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利季婭·丘可夫斯卡婭等 頁數(shù):282 字數(shù):165000 譯者:蘇杭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茨娃女兒、妹妹、馬克·斯洛寧、利季婭等人回憶茨維塔耶娃,茨娃兩極化的性格,對待朋友和生活的態(tài)度,臨死前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茨維塔耶娃之死……在書中得到立體的呈現(xiàn)。這些回憶是相關(guān)傳記寫作時常援引的資料。
作者簡介
阿里阿德娜·埃夫倫(1912-1975),昵稱阿利婭,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的大女兒。阿利婭聰穎不凡,幼年即展現(xiàn)觀察和寫作的天賦,從小即和母親患難與共,流亡海外期間是和母親待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其所著《回憶錄》一書文筆簡練,妙趣橫生,是關(guān)于茨維塔耶娃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的最為可靠的第一手資料。該書第三部分是阿利婭和帕斯捷爾納克的通信,對于理解茨維塔耶娃尤為珍貴。長期在國外的困苦生活,加上父親的影響,1937年3月,阿利婭懷著滿腔希望只身返回祖國。1939年8月27日深夜,阿利婭突然被捕。經(jīng)過十七年集中營和流放生活的磨難,阿利婭終于在1956年重獲自由,然而,母親早在1941年8月31日在小城葉拉布加自盡。阿利婭將自己的余生全部獻給母親的未竟事業(yè),整理、注釋并出版母親的遺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茨維塔耶娃的將近三十年的生活與文學(xué)活動的最直接的見證人,阿里阿德娜·埃夫倫未能完成關(guān)于母親的回憶錄便于1975年謝世了。
?。卓ǎ?br />
關(guān)于瑪麗娜的最后的話伊利亞·愛倫堡(1891-1967),蘇聯(lián)著名新聞記者、作家、翻譯家。愛倫堡自認創(chuàng)作中,詩占第一位,其次是小說,第三位是政論。那時他尚未寫回憶錄,所以沒有提到。其實,三者中還是政論影響最大,二戰(zhàn)期間他發(fā)表的政論在世界各國讀者當中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1960年,愛倫堡開始寫回憶錄《人,歲月,生活》,在新世界雜志上陸續(xù)發(fā)表。1964年發(fā)表完,后結(jié)集出版。愛倫堡的回憶錄在讀者當中引起熱烈的反響,人人爭讀,就像當年爭讀他的政論一樣。蘇聯(lián)作家當中沒人寫出過類似的回憶錄,因為誰也沒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在這部回憶錄里,愛倫堡把文學(xué)史上從未提到過的作家介紹給讀者,并說出自己對他們的看法。本文選自《人,歲月,生活》第二部第三節(jié)。愛倫堡跟茨維塔耶娃的關(guān)系嚴格說起來并不十分深入。1921年3月,愛倫堡出國,隨后不久茨維塔耶娃寫了一首詩,托付愛倫堡幫她尋找心愛的丈夫。7月14日,茨維塔耶娃得知丈夫尚在人間,并收到他的第一封信。是愛倫堡從他不肯泄露的渠道打聽到謝爾蓋·埃夫隆在君士坦丁堡。茨維塔耶娃很感激愛倫堡的幫助,寫了一系列詩歌送給他。1922年5月,茨維塔耶娃帶著女兒阿利婭抵達柏林,愛倫堡夫婦對她們非常關(guān)照。茨維塔耶娃在柏林跟人約會見面的機會多得出奇,在柏林逗留十一周期間,她的約會與交往安排得一個接一個。茨維塔耶娃把這些活動安排歸功于愛倫堡。她剛到柏林不久,她的兩本詩集《給勃洛克的詩》和《離別集》就在這個城市出版了,她非常感激愛倫堡為這兩本書的出版花費的心血和努力。