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觀天下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資中筠  頁數:380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本人忝列“學者”圈,以筆耕為業(yè),實際上是半百以后才開始。前半生所寫文字都是奉命之作,多為“內部”報告,偶然以他人名義公開發(fā)表,也多為應景文章,不值得追認。我筆歸我有,迄今不過三十載。前期主要是專業(yè)研究的學術著作。在“正業(yè)”之外興之所至寫點東西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然是與當時的開放形勢分不開的。對我這個半生為馴服工具的人來說,發(fā)現原來這支筆還能屬于自己,可以這樣來用,是一大解放。開始只是偶一為之,且多為讀書心得,后來逐漸欲罷不能,大量寫作始于90年代,特別是正式退休之后。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諸筆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擺脫了命題作文之累。80年代初的心情充滿了對未來的熱情和期待,自己似乎大夢初醒,從精神桎梏和迷失中走出來。盡管仍然感覺到舊的頑固勢力和種種太熟悉的思維習慣的羈絆,總的心態(tài)是樂觀而有信心。以后種種是那時未料及的,所以從文章時序來看,越到后來,所表達的心情越沉重。我本無“倚馬才”,以產量論,留下的文字實在不算多?,F在幾本集子告罄而有重版之議,我認為那些文字并非都有長遠價值,且興之所至,題材太雜。所以最后決定,選一些自以為還值得重印的舊文與尚未入集的新作放在一起,作為自選集,按題材分卷,共得五卷,呈現于讀者,取名為:《感時憂世》、《士人風骨》、《坐觀天下》、《不盡之思》、《閑情記美》。每卷中的篇章大體上按倒時序排列,無形中展現了這幾年的心路歷程。一些閑情記趣、述往懷人的文章,多寫于前期,以后似乎不大顧得上這種雅興了。這本非我所愿。前一本集子名《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原意是想退休后享受“出世”的情趣的。不知怎地,憂患意識日甚一日。后一本《斗室中的天下》,扉頁上自題:“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比缃窨v觀多年來的作品,不論是談古論今,還是說中道西,其實也包括述往懷人,直接還是間接,總有揮不去的憂思。在“思想改造”的年月,每當我寫自我批判時,總是說我受的是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如今換一個說法,就是從家庭到學校,我自幼接受的是中西文化并重的熏陶。我本人雖然沒有趕上“五四”,但父母師長輩都是從那個時期過來的,他們不論是否參加過什么“運動”,不論思想“左傾”還是“右傾”,不論是否出洋留過學,那些家喻戶曉的大名人無論矣,就是默默無聞的中小學教員,其文化底色都是那個時代中西交匯的產物,自然體現在學校教育中。那時的學制是統(tǒng)一的,而辦學是多元化的,私人辦學很發(fā)達,不少教育家都把自己的理念貫徹到辦學和教學中,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如此,校訓也各具特色。在這百花齊放中,上述中西文化交匯的底色卻是共同的。例如,現在人們提起教會學校都以為很“洋”,其實至少在1928年國民政府實行教育中國化政策后,洋人辦的學校,包括教會學校,大多很重視國文,學生的古文修養(yǎng)都能達到一定程度。同時,從小學起就有“公民”課,現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基本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貫穿其中。我一上小學,就學唱《禮記?禮運》篇中“天下為公”的一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中學英文課朗誦過美國《獨立宣言》。舉此例說明當時文化背景于一斑。這種傳統(tǒng)教育,“道德”和“文章”是結合在一起的。有許多事屬于“君子不為也”,是當然的底線。作為“五四”標志的“德先生”、“賽先生”以及現在被稱為“普世價值”的那些原則也都化為“底色”,沒有爭論,也沒有感到與傳統(tǒng)的“君子”有什么沖突?!翱茖W”在心目中的地位至為崇高,而且自少年起在心目中就樹起幾尊高山仰止的榜樣,記得當年在中學女生中“粉絲”最多的人物之一就是居里夫人。