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詹賢武 頁數(shù):92 字數(shù):6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介紹南海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有漁歌、造船技藝、南海更路經(jīng)、海洋捕撈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有服飾、飲食、節(jié)慶、禮儀等傳統(tǒng)風俗習慣,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南海海洋文化。同時,該書也結合實際情況,對南海民俗文化的現(xiàn)狀、傳承及其保護等進行必要的闡述。
作者簡介
詹賢武,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和海南歷史文化的研究。主編《中國民俗大事?海南民俗》、《海南省志?民俗志》,合著《海南黎族和臺灣少數(shù)民族民俗比較》,專著《海南民間禁忌文化》。發(fā)表學術論文20多篇,散文10多篇。
書籍目錄
一、色香味的誘惑——飲食
二、海風吹我衣——服飾
三、家住海邊——民居
四、溫文爾雅——禮儀
五、嫁與弄潮兒——婚嫁
六、海的葬禮——喪葬
七、揚帆出海——生產(chǎn)
八、海洋節(jié)日的狂歡——節(jié)慶
九、南海海神——信仰
十、浪里歌飛——漁歌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臺灣的住屋大多沿襲閩南漳、泉民居的式樣,建房材料也多來自福建。住屋內部結構和福建基本相同。正廳正面中間,上為長方高腳供桌,下為四方八仙桌。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民居形式以干欄、船形屋、石板屋、茅草屋為主。達悟人的主屋是半穴居的地下屋,冬暖夏涼,可抵御臺風的侵害。 南海北部的廣東、海南、廣西一帶沿海的民居,一般以三間式結構為多,中間為客廳,兩邊為廂房。房屋造得比較低矮,窗戶也開得比較小,以防御南海熱帶風暴。建筑用的石灰用珊瑚石、海螺殼燒制而成,具有很好的抗風化能力,因此在沿海地區(qū)普遍采用。 在南海邊上,有些漁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漁船上。其實,他們就是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的蛋民。蛋民也叫“蛋家人”,他們的活動范圍很廣,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沿海,都可看見他們矯健的身影。他們還揚帆南下,到達南洋各地。有人認為,蛋家人是中國南方古百越族的后裔。他們把古百越族的“巢居”這種居住形式和居住習慣帶到南海周邊,對當?shù)氐拿窬訕邮疆a(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 蛋家人居無定所,漁船到哪兒,家就到那兒。他們以船為家,經(jīng)常是一艘船打魚,另一艘船居住,形成了富有海洋特色的海上浮居形式一船屋。蛋民通常以一條船為一個家庭單位,老少三代都居住在船艙中。船屋上面覆蓋席篷,一般以竹篾夾闊大的帆葉編織成,,船篷分為兩至三節(jié),可以根據(jù)需要前推后移,十分輕便。捕魚時可疊放于后倉上,晚上拉開覆蓋全船,遮蔽風雨霜露,便于休息。蛋民喜愛潔凈,船屋每天清洗多次,艙內船板都用桐油刷過,不管主人、客人在船內都是赤足行走。 船屋在越南、柬埔寨、泰國、文萊等東南亞國家還一直存在。習慣了海上浮居的居民,他們的房屋建在船上或木筏上,由水中的木樁或鐵錨固定。在這里,一切都隨著水面的浮動而浮動,居民隨著水位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船屋,使船屋隨水面升降,依水而變。有的船屋則由穩(wěn)固的石柱或柚木柱支撐,吊腳伸入水底,長短不一,但支撐的船屋基本都處于一個水平面,房屋穩(wěn)固,不受水漲水落的影響。船屋空間狹窄,功能相對簡單,船艙既是貨倉又是居室,船頭既是生活、做飯、晾曬的場所,又是水上交易的平臺。船屋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水上浮村。這是一個微型的水上世界,各種公共設施基本都可以在水上找到,甚至在上面還設有水上警察局、水上學校、水上教堂、水上醫(yī)院等。而舢板和快艇是最直接的交通工具,他們經(jīng)常乘著舢板和快艇,如履平地,穿梭在各家各戶之間。
編輯推薦
《南海民俗》是南海知識叢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