還在茨維塔耶娃在莫斯科為出國作準備,愛倫堡就采用書信形式發(fā)表了友好的文章,對茨維塔耶娃《給勃洛克的詩》和《離別集》兩本詩集進行評論。他這樣評說茨維塔耶娃所走的道路:“您自有主意,智慧過人,您勇敢地面對世界,決不隨風搖擺,獨自在鮑里索格列布巷的閣樓上生爐子,過日子?!睈蹅惐さ胶I休養(yǎng),暫時離開了柏林,不過他仍為茨維塔耶娃的作品出版事宜操心,可茨維塔耶娃忙亂得無暇復(fù)信,這讓愛倫堡心里不是滋味。而且,因為“赫利孔”出版社創(chuàng)辦人維什年科的關(guān)系,茨維塔耶娃與愛倫堡漸漸疏遠,通信不再,友誼就此中斷。茨維塔耶娃寫于1923年2月9日的一封信似乎專門在解釋為什么會跟愛倫堡“絕交”。
?。卓ǎ?br />
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俄國詩人、作家,代表作有詩集《生活——我的姐妹》,自傳體隨筆《安全保護證》、《人與事》,小說《日瓦戈醫(yī)生》,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帕斯捷爾納克與茨維塔耶娃的關(guān)系因為他們二人加上里爾克的通信而蜚聲全世界。他們的精神層面的遭遇以及現(xiàn)實層面的相遇都具有戲劇性。1922年6月的一天,茨維塔耶娃的詩集《里程標》輾轉(zhuǎn)寄到了帕斯捷爾納克手中。受到震撼的帕斯捷爾納克,滿懷興奮、忘我的心情,好像突然發(fā)現(xiàn)了奇跡,他向“高貴的金光四射、舉世無雙的詩人!”致以騎士般的敬禮,仿佛想以這樣的舉動抵消深深的遺憾,他后悔前不久在莫斯科竟然忽視并錯過了機會,與杰出的作品失之交臂。他后悔沒有更早一點發(fā)現(xiàn)茨維塔耶娃的詩集,責怪自己“沉溺于小市民最可悲的習(xí)氣:總覺得書籍想買就買,因而不愿意買書?。?!”同一天他把自己的詩集《生活——我的姐妹》寄往柏林,并題詞:“贈瑪麗娜·茨維塔耶娃。鮑·帕斯捷爾納克。22年6月14日。莫斯科”。帕斯捷爾納克與茨維塔耶娃之間的友誼與愛情就這樣開始了,二人熱切的書信往來不斷,連續(xù)多年。茨維塔耶娃6月27日收到這封信,既驚訝,又興奮,過了兩天,她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回憶了在莫斯科與帕斯捷爾納克幾次倉促的會面,還以大藝術(shù)家犀利的眼光分析了帕斯捷爾納克的幾首抒情詩。茨維塔耶娃收到帕斯捷爾納克寄來的詩集,如同帕斯捷爾納克看了《里程標》感到驚喜一樣,她讀了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既驚奇又震撼,滿懷興奮地寫了一篇評論《光雨》,盛贊帕斯捷爾納克:“我想,這是出類拔萃的才華,蘊含的實質(zhì)深刻而全面。可謂天賦奇才,水平罕見,真正的奇跡?!彪S后,她把《離別集》寄往莫斯科,扉頁上寫了題詞:“給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期待會見!”在詩集的最后寫了一首詩《對夢訴說》。他們二人的書信在1926年里爾克加入之后,旋律變得更加奇妙昂揚,情感的風暴一次次刮起,將交談?wù)咄先爰で榈纳顪Y。三個人的聲音彼此呼應(yīng)。心心相印的愛情,純潔、崇高與人性。他們?nèi)诵市氏嘞Аw翔在自己的天空。因為里爾克1927年的病逝,旋律又回歸到以前。茨維塔耶娃期待中的與帕斯捷爾納克的的會面一直延宕到了1935年——帕斯捷爾納克在巴黎聯(lián)誼宮大廳參加了保衛(wèi)文化反法西斯國際作家代表大會。然而,這是一次“難堪的會面”。對于茨維塔耶娃提出的問題——她是不是該回蘇聯(lián),帕斯捷爾納克小心翼翼,猶猶豫豫,不置可否,看上去有些膽怯的樣子。在茨維塔耶娃回國過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帕斯捷爾納克也曾為她說過情,可收效甚微。茨維塔耶娃自戕后,帕斯捷爾納克一直很內(nèi)疚,這從他跟阿利婭的通信中能夠得知。在自傳性隨筆中,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只是寫到了革命前,涉及到茨維塔耶娃的文字也不多,按帕斯捷爾納克自己的說法,“繼續(xù)寫下去,過于艱巨。如果按順序?qū)?,就得寫革命時期的歲月、情況、人和命運。這篇隨筆算是比較集中于談?wù)摯木S塔耶娃的,本文節(jié)選了前三節(jié)。