她的名言“要用手去觸摸天上的星辰”傳誦一時。因是之故,我對種種全盤否定以“五四”為符號的新文化之論決難同意,多篇文章涉及此問題,是有針對性的。馮友蘭先生的東床蔡仲德君曾對馮先生做過精辟的概括,說他一生有三個時期:“實現自我、失落自我、回歸自我”。這一概括可以適用于幾乎所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只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像馮先生那樣完成了第三階段——或是不幸早逝,或是始終沒有迷途知返。這“三階段”對我本人也大體適用。所不同者,馮先生那一代學人在“失落”之前已經有所“實現”,奠定了自己的思想和學術體系,在著書育人方面已經做出了足以傳世的貢獻,后來回歸是從比較高的起點接著往前走;而余生也晚,尚未來得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所“實現”,就已經失落了,或者可以說是“迷失”了。后來回歸,主要是回歸本性,或者說回歸那“底色”,在有限的幼學基礎上努力惡補,學而思、思而學,形諸文字,不敢自詡有多少價值,至少都是出自肺腑,是真誠的。回顧自己幾十年來的文字,既有變化也有一以貫之的不變。第一個不變,是對人格獨立的珍惜和追求。事有巧合:2010年我發(fā)表了《中國知識分子對道統(tǒng)的承載與失落》一文,其中對中國古今的“頌圣文化”作了比較透徹的分析,發(fā)表后引起不少讀者的共鳴。文中引了韓愈“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之句。如今重讀舊文,忽然發(fā)現1980年發(fā)表的第一篇隨筆《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中正好也提到太史公之可貴處在于沒有“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那種精神狀態(tài),并欽仰其“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榮辱定是非”的寫史筆法。此文發(fā)表后偶然為楚老(圖南)讀到,大為贊賞,專門找我去談了一次,還反復誦讀“不阿世……”這幾句話,為之擊節(jié)。若不是為出集子而重新翻出來,文與事早已淡忘了?,F在回憶起來,我那時正處于對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撫今思昔、思緒萬端的狀態(tài)。不知怎地常想到司馬遷,于是重讀《史記》,甚至曾起意要為太史公寫一個舞臺劇本,連序幕和主要情節(jié)都想好了,而且想象中舞臺上的太史公是于是之扮演的。后作罷,以我的才力當然是寫不成的。結果只寫了一篇讀后感。為什么想起“臣罪當誅兮……”這句話呢?大約是為當時各種受迫害的人被“落實政策”后一片“感恩”之聲所觸發(fā)。由此可見反頌圣、惡迎俗是我的本性,開始并沒有那么自覺,自己也沒有想到三十年后想明白了許多問題,卻與開初的朦朧狀態(tài)遙相呼應。《中國知識分子對道統(tǒng)的承載與失落》一文所述中國“士”的精神軌跡,多少也有夫子自道的成分。遙望兩千年前,猶有太史公這樣的風骨,再看兩千年后的今天“頌圣”和“迎俗”的態(tài)勢,能不令人唏噓!追求“真、善、美”而厭惡“假、惡、丑”,應該是普遍的人性。不過在閱歷太多、入世太深之后,可能審美神經就會麻木。然而我在知命之年開始逐漸蘇醒之后,這條神經卻日益敏銳。似乎對虛偽、惡俗、權勢的暴虐、草民的無告,以及種種非正義的流毒惡習的容忍度比較小。許多當代國人見怪不怪,不以為意,一嘆了之,甚至一笑了之之事,我常覺得難以忍受,有時真想拍案而起,盡管許多事與我個人風馬牛不相及,若不是現代資訊發(fā)達,我完全可能渾然不知。收于《感時憂世》卷中的許多文字都是如鯁在喉,不得不吐之言。事實上,時格勢禁,并不能盡吐。而這種憂憤之思越到近年越強烈,從文章的年序中顯示出來。近年來,有不少差不多同齡的舊雨新交都表示與我有共鳴。盡管經歷不盡相同,而還原底色卻有相似之處。也許因為我們青少年時受過同樣的道德文章的熏陶(與后來各自的專業(yè)和道路無關),有比較強烈的正義感,當時所見到的社會黑暗面已讓我們覺得不可容忍,向往美好、公平、正義的新社會,而且也曾經多次為之升起希望,所以對于方今現實與當初理想的鮮明對比感受特別敏銳。至于當年的“士林”風尚比之今日,只能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了!我的專業(yè)屬國際政治學科,重點是美國研究。過去我出文集一向把專業(yè)與業(yè)余分開,因為我認為學術論文與專著都是面向業(yè)內讀者的,且體例與隨筆類文章也不大一致。