你的夜,我睡我的覺,你面壁苦思冥想,我讀書忍俊不禁,互不干擾,相安無事。于是就有人“報老爺,大事不好”!不料想,徐主任一巡視競默認了。我想原因一是給這些老大不小的學生一點寬松優(yōu)惠,二更主要的是尊重創(chuàng)作規(guī)律。當時我們的課程安排就是半天上課半天讀書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這事嘛,恰如莫言一個不雅的比喻——精神排泄。“排泄”過程,豈能示人?你想,一會四人相對而視,一會外人推門探視,那誰還“創(chuàng)”得出“作”呢?于是乎,不出三日,全系都照此辦理,倒也整齊劃一了,只是進得任何宿舍,都是不見人影,只聞人聲,你只能順著布簾隔成的“地道”摸索前進,遂有“地道戰(zhàn)”之美譽在首都文學界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再比如服裝與跳舞。當年軍裝款式少數(shù)量亦少,交誼舞對我們而言則有如天方夜譚。但隨著文學系聲名鵲起,社會各界的采訪、座談、對話、宴請、聯(lián)歡、舞會絡繹不絕。一時間弄得我們這幫基層來的土老帽們灰頭土臉,手足無措。徐主任就鼓勵我們先從“換裝”入手。然而審美眼光不是一朝一夕煉成的,一不留神,某星期天就從文學系走出了很多“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家”。于是乎,在系里第一個中秋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徐主任身著藏青色西服挽著夫人翩然入場。在大家目瞪口呆還沒回過神來時,就見徐主任從容邁步舞臺中央站定,清清嗓子,自報曲目:“我先清唱一曲《借東風》,為大家助興?!比缓缶瓦捱扪窖?、有板有眼地一路唱將下去,嗓音蒼涼,韻味十足,風神飄逸,儼然馬派弟子。大家都傻得忘了喝彩和鼓掌。接著,徐夫人——總政歌舞團原資深舞蹈家、編導于增湘老師就笑瞇瞇地開始為大家講解和示范幾種主要交誼舞的基本動作要領。本來還要找一兩個男同學比畫比畫,可把大家嚇得不輕,差點就要抱頭鼠竄了。這時徐主任才寬容地放大家一馬,說,今天就這樣子吧。跳舞其實很簡單,毛主席跳舞就是散步嘛。關(guān)鍵是有機會多實踐,出去別讓人笑話咱軍隊作家哈…… 徐主任如此苦心孤詣、身體力行,我們還有什么可說的。第二天,我就直奔王府井,咬咬牙抱回了兩套西服,引來全系一番熱議和采購潮,一時間男女同學都紛紛以邀我為服裝采購顧問為榮,并戲稱我“領導文學系服裝新潮流”(此事已有諸多同學回憶文章為證,此處亦不贅述)。 徐懷中驚喜道:“朱向前跳出來了!” 真正值得在此一說并與我命運相關(guān)的是另一件事,是徐主任真正看重的學術(shù)交流,也即他所比喻的“搓澡”。意即鼓勵同學們要像在澡堂子里一樣赤裸裸地坦誠相見,互相切磋,互相砥礪,互相幫助。然而,就在全系第一次“搓澡”會上,我“跳出來了”。 那是入學第三天,徐主任召集全體座談,希望以不同的文學觀念和見解的碰撞和交流為契機,讓大家迅速地互相熟悉了解。為了表示重視,他還事先找我們幾個正副班長開了準備會,交代一旦冷場要我們帶頭發(fā)言。果不其然,主任講完開場白后就冷場了?!按暝琛钡脑竿斎缓?,但35個“作家”,天南地北走到一起,互不熟悉,個性迥異,水平參差,觀念不同,要袒露自己走進“澡堂”,是何等不易啊!盡管徐主任事先有估計,但也沒想到水有這么深,足足有五分鐘沒人吭聲吧。終于,我斗著膽子跳出來了!這一跳真是石破天驚。它留給人們的看法、感覺十分不同,但印象的深刻是一樣的。 事后,陳道闊同學清晰地回憶道—— “徐懷中主任笑瞇瞇地宣布開會,說請大家座談座談藝術(shù)。那時,我們初來乍到,都惴惴地不知根底。大名鼎鼎的李存葆蹺著二郎腿,只顧抽煙,好像那煙是公家的;‘不敢為天下先’的宋學武盡往陰影里躲,似混進來的見不得天光;莫言那時候還叫管謨業(yè),整個兒小老幺一個,作一副憨厚態(tài),很謹慎的樣子…… “不知過了多久,沒有人說話。 “突然——生活中常常有這種突然,一聲小心的咳嗽,掀掉了那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的空寂。 “朱向前,發(fā)言了……我有些感激地望著他?!?見《他有兩把 “刷子”》,載《作家生活報》1985年12月16日) 陳描寫當時的尷尬情形與我的孤注一擲狀,大抵是客觀真實的。 