?。卓ǎ?br />
馬克·利沃維奇·斯洛寧(1894-1976),俄裔美國文學(xué)評論家,曾任捷克布拉格出版的《俄羅斯意志》編輯,先后在布拉格和巴黎工作和生活多年。后移居美國。主要著作有《蘇維埃俄羅斯文學(xué)》,該書有一章詳盡地評論茨維塔耶娃的創(chuàng)作,并給與相當高的文學(xué)史地位。這也是當年蘇聯(lián)境外首次系統(tǒng)評論茨維塔耶娃其人其作?,敗ご木S塔耶娃僑居國外十七年里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和散文等作品,幾乎大部分經(jīng)過斯洛寧的手發(fā)表。他們的相識是通過安德列·別雷介紹的,他與茨維塔耶娃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篇回憶錄基本是可靠的(偶有記憶之誤)。
?。卓ǎ?br />
娜·卡塔耶娃-雷特金娜(生卒年不詳),莫斯科茨維塔耶娃紀念館的創(chuàng)始人,后任該館顧問。本文原載俄羅斯《文學(xué)評論》1990年第11期。略有刪節(jié)。曾據(jù)此文攝制成電視片,導(dǎo)演О.科茲洛瓦,編劇娜·卡塔耶娃-雷特金娜。
利季婭·丘可夫斯卡婭(1909-1996),俄羅斯女作家、文學(xué)評論家。父親科爾涅伊·丘可夫斯基是蘇聯(lián)著名作家,兄弟、女兒也是作家。丈夫在”大清洗“時期遇害。主要作品反映”大清洗“時期的恐怖。1974年被開除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1985年恢復(fù)其會員身份。主要作品有《索菲婭·彼得羅夫娜》、《被作協(xié)開除記》、《關(guān)于安娜·阿赫馬托娃的札記》、《利季婭·丘科夫斯卡婭日記回憶錄》等。其中文版作品選《捍衛(wèi)記憶》出版后在中國影響頗大,”捍衛(wèi)記憶“成為2011年頻繁出現(xiàn)的關(guān)鍵詞。這篇回憶文章提供了茨維塔耶娃臨終之前最為可靠、震撼人心的生活片段。8月26日那一天,利季婭很長時間都陪著茨維塔耶娃,幾天之后她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成了筆記。她的筆下出現(xiàn)了一個具有莎士比亞悲劇性格的人物:遭遇劫難的詩人。這個女人身材不高,形容消瘦,面色發(fā)灰,內(nèi)心卻卻蘊藏著詩人的偉大精神,此刻戴著一頂貝雷帽,懷里抱著裝著毛線的布袋子,徘徊街頭,舉目無親,可憐無助,又一次體驗到了二十年前她自己詩句中描寫過的”無上幸福的孤獨時刻“。她心慌意亂,用目光追逐著行人,似乎在懇求他們千萬別拋棄她;她的心情時時在發(fā)生變化——從希望轉(zhuǎn)變?yōu)榻^望;從短暫的平靜轉(zhuǎn)變?yōu)橥话l(fā)的恐懼。利季婭不僅如實記錄了臨近最后時刻的茨維塔耶娃,而且準確捕捉到了茨維塔耶娃的內(nèi)心活動,讀者無不動容。這篇文章是利季婭回憶錄的一個代表作。
?。卓ǎ?br />