此類文章曾單獨集結出版,名《資中筠集》。這一次自選集把某些專業(yè)學術文章也包括在內,大部分集中在《坐觀天下》卷,也有少數收入其他卷。這樣做的考慮是:這一套集子以自己的思想為脈絡,國內、國外,大事、小事,難以截然分開,某些自己特有的心得和觀點在不同類型的文章內都有表述。從多年來得到的反饋來看,我發(fā)現自己的專業(yè)著述影響所及,“圈外”竟比“圈內”更明顯。方今我國讀者對外部世界的興趣日增,國際問題研究不是專業(yè)者的專利。我的文風大多“實話實說”,學術論文也不似高頭講章,少“學術腔”,對普通讀者可能也還有可讀性。不怕落敝帚自珍之譏,在重新通讀自己二十、三十年前的一些文章時,發(fā)現雖然時過境遷,卻基本上沒有過時。因為我的取向是從大歷史角度研究世界,不拘泥于一時一事,并且更多著眼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論是對美國,或是對其他國家(例如所謂“大國崛起”)都是如此。有些預測性的看法證諸后來的發(fā)展,既有錯判的,又有證明預見的,都保留原貌,立此存照。有的觀點為我首先提出,現在已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盡管仍有爭議,例如美國對外行霸權,對內行民主,并行不悖;例如衡量美國興衰的趨勢不以GDP占世界份額為依據,而是創(chuàng)新能力、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全球優(yōu)秀人才的實際流向;有些史料鮮為人知,如聯合國成立的起源和最初的主要爭議、臺灣問題之由來,等等。說到“底色”,我們這代人還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當然與經歷中的家國多難有關,也與自幼接受的教育有關。民族振興是我們刻骨銘心的向往。我從未“居廟堂之高”,卻也不算“處江湖之遠”,不論在哪個時代,自己處境如何,對民族前途總是本能地有一份責任感和擔當。在這個問題上自己的思想也有所發(fā)展,近年來無論回顧歷史還是展望未來,視角重點日益移向“人”,而不是抽象的“國”。由于中國近代與列強交往中常受欺壓,國人習慣地把個人的命運依附于“國家”的興衰。這在原則上似乎沒有問題。但是由于從來沒有真正實現“民治、民有、民享”,代表國家的政府不一定代表具體的百姓(我現在盡量避免用“人民”一詞,因為這個詞也與“國家”一樣,被濫用了),于是統(tǒng)治者太容易以“國家”的名義侵犯百姓的權益。國人至今看歷史,還喜歡歌頌頻于征伐、開疆拓土的君主,今日之青年還為古代專制帝王的虛榮而歡呼。而我卻經常想起“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以及《吊古戰(zhàn)場文》、《兵車行》,等等。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不缺悲天憫人的情懷,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深有所感的。另外,我由于多年來工作和專業(yè)的關系,對外部世界多一些了解,對世界文明史有探索的興趣,形成了自己“人本”的歷史觀,也畫出自己看待中外歷史的坐標。我心目中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籠統(tǒng)抽象、集體的“人民”,或“×國人”。因此,近年來日益強烈地感覺到,我國人在“愛國”的口號下所滋長的虛驕之氣和狹隘的國族主義(我現在覺得稱“國族主義”比“民族主義”更恰當)恰好是民族振興之大礙,而某些媒體片面宣傳的誤導和煽動害人匪淺。從1996年《愛國的坐標》發(fā)表開始,有多篇文章論及這個題目,包括《君王殺人知多少?》、《兵馬俑前的沉思》、《人格與國格孰先?》,等等。本文正當結束時,發(fā)生了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的嚴重災難,舉世關切。日本的災難更足以證明需要加強“地球村”的意識。天災是如此不可測,而“人”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究竟是造福人類還是惹禍,值得深刻反思。這絕不是一國一地的問題。今后超國界、超民族,需要共同應付的天災人禍定會層出不窮。而各國政治家何時能超出狹隘、自私的“國家利益”的慣性思維和強權政治、損人利己(其實也損己)的行為模式?其中,大國、強國顯然比小國、弱國有更大的影響、更重的責任。他們,或者我們大家,負得起這個責任嗎?我自稱“常懷千歲憂”,人類還有一千歲嗎?2011年4月

