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白先勇 頁數:462 字數:2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牡丹因緣 我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白先勇 我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因“牡丹亭》而開始結緣。二〇〇四年由我領隊制作的昆曲連臺大戲三本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一炮而紅,我們在演出的同時由臺灣遠流出版社出版了《姹紫嫣紅牡丹亭》,此書由我策劃,收編了我們改編的二十七折青春版《牡丹亭》劇本,并有學者專家的闡釋文章。書中匯輯多幅歷來飾演《牡丹亭》名角影像,尤為珍貴。此書出版,在臺灣反應甚佳,第一版一售而罄。同年青春版《牡丹亭》赴大陸巡演,到蘇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我們覺得《姹紫嫣紅牡丹亭》應該出犬陸版。遠流找到合作對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機緣,天作之合。我原籍廣西桂林,由自己家鄉(xiāng)的出版社來出版第一本有關青春版《牡丹亭》的書,特別有意義。出版后,剛巧五月全國書市在桂林召開,這是出版界的一個盛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負責人之一劉瑞琳女士邀請我到桂林,為《姹紫嫣紅牡丹亭》開新書發(fā)布會,我當然高興,因為又可以乘機返鄉(xiāng)一趟。發(fā)布會的場面多少出我意料之外,一下子來了五六十家媒體,記者發(fā)問非常熱烈,《姹紫嫣紅牡丹亭》的知名度也就從此散開了。 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版有多重意義:首先這是大陸出版第一本有關青春版《牡丹亭》的書,對這出戲起了先頭宣傳部隊的作用。這部書最大的特色是用繁體字直排,這樣書本身便蘊涵著一種古籍雅意。而這部書的裝幀又特別精美,設計大方,圖片悅目,難怪二〇〇五年這部書奪得了南方報業(yè)集團舉辦的首屆華語圖書傳媒大獎。這是一份十分難得的殊榮。早些年大陸有些出版社出版古籍采用繁體字直排,這些年比較少見,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Ⅸ姹紫嫣紅牡丹亭》竟用了繁體直排,而又獲得大獎,我認為有其深遠的文化意義。我很佩服出版社領導人的眼光。 接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我的一本選集“青春·念想》,我跟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同仁們關系就更加密切了。因為這些年昆劇青春版《牡丹亭》經常到北京演出,我親自領軍到北京就有五次,每次演出我們都需要各界的支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駐北京的同仁在這方面,上下一體,對我們可說是做到仁盡義至,從聯絡媒體宣傳到人員協助,無一不全力以赴,當然,演出時,出版社的同仁們一直是我們最熱烈的啦啦隊。出版社同仁給予我如此堅定的精神支持與鼓勵,我想他們一定也認同我們推廣昆曲是在興滅繼絕搶救我們的文化瑰寶,他們努力出版,一樣在從事文化大業(yè)。其實我們的追求殊途同歸,所以能夠彼此欣賞。二〇〇六年適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社慶,在桂林總部盛大舉行。為了替出版社慶祝,我們特地把青春版《牡丹亭》送到桂林,在廣西師范大學校園連演三天,那真是盛況空前,每晚演出場里擠得水泄不通。前一年我在廣西師大演講,曾經許愿,有機會我一定要把我制作的《牡丹亭》帶到桂林,讓廣西師大的同學及鄉(xiāng)親們看到這出戲。第二年,我們真的做到了,而且還替出版社熱鬧了一番。我跟出版社結的可說是“牡丹緣”。 中國出版業(yè)競爭激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能夠脫穎而出,名列前茅,誠非易事。國外如美國的哈佛、哥倫比亞,英國的牛津、劍橋,這幾家名校的出版社在英美以及全世界的學術文化界舉足輕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影響不僅普及全國并能跨越海外,像余英時、許倬云這些海外學術界大師們的作品也被網羅旗下。廣西師大出版社能夠建立如此優(yōu)良聲譽,絕非偶然,我還沒看見他們出版過一本淺俗媚眾的讀物。家鄉(xiāng)能產生如此高層次的文化亮點,我深引以為傲。當總編輯劉瑞琳來跟我商洽出版我的作品集,我欣然同意,并感到義不容辭。劉瑞琳女士剛剛被《中國新聞周刊》選為“十年影響力人物”。在此,我特別要向她致謝,同時也要感謝為這套書花費大量精力的執(zhí)行編輯劉哲雙及曹凌志。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二日
內容概要
《樹猶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選集,主要收錄他回憶個人經歷、親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紀念亡友的《樹猶如此》將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稱為“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兩篇寫友人的新作:畫家奚淞修佛之旅《尋找那一棵菩提樹》,救助上萬艾滋孤兒的杜聰《修菩薩行》??梢姲紫扔陆晷闹兴怠?br /> 書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橋曾“驚訝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發(fā)瞬息燦爛”。寫至友王國祥、三姊先明,平實中蘊藏波瀾壯闊,人間悲憫。桂林、上海、南京、臺北,文化鄉(xiāng)愁疊加,難覓歸處。在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雜志《現代文學》,白先勇以文會友,情篤一生。他也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困境,艾滋病患的掙扎和勇氣。生命繁華之歡喜,傷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執(zhí)著和無可奈何,在散文中化為真實的有情世界。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chuàng)作碩士。他的小說被譯成英、法、德、意、日、韓等多種語言文字,在海內外擁有讀者無數。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只手指》、《樹猶如此》,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后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并撰有父親白崇禧及家族傳記。
書籍目錄
至念
樹猶如此
第六只手指——紀念三姊先明和我們的童年
少小離家老大回——我的尋根記
上海童年
石頭城下的冥思
豈容青史盡成灰
青春
明星咖啡館
《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
《現代文學》創(chuàng)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寫在《現代文學》重刊之前
