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記美

出版時間:2011-10-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資中筠  頁數(shù):200  
Tag標簽:無  

前言

  本人忝列“學者”圈,以筆耕為業(yè),實際上是半百以后才開始。前半生所寫文字都是奉命之作,多為“內(nèi)部”報告,偶然以他人名義公開發(fā)表,也多為應景文章,不值得追認。我筆歸我有,迄今不過三十載。前期主要是專業(yè)研究的學術(shù)著作。在“正業(yè)”之外興之所至寫點東西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然是與當時的開放形勢分不開的。對我這個半生為馴服工具的人來說,發(fā)現(xiàn)原來這支筆還能屬于自己,可以這樣來用,是一大解放。開始只是偶一為之,且多為讀書心得,后來逐漸欲罷不能,大量寫作始于90年代,特別是正式退休之后。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諸筆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擺脫了命題作文之累。80年代初的心情充滿了對未來的熱情和期待,自己似乎大夢初醒,從精神桎梏和迷失中走出來。盡管仍然感覺到舊的頑固勢力和種種太熟悉的思維習慣的羈絆,總的心態(tài)是樂觀而有信心。以后種種是那時未料及的,所以從文章時序來看,越到后來,所表達的心情越沉重?! ∥冶緹o“倚馬才”,以產(chǎn)量論,留下的文字實在不算多?,F(xiàn)在幾本集子告罄而有重版之議,我認為那些文字并非都有長遠價值,且興之所至,題材太雜。所以最后決定,選一些自以為還值得重印的舊文與尚未入集的新作放在一起,作為自選集,按題材分卷,共得五卷,呈現(xiàn)于讀者,取名為:《感時憂世》、《士人風骨》、《坐觀天下》、《不盡之思》、《閑情記美》。每卷中的篇章大體上按倒時序排列,無形中展現(xiàn)了這幾年的心路歷程。一些閑情記趣、述往懷人的文章,多寫于前期,以后似乎不大顧得上這種雅興了。這本非我所愿。前一本集子名《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原意是想退休后享受“出世”的情趣的。不知怎地,憂患意識日甚一日。后一本《斗室中的天下》,扉頁上自題:“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比缃窨v觀多年來的作品,不論是談古論今,還是說中道西,其實也包括述往懷人,直接還是間接,總有揮不去的憂思?! ≡凇八枷敫脑臁钡哪暝?,每當我寫自我批判時,總是說我受的是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如今換一個說法,就是從家庭到學校,我自幼接受的是中西文化并重的熏陶。我本人雖然沒有趕上“五四”,但父母師長輩都是從那個時期過來的,他們不論是否參加過什么“運動”,不論思想“左傾”還是“右傾”,不論是否出洋留過學,那些家喻戶曉的大名人無論矣,就是默默無聞的中小學教員,其文化底色都是那個時代中西交匯的產(chǎn)物,自然體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那時的學制是統(tǒng)一的,而辦學是多元化的,私人辦學很發(fā)達,不少教育家都把自己的理念貫徹到辦學和教學中,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如此,校訓也各具特色。在這百花齊放中,上述中西文化交匯的底色卻是共同的。例如,現(xiàn)在人們提起教會學校都以為很“洋”,其實至少在1928年國民政府實行教育中國化政策后,洋人辦的學校,包括教會學校,大多很重視國文,學生的古文修養(yǎng)都能達到一定程度。同時,從小學起就有“公民”課,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基本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貫穿其中。我一上小學,就學唱《禮記?禮運》篇中“天下為公”的一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中學英文課朗誦過美國《獨立宣言》。舉此例說明當時文化背景于一斑。這種傳統(tǒng)教育,“道德”和“文章”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有許多事屬于“君子不為也”,是當然的底線。作為“五四”標志的“德先生”、“賽先生”以及現(xiàn)在被稱為“普世價值”的那些原則也都化為“底色”,沒有爭論,也沒有感到與傳統(tǒng)的“君子”有什么沖突?!翱茖W”在心目中的地位至為崇高,而且自少年起在心目中就樹起幾尊高山仰止的榜樣,記得當年在中學女生中“粉絲”最多的人物之一就是居里夫人。她的名言“要用手去觸摸天上的星辰”傳誦一時。因是之故,我對種種全盤否定以“五四”為符號的新文化之論決難同意,多篇文章涉及此問題,是有針對性的?! ●T友蘭先生的東床蔡仲德君曾對馮先生做過精辟的概括,說他一生有三個時期:“實現(xiàn)自我、失落自我、回歸自我”。