內容概要

  本書專門選錄作者關于國際問題、中外關系問題的著述。寫于80年代初到2010年,大體可以看作是作者近30年在上述領域中較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資中筠,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參與創(chuàng)辦《美國研究》雜志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志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chuàng)辦中美關系史研究會并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xù)著述,并應邀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除有關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的專業(yè)著述外,撰有大量隨筆、雜文,并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主要著作:《戰(zhàn)后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20世紀的美國》)、《財富的歸宿》、《資中筠集》等。
  隨筆集:《斗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學海岸邊》(與陳樂民合集)等。
  譯著:《公務員》《浪蕩王孫》《農民》《啊,拓荒者》《哲學的慰藉》等。

書籍目錄

自序
從歷史的角度看最近一輪美國金融危機
另一種主流的聲音——評吉米?卡特《美國的道德危機》
說不盡的大國興衰
舊話重提——伊拉克戰(zhàn)爭前的思考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美國總統(tǒng)的個人作用
從歷屆總統(tǒng)就職演說看美國內政外交的演變
實現輿論監(jiān)督的奮斗史——《美國新聞史》讀后
日本為什么認罪這么難?
百年風云啟示錄——《冷眼向洋》書系總緒論
美國強盛之道
講和也需要英雄——由拉賓之死想起的
大國保證和平的原則與大小國家平等的信念——論聯合國的初始構想
20世紀后半葉世界舞臺上的美國
中美關系解凍過程中一份鮮為人知的建議書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重讀《顧維鈞回憶錄》有感
中國人在國際關系中的世界觀——兼論“中國例外說”
緩慢的解凍——尼克松訪華前十幾年間美國對華輿論的轉變過程
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國
百年思想的沖擊與撞擊
美國研究之我見
中美關系中臺灣問題之由來——1945—1950年美國對臺政策的起伏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在當前美國社會物欲橫流,對外不可一世的形勢下,卡特似乎有點特立獨行,似乎是偏離主流的異類。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他代表的也是美國的主流思想。事實上在美國社會中這樣的批評和反思是很常見的現象,是一種自我糾錯機制,因為當權者總是很有可能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當錯誤越來越嚴重時,來自各方的反思和聲討聲也就越來越強烈,糾錯機制就會發(fā)揮作用。這是源于美國人一直不相信僅靠政府的權威就可以正確引導他們的國家走向正道,其制度設計也是基于這一前提。每當執(zhí)政者的錯誤積累到一定程度,國家出現重大偏離時,就有一種強有力的反省力量將其拉回正常的軌道。這也是美國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社會的希望所在。美國的政治體系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fā)展邏輯,因此面對美國社會的反對聲音和浪潮時,不必大驚小怪,當各方面大聲疾呼“危機”時,也許正是“轉機”。對前總統(tǒng)卡特的書,也應作如是觀。不過道德滑坡沒有政策偏差那么容易扭轉,這是一個全球現象。不論原來屬于什么道德體系的民族,都有~種“禮崩樂壞”、“世風日下”的慨嘆。面對商業(yè)化、消費主義、拜物主義大潮,似乎一切傳統(tǒng)美德都在被腐蝕、沖垮,似乎物質文明的突飛猛進與精神文明成反比。這里只談美國.其實從馬克·吐溫稱為“鍍金時代”的時候,已經發(fā)生這種現象。20世紀初期有過一次重大的改革運動。到上個世紀60年代,從反越戰(zhàn)和爭取民權為主題的學生運動開始的社會運動是國人比較熟悉的。