不信青春喚不回——寫在《現文因緣》出版之前
白先勇、李歐梵對談臺大外文系的那段日子——兼談我們的老師
我的創(chuàng)作經驗
師友
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
天天天藍——追憶與許芥昱、卓以玉幾次歡聚的情景
懷念高克毅先生
憂國之心——余紀忠四平街之憾
仁心仁術——一個名醫(yī)(吳德朗)《理想的國度》
人間重晚晴——李歐梵與李玉瑩的“傾城之戀”
花蓮風土人物志——高全之的《王禎和的小說世界》
殉情于藝術的人——素描顧福生
走過光陰,歸于平淡——奚淞的禪畫
尋找那一棵菩提樹——奚淞的佛畫
畫中有詩——謝春德的攝影藝術
冠禮——爾雅出版社二十年
克難歲月——隱地的“少年追想曲”
攝影是他的詩——因美生情,以情入鏡(柯錫杰)
鄰舍的南瓜——評荊棘的小說
鳳凰花開——古蒙仁的寫作軌跡
知音何處——康蕓薇心中的山山水水
關愛
寫給阿青的一封信
山之子——一個艾滋感染者出死入生的心路歷程
修菩薩行——杜聰與河南艾滋孤兒的故事
瘟疫中見真情——保羅?莫奈的艾滋追思錄
附錄
白先勇回家/林懷民
同性戀,我想那是天生的!——Playboy雜志香港專訪白先勇/蔡克健
文學創(chuàng)作:個人·家庭·歷史·傳統(tǒng)——訪白先勇/劉俊
章節(jié)摘錄
白先勇回家林懷民白先勇回來了。六月底回來的。他只是回來玩。文藝的公開聚會根本見不到他影子。耕莘文教院舉辦的暑期寫作班請他講兩堂課,這位在美國教中國文學的講師一再叫苦:“講些什么呢?我從沒用中文講過課——非講不可嗎?”余光中拍拍他的肩膀:“在臺北,作家演講是常事。你再待上三個月,電視、電臺統(tǒng)統(tǒng)會找你來了!”但白先勇不會待那么久。九月初,他就要回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上課去了?!队转{文藝》希望寫一篇關于他的訪問記。白先勇在電話中急著搖手:“我沒什么好寫的!你們找別人去吧。上期《現代文學》硬把我推出來,已經出盡洋相,好像唱戲的沒化好妝就被推上臺,這回還是饒了我吧……該說的,想說的,都在小說里說過了。我真的沒什么好寫的?!贝蛄藥状坞娫挘€是那句話:“沒什么好寫的。”不要人家寫他,卻反過來向人拉稿,要《幼獅文藝》主編痖弦為他辦的《現代文學》寫篇詩評。推來拉去,白先勇終于在這期“上臺”。內幕似乎是:痖弦答應寫稿,白先勇接受訪問。坐在嘉新大樓頂層的藍天餐廳。大玻璃窗滲進八月的午日,窗外是櫛比鱗次的大廈,樓下中山北路流淌著香煙盒大小的車群?!杜_北人》的作者喟嘆道:“臺北變了好多!”白先勇說起話來,跟他小說里的文字一樣,干凈利落,清楚明白,用不著人費心去猜,斟酌字眼時,他就:“我想——”“我想——我想我可以這么說,臺北是個很奇怪很奇怪的都市,跟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都不一樣——不不,我不是說房子景物這些的。我想臺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生命力很充沛的一個地方。你看看,夏天這么長,這么熱——真的好熱!——而那么多人就——”他直著兩根白凈修長的食指,一上一下比劃著,春草爭先萌發(fā)的模樣,“——就這樣地生出來,長出來……”第一次到臺北,白先勇才十四歲。一住十一年,然而他說臺北不是他的家。他說,在美國七年,一身如寄,回了自己房間,也不覺得到家了,飄飄浮浮的。白先勇是廣西桂林人。“可是,我也不覺得我的家在廣西。那時候抗戰(zhàn)嘛,我們最先住在桂林,后來到了重慶……”他父親,已故的白崇禧將軍,當時是叱咤一時的抗日英雄。白先勇幼年很少見到父親。“勝利了,我們搬到南京,后來又到香港住了兩年?!薄箨懙氖逻€記得嗎?“怎么不記得?清楚得不得了。北平、上海、南京——好多地方!長江啊,黃河啊——那些山呀水啊,拉船的伕子……好清楚好清楚。特別是出國了,這些記憶變得愈來愈清晰。好奇怪的——對,也許我想得太厲害了,不能自已的用想象來夸張那些記憶吧。不過,臺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這里上學長大的——可是,我不認為臺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許你不明白,在美國我想家想得厲害。那不是一個具體的'家'、一個房子、一個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這些地方,所有關于中國的記憶的總合,很難解釋的??墒俏艺嫦氲脜柡??!彼悬c茫茫然地笑起來。白先勇的笑很奇特,呵呵呵,有點像小孩的笑,呵了三五笑,恍若要斷了,忽然拖著長聲又揚高了。為一點點小事,他就能斷斷續(xù)續(xù)笑上一分多鐘。盡管臺北不是他的家,白先勇仍有一大筐屬于臺北的記憶。在香港,白先勇上過兩年教會學校。到了臺灣就進建國中學。他說,中學時代的他并不快樂?!澳菚r我孤僻得厲害?!彼苌俸屯瑢W往來,整天躲在自己的小天地,讀他的詩賦詞曲,還有——寫東西。對這些早期的作品,白先勇是不提的——“小學生作文嘛?!边@種“閉關自守”的情形,一直等他一九五七年考入臺大外文系,才有了改變?!拔覀兡且话嗳瞬艥鷿?,真的是少有的群英會。”喜歡耍筆桿,又真把寫作當回事的同學,數一數,竟有十多個。例如: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戴天、林耀福、陳次云。由于對文學的熱愛,白先勇立刻和他們結成“死黨”。除了好同學,還有好老師:已故的夏濟安。在夏濟安的指導下,白先勇這伙人開始在夏主編的《文學雜志》嶄露頭角。大二下學期,夏濟安去了美國,《文學雜志》編者易人。這群“死黨”覺得《文學雜志》沒以前好。喟嘆之際,“為什么不自己辦個刊物”的念頭就冒上來了。年輕人,說干就干,籌錢,寫稿,跑印刷廠,加上剛由美國回來的余光中,以及何欣這些人的協助,一九六〇年春天,《現代文學》創(chuàng)刊了,白先勇是發(fā)行人。在發(fā)刊詞里,他們強調,這個雜志將有系統(tǒng)的介紹西方近代文學的優(yōu)良作品,并致力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第一期,他們推出當時在臺灣鮮為人知的卡夫卡,以及九年后的今天依然站得住腳的幾篇創(chuàng)作:叢蘇的《盲獵》、王文興的《玩具手槍》、白先勇的《月夢》和《玉卿嫂》?!澳顷囎游覀冋姣偘?!正課不念,光看自己喜歡的小說。讀過了,大家一起討論、批評、吵嘴??荚嚨搅?,就在印刷廠一邊校對一邊翻筆記?!庇∷S臨陣磨槍考出來的成績還是在班上名列前茅。一九六三年初,白先勇得到全額獎學金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創(chuàng)作班留學。一九六四年得碩士學位后,到加大教書迄今,這一次是他第二度回國。一般認為,白先勇的作品是去國外之后,才真正成熟?!罢f起來好奇怪,我去了美國以后,才認真讀中國的東西的。”而他的“臺北人”與“紐約客”也就一篇比一篇的中國起來。這兩個專題下的一系列作品全部發(fā)表在《現代文學》。白先勇不大愿談自己的作品——“那到底有些embarrassing?!碧崞稹冬F代文學》卻止不住地亢奮起來:“那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要是九年前不曾辦《現代文學》,現在會不會再辦個文學刊物?“不!”三十二歲的白先勇翻翻大眼睛,拂了拂覆額的濃發(fā)——“不不,這不算披頭,披頭還沒出道以前,我就留了。我母親常常催我上理發(fā)店,她去世后,我就樂得留長了?!薄跓熣f:“現在老了!沒那股勁兒了!”如果白先勇臺北之行真的純粹回來玩,那他挑對了時候。白家兄弟姊妹共十人——先勇排行第八——從勝利那年在南京聚過一回后,各分東西,離散海內外,再也不曾聚齊。八月里,十弟結婚,幾位兄姊都趕回來,一下子很難得的湊了八個人。一家熱熱鬧鬧地玩了幾天。大姊從香港回來那夜,白先勇兄弟為她接風,十一點多,又上國賓飯店十二樓陶然亭喝酒聊天。