這一概括可以適用于幾乎所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只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像馮先生那樣完成了第三階段——或是不幸早逝,或是始終沒有迷途知返。這“三階段”對我本人也大體適用。所不同者,馮先生那一代學人在“失落”之前已經(jīng)有所“實現(xiàn)”,奠定了自己的思想和學術(shù)體系,在著書育人方面已經(jīng)做出了足以傳世的貢獻,后來回歸是從比較高的起點接著往前走;而余生也晚,尚未來得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所“實現(xiàn)”,就已經(jīng)失落了,或者可以說是“迷失”了。后來回歸,主要是回歸本性,或者說回歸那“底色”,在有限的幼學基礎(chǔ)上努力惡補,學而思、思而學,形諸文字,不敢自詡有多少價值,至少都是出自肺腑,是真誠的?! 』仡欁约簬资陙淼奈淖?,既有變化也有一以貫之的不變。第一個不變,是對人格獨立的珍惜和追求。事有巧合:2010年我發(fā)表了《中國知識分子對道統(tǒng)的承載與失落》一文,其中對中國古今的“頌圣文化”作了比較透徹的分析,發(fā)表后引起不少讀者的共鳴。文中引了韓愈“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之句。如今重讀舊文,忽然發(fā)現(xiàn)1980年發(fā)表的第一篇隨筆《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中正好也提到太史公之可貴處在于沒有“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那種精神狀態(tài),并欽仰其“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榮辱定是非”的寫史筆法。此文發(fā)表后偶然為楚老(圖南)讀到,大為贊賞,專門找我去談了一次,還反復誦讀“不阿世……”這幾句話,為之擊節(jié)。若不是為出集子而重新翻出來,文與事早已淡忘了?,F(xiàn)在回憶起來,我那時正處于對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撫今思昔、思緒萬端的狀態(tài)。不知怎地常想到司馬遷,于是重讀《史記》,甚至曾起意要為太史公寫一個舞臺劇本,連序幕和主要情節(jié)都想好了,而且想象中舞臺上的太史公是于是之扮演的。后作罷,以我的才力當然是寫不成的。結(jié)果只寫了一篇讀后感。為什么想起“臣罪當誅兮……”這句話呢?大約是為當時各種受迫害的人被“落實政策”后一片“感恩”之聲所觸發(fā)。由此可見反頌圣、惡迎俗是我的本性,開始并沒有那么自覺,自己也沒有想到三十年后想明白了許多問題,卻與開初的朦朧狀態(tài)遙相呼應?!吨袊R分子對道統(tǒng)的承載與失落》一文所述中國“士”的精神軌跡,多少也有夫子自道的成分。遙望兩千年前,猶有太史公這樣的風骨,再看兩千年后的今天“頌圣”和“迎俗”的態(tài)勢,能不令人唏噓!  追求“真、善、美”而厭惡“假、惡、丑”,應該是普遍的人性。不過在閱歷太多、入世太深之后,可能審美神經(jīng)就會麻木。然而我在知命之年開始逐漸蘇醒之后,這條神經(jīng)卻日益敏銳。似乎對虛偽、惡俗、權(quán)勢的暴虐、草民的無告,以及種種非正義的流毒惡習的容忍度比較小。許多當代國人見怪不怪,不以為意,一嘆了之,甚至一笑了之之事,我常覺得難以忍受,有時真想拍案而起,盡管許多事與我個人風馬牛不相及,若不是現(xiàn)代資訊發(fā)達,我完全可能渾然不知。收于《感時憂世》卷中的許多文字都是如鯁在喉,不得不吐之言。事實上,時格勢禁,并不能盡吐。而這種憂憤之思越到近年越強烈,從文章的年序中顯示出來。近年來,有不少差不多同齡的舊雨新交都表示與我有共鳴。盡管經(jīng)歷不盡相同,而還原底色卻有相似之處。也許因為我們青少年時受過同樣的道德文章的熏陶(與后來各自的專業(yè)和道路無關(guān)),有比較強烈的正義感,當時所見到的社會黑暗面已讓我們覺得不可容忍,向往美好、公平、正義的新社會,而且也曾經(jīng)多次為之升起希望,所以對于方今現(xiàn)實與當初理想的鮮明對比感受特別敏銳。至于當年的“士林”風尚比之今日,只能說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了!  我的專業(yè)屬國際政治學科,重點是美國研究。過去我出文集一向把專業(yè)與業(yè)余分開,因為我認為學術(shù)論文與專著都是面向業(yè)內(nèi)讀者的,且體例與隨筆類文章也不大一致。此類文章曾單獨集結(jié)出版,名《資中筠集》。這一次自選集把某些專業(yè)學術(shù)文章也包括在內(nèi),大部分集中在《坐觀天下》卷,也有少數(shù)收入其他卷。這樣做的考慮是:這一套集子以自己的思想為脈絡,國內(nèi)、國外,大事、小事,難以截然分開,某些自己特有的心得和觀點在不同類型的文章內(nèi)都有表述。