阿納斯塔西婭·茨維塔耶娃(1894-1993),昵稱阿霞,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的妹妹,哲學(xué)家。阿霞與姐姐關(guān)系十分要好,但青春時期有時也免不了爭風吃醋這類常見之事。在安娜·薩基揚茨所著《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生活與創(chuàng)作》一書中有相關(guān)介紹。著有回憶錄一卷,雖不是專門回憶姐姐,但姐姐在其中占據(jù)了相當多的篇幅,在眾多關(guān)于茨維塔耶娃的回憶資料里,這本有其獨特的地位。回憶錄只是講述到了1922年。正是在這一年,茨維塔耶娃為尋找丈夫,離開了俄羅斯。此后,姐妹倆長期分離,在茨維塔耶娃有生之年,也就見過寥寥幾次。這本回憶錄第三部分《我們的青春》及附錄《關(guān)于瑪麗娜的最后的話》曾被陳耀球先生譯成中文(《自殺的女詩人》,漓江出版社,1991年),本文即是那篇附錄,講述了自己尋找姐姐墳?zāi)沟姆N種努力,征引了多位與茨維塔耶娃有過直接接觸者的回憶,且結(jié)合自己的觀感,這些資料對于理解茨維塔耶娃之死相當重要。薩基揚茨在傳記的附錄部分收有自己寫給阿霞的一封信,指出了回憶錄中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不實之處,并給予了客觀的分析。在茨維塔耶娃關(guān)系最密切的親人中,只有阿霞一人長壽,活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卓ǎ?br />
蘇杭,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編審。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資深翻譯家榮譽證書。譯有詩集《婚禮》、《致一百年以后的你》,散文《提前撰寫的自傳》、《老皮緬處的宅子》、《刀尖上的舞蹈》等。
馮南江,1931年生,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資深編審。譯有《人,歲月,生活》(合譯)、《被欺凌與被侮辱的》、《白癡》、《群魔》等。
烏蘭汗,原名高莽,1926年生于哈爾濱,長期從事俄蘇文學(xué)研究、翻譯、編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同時從事文學(xué)與美術(shù)創(chuàng)作。曾任《世界文學(xué)》雜志主編。著有隨筆集《畫譯中的紀念》、《圣山行》、《俄羅斯美術(shù)隨筆》,傳記《帕斯捷爾納克》,譯有《人與事》(合譯)、《安魂曲》、《愛》等。
書籍目錄
1. 阿里阿德娜·埃夫隆女兒心目中的茨維塔耶娃(節(jié)選)
2. 伊利亞·愛倫堡人,歲月,生活(節(jié)選)
3.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三個影子(節(jié)選)
4. 馬克·斯洛寧憶瑪麗娜·茨維塔耶娃
5. Н.卡塔耶娃-雷特金娜從巴黎回國以后的一百十四五天
6. 利季婭·丘可夫斯卡婭臨終之前
7. 阿納斯塔西婭·茨維塔耶娃關(guān)于瑪麗娜的最后的話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母親瑪麗娜·伊萬諾夫娜·茨維塔耶娃,個頭兒不高——163公分,體形像一個埃及小男孩兒——寬肩膀,窄臂部,細腰身。她那少女時代的滾圓的身材一下子便永遠地變成了強健而干瘦;她那踝骨和腕骨又瘦又細,步態(tài)輕盈而敏捷,行走起來輕快而急速,但并不唐突。如果在人多的地方,當她發(fā)現(xiàn)有人在注視著她或者甚至眼睜睜地盯著她的時候,她便把動作遲緩下來,放慢一些。這時侯,她的舉止便變得謹慎而又節(jié)制,但是從來也不拘謹。 她的姿態(tài)端莊而挺拔:即便俯在書案上,她也依然保持著“脊背像鋼鐵般不屈的姿勢”。 她的頭發(fā)介于金黃色和棕色之間,年輕的時候卷著大花兒,柔軟,很早地開始變白——這就愈加顯露出她那黧黑而又沒有血色的、暗淡無光的臉色;她那雙綠色的、葡萄一般顏色的眼睛,鑲著淡褐色眼瞼,放射著光芒,炯炯有神。 