陶然亭有一座淺紅的鋼琴。白家一群人便圍著鋼琴而坐。燈光黯黯的。琴音流出一束束教人心暖的魅麗。白先勇足蹬涼鞋,穿了一件橘紅細格子襯衫,一條米色短褲——“臺北的男孩子怎么不興穿短褲?”——啜口酒,從杯中撈出那枚紅櫻桃,趴過半個鋼琴:“大姊,這個cherry給你!”每個人興致都很高,卻有些倦了,只有白先勇精神十足的——“十二點一過,我就復活了?!变撉購棾鲆恢л淼倥彗鞯母?,二十多年前的老歌。白先勇眼睛一亮:“大姊,你的歌!記不記得……那年我多大?”“十二歲?!贝箧⒄f。大家漫漫哼唱著。白先勇纏著要大姊彈琴,大姊不肯,他轉移目標:“那二哥唱個歌?!倍缰钢妇票骸暗任液攘诉@杯不要臉的藥再唱!”大家笑了。白先勇笑得最響,呵呵呵——呵呵呵……“唱一個嘛,”他說,“老滄桑,唱一個嘛?!卑紫扔鹿芩缃小袄蠝嫔!薄6缫埠八袄蠝嫔!?。二哥唱了。唱了一半,推推白先勇:“老滄桑,你也唱!”白先勇舉起杯子,一飲而盡,點了一根Salem,抬抬手:“再來一杯Manhattan!”——記得《謫仙記》里的李彤吧?“她抽出一張十元美金給那個侍者,搖搖晃晃的說道:'你們這兒的Manhattan全世界數第一!'”“嗨,老滄桑,你唱啊!”二哥催道。白先勇呵呵笑了笑,吐出一口煙,聽著二哥高聲唱出:“今夜且讓我放縱,哪管明朝!……”“人有很多面,像球一樣,”那天,在“藍天”,白先勇說,“經過一些事,人會變的?!彼X得去國七年,自己長大了,也改變很多。許多年輕時認為很重要的事,現在都漠不關心了?!盎畹饺畾q,我發(fā)現人活著,實在不必care別人對你的看法,對你的閑言閑語……不必在乎!”——連寫作也可以不在乎嗎?“不,那是不同的?!薄敲醋x者呢?——白先勇沉吟著,說寫作是一種非常personal的事。一個作者不必、也無法討好每一個讀者?!拔矣袔讉€朋友,他們了解我,也了解我的作品,我對他們的意見非常尊重?!边@幾個友人中,包括夏志清與歐陽子?!啊J真想想,自己實在不重要,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比自己可憐,值得我們去關心、同情——不覺得生命本身就是很可憐的嗎?”——那你想過自殺沒有?——白先勇愣一下,說這個問題太personal,他不能回答。過了一會兒,他看看遠處說:“經過一些事,人會變的?!逼吣甑臅r光,由年輕人水仙花的自我中心漸臻以悲天憫人的眼光看大千世界,這種心境上的轉變,形諸作品,大概始于《上摩天樓去》。那以后,白先勇的作品,再也找不出早期的《月夢》、《寂寞的十七歲》、《青春》里的感傷色彩了。在眾多作品中,白先勇獨獨偏愛《游園驚夢》。不是因為外界對這個短篇有超乎尋常的好評。而是“也許那里頭的人物我太熟悉了……我想我了解他們”。這個短篇,他寫了半年,前后刪修重寫五遍之多?!愎P下的故事全是真的嗎?那些人物你全認識嗎?——“我想我認識他們,他們是我寫出來的。故事都是編出來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呢?——白先勇笑了,笑得有點得意地說,有人以為他是老舞棍,“其實我只去過一次舞廳,第一次回國時……我看到一個大班,他們說她以前是上海百樂門的紅舞女,我忍不住就替她編了一個故事?!銜粫@樣?看到一個有意思的人物,就會替他編故事??慈藢嵲诤苡幸馑?!”從《永遠的尹雪艷》到最近的《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臺北人”已經寫了九篇。白先勇說他不知道還要寫多少?!皩懙經]得寫,寫不出來為止?!薄敲础凹~約客”呢?為什么寫了兩篇就擱下來了?——“我想'臺北人'對我比較重要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種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白先勇揮伸著手臂說,“一去不復返了?!碧岬健耙蝗ゲ粡头怠?,白先勇說了一個“故事”:“前些日子,我?guī)讉€小孩——其實不小,十幾二十了——到外雙溪博物院玩。有一個就不肯進去,他說那沒什么好看的,一大堆破銅爛鐵!”“……從舊金山到東京,到夏威夷,到香港,回到臺北,一路過來,我發(fā)覺這一代的年輕人在衣著舉止或想法上幾乎沒有太大的不同,完全美國化——或者國際化了!”他覺得文化不是擺在博物院,用冷氣、玻璃柜,小心保護起來,給人看的,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已經和真正的中國人生活逐漸脫節(jié)了。談起這些,白先勇沒有對現狀的氣憤,僅有對過去的惋惜?;嘏_北兩個月,白先勇只字未寫。“我是回來玩的,”他說,“而且,我住在哥哥家,沒有自己的書桌,人太多,清靜不下來。我寫東西需要很靜的環(huán)境。”在圣芭芭拉,他喜歡深夜寫作。寫得不順手時,就一壺壺茶往肚里灌。心里有話,一時又無法表達得很妥切是很痛苦的。白先勇認為,文學作品形式與技巧高于一切。至于內容倒不那么重要:“不管怎么寫,我們還是在重復老祖宗說過的話。”因此,他敢于把劉禹錫的《烏衣巷》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擺在《臺北人》與《紐約客》卷首,直截了當的點題?!耙粋€作家,一輩子寫了許多書,其實也只在重復自己的兩三句話,如果能以各種角度,不同的技巧,把這兩三句話說好,那就沒白寫了?!奔词顾钕矏鄣淖骷?,如喬伊斯、??思{、陀思妥耶夫斯基、D. H.勞倫斯——“你知道吧?勞倫斯也是個畫家,他不喜歡自己的畫。——他的畫,跟小說一樣,full of vitality!”——他以為,也只是說了兩三句話?!敲?,你覺得你說出自己的話沒有?——他想了想,搖搖頭,換個坐姿說:“沒有。至少還沒說清楚?!薄袥]有夜半夢回,為這件事發(fā)急的時候?——“怎么沒有?急??!急得更睡不著?!痹诩哟?,他教美國學生念唐詩宋詞,講《紅樓夢》——“好了不起的一本書!跟任何一本世界名著相較都不遜色!”——講中國近代小說:從“五四”說起;也講當代作家的英譯作品:像歐陽子的《網》,于梨華的《柳家莊上》?!坝糜⑽闹v中國東西,有一種戴了面具的感覺。可是,講到有些地方,他們就跟不上來了。許多東西跟他們講不清。中國對他們到底太陌生了,他們沒辦法了解的?!卑紫扔抡f,比較起來,美國人比我們放得開,因為他們是很年輕的民族,中國人的生活環(huán)境,還有教育,都使人無形中有一份對五千年文化的awareness?!罢娴?,在國內不覺得,出去以后,往回望,就會知道我們的文化是多么淵博、深沉。每一回顧,就會感覺到自己肩上的burden。這么說,也許有人會覺得可笑,可是我真的是這樣,我自己或任何人都無法改變這一點——我也不想改變?!蔽缫箖牲c,彈鋼琴的女孩子下班了,陶然亭打烊。笑夠,唱夠,也喝夠了Manhattan,白先勇和家人走出國賓飯店,又上新亞吃過消夜,才叫計程車回家。計程車在街頭飛馳著。白先勇說,臺北的夜晚比白天美。又說,臺北變了很多。他當學生時,大學生騎腳踏車,現在摩托車滿街跑了。他說,將來有一天不再寫東西,他要好好地活,要到處旅行。他說,臺北不是他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不是任何地方,而是一份好深好深的記憶與懷念。白先勇只往回看。白先勇知道他回不了家?!驗樗牖厝サ摹凹摇保缬嫵誊嚭?,消逝在夜黑中的長路;那些屬于中國的輝煌的好日子,那——我們五千年的傳統(tǒng)我們五千年的五千年的五千年的同性戀,我想那是天生的!——PLAYBOY雜志香港專訪白先勇蔡克健一九八八年四月底,白先勇經香港到廣州參加《游園驚夢》前后幾天的排練工作。在香港逗留的三天里,他既要參加香港電臺的節(jié)目,又要到中大演講,在時間的安排上自然是左支右絀。四月二十四日,也即是他起程赴粵的前一天,他一個早上要接受十多家報刊的訪問。負責安排訪問事宜的香港電臺騰出了半個小時給我們,算是特別優(yōu)渥。只有那么一點時間,當然談不出什么頭緒來,幸而他答應在廣州繼續(xù)跟我們談下去。四月三十日是《游園驚夢》首演的日子。白先勇又忙個不可開交??墒牵€是抽空在酒店房間里接受我們訪問。這回我們斷斷續(xù)續(xù)的談了一個多小時。