從多年來得到的反饋來看,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專業(yè)著述影響所及,“圈外”竟比“圈內(nèi)”更明顯。方今我國讀者對外部世界的興趣日增,國際問題研究不是專業(yè)者的專利。我的文風大多“實話實說”,學術(shù)論文也不似高頭講章,少“學術(shù)腔”,對普通讀者可能也還有可讀性。不怕落敝帚自珍之譏,在重新通讀自己二十、三十年前的一些文章時,發(fā)現(xiàn)雖然時過境遷,卻基本上沒有過時。因為我的取向是從大歷史角度研究世界,不拘泥于一時一事,并且更多著眼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論是對美國,或是對其他國家(例如所謂“大國崛起”)都是如此。有些預測性的看法證諸后來的發(fā)展,既有錯判的,又有證明預見的,都保留原貌,立此存照。有的觀點為我首先提出,現(xiàn)在已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盡管仍有爭議,例如美國對外行霸權(quán),對內(nèi)行民主,并行不悖;例如衡量美國興衰的趨勢不以GDP占世界份額為依據(jù),而是創(chuàng)新能力、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全球優(yōu)秀人才的實際流向;有些史料鮮為人知,如聯(lián)合國成立的起源和最初的主要爭議、臺灣問題之由來,等等?! ≌f到“底色”,我們這代人還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當然與經(jīng)歷中的家國多難有關(guān),也與自幼接受的教育有關(guān)。民族振興是我們刻骨銘心的向往。我從未“居廟堂之高”,卻也不算“處江湖之遠”,不論在哪個時代,自己處境如何,對民族前途總是本能地有一份責任感和擔當。在這個問題上自己的思想也有所發(fā)展,近年來無論回顧歷史還是展望未來,視角重點日益移向“人”,而不是抽象的“國”。由于中國近代與列強交往中常受欺壓,國人習慣地把個人的命運依附于“國家”的興衰。這在原則上似乎沒有問題。但是由于從來沒有真正實現(xiàn)“民治、民有、民享”,代表國家的政府不一定代表具體的百姓(我現(xiàn)在盡量避免用“人民”一詞,因為這個詞也與“國家”一樣,被濫用了),于是統(tǒng)治者太容易以“國家”的名義侵犯百姓的權(quán)益。國人至今看歷史,還喜歡歌頌頻于征伐、開疆拓土的君主,今日之青年還為古代專制帝王的虛榮而歡呼。而我卻經(jīng)常想起“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以及《吊古戰(zhàn)場文》、《兵車行》,等等。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不缺悲天憫人的情懷,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深有所感的?! ×硗?,我由于多年來工作和專業(yè)的關(guān)系,對外部世界多一些了解,對世界文明史有探索的興趣,形成了自己“人本”的歷史觀,也畫出自己看待中外歷史的坐標。我心目中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籠統(tǒng)抽象、集體的“人民”,或“×國人”。因此,近年來日益強烈地感覺到,我國人在“愛國”的口號下所滋長的虛驕之氣和狹隘的國族主義(我現(xiàn)在覺得稱“國族主義”比“民族主義”更恰當)恰好是民族振興之大礙,而某些媒體片面宣傳的誤導和煽動害人匪淺。從1996年《愛國的坐標》發(fā)表開始,有多篇文章論及這個題目,包括《君王殺人知多少?》、《兵馬俑前的沉思》、《人格與國格孰先?》,等等?! ”疚恼斀Y(jié)束時,發(fā)生了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的嚴重災難,舉世關(guān)切。日本的災難更足以證明需要加強“地球村”的意識。天災是如此不可測,而“人”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究竟是造福人類還是惹禍,值得深刻反思。這絕不是一國一地的問題。今后超國界、超民族,需要共同應付的天災人禍定會層出不窮。而各國政治家何時能超出狹隘、自私的“國家利益”的慣性思維和強權(quán)政治、損人利己(其實也損己)的行為模式?其中,大國、強國顯然比小國、弱國有更大的影響、更重的責任。他們,或者我們大家,負得起這個責任嗎?我自稱“常懷千歲憂”,人類還有一千歲嗎?  2011年4月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所收文章寫于1980—2010年間。和《資中筠自選集》其他作品相比,本書所收文章時間跨度很大。內(nèi)容涉及作者所寫的序跋或者讀書隨筆、域外風情、關(guān)于音樂的隨感和記憶等較為私人化的問題。作者所談所思所想,反映了作者在美學、文學、藝術(shù)、個人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的獨特視角和觀念,呈現(xiàn)了作為學者之外的性情的一面。