臉的線條和輪廓精確而又明晰,毫不模糊,沒有一點兒大師所考慮不周的沒有雕塑的、沒有琢磨的:那鼻子,鼻梁細長,稍微凸起,鼻尖不是很尖,而是有所收縮,呈平整狀,由此像羽翼一般分開兩個靈敏的鼻孔,看上去柔和的嘴巴嚴峻地勾勒出神秘的線條。 兩條縱向的皺紋將兩道淡褐色的眉毛隔開。 表面看上去是完全孤僻的、靜止的臉,實際上內(nèi)心里經(jīng)常充滿了活動,深藏在心里的表現(xiàn)力,像天空和海洋一樣多變而又充滿色彩。 但是很少有人能夠識破它。 那雙手堅強、有力、愛勞動。兩只鑲嵌寶石的銀戒指(一只是雕有小船形象的圖章戒指,另一只是光滑的邊緣上有赫耳墨斯的瑪瑙寶石雕刻,是父親送給她的禮物)和結(jié)婚戒指——從來沒有摘下來,沒有引起過人們對她的手的注意,既沒有為她的手增色,也沒有使它們受到束縛,而是自然而然地與它們構(gòu)成了統(tǒng)一的整體。 嗓音像少女一樣高亢,響亮,富有感情色彩。 語言洗練,對話簡潔。 她善于傾聽;從來不使談話的對方感到窘促,但是爭論起來卻咄咄逼人:在各種各樣的學(xué)術(shù)會議、辯論會、討論會上,她保持著嚴峻而又謙恭的分寸,迅雷不及掩耳地戰(zhàn)勝對方。 她是一個出色的講故事的人。 她朗誦詩時不是為了小范圍,而是像面向著廣大的聽眾。 她朗誦起來充滿激情,意味深長,沒有裝腔作勢的“嗥叫”,從不放過(漏掉?。┰娋涞淖治?;通過她的朗誦,最復(fù)雜的東西也會瞬間洞若觀火。 她很樂意,充滿信任,只要一提出要求她便朗誦起來,否則不等要求,她便自己提出來:“想聽嗎,我給您朗誦一首詩?” 一生中,她對讀者、聽眾以及迅速和直接地對所寫的東西的反應(yīng)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且是永不滿足的。 對于初學(xué)寫作的詩人,只要感覺到——或者想象到!——他們具有“天賦”的才華,就表示出友善和寬宏大量;每一個人她都覺得是筆友,是詩歌本身的——不是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對那些平庸之輩也會識破,并且無情地予以指出,不管是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還是對于已經(jīng)達到了虛假的高度的詩人。 她的確是與人為善的和慷慨大度的:急于助人,搭救人,拯救人——恨不得傾盡所能;與人分享僅有的,最迫切需要的東西,因為她沒有多余的。 她既善于給予,也善于毫不客氣地索取;她很久都相信“善有善報”,相信偉大的、用之不竭的人類的互助精神。 她從來不是冷酷無情的,但是卻總是無以自衛(wèi)的。 待人寬厚,但對親近的人——友人們、孩子們,如對自己本人一樣苛求。 如她的某些膚淺的同時代人認為的那樣,她也不排斥時髦,但是既沒有物質(zhì)條件去創(chuàng)造時髦,也沒有物質(zhì)條件去追求時髦,她厭惡地規(guī)避那些為了效仿她而哭窮的人,在僑居國外的年代里,她懷著尊嚴穿著別人的衣裳。 她最注重物品經(jīng)久耐用:她不喜歡不堅固的、愛變形的、好破的、易碎的、容易受損傷的東西,總而言之——不喜歡“華而不實的”。 她很晚才上床,入睡之前看會兒書。起得很早。 她習(xí)慣于斯巴達式的簡樸,飲食簡單。 在俄國時她吸自制的卷煙,在國外時抽勁兒大的、男士的雪茄煙,普通的、櫻桃木的煙斗,一次吸半支雪茄煙。 她喝黑咖啡:把淺色的咖啡熏烤成褐色,然后用古老的土耳其磨不緊不慢地研磨,那磨是銅制的,樣子像小圓柱,圓柱上覆滿花字圖案。 她與大自然千真萬確有著血緣關(guān)系,她熱愛大自然——愛群山、山巖、森林——懷著一種異教徒般的把大自然視為神的力量的,同時要戰(zhàn)勝它的愛,不摻雜旁觀的態(tài)度,因此對于無論是徒步還是泅水都不能戰(zhàn)勝的大海她卻不知如何是好。她不善于一般地欣賞大海。 猶如沼澤的、泥濘的、蘆葦叢生的地方,猶如一年當中潮濕的月份,泥土在路人的腳下變得不可靠,低矮的、平原的景色使她感到懊喪。 