不過,當時《安徽日報》的一位記者何華亦在場。何先生從前讀復旦大學時的畢業(yè)論文題目是白先勇,這次白先勇在廣州期間,由他權充秘書。雖然訪問內容沒有什么“機密性”,可是有第三者加進來,總是有點不方便,而且電話又不時的響起來。翌日,我們一起坐直通車回香港。在車上,白先勇安排我們坐他旁邊,繼續(xù)未完成的訪問。他談到他的父母親、他對同性戀的看法……當然還興奮的跟我們談論前一晚首演的情況。他把《游園驚夢》由小說到戲劇的整個演變過程,從頭到尾向我們講了一遍??上б驗槠年P系,只能把這部分談話省略了,留待下期另文介紹。由于時間倉促,訪問其實并沒有完成,只可以說是告一段落。在車站與他道別時,我肚子里還有一大串問題,例如《孽子》人物的出身和生活圈子與白先勇本人的階層可謂有天淵之別,他怎么能夠對他們的生活、語言等等那樣了如指掌呢?也許,日后再向他提出吧!P:你這次到廣州參加《游園驚夢》四月三十日的首演,之前你又曾訪上海。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不知你方不方便回答?白:你問什么我都會回答。P:有許多臺灣學生到了外國之后,思想變得頗為激進,可以說是“左傾”吧。你到了美國之后,思想上有沒有出現同樣的變化?白:我有,但我想我的改變跟他們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我是在一九六三年到美國的,六〇年代的反越戰(zhàn)運動等等,我都適逢其會,可是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可能是因為我歷史感比較強,注意整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并不光著眼于目前。因此,可以說我的“定力”也較強,沒有那么容易隨著潮流被卷進去。出國之后,最重要的變化是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發(fā)現。我在臺灣的時候,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很大。那陣子,我們提倡現代文學,自己也搞現代派的創(chuàng)作。到了西方之后,卻反過來追求傳統(tǒng)文化!我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說是西方現代主義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我的作品也有意無意地顯露這種融合。P:文革之后,人們可以比較冷靜地去檢討中共歷來的得失。關于你對中國目前情況的意見,已有許多人問過你,你也說了不少。我倒想知道,你在一九六三年到美國之后,那時文革還未發(fā)生,你對中共和共產主義的看法又怎樣?白:我記得中共在一九六四年試驗原子彈的消息公布后,我跟其他許多人一樣,很“中國”起來,忘記了政治、共產黨什么的,只知道中國人也有原子彈了,是一個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那光景,我對中共仍然很不了解,當時一般美國人對于中國的情況也很糊涂。當Felix Greene那套題為《中國》的電影在美國上演時,我也去看了,好像是在紐約的Little Carnegie Hall看的。那部電影令我十分激動?,F在當然知道片中的情況完全是安排出來。電影拍的是一九六二年的中國,當時大陸上的人吃也吃不飽,可是電影里人人都顯得幸福快樂,十分樂觀。P:Felix Greene在五〇年代曾寫過一本書,記述內戰(zhàn)前后的中國政局和社會,據他自己說,目的是要打破美國特務和國民黨宣傳所制造的假幕。他自己后來卻制造了另一個假象。白:總之,傳播媒介真的是一個制造幻象的工具!P:你看是不是因為在美國可以享受更大的思想和言論自由,而且也更容易接觸中國大陸,所以許多臺灣作家到了美國之后都不愿意返臺?白:我想那是原因之一。臺灣的政治是最近幾年來才大幅度的開放的。在六〇年代,一切都十分保守,諸多禁忌,我們當時對于政治中的種種限制十分反感。不過,那只是原因之一,個人的事業(yè)等等因素也很有關系。P:在你早期的作品里,有許多篇是描寫少年與成年、暮年男人之間的愛欲關系的,例如《青春》、《月夢》、《寂寞的十七歲》等等。可是,到了美國之后,你有好一段時間幾乎沒有再寫這個題材,直到《孽子》為止,那是為什么緣故?白:我真正開始寫小說,第一篇發(fā)表的是《金大奶奶》,在《文學雜志》上刊登;第二篇是《月夢》;稍后的《青春》,與《月夢》的主題基本上是一樣的。當時可以說正是我的浪漫主義時期,現在回頭想,那時我雖然還很年輕,只有二十一二歲,可是對時間已特別敏感,感覺到時間的流逝。從那時開始,時間的流逝一直是我最關心、最敏感的一個題目。施叔青那天在《明報》上說:白先勇寫的其實是時間。歐陽子的分析(《王謝堂前的燕子》,一九七六年,臺北——編者注)里也經常提到這一點。時間有幾種,一種是抽象的人生過程,是不斷的變化,也就是佛教所講的“人生無?!?,我覺得整個佛教充滿了一種悲感,悲憫人生的無常??赡芪夷贻p時已經有了相同的感覺,《月夢》和《青春》所寫的都是老年與青少年的對比以及同性之間的愛戀關系??墒牵瑥母叩膶哟稳タ?,兩篇小說所描寫的是對青春不再、對時間、對時間的變動而造成的毀滅的懼畏——一切都要隨著時間的洪流而消逝。不過,我當時對于這種種問題恐怕并不是很自覺的。我后來回頭看,也覺得很奇怪:那時自己還那么年輕,怎么會有那種感受。曾經有人說我是受了托馬斯o曼的Death in Venice的影響,可是當時我還沒有看過那本小說。P:記得當時在臺灣和香港,人們談論的是托馬斯o曼的其他作品,例如他的巨著《魔山》,《威尼斯之死》是拍成電影之后才受人注意的。白:也不完全沒有人知道,但沒有《魔山》那樣有名。當時我自己還沒有讀到《威尼斯之死》,而且對德國文學也沒有什么研究。我也曾思索過你剛才提出的問題,我小說的題材是否改變了呢?我的看法是:《月夢》、《青春》等與我后來其他的小說表面上似乎不同,但在主題上卻很一致,例如《游園驚夢》寫的也是時間。P:但說到底,寫《威尼斯之死》時的托馬斯o曼以及把那本小說改拍成電影的維斯康堤都已在遲暮之年,而你在《青春》和《月夢》里描寫老年人對少年肉體所象征的青春和過去的追念與眷戀時,年紀才不過二十一二歲。你認為你這種對時間的敏感是天生的呢?還是與你的家庭環(huán)境有關?白:我想,與《月夢》同時發(fā)表的《玉卿嫂》,表面上與前者是兩個不同的故事,但實際上也有相同的地方。在《玉卿嫂》里,一個成熟的女人愛上了一個年紀較輕的小伙子,因此時間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事實上,愛情與時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P:可是,你對時間的敏感是怎樣來的?白:是不自覺的……P:盡管是不自覺的,但總有個理由來吧?白:我老覺得美的東西不長存,一下子就會消失,人也如是,物與風景也如是。那當然并不是我個人獨有的感覺,所有的藝術家、文學家都不例外。中國文學的歷史感特別重,詩詞歌賦里頭充滿對古往今來、朝露人生的詠嘆。歐陽子說整部《臺北人》講的都是時間——過去與現在。其實,我從開始寫作起以至現在,也許就只講了那么一點。P:你曾經在一篇文章里說,中國當代的文學作品缺乏歷史感。白:我的看法是那樣?,F在的作品缺乏時間的深度。你是念歷史的,對中國民族的歷史感應有所了解吧,你的看法怎么樣?P:我碰過許多從國內出來的藝術家、作家,他們老愛抱怨中國兩千年封建什么的,可是,他們對中國歷史卻似乎頗欠認識。白:歐陽子說我的小說講的是過去現在的對比,我想我歷來所寫的東西的確都是這個主題的引申。你問我為什么到了美國之后沒有繼續(xù)寫類似《月夢》、《青春》的題材,其實我不過是以另外一個方式、從另外一些角度去寫同一個題材,例如《謫仙記》寫的也是人對流逝的時間的懷念與追尋,不過其中還加上一點歷史。《臺北人》就更是同一個主題的延伸了。是吧?其中的《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可以說是《月夢》的重現。