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瑞琳 主編 頁數:253 字數:2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精彩依舊,2012年《溫故》總頁碼256碼,“影像”專欄特別刊出秦風老照片館《陪都歲月》48幅圖片,以形象直觀的語言,展示了重慶作為陪都時的風貌,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那段特殊的歲月。
本輯特稿《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黃杰的工作日記,真實再現了國民黨在大陸下臺前改朝換代的混亂情形。“人物”專欄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張瓏《母親的日記:1937年張元濟的幾件家事》;“記憶”專欄祝萬安《我在基層當法官》、杜高《我們經受的歷史傷痛》、用欣《運尸記》、王碧蓉《憶袁世凱的六兒媳陳徵》。
《溫故》是一種陸續(xù)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tài)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
作者簡介
《溫故》是一種陸續(xù)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tài)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書籍目錄
[特稿]專欄
徐宗懋《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
黃杰文采不俗,寫景寫情,恰到好處,不似一般文人之濫情,畢竟軍人雖感傷時事,但仍要面對每天實際的問題。此外,黃杰對于黨政軍人士往訪和談話的內容大要,紀錄非常詳實。這一部分參照其他人的回憶錄,相互核實,對此歷史人事物準確的考證,必然大有幫助。
[人物]專欄
趙映林《容閎與太平天國、曾國藩》
1881年,容閎以前半生精力促成的中國幼童出洋留學事業(yè)在中國守舊勢力的反對下半途而廢,讓人扼腕嘆息。中國幼童出洋留學計劃的廢止,讓容閎對清政府僅存的一點希望化為泡影,之后,容閎毫不猶豫地走上了維新與革命的道路,開始了他新的人生。
孫立川《將軍白天與他的史學研究》
作為一名正直的職業(yè)軍人,他在和平時代傾注全部心血寫成的論著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不可言喻。像白天這樣的軍事學家來研究這個軍事戰(zhàn)略失誤的問題,其實也是抓住了太平天國為什么走向失敗的歷史教訓,這不僅是填補了一個空白,而且提供了一種新的史學研究角度。
李偉《生生死死說葉青》
章濟塘《紀念沈昌瑞老伯》
沈昌瑞,江蘇吳縣人,1920年生,畢業(yè)于上海光華大學和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抗戰(zhàn)期間任軍政部長陳誠將軍的英文秘書。國共和談時,他為美國特使馬歇爾當翻譯。沈老伯是我父親的摯友。上一代風風雨雨半世紀,今日回首,內中的風波曲折,分分寸寸都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絲絲入扣。
王碧蓉《憶袁世凱的六兒媳陳徵》
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一位最“平凡”的人》
[記憶]專欄
祝萬安《我在基層當法官》
幾十年風風雨雨,和新中國法制改革同行,深感我國法制建設的曲折、艱辛,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法律、法規(guī)比過去健全了許多,司法制度也比過去改善了許多,但司法腐敗又成了難以根治的痼疾。民主法制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杜高《我們經受的歷史傷痛:懷念亡友王正和肖里》
用欣《運尸記》
隨著孔窯的掩埋,我已無從證實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但再不記下老婦人的口述,這離奇的運尸記也將被湮沒,趁我的頭腦還有記憶,趕緊筆錄下這小小的一段,同時也希望,這樣的故事不要再重演。
張瓏《母親的日記:1937年張元濟的幾件家事》
在我寫回憶錄《水流云在》時,憑的完全是自己的記憶,沒有任何文字資料。最近回上海,我仔細地閱讀了母親殘存的日記,模糊的記憶逐漸地清晰起來。尤其是1937年的那本,使我對那一年發(fā)生的事情更加清楚,記憶中的時間也更加精確了。
[影像]專欄
秦風《陪都歲月》
重慶這一地名,不僅因聯系著戰(zhàn)爭歲月的記憶,更因中華民族在這場戰(zhàn)爭中自身命運所發(fā)生的巨大轉折,而被賦予了某種神圣的意涵。所謂“重慶精神”,在此后相當長的時期里,一直是國府和退據臺灣的國民黨方面凝聚民心、激勵民眾的圖騰。
[往事]專欄
鄭菁《內戰(zhàn)期間的“特種教育”》
唐潤明《抗戰(zhàn)時期重慶市的民意機構:臨時參議會》
季我努《近代美國軍校中的中國留學生》
近代中國軍事留美生雖然短暫地綻放過絢爛的光華,個別軍事留美生甚至還孤峰高聳,可是在強大的軍事派系面前,他們終究還是成為近代軍事史的一個不起眼的“注腳”。他們當中有人形容自己是“故土上的異鄉(xiāng)人”。
朱益華《明朝江南一座小城的公事》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三月二十六日 星期六 雨 一、晨起與戰(zhàn)略顧問委員王東原先生談論時局。 二、在溪口街市散步,聞玉泰鹽號原址即系總統(tǒng)誕生之處。溪口市鎮(zhèn)雖小,但街市之整潔,則為任何城市之所不及。 三、武嶺學校施校長領導參觀該校全貌,環(huán)境優(yōu)美,設備亦極完善,頗為欣賞。聞溪口鎮(zhèn)居民二萬余人,入學兒童在二千以上,由此可知教育之普及。 四、夏武官來電話稱,總統(tǒng)令余上山同進午餐。午后即送余返滬。 五、正午上山晉謁總統(tǒng),同進午餐??偨y(tǒng)指示事項: 1.親筆函二件,一致程主席頌公,一致蔣司令伏生,均囑分別面致。 2.囑致意頌公在此艱苦時期勉力支撐,勿再作消極表示。 3.今后國軍部隊給與必能設法改善,務望轉告全體部隊長,必須切實維持軍紀,以爭取民心。 六、總統(tǒng)于談話中提示,同學組織事正加緊進行中,已圈定袁守謙、俞濟時、蕭贊育、黃珍吾、曾擴情、胡軌、王叔銘、劉翔、李良榮等為負責人。 七、談話畢總統(tǒng)囑夏武官以總統(tǒng)自己之乘輿送余下山,余再三辭謝始已。 