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趙川 頁數(shù):356
Tag標簽:無
前言
——記者眼里的“臺灣表情” 黃揚略 寶島臺灣,令人心向往之;記者眼里,臺灣更有別樣的豐富表情。 深圳報業(yè)集團有幸成為第五家獲準赴臺駐點采訪的大陸地方媒體,是廣東省迄今唯一獲準駐點臺灣的媒體。 趙川是深圳報業(yè)集團抽派的首批駐臺記者。身為媒體人,經(jīng)層層挑選成為“首批”,乃是對個人綜合能力的一種肯定,更是難得的機遇。從2010年8月至11月,在為期3個月的首期駐臺時間內(nèi),面對復雜多變的島內(nèi)政治環(huán)境,他以一名資深新聞人客觀冷靜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勤奮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項采訪任務(wù),受到讀者的好評,并受到國臺辦的通報表彰。 選派記者赴臺灣駐點采訪,是一件嚴肅而意義重大的工作。臨行前,深圳報業(yè)集團舉行儀式,為首批駐臺記者壯行。在歡送儀式上,趙川表達了自己的堅定決心。抵達臺北后的次日,即發(fā)回首篇報道《臺北,我們來了!》,這標志著深圳乃至廣東媒體對臺報道從此翻開新的一頁,也標志著大陸媒體駐臺記者陣容中從此有了“深圳力量”。 雖然是首次派駐臺灣采訪,但趙川很幸運。此期間正好趕上兩岸交流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歷史時段:ECFA(海峽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正式簽署實施,因而,他見證了多項史無前例的兩岸重要交流活動;同時,正值臺灣首屆“五都”選舉前夕,這恰是觀察臺灣社會世相的絕佳時機;在經(jīng)貿(mào)交流領(lǐng)域,首批駐臺記者更是見證了諸多的“首次”。 現(xiàn)在,趙川將三個月行走臺灣的經(jīng)歷和見聞,以新聞人的獨特視角,圖文并茂地集中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我以為此舉很有價值。這不是一本普通意義上的游記類書,也不是簡單的作品羅列,而是一名資深記者對臺灣社會多方位的深入觀察與思考,探幽發(fā)微,傾注了大量心力。翻閱此書,讀者可從一位新聞人的視野,真切感受到寶島臺灣“不一樣”的方方面面,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立體而豐滿的“臺灣表情”。 短時間內(nèi),能夠獲取如此大的信息量,殊為不易。這種工作作風值得肯定與鼓勵。三個月內(nèi),除了出色完成本職工作外,足跡遍及寶島的東西南北,這是新聞記者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他勤奮努力的表現(xiàn)。從本書所涵蓋的深度和廣度可以看出,趙川在赴臺駐點之前,應(yīng)做了大量“功課”。他除了得益于臺灣朋友外,還同先期駐臺的中央及、地方駐臺媒體記者密切合作,駐臺期間,就臺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做獨家觀察,相信許多內(nèi)容具有填補空白的性質(zhì)。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21日,臺灣發(fā)生自開放大陸游客來臺觀光后最嚴重的一次人員傷亡事故,數(shù)百名大陸游客遭遇山體塌方被困,多人失蹤。緊張的搜救工作時刻牽動兩岸同胞的心。為及時跟蹤報道搜救進展,在氣象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趙川多次冒險趕赴臺灣東部沿海的蘇花路塌方現(xiàn)場采訪,為大陸讀者、尤其是廣東讀者(失蹤者多為廣東游客)提供第一手信息。