到了《孽子》,我更擴大來寫這個題材,那是我一直想要寫的一本書。由《月夢》到《孽子》,可以說是我的寫作過程的自然發(fā)展。你剛才問我為什么對時間那樣敏感,與家庭環(huán)境有沒有關系?我猜是有的。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父親是個軍人,母親也出身于官宦之家。我們家與國民黨的關系很密切,家運隨著黨運而起伏。我是在抗戰(zhàn)中出生的,可以說是生于憂患吧。十一二歲時從大陸到香港再到臺灣,從一個世界跑到另一世界。我那時剛開始了解周遭的人和事物,但童年時代認識世界的依據一下子就改變了,我在自己心目中所建立的世界剛開始就毀滅了。目睹人事變幻得那般迅速,令我產生了一種人生幻滅無常的感覺。我剛到臺灣時,看看新居,肚里不禁吶喊:哎喲,怎么住進一個小茅屋子里去!去年重訪上海時,我請朋友吃飯的飯館碰巧就是我家的故宅,除了覺得巧合外,還不免覺得有滄海桑田之嘆,真?zhèn)€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后來我為此寫了篇《驚變》,在十二月號的《聯合文學》上發(fā)表,后來又在香港的《百姓》和上海的《文匯》月刊上刊登。P:你家信佛嗎?白:不,我家是回教徒……P:呀,對,你是廣西人。白:對,廣西人,我們是回族??墒?,我個人的宗教感情相當復雜。家里信回教,我在香港念的卻是一家天主教中學——喇沙書院,要跟著洋和尚念圣經、教義問題。那時,我差點信了天主教,其后雖然沒有入教,但天主教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到了后來,我發(fā)現自己基本的宗教感情是佛教的。P:你筆下的人物也似乎大都是信佛的。白:對,基本上是中國的佛道。佛道的精神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我的影響愈來愈深。我之所以那么喜歡《紅樓夢》,與書中的佛、道哲理很有關系。不光是《紅樓夢》,湯顯祖的戲曲,例如《游園驚夢》,也充滿了佛道的感情和思想,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里頭,佛道與儒家是一而二、二而一,一體的兩面。P:你說時間的流逝是你一切作品共有的主題。不過,從題材的選擇來說,你的作品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階段:早期的《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等是一個,《紐約客》是一個,《臺北人》又是一個。一九七七年開始發(fā)表的《孽子》再回到青少年的身上去。為什么?白:為什么?因為我很同情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也許那和我青少年時代的遭遇有關。我自己經歷過一個非常困難的成長過程。據我母親說,我小時是個很霸道、很外向的小孩子,脾氣很壞。七八歲時生了一場大病,令我覺得自己被打入冷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P:可是,小孩子生病一般都受到家人特別細心的照料……白:對呀,家人對我的照料無微不至,但因為肺病是傳染病,那時候人們對肺病十分恐懼,不敢接近患這種病的人。因此,當時我覺得被別人遺棄了。從那時起,我對人特別敏感,自己的性格也因此而變得內向。我的童年——其實可以說我并沒有跟其他小孩子一樣的童年——就在上海郊區(qū)一個偌大的院子里度過,整日與花草和小動物為伍,平日總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些日子。看見院子里的梧桐落葉,竟會兀自悲起秋來,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子呢!現在回想起來,真覺得有點滑稽!但無論如何,我那時候常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P:也許那就是佛家所謂的“佛根”吧!白:哈哈!我也曾跟朋友開玩笑的說:世間煩惱事那樣多,我不如去當和尚好了!后來我的病好了,我再回學校上課??墒?,我那時已變得非常敏感,也訓練出對別人心事的了解能力。P:觀察力?白:對。旁人不注意的事,我也能感覺出來。因此,我不能忍受別人的痛苦,別人不快樂,連我也會感到不舒服、不好受。這方面給我很大的心理負擔,另方面也許亦構成了我今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力。法國《解放報》曾經向各國作家提出“你為何寫作”這個問題,后來把回答結集出版。當時他們向我詢問,我的回答是:我之所以創(chuàng)作,是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的痛楚變成文字。英文原文是:I wish to render into words the unspoken pain of the human heart。你問我為什么要寫青少年,我的答案也是一樣。我重回“人間”之后,就碰到一連串的動亂,隨著家人不斷遷徙,從上海到廣州到香港再到臺灣。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個新環(huán)境,總會發(fā)生適應的問題。而且當時我在語言上也不適應,一下子是上海話,一下子是廣東話,一下子是臺灣話,令我更感覺無所適從,到處都自覺out of Place。P:對于性格內向,懼于孤獨的小孩子來說,適應新環(huán)境的困難就更大了。白:對。不過,我原本是十分外騖的,大病之后才變得內向。中學的時候,我的確相當孤僻。在臺灣讀高中,三年下來,跟三分之一的同學從未打過招呼!那并不是因為我驕傲,不理睬人家。我想我是害怕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的世界跟我的很不相同,我指的是內心世界,與社會階級、家庭背景等無關。P:你念的是男女校?白:不,是男校??傊菚r我很怕跟別人打交道。因此,對于青少年——尤其是在成長過程中發(fā)生適應問題的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我是很能了解的,因為我自己也曾掙扎過。在另一方面,那也令我變成一個不接受世俗價值觀的rebel。P:新公園那班“孽子”的天地,“是一個極不合法的國度,我們沒有政府,沒有憲法,不被承認,不受尊重……”白:是的,我的內心世界也許也是這樣的一個國度。不過,為了要在現實世界里生存,我必須接受政府、法律等等的束縛。P:你說你小時十分霸道,大病后變了另一個人。其實,除了變得內向之外,根本的性格也許并沒有完全改變。例如你筆下某些人物關系往往十分狂烈。白:對,對,對!那是passion的流露,那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P:在港、臺作家的作品里,極少出現你筆下的那種狂烈沖動,一爆發(fā)起來就……白:不得了!從《玉卿嫂》開始,就是這樣。P:對了,《玉卿嫂》中那些做愛場面,好比是你死我活的斗爭。白:的確如此。我覺得愛有時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到了某個程度。有些人也許寧愿輕描淡寫,我卻覺得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真的是天轟地裂!我有這種感受。我想寫的時候出于感受多于真實的經驗……即使是《玉卿嫂》里頭的那種肌膚之愛,我看也是內心感情爆發(fā)的表現。P:在幾篇文章里頭,你對母親流露出深厚的感情,除了母親之外,你一生中有沒有對其他女人產生過強烈的感情?在現實里頭,你有沒有認識過玉卿嫂、錢夫人、金大班……?白:哈哈哈!我對飽歷滄桑的女人很感興趣。我覺得成熟的女人味道特別足。她們就算沒有親生的兒女,在人世間都代表著一種母親的形象。