八、離墓廬后往謁王太夫人墓,山脈形勢有如鳳翅,極壯觀也。 九、午后三時半,夏武官駕車送余赴寧波。途次,談及總統(tǒng)返鄉(xiāng)后,侍從人員均已遣散,隨來溪口者僅三數人,最近侍衛(wèi)官周國成等二員原已派往浙江保安司令部服務,以人員太少始召回者。彼等數人隨侍總統(tǒng),一人須做數人之事,整日極辛苦。談及中樞各首長對總統(tǒng)退休之態(tài)度時,彼對孫科氏抨擊最烈。孫氏曾一度赴溪口者。 十、四時三十分登江靜輪返滬。 十一、綜計此次來溪口晉謁總統(tǒng)三次,指示事項甚多,其最重要者為: 1.此次退休可能極其成功,如不退休,則已身為最大目標,因退休而使局勢大見緩和。 2.此次退休,對李副總統(tǒng)之臨危受命十分感謝。同學對李代總統(tǒng)應表示全力支持,竭誠擁護。 3.總統(tǒng)在三年之內決不復政,希望大家精誠團結,努力上進,為吾人所從事之革命大業(yè)共同努力。 4.國際戰(zhàn)爭必然不可避免,目前吾人所控制者尚有十六個完全省份,及二個半省份,共黨以一個月取一省,亦需相當時間始能全部占領。甚望能控制此時機以迎接國際戰(zhàn)爭之來臨。 5.軍隊必須能獨立作戰(zhàn)--各部隊應即訓練游擊戰(zhàn)之技術--在山地樹立作戰(zhàn)基地,即使共軍渡江亦不致全軍或全師為共軍所消滅。 6.湖南在今日政治上之地位極端重要,應切實求其鞏固。 7.致意頌公不必辭職。必要時同學應對之表示絕對擁護之誠意。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虿模ǔ霭嫒耍 ‰S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T克力(出版人) 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最U(文史學者) 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x泳(文史學者) 《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R躍剛(文史學者) 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fā)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獎⒎綗槪ㄎ氖穼W者) 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獜埞谏ㄎ氖穼W者) “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jié)中慢慢浮現出來?! 祰浚ㄎ氖穼W者) 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tài),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范泓(文史學者) 《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w克風(文史學者) 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
編輯推薦
《溫故(23)》編輯推薦:呈現珍貴文本:以今天的視角審視過去,以一手史料還原歷史現場。《溫故(23)》特稿《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黃杰的工作日記,真實再現了國民黨在大陸下臺前改朝換代的混亂情形?!稖毓?23)》講述故人故事:《溫故(23)》“人物”專欄,《教我如何不想他》,江青女士為我們講述了她與世界船王董浩云先生相知、相交的平凡小事;張瓏《母親的日記:1937年張元濟的幾件家事》詳細回顧了在抗戰(zhàn)爆發(fā)的這一年,國家命運大動蕩的背后一個普通家庭的聚散離合。還有章濟塘《紀念沈昌瑞老伯》、王碧蓉《憶袁世凱的六兒媳陳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講述故人故事,感受細節(jié)的力量?!稖毓?23)》重溫公民記憶:《溫故(23)》“記憶”專欄用欣《運尸記》生動講述了一位老婦人50多年前獨自一人把丈夫的尸體從酒泉帶回渝中老家的離奇經歷、祝萬安《我在基層當法官》記錄了作者自建國后擔任法官38年來親歷的諸多案例;還有杜高《我們經受的歷史傷痛》……來自基層的個人記憶,共和國早期的民間歷史。《溫故(23)》展示中國影像:用影像記錄社會變遷,《溫故(23)》“影像”專欄特別刊出秦風老照片館《陪都歲月》48幅圖片,以形象、直觀的語言,展示了重慶作為陪都時的風貌,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那段特殊的歲月。
名人推薦
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虿模ǔ霭嫒耍╇S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T克力(出版人)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最U(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x泳(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R躍剛(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fā)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獎⒎綗槪ㄎ氖穼W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獜埞谏ㄎ氖穼W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jié)中慢慢浮現出來。——傅國涌(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tài),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躲ㄎ氖穼W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趙克風(文史學者)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仫L(老照片收藏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