作者簡介

  資中筠,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參與創(chuàng)辦《美國研究》雜志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志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chuàng)辦中美關(guān)系史研究會并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xù)著述,并應邀參加各種學術(shù)活動。除有關(guān)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的專業(yè)著述外,撰有大量隨筆、雜文,并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主要著作:《戰(zhàn)后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20世紀的美國》)、《財富的歸宿》、《資中筠集》等。
  隨筆集:《斗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學海岸邊》(與陳樂民合集)等。
  譯著:《公務員》《浪蕩王孫》《農(nóng)民》《啊,拓荒者》《哲學的慰藉》等。

書籍目錄

《旅美小事》序
關(guān)于巴金《家》的隨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讀《丁莊夢》
深入淺出為文章之上乘——《哲學的慰藉》譯序
信、望、美的追求——《啊,拓荒者!》重版序
黃遵憲的《新別離》詩
熱潮退后話《廊橋》
諾貝爾文學獎有世界意義嗎?
經(jīng)久不衰的完美境界——《啊,拓荒者》中美的啟示
巴爾扎克筆下的官僚體制
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
巴黎市府大樓前的游行圈
訪舊得舊的驚喜——重游維也納之一
體驗“音樂之都”——重游維也納之二
在國外“吃請”記
信譽能否靠良心保證?
總統(tǒng)早禱——旅美通信
從玩具鋼琴啟蒙
個人演奏會
清華園的弦歌雅樂
鋼琴與政治
復蘇
過癮記
什么也彈不好有感——不算樂評
“臺后流淚,臺前顯貴”
留得天籟在人間——彈不好莫扎特有感
在美國彈琴的遭遇