風塵女子往往都很母性,而我們對母親總不免懷抱或多或少的眷戀。P:你其他的作品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了,我想專門跟你談談《孽子》這本書,一來那是你唯一的長篇小說,而且也是你最近期的創(chuàng)作,其次,這部小說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實在令人覺得有點意外……白:對,在中國出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北方文藝出版社的,另一個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剛出版不久。這書在大陸竟然會有兩個版本,你說奇怪不奇怪。P:奇怪是奇怪,但很有意義。白:《孽子》出了兩個版本,而且讀者的反應非常positive。我想他們是從較廣的角度去看這本小說。雖然里面寫的人物是同性戀的,可是……這樣自己說自己的作品,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孽子》傳達了作者對人的同情。這本書如果有一點成功的地方,我想就在這里。也有人從文化的觀點去研究這小說,著眼于其中所描述的父子關系和父權社會的狀況。這書除了講述一群人的故事之外,也許還反映出中國社會的共相?!赌踝印匪鶎懙氖峭詰俚娜?,而不是同性戀,書中并沒有什么同性戀的描寫,其中的人物是一群被壓迫的人。中國讀者也許是由于經歷了過去的動亂,雖然實際情況和問題不同,但感受卻一樣:一種被壓抑、被中心權威束縛、被流放的感覺。P:毛澤東曾經是不少中國人——尤其是年輕的一輩——心目中的“父親形象”,《孽子》所描寫的那種父子之間的愛恨關系,對于許多中國讀者來說,也許有著雙重的意義?白:對啦!我想也很有關系,打動了中國人基本的戀父情結。P:《孽子》令人聯想到法國的Jean Cenet(讓o熱內)和意大利的Passolini(帕索里尼),尤其是后者。Passolini也反叛社會,把他的愛放在浪蕩街頭的窮小子身上。你有沒有讀過他的小說,例如說Ragazzi di vita?白:沒有?!赌踝印凡]有受到其他文學作品的影響。不過,在寫這書之前,美國出版的一本報道性的書,For Money or For Love,卻給予我很大的啟發(fā)。我忘了作者的名字,好像是一位記者。他的兩個年輕的兒子被壞人拍攝了一些Gay Porno的照片,被他發(fā)現了。打聽之下,他才知道有許多年輕的男孩子做那樣的事,就決定進一步調查這個問題。美國每年有近百萬十三歲到十七歲的青少年離家出走,其中不少在大城市里淪為男妓。調查的結果,發(fā)現許多男孩子當男妓并不是為了金錢,因為在美國要生存并不困難,十來歲的小伙子年輕力壯,可以隨時找到工作。他們出賣自己的身體,同時也為了愛。他們許多在家里得不到父愛,反而從光顧他們的一些成年男子身上找到愛情。書中談到一個十一二歲小男孩的故事,十分動人。這個小男孩有一個四十來歲的人客,經常給他錢。后來男人被警察抓住了,控訴他與未成年的男童發(fā)生關系。男孩出庭作證時,苦苦哀求法官不要懲罰中年男子,因為那人是他世上唯一的朋友。書中的人物可以說是一群得不到父親的愛與諒解的“孽子”。在法律之前,與未成年的孩童發(fā)生性關系——尤其是當這種關系牽涉到金錢的時候——是一種犯罪行為。但法律之外還有人情。那些男孩子往往不是為了金錢,許多是為了找尋那么一點愛、一點溫暖,即使是短暫的。書中所說的是美國,但其實臺灣亦有同類的情況,而其中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我自己就認識一個這樣的孩子。他沒有受過什么教育,卻唱得一口英文歌。其實他根本不懂英文,并不明白歌詞的意義,但唱起來倒是有腔有調的,很好玩。他的身世十分可憐,旁人聽了都替他難過,他自己反而不覺得怎樣。他的父親是個老軍人,為人十分粗魯,母親是個臺灣女人,沒有受過教育。父親對他很嚴厲,后來還把他趕出家門。有時偷偷回家探望母親,如果給父親碰上了,就會連罵帶踢的攆他走。他跑在前頭,父親在后面一邊喊罵,一邊追打,母親夾在中間,好歹要把兩人分開。這類故事多得不可勝數。天下間有無數孩子在找爸爸,《孽子》可以說是尋父記吧。書中的人物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伊甸園,在樂園之外流浪,淪落為娼。但他們并不放棄,為了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他們找父親,找自己……P:男女之間的關系,有時也可以是男的要在女的身上重溫母愛,或者女的要在男的身上找到她所需要的父親形象。過去,同性之間只可以有倫理的關系,現代文明卻似乎要打破這種界限和規(guī)范。白:我的看法可相反。我們知道在古代的西方,例如希臘,同性之間的愛情是十分崇高的,甚至得到詩人和藝術家的贊美。男的例如柏拉圖、亞歷山大大帝,女的如詩人Sappho,都是同性戀者。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倒不見得昔不如今,古代不比現代“封建”。我們中國的古代,同性間的愛也很重要,往往詩詞里流露出來,反正性別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楚。P:可是,你說的是古代的情況,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之后,情況就不同了。中國在儒家的影響之下,同性愛也愈來愈受到約束。諷刺的是:養(yǎng)男嬖的風氣反而在捍衛(wèi)倫常制度的士大夫階層中流行。白:在清代,那是公開的。不過,我認為應該分開來說,你所說的是有錢人養(yǎng)伶人、蓄男妓的風氣,但在其他階級里,男與男之間也可以有很親密、很強烈的關系。P:也許那是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除了“倫?!敝?,似乎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不許同性相戀。白:對。在中國,同性戀并不是一種罪,頂多被社會認為是“傷風敗俗”,沒有基督教那樣的宗教制裁。我想基本的不同就在這上面。P:《孽子》是在美國寫的,臺灣公園里頭真的有書中所描述的那些角落和情況嗎?白:我想有的,報刊上也有報道。不過,小說里的“新公園”的象征性大于真實性,人物的“王國”必須在別人眼中的黑暗里,在心靈的原野上才能存在,因為那是一群被文明都市放逐的人。P:你去美國之前,或者從美國回臺灣的時候,是否也親眼見過?白:也有,“新公園”一直都存在,具有“新公園”那種象征意味的地方一直都存在著。P:那你為什么要等到《孽子》才把這個世界寫出來?白:其實我早就著手寫這本書,在七〇年代初便開了頭,故事都有了,可是拖了很久。書中的意義很復雜,必須透過一個適當的形式去表達,可是我一直沒有找到我認為適當的形式。原稿前前后后經過好幾次改動,尤其是下半部,寫得好辛苦。過去我寫的,都有一個預定的framework,有其他作品做參考?!赌踝印穮s不然,中國文學里沒有可供參考的作品。然而,我堅持要從中國人的角度去看同性戀的問題,去寫一個中國人的世界。你看過題材類似的歐美小說吧?你覺不覺得《孽子》所描寫的感情和問題與它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那是因為書中人物的處境既有其普遍性,但同時又因為社會和傳統(tǒng)的不同,也有特殊的一面,我希望在書中兼顧二者。中國不是沒有講同性戀的小說,例如清代的《品花寶鑒》里頭就有同性戀的描寫??墒牵乙獜牧硪粋€角度去寫?!赌踝印凡⒉粏问敲鑼懬嗌倌甑膯栴},全書的大架構是中國的父權中心社會以及父子——不只是倫理學上的,而且也是人類學、文化學和心理學上的父子——的關系。P:我的感覺是:你早期的作品以女性的形象最為突出,從《臺北人》起,父親的形象開始比較顯著,《孽子》則主要是一個男性的世界,跟你剛才說的一樣,父子關系成為主題。白:這是我第一次那樣去寫。