后記

題記大國消長如月之盈虧,是人間正道。從大國的歷史來看,以竭盡本國人力、物力,剝奪本國人民基本權利為代價……只可得逞于一時,最終必一敗涂地;而凡能繼續(xù)立足的,本國人在國內基本上得到善待是必要條件?!Y中筠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和資中筠是三十多年的至交,有通家之好。她學貫古今中外,胸懷天下黎民,勤奮好學,與時俱進,筆耕不輟,思想常新,很值得我們學習。她對屬于正業(yè)的國際問題研究,造詣很深,特別在美國某些專題的研究和中美關系上,有不少突破。近些年來,她進一步拓寬了視野,擴大了境界,更加憂國憂民,憤世嫉俗,寫了大量針砭時弊、捍衛(wèi)正義的文章,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和諸多名人激賞,在社會上和輿論界引起很大反響。借自選集出版首發(fā)之際,衷心祝愿資中筠健康長壽,繼續(xù)言說。這將是讀者之福,中國學術思想之福?!畏劫Y中筠先生是總讓我產生自卑的長輩之一。在她面前,我從來都有一種惶恐如影隨形;有一種做錯了什么和什么做得不夠徹底的感覺始終籠罩著我。她的學識,她的人格,常常像鏡子照出我的一些丑態(tài)來。讀她的文章,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有多么的華而不實;和她談論文化、文學、歷史和現實與時弊,她又常常讓我啞然失語,覺得自己不僅是沒有讀過幾本書的人,而且是一個連精神上都有腰間盤突出癥的嚴重患者,是一代“腰痛作家”中的一個。每一次和她的文字與她本人交流之后,我都對自己說:回家多讀幾本書吧,把你的腰挺得再直一些吧!——閻連科一句“學而優(yōu)則仕”,一個科舉制度,把讀書人趕上“做官”的單行道,一趕就是兩千多年。讀書人希望“致君堯舜”,君主們則得意于“入吾彀中”。結果,一旦為臣,從此失去了話語權,想說什么,都得看上頭的顏色。強項者多半掉了腦袋。“臣”,其造字的本原意思,就是繩索牽著的奴才。社會進入“現代”,必須有一批獨立的自由思想者,其責任不在迎合上意,而在批判現實,構想未來。資中筠先生是其中一員。當為政者開始懂得獨立思想者的重要并學會從他們的思想創(chuàng)造中汲取理念時,中國才有可能走出“中世紀”?!愃囊婷炕匚易x資中筠先生的文章,聽她的發(fā)言,總是十分驚訝她如何從一堆亂麻中,一堆似是而非的說法中,迅速找出事情的本質,切中要害。她舉重若輕的文字,引導著我們對幾乎所有重要問題的基本方向?!扌l(wèi)平資中筠先生是我的清華學長,也是我參與編輯《炎黃春秋》雜志的編委和主要作者。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獨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間。她的風骨一直為我景仰。資先生學貫中西,思想深刻,文筆清新典雅。聽先生的演講,讀先生的文章,或醍醐灌頂,或如沐春風。她對世界和國事的洞察,常給我以啟迪。先生的著作集結出版,是對我國文化事業(yè)的一大貢獻?!獥罾^繩祝賀資中筠自選集的出版!資中筠先生是我們當代中國幾代學人中的異數,她的學養(yǎng)深厚而健全。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開放心態(tài),中西文化并重的熏陶,無形中成全了她這樣一個文化意義上真正的“富家子”:雖曾失落仍能高貴,雖然峻急仍能優(yōu)裕,尤其是能立足道統(tǒng)而能教訓教化。她晚近的寫作,是一種回歸自我和文明常識的人生示范,是對當代漢語中暴發(fā)心態(tài)、投機心態(tài)、造論心態(tài)的校正。她對“獨立”的珍愛,她的文字和人格尊嚴,傳承了我們中國文化的立法者們稱道的文明精神:自作元命。——余世存

