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叢書

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陳錦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陳錦  頁數:149  

前言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豐富的內涵,不儀充分表現(xiàn)出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統(tǒng)一性,而且有著非常明顯的多民族特點。中華文化的統(tǒng)—性,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紛亂、社會動蕩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過;它的民族性則表現(xiàn)在中國廣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區(qū)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中華文化又吸收了許多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它的輝煌體現(xiàn)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里,它的魅力體現(xiàn)在中醫(yī)、飲食、民俗、建筑中。數千年來,它不僅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而且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許多國家興起了學漢語熱,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也以每年近萬人的速度遞增。近年來,一些國家還相繼舉辦了“中國文化節(jié)”,更多的外國朋友愿意了解、認識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中國。    為了展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我們策劃、編撰了這套“中華文化叢書”(外文版名稱為“龍文化:走近中國”)。整套叢書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習二文,向中外讀者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來自不同領域的百余位專家、學者的筆下,這些絢麗的中華文化元素得到了更細膩、更生動、更詳盡、更有趣的詮釋。    整套叢書共分36冊,從《華夏文明五千年》述說中國悠久的歷史開始,通過《孔子》、《孫子的戰(zhàn)爭智慧》、《中國古代哲學》、《科舉與書院》、《中國佛教與道教》,闡述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與思想、哲學發(fā)展的脈絡。通過《中國神話與傳說》、《漢字與書法藝術》、    《古典小說》、《古代詩歌》、《京劇的魅力》,品味中國文學從遠古走來一路閃爍的藝術與光芒;通過《中國繪畫》、《中國陶瓷》、《玉石珍寶》、《多彩服飾》、《中國古錢幣》,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的絢爛與多姿;通過《長城》、《古民居》、《古典園林》、《寺·塔·亭》、《中國古橋》,回眸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璀璨與輝煌;通過《民俗風韻》、《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家族文化》、《玩具與民間工藝》、《中華節(jié)日》,追溯中國傳統(tǒng)禮儀、民俗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通過《中醫(yī)中藥》、《神奇的中醫(yī)外治》、《中華養(yǎng)生》、《中醫(yī)針灸》,領略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博大與精深;通過《中國酒文化》、《中華茶道》、《中國功夫》、《飲食與文化》,解讀中國人“治未病”的思想與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方法;通過《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中外文化交流》,介紹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淵源與國際交流合作之路。    這套叢書真實地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在不長的篇幅內,圖文并茂地講述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傳說、趣聞,突出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兼顧多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很適合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中外大眾讀者閱讀。    參加本套叢書外文版翻譯工作的人士,大都是多年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學者,校譯者多為各國的相關學者。在本套叢書出版之際,謹向這些熱心參與本項工作的中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謝。    本套叢書由中國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中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2009年9月,中國將作為主賓國,參加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書展。我們真誠地希望,這份凝聚著中國出版人心血的厚重禮物能夠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盧祥之    2009年1月15日

內容概要

  《中國陶瓷》是“中華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冊?!吨袊沾伞钒诉@是一個怎樣的青花;罐,為什么值天價;是誰發(fā)現(xiàn)了元青花;許多不解之謎;明代——青花瓷的高潮;御窯廠浮出水面;絢麗迷人的粉彩瓷等內容。

書籍目錄

引言中國陶器的起源定居的生活從土器開始火的熟練使用陶器與考古人和動物的故事——來自黃河流域的文明大地灣彩陶光彩照人的仰韶文化彩陶高貴神奇的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與瑞典人安特生盛開在新石器時代的花朵——長江流域的陶器河姆渡遺址的重大發(fā)現(xiàn)“魚米之鄉(xiāng)”中的馬家浜神秘而精美的良渚文化瓷器的萌芽——商、周陶器向瓷器飛躍——白陶原始青瓷的姊妹——印紋硬陶秦始皇和他的兵馬俑們打井打出奇跡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地下的皇家軍隊漢代陶器——走向巔峰中國第一座地下遺址博物館個性與寫意秦俑與漢俑盛唐的舞蹈——唐三彩盛世氣象映三彩三彩的迷人風韻其他功能的唐三彩脫胎換骨——瓷器的起源原始青瓷——在陶與瓷之間原料選用成型工藝不斷進步瓷器的童年與少年“南青”與“北白”——唐代瓷器繞不過去的隋朝盛唐氣象“南青”越窯翠如玉“北白”邢窯白如雪詩意盎然長沙窯花瓷魯山窯“瓷器之路”的起點再現(xiàn)宋人精致生活——宋代瓷器南海一號——中國最具價值的沉船宋代——個空前絕后的朝代神秘的汝窯體現(xiàn)皇權威儀的官窯傳說中的哥窯玫瑰般艷麗的鈞窯活潑新穎的民窯瓷器龍泉青瓷——雪拉同建窯兔毫盞燦若繁星吉州窯揮灑自如磁州窯如夢如幻的元青花一次驚心動魄的拍賣這是一個怎樣的青花罐,為什么值天價是誰發(fā)現(xiàn)了元青花許多不解之謎明代——青花瓷的高潮御窯廠浮出水面官窯一統(tǒng)天下斗彩值萬金民窯青花生動活潑有聲有色的龍泉窯與德化窯絢麗多彩的清代瓷器“碗礁一號”在訴說絢麗多彩的清代瓷器不一樣的窯火,不一樣的瓷器畫在瓷上,人在瓷里絢麗迷人的粉彩瓷最高貴的瓷器