我早期的作品里也曾觸及相同的問題,例如《寂寞的十七歲》。不過,《孽子》是我第一次深入地處理中國的親子關系,并且把這關系從家庭擴展到社會,把父輩的形象提升至父權象征的層次上。美國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正在把這書翻譯為英文,班文干(Jacques Pimpaneau)教授也曾向我表示他有意把它翻成法文。P:你的作品里多次描寫“父親形象”,但似乎很少提到自己的父親白崇禧,你小時候與父親的關系如何?白:我的父親對我有多重意義,因為他的身份很復雜。一方面,他高高在上,經歷了北伐和抗日等大事件,是中國現代史上的英雄人物。但他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是抽象的。作為一個父親,他有非常人性的一面。他在我眼中往往好像是一而二的兩個人,或甚至是幾個人。對于這幾個“白崇禧”,我的反應也不同。P:對你的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哪一面?白:對我都有影響。我父親既慈愛、厚道,但同時又是一個律己甚嚴、要求甚高的人。他對自己很苛刻,因此對我們的教育也很嚴格。P:他對你很嚴厲嗎?白:對我呢……我在家中的地位算是挺高的……P:你們幾兄弟?白:我們七個。我在家里的地位挺高,那是因為我功課好的緣故!我總是考第一,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成績一向都很好。P:所以父親特別疼你?白:他也不是特別疼我。其實他最愛的兒子不是我,媽媽最愛的也不是我,可是他們兩個都很愛我。你知道,有時候孩子們受到父親的寵愛,卻不一定也得到母愛,或者相反。我卻得到兩方面的愛,而且他們都很尊重我,那是尤其難得的。有些人看了《玉卿嫂》,以為我小時候跟父母相處得不太和洽,很怕父親,或者父親對我不好,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適好相反。從小到大,我?guī)缀鯖]有被父母重責過,更不要說體罰了,也許是因為我小時有病,他們對我多體恤一點吧,我也很努力做一個好孩子。說起來,我父親是我們大家族的patriarch,他對自己一絲不茍,而且他很聰明,成就很大,因此對人的要求也很高,達不到他的要求的人就慘了!P:對他的手下呢?白:他對下人倒很寬。他自己出身于鄉(xiāng)下的窮苦人家,吃過許多苦,因此也很體恤下人,而且從小便教導我們,絕對不許對下人有任何不公平的待遇。盡管父親當時的地位很高,但他總是嚴格地管束我們,不讓我們有自高于人的感覺??箲?zhàn)時,我們家在廣西,當時國事艱難,整個廣西一片窮困,雖然我們并不致穿不起皮鞋,但父親規(guī)定我們要跟別人一樣穿布鞋,也不準我們乘坐軍隊給他用的汽車,因為當時真?zhèn)€是一滴汽油一滴血。移居臺灣之后還是老樣子,我們都是坐腳踏車上學的,除非是下滂沱大雨。我們習以為常,以致下大雨坐汽車的時候,也不好意思停在校門口,寧愿在老遠下車,走路到學校!P:你跟母親的關系呢?白:她跟我父親不大一樣。她很漂亮,很美麗,而且是一個很熱情,擁抱人生的女人。她有了我們十個兒女,還老覺得不夠!她既是一個很母親型的女人,同時卻又胸懷廣闊,剛毅勇敢。幾次在重要的關頭上,她都能當機立斷,不輸于男人。父親是個求全的人,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母親卻寬容豁達。不過,她是小事寬容,對大事可也不馬虎。雖然他們早已去世,但每當我在情感上或事業(yè)上碰到大挫折的時候,我總覺得父母在給我很大、無形的支持。我覺得在構成我的個性的成分中,父母所各占的比重都很大??梢赃@樣說吧,我父親極理智、極冷靜,我母親卻是一個非常富感情的人,雖然也有她理性的一面。這兩種成分在我的性格里造成很大的沖突……P:你時常感覺到理智和感情的沖突嗎?白:可以說既是沖突,也是優(yōu)點吧。P:你可以舉個實例?白:我跟母親一樣,是個很容易用感情的人,但同時也可以很理智、很冷靜地去控制自己。有些人完全感性,那也很好,另外有些人則是完全理性的,那也滿容易,我呢,卻是兩者參半,經常斗爭。P:你在什么時侯發(fā)現自己有同性戀的傾向?白:我想那是天生的。P:在外國,尤其是在英國,中學、大學的學生之間的同性戀現象相當普遍。在臺灣和香港,由于社會和道德的壓力,這種事至少在表面上不常發(fā)生……白:那也不見得。臺灣的中學,因為男女分校的緣故,同學之間有親密感情的也不見得會太少,盡管這種感情是過渡性的。你可以問問臺灣的男孩子,他們在中學時期,大都有形影不離、分不開的好朋友,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很曖昧,也許是不自覺的。香港的情況不一樣。說到香港,我倒要問,香港到現在(同性戀)還是違法的嗎?P:還是不合法的。白:就是嘛,有了法律的規(guī)定,就不一樣了。臺灣沒有那樣的明文規(guī)定。P:不過,香港的青少年未必都知道有那么一條法律,他們只是有一種犯罪感……白:但犯罪感還是因為法律而生的,法律上規(guī)定不許那樣做……P:在大陸,許多男孩子牽著手在街上走……白:對,滿街都是。P:外國人見了一定會以為他們是同性戀的,但在中國,那卻是很自然的事。白:我覺得那是一種珍貴的感情。人與人之間,發(fā)諸自然的感情都是可愛的,自覺地去扼殺這些感情倒是污辱人性。P:你剛才說,中學生之間近乎相愛的感情往往是過渡性的。事實上,無論過渡是自然而然,抑或是自覺的壓抑,絕大部分人到了一個階段就會改變。白:絕大部分都是如此的。對同性的愛慕是青少年時期的感情,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把感情改放在異性的身上,當然也有人繼續(xù)下去。改變的原因復雜不一:對異性的渴求、對家庭的向往,又或者由于社會的約束和壓力。美國的情況很有意思,一方面很開放,許多州都取消了反同性戀的法條,但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對這問題的態(tài)度雖然比較香港寬容得多,但也要看哪個圈子。文藝界、文化界基本上是相當寬容的,所謂straight society的“端正”人士,卻仍舊相當忌諱這個事情。我覺得人很奇怪,為什么不能容忍別人的不同?為什么每個人都要一樣呢?人生下來,本來就各有不同嘛,即使是異性戀,每對戀人的愛情都不一樣。我覺得凡人都需要愛,無論是怎樣的人,而且除了在感情的領域之外,同性戀者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P:同性戀跟對異性的畏懼有沒有關系呢?《寂寞的十七歲》里的楊云峰害怕女孩子,你自己年輕時是否也有過這種心理?白:我想一般年輕的男孩子對異性都有或多或少的懼畏。成熟之后,這種心理就會消失。不光如此,我覺得同性戀不但不怕異性,而且往往能夠與異性結成好朋友,建立很積極的友情,也許那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愛吧?當然,肉體的結合是一種很寶貴的經驗,但有時候,不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之間,超肉體的、精神上的結合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可貴的。美國詩人Allen Ginsberg(艾倫o金斯堡,“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與他的男朋友……P:Peter Orlovsky。白:對,Peter Orlovsky。他們第一次見面時,一談就是好幾個小時。Ginsberg后來在回憶里稱那次交談是soul exchanging,靈魂交換,好像在這世上找到另一個自己。我對同性戀是這樣看:異性戀所找的是一個異己、一個異體、一個other,同性戀呢,找尋的往往是自體、自己、self,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自己。