她童年時代的塔魯薩和青年時代的科克捷別里在她的記憶里永遠感到親切,她經(jīng)常在尋覓它們,并且偶爾在默登森林從前“皇家狩獵區(qū)”的丘陵地帶,在地中海沿岸的高起的地方,在色彩和氣息中發(fā)現(xiàn)它們。 她很容易受得住酷暑,對嚴寒卻難以忍受。 對于采摘的花兒,對于花束,對于窗臺上的花瓶里或者花盆里開放的一切,她都不以為然;而同花園里栽培的花兒相比,她更喜歡常春藤、帚石南、野葡萄、灌木叢——愛它們強健和長命。 她敬重人們以其才智參與到大自然中去,敬重他們與大自然的共同創(chuàng)造——公園、堤壩、道路。 她對貓和狗懷著一種永恒的柔情、忠誠和理解(甚至懷有敬意!),它們也對她給予了回報。 在散步的時候,她常常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到達某某地方,登上某某高處;她對那些“收獲”——采摘的蘑菇、漿果以及我們住在捷克貧窮的郊外鄉(xiāng)下的艱難時期里取暖燒的樹枝,比買來的更感到高興。 在城外她能識別東西南北,而在城里卻沒有方向感,即使在熟悉的地方也時常暈頭轉(zhuǎn)向。 她害怕高層樓房、人群(擁擠)、汽車、升降機和電梯。所有市內(nèi)交通運輸中,如果只身沒有同行者,她只乘坐電車和地鐵。如果沒有電車和地鐵,她便步行。 對于數(shù)學(xué)她一竅不通,對于任何一種技術(shù)她都格格不入。 她憎恨日常生活——由于這日常生活難以擺脫,由于要日日操勞無益的重復(fù),由于占去了主要事情所需的時間。一生都在忍耐地和孤獨地克服著日常生活。 她好與人交往,殷勤好客,喜歡結(jié)成友誼,而不喜歡拒絕往來。她更喜歡那些通常被認為是怪人的那些人的圈子,而不喜歡“正人君子”的社會。況且她自己也被認為是怪人。 在友誼中和怨怒中她總是偏激的,但是并非永遠一成不變的。“不可為自己豎立偶像”的誡命經(jīng)常受到她的破壞。 她尊重青年,敬愛老年。 她賦有文雅的幽默感,她不認為明顯的可笑的或者粗魯?shù)目尚Φ臇|西是可笑的。 對她的童年產(chǎn)生過影響的兩種因素——造型藝術(shù)(父親的領(lǐng)域)和音樂(母親的領(lǐng)域)中,她接受了音樂。形式和色調(diào)——確實可觸覺的和確實可視覺的因素,對她來說都是格格不入的。她只能對所描繪的事物的情節(jié)感興趣——孩子們就是這樣“看畫兒的”,——因此,比如說,書中的版畫,尤其是木刻(她喜歡丟勒、道爾),與油畫相比,同她的氣質(zhì)更接近。 早年醉心于戲劇,部分原因是受她的年輕的丈夫,他與她的年輕的朋友們的影響,但是這種興趣與她的青年時代一起留在了俄羅斯,既沒有超出成年的界線,也沒有越過國界。 在所有的類型的視覺藝術(shù)中,她喜歡電影,而且喜歡默片甚于“有聲的”,因為默片為觀眾提供了較大的共同創(chuàng)作、共同感受、共同想象的可能性。 對于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們總是懷著一種同志般的深厚的敬意;游手好閑,寄生生活,只顧個人需求,猶如松松垮垮、懶惰成性、夸夸其談一樣,她本能地感到格格不入。 她是言行一致的人,只覆行職責的人。 盡管十分謙虛,她卻知道自己的價值。
編輯推薦
《寒冰的篝火:同時代人回憶茨維塔耶娃》編輯推薦:今年是茨維塔耶娃一百二十周年誕辰,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推出了“茨維塔耶娃作品系列”,且舉辦了相關(guān)的詩歌朗誦與紀念會,這本同時代人回憶茨維塔耶娃讓我們直接進入與茨娃同處一個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與懷念,更真切地體驗茨娃的精神世界。立體呈現(xiàn)茨維塔耶娃兩極化的性格與精神面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