章節(jié)摘錄

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用泥土制陶是全球共同的創(chuàng)造。陶器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人和一般動物的區(qū)別,在于能制作工具和使用工具。在漫長的石器時代,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人類在不斷地改進工具,從石擊石粗略打制的舊石器到能夠進一步打制石鐮、石斧等難度較大的石器,進而又采用了磨制的方法,制成了形狀端正、表面光滑、精細銳利的新石器。隨著弓箭的發(fā)明和石球的應用,人類生活的領域更加擴大了,不再完全依靠自然界的賜予,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去進行生產,取得所需的生活資料。這為原始的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的出現(xiàn)打下了一個初步的基礎。    中華先民們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逐漸認識到幼小的動物可以飼養(yǎng),不僅長得快,繁殖多,而且遠比獵取可靠,這就是原始畜牧業(yè)的開始。同樣,先民們在長期采集野生植物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某些落地的種子,能夠發(fā)芽、生長,經過試種,能生長出更多的食物,于是原始農業(yè)就產生了。人類就不再過著到處為家的流浪生活而開始定居下來,陶器正是在這種時代的變革中產生出來的。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定居生活的需要,制陶就很快地發(fā)展起來??脊刨Y料證明,一般是先有了農業(yè),然后才出現(xiàn)陶器。陶器出現(xiàn)以后,叉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和定居生活的穩(wěn)定。    石器和陶器盡管都是原始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石器只不過是從一種自然的形狀改變成另一種人為的形狀而已。陶器卻不同,它要將黏土按照人們的需要制成一定的形狀,再經火燒而變成陶器。所以說,陶器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為另一種物質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是人類通過勞動改變天然物的一個重要開端。    原料與燒成是陶器形成的二要素。    原始社會人們對于制陶原料——黏土經火燒后可以成為陶器的知識,是經過了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反復過程。在陶器未出現(xiàn)以前,籃子是盛放搬運果實的萬能工具。當人們用它去汲水時,發(fā)現(xiàn)籃子是會漏水的??上攵?,原始人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一種能夠盛水和煮食物之用的容器了。當發(fā)現(xiàn)雨后的地面小坑內的積水現(xiàn)象,他們就把盛滿積水的小土坯挖出來放在籃子內,以達到不漏水的目的。這種容器一旦放在陽光下曬干后,就自然地成為土器了。當然,這種土制的容器,很容易破碎,又只能用來盛放干的食物,還不能用它來盛水和煮食物。但是土器的出現(xiàn),表明人們對制陶原料——黏土的性能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陶器的出現(xiàn)邁出了第一步。    陶器的產生,從工藝發(fā)展上來說,可能有一個從不燒到燒,也就是說從土器到陶器的發(fā)展過程。正因為這種沒有經過火燒的土器在漫長的歲月里不可能保留下來,所以沒有得到考古學資料的證實。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前至70萬年前的中國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黏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fā)明了陶器。    火,早在舊石器時代,就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人類從對野火的了解、控制,一直到人工摩擦取火,不僅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還使人類在改造自然方面獲得了新的斗爭手段?;?,使人類開始了熟食;火,給人以溫暖和光明。人們在學會使用火后所產生的這一系列的新鮮事物面前,發(fā)現(xiàn)了火坑內經過火燒后的土塊變得更堅硬;認識到黏土制作的容器再經火燒會與土塊一樣變得更加堅硬,于是,將使用的土器放人火中焙燒,從此一種更加耐用,可以盛水或煮食物用的容器——陶器便出現(xiàn)了。人類自從開始利用火以后,歷史上所有重大的科學發(fā)明,幾乎都是與火分不開的。陶器的發(fā)明,就是其中最早、最重要的一個。    從古代陶器的造型上看,最初的陶器多模仿某些器物,如根據籃筐制成的陶盆、陶罐以及仿葫蘆做成的陶瓶等等。從制法上看,最初的陶器都是手制和模制的,有以籃子為外模、在內部涂泥制坯和以籃子為內模、在外面涂泥兩種成型方法。因此,{在最早的陶器外面,都留有考古學者稱之為“籃紋”的工藝痕跡。再從燒造上看,最初的陶器燒成溫度是很低的,從而可以了解到開始燒陶不會是在窯內燒成的。在陶窯沒有出現(xiàn)以前,陶器可能就是放在平地上鋪的木柴、草秸上燒的,所以陶器燒成的溫度很低。云南傣族在1950年以前,還保留著平地堆燒的原始燒制方法。后來為了提高它的燒造溫度,就逐漸發(fā)明了專門為燒陶用的陶窯。    從土器到陶器,是人類利用火生產出的一種新物質,是人類發(fā)明史上的重大成果。    陶器的發(fā)明并不是某一個地區(qū)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yè)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來。歐洲已發(fā)現(xiàn)兩三萬年前的陶器。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的考古學家就開始不斷地在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年代在距今萬年左右的早期陶器遺存??茖W考察證實,大約距今15000年,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制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fā)明和探索。距今大約15000—9000年間,可以定為中國陶器的試驗和起源階段。距今8000~9000年,當農業(yè)性的村落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產生時,制陶技術已經成熟,獲得了一次空前的推廣和提高機會。P1-6

編輯推薦

為了展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編者策劃、編撰了這套“中華文化叢書”。整套叢書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習二文,向中外讀者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本《中國陶瓷》(作者陳錦)是其中一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文化叢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