這是同、異性戀一個基本的不同。P:男女相愛而結婚或同居,生孩子,好歹是一輩子的事,一對同性戀人卻似乎很難保持一生一世的關系。白:那是一定的,因為異性的結合有家庭的鼓勵、社會的保障、法律的約束、對兒女的牽掛等等因素把兩人鎖在一起。感情因素當然很重要,但夫婦關系的維系并不單只憑感情。相反地,一對同性戀人在一起生活,可以依賴的卻只有互相的感情,而人的感情是多變的、脆弱的,往往禁不起考驗,再加上外界的壓力,就更難長期地維持下去。因此,同性戀人要長久在一起,必須克服加倍、加倍的困難。不過,在同性戀人中也有白頭到老、終身廝守的動人故事。我寫過一篇談《紅樓夢》的文章,文中所論很能代表我個人對同性戀的看法,題目是《賈寶玉的俗緣》,希望你有機會找來看一看。我覺得人性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神秘的東西,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真的百分之百了解人性。人性中有許多可能性,男女之間的關系也一樣,一百對男女有一百段不同的愛情故事。盡管在法律上可以規(guī)定一夫一妻、結婚年齡等等,人的感情卻不可能因此而理性化、制度化。同性戀,同性之間所產生的愛情也許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同性戀不是一個“突變”,而是一種超文化、超種族、超宗教、超階級、超任何人為界限、自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現象。其實我也不懂得其所以然,只知道它的存在。世俗的法律規(guī)定只是為了方便于管理一群人,這些規(guī)定往往能夠適合大部分人,但不一定適合其余的那一小部分。法律如是,社會的習俗也一樣。社會上大多數人是異性戀——金賽報告說,人類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異性戀——因此也難怪全世界都以異性戀為正常,世界各國的法律都以異性戀為標準。然而,從來沒有一套法律、沒有一個社會能夠消滅人性中同性戀這個部分。對于同性戀,像對人性中其他的因素一樣,我們應該深入地去了解,了解也許可以助長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容忍。同性戀者也有權去表達他們人性上的需求,因為他們也跟任何人一樣,都需要愛情、友誼和溝通。我的看法是這樣。我并不同意美國同性戀解放運動中某些人的言論,他們走到另一個極端,認為同性戀者高人一等。我并不認為有特別抬高同性戀的必要。其實,大家都是人,平等的人,最要緊的是互相了解,了解之后就會產生容忍。P:雖說人人平等,但在實際的社會里,人卻并不平等。在世人——社會上的大多數——的眼里,同性戀始終是一種異端邪行。你小說中的人物,就往往處于“邊緣人”的位置。白:我就是覺得marginal man最有意思。我最不會寫中產階級、“典型”夫婦的生活,可能我不擅于描寫“大多數”。P:在西方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之中,同性戀多得不可勝數,有人甚至認為同性戀是藝術家和作家的“理想人生”!白:其實那也有點道理。同性戀一向是社會上的少數派,社會的道德習俗都不是為他們而設的,有時甚至是反對他們的。因此,他們不從俗,對事物有獨特的看法。那的確是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材料。藝術家不能自囿于成例、俗見,必須有獨往獨來的感性。處于“邊緣”的個人以及民族,如猶太人、愛爾蘭人等,有大成就的著實不少。這同時也因為他們受到中心社會的排斥,經常要提高警惕,注意四周,因而對人和事物往往都比較敏感。P:但被排斥、受壓力,長期處于社會“邊緣”的處境是不好受的吧?你從來沒有想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隨俗而安?白:我當然體會到、感受到外界的壓力。不過我想我自小便是一個滿能保持自我的人,即是說,我不會因外界而改變自己,也不會有任何外來的壓力足以改變我。
媒體關注與評論
白先勇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后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闹厩灏紫扔率且晃涣钗覀冑潎@佩服的中國小說家?!杖嗽缇吐犝f白先勇去年年初在臺灣發(fā)表的《樹猶如此》是至情至性的百年佳作,苦以錯過了找不回來補讀。臺北九歌出版社《八十年散文選》挑選一九九九年發(fā)表在臺灣的作品,選了我五篇。昨天收到兩本贈書,翻開一看,《樹猶如此》也在,一口氣讀完一遍,真的大好!——董橋我本來想撰寫一篇大概題名為《白先勇與王國祥同性之戀》,但始終停留在草稿之中。我與淡瑩一再請他自己撰寫,因為用自己生命去完成的文章,才是最美麗感人的?,F在白先勇剛完成的《樹猶如此》便是這樣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鯘櫲A他不經意地掉進了一個群落,那里沉淀著已逝年代的全部繁華,激蕩過現代中國最劇烈的變遷。于是他心中漲滿了遠遠超越他年歲的歷史風波,他筆底涌現出一個個曾經滄海的各色人物。他簡直就像一個魔術師,手指靈巧極了,但從手指間流瀉出來的,分明是蒼涼的迷霧、深沉的喟嘆?!嗲镉臧紫扔虏艢饪v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獨W陽子白先勇屬于在臺灣成長的一輩出色文藝創(chuàng)作家。白先勇畢業(yè)于美國愛荷華大學著名的“作家工作坊”,想必也曾吸取了亨利?詹姆士、喬伊斯、??思{和費滋杰羅等西方大家的寫作經驗。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現的主題——在腐蝕中保存天真——可以為這點作證;他的故事里對耀眼的鋪張、佳肴美酒的描寫也使人不免要拿來和《大亨小傳》里主角蓋茨比的華筵相較?!獑讨靖?/pre>編輯推薦
《樹猶如此》編輯推薦:1、名家專訪——白先勇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本書收錄Playboy雜志、云門舞集林懷民、傳記作家劉俊的三部長篇訪談,白先勇從不同角度坦陳心跡,談父母家庭、少年經歷和創(chuàng)作,對同性戀的看法……林懷民近身描摹出32歲的白先勇,天真潔凈如赤子。2、經典新作——個人經歷,親友交往,人生散文,其中名篇《樹猶如此》是至友亡故六年后沉淀而成的悼念之作,董橋贊其“沒有一字一句不煉得凝華生情,讀來竟平實得像負暄的人影”,而“作者痛到最痛處”,仍“不讓任何一句話流露他們的淚痕”。另收兩篇寫友人的新作:畫家奚淞修佛之旅《尋找那一棵菩提樹》,救助上萬艾滋孤兒的杜聰《修菩薩行》。3、至念真情——紀念對人生影響深遠的至友王國祥,三姊先明,平中蘊藏波瀾壯闊,人間悲憫;輾轉桂林、上海、南京、臺北、紐約,文化鄉(xiāng)愁疊加,卻不知歸于何處;在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雜志《現代文學》,以文會友,情篤一生;也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困境,艾滋病患的掙扎和勇氣。篇篇可見白先勇內心最真的大愛大慟。4、時尚精裝——素封珍藏,書衣翩翩,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陸智昌裝幀設計,白先勇作品在內地首次出版的精裝系列再添一員。書內配有白先勇甄選的親友老照片,部分是首次發(fā)表,彌足珍貴,由桂林“鄉(xiāng)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率先推出。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