編輯推薦

《資中筠自選集:坐觀天下》大國消長如月之盈虧,是人間正道。從大國的歷史來看,以竭盡本國人力、物力,剝奪本國人民基本權利為代價……只可得逞于一時,最終必一敗涂地;而凡能繼續(xù)立足的,本國人在國內基本上得到善待是必要條件。——資中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坐觀天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9條)

 
 

  •   今天收到的書 物流不錯 書更不錯 資中筠先生寫的書 很好
  •   從大一的時候就認識了這位老學者,真心值得一讀
  •   非常中性的視角,十分難得的客觀。對國人對美國的看法變遷分析很到位。
  •   卓越的書就是好,又齊全,價錢又好
  •   資老師總是在竭力告訴讀者正確做事和做人的原則。
  •   對于資中筠這樣年齡的作者來說,有這樣的文筆和深度,確實不錯。但是因為本書算是資中筠的作品集,所以有些作品的時間是幾年前的,可以這部影響我對她作品的喜愛。
  •   還不錯吧。有些背景不了解。
  •   條理清晰,娓娓道來,
  •   幫同事買的,沒看過,不知道好不好,不發(fā)表意見
  •   買來后我就后悔了,書的內容暫且不說,看到包裝書的質量我就覺得錢花的不值。
  •   買的書還不錯,還會買的
  •   拿來的書似乎不是新書,外包裝塑料膜已經除去,書中夾有當書簽的廢紙板。作為卓越不太應該。好在沒有弄壞,內容不錯,不退了
  •   買了兩套《資中筠自選集》,都是正品,價格也比較合理,不錯。亞馬遜的客服服務得非常熱情周到!
  •   非常中性的視角,十分難得的客觀
  •   資老的書值得一看
  •   文字樸實,文筆優(yōu)美,觀點深刻,大家手筆!
  •   品鑒之后,感覺真不錯!值得推薦?。。?/li>
  •   值得一閱的資阿姨
  •   資先生的文如其人 致敬了先
  •   資中筠,82歲高齡,文章太好了。
  •      這是資先生自選集的第二本,前幾天一口氣讀完感時憂世,挺過癮,便緊接著讀這本了。
      
       但讀到一半,發(fā)現這本書不是我想的那么容易讀了,之前寒假讀劉瑜的《民主的細節(jié)》和林達夫婦的近距離看美國四本,包括這幾天讀的陳衡哲的《西洋史》和自選集第一本的《感時憂世》,讀下來都很輕松,很多是一口氣讀兩三個小時。
      
       而這本書的感覺是理性客觀平直的分析,較少個人的感情色彩,有些像學術論文,所以讀到后一半我稍微有些啃下來的感覺。
      
       不過這也正是資中筠先生難得和讓尊重的地方。經歷了很多的老人,學術上很大造詣的學者,這都是她的深度。
      
       而林達夫婦更擅長的是講故事,讀他們的書會比較輕松,引人入勝,可以作為啟蒙的書籍,但他們本身也并非研究這方面的學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只是普通的小市民,在理論分析和學術等專業(yè)性方面就稍顯不足了。
       但是不可否認,林達的四本書給我的收獲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感謝林達。
       所以可以先讀林達的四本,再來讀資先生更偏專業(yè)和理論,但趣味生動性更少的自選集和《20世紀的美國》。
  •      《坐觀天下》,資中筠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作者是社科院美國所所長,美國又是執(zhí)天下牛耳的國家,因此,坐觀天下便是坐觀美國了。資先生難得之處在于,跳出書齋做學問,雖然研究國際關系與外交,但卻于學問外保持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本色。從她自序中一段話便可看出這一點:傳統(tǒng)教育,“道德”和“文章”是結合在一起的。有許多事屬于君子不為也,是當然的底線。作為五四標志的德先生、賽先生以及現在被稱為“普世價值”的那些原則也都化為底色,沒有爭論,也沒有感到與傳統(tǒng)的君子有什么沖突。
       能夠超出外交看外交,脫離學問做學問,才是大家。我們有太多人在工作時忘記了“底線”與本義。資先生還說道,五十歲以后才做自己喜歡的事。于我輩來說,可能五十歲以后也做不得。也許要六十歲?但那時,還有興趣或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么?
       不少文章著時已有十余二十年,但于今看來仍有意義。
       嗯,下一本便該看《士人風骨》了。有些議論是不是發(fā)早了呢?嘻。
  •     我是在首發(fā)式上拿到這本資中筠老奶奶的書的。之前在理想國的沙龍上聽過資中筠老奶奶的一些觀點,覺得頗為中肯。之后,開始關注她的這套新書,最后在首發(fā)式上買到了這本坐觀天下。
      