16年后,莫言同學還依然對此記憶猶新—— “當此之際,這個朱向前自報家門之后,竟然滔滔不絕地做起了報告,從國際到國ra,從西安到延安,從文學到藝術(shù),一通大侃,令我們暈頭轉(zhuǎn)向。事后,有一些同學對他的這種過分強烈的演講欲望表示了反感,但我的心中卻對他深感欽佩……這畢竟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流暢的演講之一,這畢竟是我見到的第一個口若懸河的人。”(見《部長·教授·批評家》,載《中國文化報》2001年12月13日) 顯然,莫言有點調(diào)侃我的所謂“辯才無礙”。但不管調(diào)侃也罷,反感也罷,欣賞也罷,朱向前敢侃、能侃,恐個白就是我留給同學們的最初印象。 然而,各人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就大相徑庭。徐懷中主任就對此另有說法—— “我曾與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首屆35位同學一起學習過一段時間,我所能給予他們的太少太少了,倒是他們,常常在許多方面啟發(fā)了我,幫助了我。就說向前吧,他最初給我以深刻印象的,是在第~次全系學員的討論會上。不知是由于新來乍到的生疏,還是作家的矜持,討論會一開始就冷場了,我作為主持人,心中不免暗暗發(fā)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幾個事先打過招呼的班長們身上。果然,朱向前跳出來了,侃侃而談,云山霧罩,居然一口氣就講了四五十分鐘,且大有欲罷不能之勢。使我驚喜的是,他不僅為討論會解了燃眉之急,還表現(xiàn)出了較好的理論素質(zhì)…… 從那以后,向前的理論熱情被點燃了,不斷地噴射出閃閃爍爍的火花。”(見《理性激情的開發(fā)》,載《文藝報》1988年10月29B) 當然,徐主任的看法是最重要的,因為他決定和改變了我的命運! 其一,經(jīng)他鼓勵和推薦,我在那次發(fā)言的基礎上,寫出了平生第一篇論文《小說“寫意”初探》并很快就在理論批評的皇家刊物《文學評論》上發(fā)表了。這對我此后走上評論之路的啟示與激勵作用不言而喻;其二,畢業(yè)前夕,在諸多高手競爭留校之際,在我與徐主任毫無個人交往的情況下,僅僅因偶然原因(我愛人突然被通知上中央黨校),我才最后寫信向主任表達了留京(還并非留校)愿望,不料立即就被主任決定留校了!我敢說,如果我自詡為千里馬,那么徐主任相中我的第一眼就是因為那次發(fā)言。其實,如此大膽張揚的“演講”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為什么有這一次?我只能說是前定,在那一刻,命運之神向我招了招手,而我抓住了它,如此而已。我此生搞評論、做研究、當教授的道路,實際上在那一刻就已經(jīng)決定啦! 為此,我感謝徐懷中,感謝文學系,感謝軍藝。 此后的情況如所周知,我在文學系前后13年,繼續(xù)和文學系一道成長。尤其結(jié)合自己的評論專業(yè),為以后的著名學員如閻連科、徐貴祥、麥家、柳建偉、石鐘山、趙琪、陳懷國、李鳴生、王久辛、辛茹、張慧敏、唐韻等等的脫穎而出推波助瀾,從推薦作品、撰寫評論到作序、評獎,無不竭盡綿薄之力。待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根據(jù)全軍文學干部生源萎縮的大勢,遂著手“轉(zhuǎn)型”,一是升格大本,面向社會招生;二是開辦軍事文學研究生教育,1996年獲準招生,1997年正式招收第一屆軍事文學研究生(至今還擔任軍事文學研究生導師),也開了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從此,軍藝文學系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庚寅立秋日改定于江右袁州聽松樓 (原載《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編輯推薦
《莫言:諾獎的榮幸》作者朱向前以莫言同學、最早的鼓吹者和諾獎預言者的三重身份,近30年來長期追蹤研究莫言。其中有對莫言最早的發(fā)現(xiàn),最熱烈的鼓吹,也有最激烈的批評,更有最前瞻最大膽的預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