其實,基于安全考慮,沒有任何領(lǐng)導要求必須冒險前往,可作為一名長期奮戰(zhàn)在一線的新聞記者,此時,他知道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哪里。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一名資深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敬業(yè)精神。 面對全新環(huán)境,要想在短短3個月內(nèi)取得顯著成果,只有不斷開動腦筋、創(chuàng)新方法。據(jù)知,趙川每天除按時發(fā)回當日稿件外,還犧牲休息時間,及時分門別類整理資料,為后續(xù)“深加工”做準備——這正是本書得以問世的由來。對一名首次派往陌生環(huán)境采訪的記者來說,實屬難得。 深圳報業(yè)集團首批駐臺記者早已完成使命按期返回?,F(xiàn)在,派員駐臺采訪已成常態(tài),后續(xù)記者能夠順利開展工作,同首批駐臺記者的開拓性努力密不可分,其功乃不可沒。捧讀這本《臺灣漫記》,令人欣慰,掂之厚重。而作為一名讀者,從中可以讀到寶島臺灣許多難得一見的豐富“表情”和精微“細節(jié)”,亦可從中體味到一名大陸駐臺記者的用心與堅韌。 是為序。 2012年5月1日 (注:序作者為深圳報業(yè)集團黨組書記、社長)
內(nèi)容概要
《臺灣漫記——一名駐臺記者視野里的全景臺灣》為國內(nèi)第一本以大陸資深媒體人視角,真實呈現(xiàn)寶島多姿多彩“另一面”的專著。全書以紀實手法、通過大量鮮活照片,為讀者奉上一份食材豐富、風味獨特的精神大餐。
呈示讀者的是由表及里的三個層面——
第一輯“光影”。主要由大量經(jīng)遴選的新聞?wù)掌昂喡晕淖謽?gòu)成,側(cè)重直擊和親歷,講究獨家性和廣泛性,力圖對臺灣社會政治、經(jīng)濟、人文、風物等做全景式掃描。
第二輯“紀事”。以文字敘述為主,圖片為輔。是作者行走臺灣的經(jīng)歷和見聞,側(cè)重故事性、趣味性及客觀性,也是作者對臺灣社會的精微洞悉與思考。
第三輯“印象”。是作者完成首期駐點采訪任務(wù)后,梳理、反芻累積素材而成的一組深度調(diào)查報告,屬對所獲信息的沉淀及省思。
作者簡介
趙川(桂平),深圳報業(yè)集團所屬《深圳商報》主任記者。2010年,經(jīng)兩岸磋商核準,深圳報業(yè)集團成為大陸第五家可派員赴臺駐點采訪的地方媒體,榮選為集團首任駐臺記者。
從高校到大眾傳媒,在新聞一線奮戰(zhàn)20年,歷任首席記者、主編、駐區(qū)辦事處主任等職。榮獲國家級新聞獎特等獎兩次,分獲省、市級新聞獎項十數(shù)次。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多篇,已出版著作兩部。
書籍目錄
第一輯 光 影
第一章 初臨寶島
1.臺北,原來如此鄰近!
2.首遇大陸文化名人來臺
3.誤入“國軍比武”現(xiàn)場
4.品嘗臺北老街的早點
5.大陸寶貝“私跑”到了臺灣?
6.遭遇“地牛翻身”
7.縫合大地的傷口
8.眷村掠影
9.飯廳阿姨:“今天你再笑一個!”
第二章 市井百態(tài)
1.百年“度小月”的鎮(zhèn)店之寶
2.西門町:讓“文化元素”喚回年輕人
3.活色生香的艋舺
4.剝皮寮:怪名字有老故事
5.這間教室,似曾相識
6.西門紅樓:文化創(chuàng)意者的天堂
7.街頭藝人各展其能
8.臺北街頭的市井百態(tài)
第三章 寶島蹤影
1.初訪臺中
2.日月潭素描
3.日月潭邊避雨記
4.集集車站:還原與懷舊
5.臺南最是懷思地
6.九份,天然一處“外景地”
7.澎湖游蹤(之一):海島之夜
8.澎湖游蹤(之二):詩意的早晨
9.澎湖游蹤(之三):海碧天藍
10.金門之旅(上):廈門信號在金門“漫游”
11.金門之旅(下):戰(zhàn)爭痕跡隨處可見
12.臺北故宮,百聞不如一見
13.老蔣靈寢前,不見大陸游客鞠躬
章節(jié)摘錄