      資中筠老奶奶是1930年出生的一代人,到今年80多歲的高齡,但是思路清晰,觀點敏銳,功底扎實。資老奶奶出身大戶人家,在年幼時就彈得一手好鋼琴,精通英語法語,而且在文學上亦有很高的造詣,翻譯過不少巴爾扎克的作品。年輕時她曾經因為工作原因訪問過亞非拉的多個國家。后來常駐維也納3年多。這些經歷帶給了資老奶奶一個非常特別的,幾乎是無與倫比的觀察歷史的角度。也練就了她超群的理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資老奶奶同時也遇到了另外的東西——建國反右和文革,在那個年代整個世界的知識界都在左轉。資奶奶的一些觀點也深深的打上了這些時代的烙印。
      
      良好的家庭修養(yǎng),廣泛的愛好,對生活的熱愛,和開闊的眼界,豐富的經歷,讓這位飽經滄桑的老奶奶有著無與倫比的睿智。這本的大部分篇幅里提到的觀點筆者都無比贊同與欽佩,但是在一些經濟等問題上還是傾向于政府干預,這也可能是出于實用主義的考慮。但是筆者作為奧派的支持這多少有些不贊同。
      
      真心的贊美就寫到這里。更多資料可以維基百科里去找資中筠,那個條目也是我寫的。下面來聊聊這本書:
      
      書里文章很多,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但是貫穿始終的思想可以概括一下:
      
      一,美國的實用主義外交政策,和老美的自由民主對內并行不悖。并不是中國人認知的那樣,一個對內民主的國家,對外也應該講公理。
      
      二,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與對內反對封建專制,在中國的矛盾。也許是由于天朝是一個東方專制主義國家,所以,我們的歷史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技術總是不斷的沖突,最后的結果“反帝總是壓到反封建”。
      
      三,從二戰(zhàn)之后,三巨頭劃定勢力范圍到,聯合國成立,到冷戰(zhàn)結束,直到今天,國際外交依然“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占主導地位,也就是為強權所主導?!?br />   
      四,在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中,無論是西方還是我們,都翻過一樣極端的錯誤,他們有麥卡錫主義,我們有文革。
      
      五,但是最終決定勝負的是誰的理論更務實,更優(yōu)秀。正如書中所言,“年輕的蘇維埃政權頂住了14國武裝干涉,卻在掌握了核武器之后害怕在對等基礎上的和平的思想交流?”最終,偉大的蘇聯在戈爾巴喬夫的開放性的政策下轟然解體,其實這“正說明了蘇聯的凝聚力實際上已經相當脆弱”
      
      六,東方專制主義的控制下的國家,既不可能回到原先蘇聯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被全盤西化。如果說在戰(zhàn)爭年代“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更有吸引力的話”那么在經濟建設的環(huán)境下,“美國及西歐國家的優(yōu)勢日益明顯?!?br />   
      七,輸入民主不靠譜。尤其是在“有東方專制傳統(tǒng)的國家,美國人一項向低估民族主義情緒,高估廣大民眾的民主要求”“多少次都是反帝壓著反封建,而且統(tǒng)治者從來都能順利的用愛國口號鎮(zhèn)壓民主訴求?!?br />   
      八,也是筆者唯一不完全贊同的一點。政府要干預經濟,避免經濟過熱,控制游資流向。通過政府的干預讓游資實體經濟所用。
      