剝皮寮:怪名字有老故事 在臺北老城區(qū)逡巡,有時會問當?shù)厝耍骸斑@附近有什么好玩好看的?”答日:“去剝皮寮啊,從這條街過去很快就到了?!庇袔状?,我特地在晚上去找,結(jié)果只看到紅磚騎樓門額上寫有“剝皮寮”幾個字,門卻是緊閉的,因為定時開放,時機不巧,好幾次撲空。 好在距離很近,總有一天會來目睹你的真容。 時間轉(zhuǎn)眼便到了10月,這天,我采訪了貴陽街“排骨大王”之后,順道向廣州街一帶走過去。不知不覺中被人流卷進了一處紅磚騎樓建筑群中,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進了剝皮寮歷史街區(qū)。于是,我以一個游人的眼光,在這有著百年風華的老街區(qū)尋找,尋找老臺北行之不遠的背影。 說實在的,對于我這位來自大陸的中年人來說,這里并沒有多少特別驚訝的發(fā)現(xiàn)。我更多地是在心中作對比:假如我們大陸城市能這樣做,該會有多少個老街區(qū)得以幸存?會有多少個老場景得以再現(xiàn)?同臺北相比,他們視為寶貝的東西,我們正在大刀闊斧地拆除,他們從民間到處收羅文化遺存,我們正將其視之為礙眼的垃圾。我們只知道“文革”時期破舊立新,毀掉了價值無法估量的歷史文物,卻不知道,這種狀況迄今依然在延續(xù)。數(shù)百年歷史的長街拆掉,建了成排的嶄新門面;屹立千年的廟宇被推倒,因為它站在一處嶄新的樓盤邊礙手礙腳…… 臺北剝皮寮老街區(qū),給我的啟發(fā)不是它本身,而在它之外。 馬英九先生曾說了一句蠻幽默的話:“我以為剝皮寮原先是剝活人皮的地方,哪知道其實完全不是那回事?!眲兤ゅ济鶃?,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我后來查資料得知,所謂剝皮寮是指由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因為清朝時期,臺灣的建筑材料需要從福州運來,商船從福建運來紅磚和杉木,紅磚兼做壓倉之用,而木材從海水中拖拽而來,經(jīng)浸泡之后,運到這里需要剝皮處理方好使用,此處因而得名。 誠然,這僅只是一說。 這間教室,似曾相識 臺北鄉(xiāng)土教育中心,屬于剝皮寮歷史街區(qū)的一部分,緊鄰百年老?!袄纤蓢 ?。這里主要是“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使其作為推展鄉(xiāng)土教育的園地”,將學校教育與小區(qū)文化相結(jié)合,規(guī)劃不同的主題展覽,以及剝皮寮相關(guān)歷史特展,并辦理各項教育活動,借以達到寓教于樂的功能。如今,這里已成為臺北文化地圖上不可或缺的一個構(gòu)成部分,而且免費開放,自由進出。 街區(qū)內(nèi)擁有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古建筑及店家,如章太炎旅臺居所、鳳翔浴室、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太陽制木所等,這些都是臺北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展示區(qū)內(nèi),有一間當年的小學教室,教室的布置尤其有意思,隱約呈現(xiàn)當時公民接受教育的情況。這讓我約略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對這樣一間教室,相信很多人都會生發(fā)出由衷感慨。 那天,正巧有一對母女在這里參觀。母女模擬師生,坐在教室里相互拍照,她們在興奮地交流著什么。從她們的神態(tài)中,可以判斷,在這里她們找到了共同的樂趣。 這間“臺灣教室”,既似曾相識,又覺得距離我們太過遙遠…… 西門紅樓:文化創(chuàng)意者的天堂 在臺北期間,逛得最多的一個地方就是西門紅樓。 因為它臨近捷運(地鐵)西門出入口,我?guī)缀趺刻於家獜拈T前經(jīng)過。也有的重要新聞發(fā)布活動選擇在紅樓內(nèi)舉行,譬如臺灣十大觀光夜市評選結(jié)果新聞發(fā)布會就曾在這里舉辦。 紅樓內(nèi)常年舉辦演藝活動,也有來自民間的文物展覽,還有臺灣原住民的手工制作售賣。