      個人認為我們要找到的不是政府干涉經濟的時間或者是方式,而是有效的約束資本的規(guī)則。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認為每一次政府的救市,注資,經濟刺激,干預經濟行為后面都應該有人嚴謹的去思考這次行為的原因和它的意義,同時立法,限制資本流向并且設法避免下一次類似的崩潰情況發(fā)生,杜絕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濟大企業(yè)。
      
      
      除了上面幾點之外,書里還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雖然曇花一現,但是耀眼無比。
      
      “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個人改善境遇之道在于政治上絕對服從的前提下,在官僚化的各個社會領域沿著解體往上爬,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卻較少與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相關,甚至相反。”
      
      第二個是冷戰(zhàn)期間,美國對內“兼顧大炮和黃油”對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钡窃诶鋺?zhàn)結束之后“美國放棄了千載難逢的帶頭走和平道路的機會,卻選擇了確立一家獨霸為宗旨的對外路線。造成今天的局面。”
      
      我所以喜歡這本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資老奶奶的比很多人更明白。
      
      一個國家的外交應該做什么?
      
      在劉瑜的《民主的細節(jié)》出來之后很多人覺得美國就是民主的典范,于是經常性犯一個錯誤,就是把美國當作民主燈塔,所以認為民主燈塔的作為就應該是理想主義的,為了全人類利益的。而老美非常實用主義化的外交政策往往讓右派們覺得困惑。為什么一個民主國家就不能在國際社會上講公理?這樣一個問題往往表現了部分右派在外交知識上的欠缺,尤其是應該惡補一下天朝在50-60年代理想主義的外交給國內帶來的害處,甚至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還大量出口糧食。
      
      左派們則經常以美國的實用主義的對外政策為突破口,經常讓右派們在這些事情上啞口無言。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民主,在某種環(huán)境中是一種對內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不對外。對外事務上,美國也曾經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的國家,但是在一些現實面前,美國還是選擇了更實際的道路,這樣的選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為自己的國民負責,才是一個政府應該做的事情。
      
      老美在諸多外交上的失誤,也讓其蒙受了頗多損失,如果在90年代放棄把國防邊界設在自己國界之外的戰(zhàn)略的話,可能綠教也只會在中東的沙漠里互相折騰,美國在中東的干涉政策,給中東,中亞地區(qū)的民族主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以至于后來出現針對美國的極端恐怖主義。民主化的政府,最終還是要符合民意,當民族主義控制了國家,那么一個運行良好的民主制度也會選出一個非常民族主義的領袖。
      
      我想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國際視角,它梳理了聯合國成立,美國外交政策從理想主義轉向實用主義等歷史片段,從這個視角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原先的很多認識偏狹。它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民主本身的含義,民主并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代名詞,而是一個非常實際,非常實用的決策方式而已。
      
      這種決策方式也需要有人的因素參與其中,從基金會到新聞監(jiān)督,民間的力量在美國民主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力量,他們是讓民主這種決策方式正常運行的很重要的因素。
      
      而我們在除了選舉之外的其他方面還非常的落后,除了選舉制度之外,中國在未來的民主化進程中實際上還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比如尋求一種適合中國文化的選舉之外的力量來作為政府的補充,比如在公眾中間建立一種監(jiān)督權力的意識等。這些方面雖然書中沒有明確提及,但是必然是我們未來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總而言之,坐觀天下這本書用一種冷靜而清晰的思考,從歷史和外交方面,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審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的角度。這種角度,難能可貴。
  •   收藏了,值得一讀
  •   這不是張韌剛么 真巧啊。
  •   你是哪位???
  •   北斗的讀者。
  •   噢。。。原來如此。。。
  •   資中筠老奶奶。。。一下把我拉回到了小學生作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