在紅樓外的廣場上有一個舞臺,常常有年輕人在自彈自唱。在紅樓外圍,有一個搞怪市場,出售的是年輕人制作的創(chuàng)意商品,包括文化衫、小瓷杯、裝飾品、小擺件等等。再遠一點就是街頭藝人的表演場了,是奉行“街頭,就是最好舞臺”的流浪藝人們施展才藝的地盤。 總之,西門紅樓,仿佛是創(chuàng)意和靈感的策源地,是文化創(chuàng)意者的天堂。 史載,紅樓建筑建于1908年,是臺灣第一座由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也是臺灣現(xiàn)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跡市場。設(shè)計者是當時任職臺灣總督府的日籍建筑師近藤十郎。 西門紅樓設(shè)計采取“八卦造型”,取八方云集之意。整體建筑結(jié)合東西建筑風格大膽設(shè)計而成。2007年開始,經(jīng)整合包裝,成為文化創(chuàng)意展示場所。 如今,西門紅樓熱鬧非凡,劇場、中央展區(qū)、紅樓茶坊、精品區(qū)、文創(chuàng)發(fā)展平臺布局其中,并著力打造創(chuàng)新發(fā)展空間。隨著西門紅樓將附近徒步街街頭藝人表演等納入其中,其充滿才思的各種演出令各路游客大飽眼福。 據(jù)統(tǒng)計,僅2009年度,西門紅樓及其外圍廣場就舉辦了上千場文藝活動,累計吸引了400多萬人次參觀。 街頭藝人各展其能 只要是人流密集的地方,必然有街頭藝人。 臺北,街頭藝人最集中之處當屬西門町步行街一帶。街頭藝人,賣藝為生,靠辛苦勞動吃飯,以一技之長謀生,值得尊重。 每每看到這些街頭藝人,我總會將其同大陸的賣藝人作對比。我發(fā)現(xiàn),臺北的街頭藝人水平一般,但是“包裝”得較好。衣飾裝扮較為整潔,言行較為文明,不會有強討強要現(xiàn)象出現(xiàn),至少不會引起路人的惡感。他們的面前總是放一個“歡迎打賞”的紙箱,多少隨喜,不給也沒關(guān)系,就當是自彈自唱,自我娛樂一番。因此,街頭藝人成為街頭一景,而非“臟亂差”典犁。 在萬華寺對面的露天廣場上,入夜后,總有賣藝者出現(xiàn)。一次,我在附近溜達,被一種奇怪的樂器聲牽引到了廣場亮燈處。原來是一位拉鋸琴的女藝人在演奏。伴隨樂聲,一位身有殘疾的男子閉目高唱,并手舞足蹈,深深陶醉其中。圍觀者不時發(fā)出掌聲,表達對演奏技藝的認可。我走近一看,原來還是一位“國寶級鋸琴大師”。不過,你千萬別驚訝,臺北街頭這樣自封或他封的“國寶級大師”多了去了。在西門町一帶,這樣的“國寶級”書法家、畫家之類,一找一籮筐。 一次,我在捷運士林站出口處看到一位吹口琴的街頭藝人在表演。聽眾就一位——一名兩三歲大的頑童,好奇地盯著演出者,并用手擺弄那只“歡迎打賞”的紙盒。孩子的母親遠遠看著孩子,邊同旁人聊天,她們并沒有覺得有何不妥。我觀察許久,做母親的并沒有干預(yù)孩子的行為,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 我曾詢問一位街頭演奏者,這樣做是否迫于生活無奈?這位年輕的吉他演奏者說這是自己23歲之前的一種生存方式,是自己的“街頭義演”,不僅可“免費練膽”,還能享受喝彩或接受指教,收獲音樂學院里得不到的東西。 信夫!藝術(shù)原本來自民間,若能以這種方式回歸民間,那不正是“源頭活水”嗎? 每次上街,遇到有意思的街頭表演即拍下來。次數(shù)多了,竟能組成一個系列,就此呈現(xiàn)給各位。 P31-39
編輯推薦
寶島臺灣,令人心向往之;記者眼里,臺灣更有別樣的豐富表情。 趙川編著的《臺灣漫記——一名駐臺記者視野里的全景臺灣》為國內(nèi)第一本以大陸資深媒體人視角,真實呈現(xiàn)寶島多姿多彩“另一面”的專著。以紀實手法、通過大量鮮活照片,為讀者奉上一份食材豐富、風味獨特的精神大餐。讀者從中可以讀到寶島臺灣許多難得一見的豐富“表情”和精微“細節(jié)”,亦可從中體味到一名大陸駐臺記者的用心與堅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