章節(jié)摘錄

  現(xiàn)在北京四臺正在播放新版《家》的電視劇,引起我一些雜感。 我最早讀到《家》,并知道巴金這個名字是在1939—1940年,在上海 讀高小時期,也就是今之小學五六年級。那時因避天津水災,隨家人到上 海,住在舅舅家。我自己的家是新式小家庭,只有父母和兩個妹妹,而舅 舅家是大家庭的核心,舅媽生了兩男四女,最大的表姐是高中生,最小的 表妹還不到學齡,外加常住的(無依靠的)和暫住的(如避難的我們)親戚, 還有幾個保姆,一棟上海典型的石庫門樓滿滿當當。再遇逢年過節(jié),或有 人過整壽之類,更是住在上海的遠近親戚聚會之地,好不熱鬧!我們小孩 子自動與年齡相仿的做伴,間或進行“跨年齡”的游戲,或表演節(jié)目,其 樂融融。所以我在那里樂不思蜀。天津水退之后,父母自然要回家,我大 不情愿,于是在表姐妹們一致挽留下,我在家人先回去之后,又賴了一年 多,讀完高小才回天津。 舅舅家閣樓上有個壁櫥,里面堆著許許多多的藏書,大概好久沒有整 理,從古到今,從雅到俗,什么都有。躲在閣樓上亂翻書也是我一大樂趣 。不過《家》不是從那里翻出來的,而是從長我兩歲已經(jīng)上初中的表姐手 中拿到的。記得當時如獲至寶,看得如癡如醉,也是一段時間里我和表姐 們談論的話題。在那以前我已經(jīng)看過《紅樓夢》,囫圇吞棗,似懂非懂。 直覺地感到《家》與《紅樓夢》有相似之處,但是離我們更近,更好懂。 我家在天津沒有什么親戚,生活方式從簡、從新,許多繁文縟節(jié),包括過 年祭祖之類都已取消。而舅舅家還保留著某些禮儀,特別圍繞著舊歷年的 一套做法,祭祖、守夜、初一早晨晚輩給長輩拜年如儀(不過已改磕頭為鞠 躬),等等,然后就是“玩兒”了,大人搓麻將,小孩子自己扎堆想出各種 玩法來。所以我對那些禮儀一點不討厭,反而覺得好玩,因為都是我自己 家里沒有的。 再回到巴金的《家》,我說舅舅家的大家庭生活有些相像,也就是“ 形似”,保留了一些外部的習俗,但是從本質(zhì)上,早已“新化”,絕對沒 有那些封建禮教的束縛。舅舅是日本留學生,學的紡織工業(yè),一心致力于 實業(yè)救國,思想開明,對待子女一視同仁,當然不會有反對女孩子上學或 包辦婚姻之事。不但是子女,就是他的妹妹們(即我母親和姨媽)也是在他 的支持下,得風氣之先上了新學堂。所以我們那時讀《家》,對那里面暴 虐的家長制和殘酷的舊禮教深惡痛絕,對諸如梅表姐、瑞玨、鳴鳳、淑貞 等一個個被摧殘致死的女性無比同情,無比憤慨?!偸窍胨齻冊趺淳筒?反抗呢,為什么不跑呢?(“娜拉出走以后怎么辦?”是我上中學以后才讀 到的,那時還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我們共同的 心情。那時我也就十來歲,有幸出生在“新式”家庭,可以說反封建禮教 ,特別是男女平等的思想是與生俱來的,而在讀了《家》以后,又上升到 更加自覺的境界。我和表姐妹們的出生是在北伐和“五四”之后,而且是 在沿海城市,已經(jīng)和《家》所描寫的時代大不相同了。但是那個社會離我 們并不遠,當時耳聞目睹有些守舊的親友家庭,仍有類似的故事,特別是 包辦婚姻造成的悲劇時有所聞。像《家》里的高克定那樣的紈绔子弟敗家 子,在遠親中也有。還聽母親說過一個使我至今難忘的悲慘故事:一家遠 房親戚家的媳婦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但是遇人不淑,丈夫花天酒地還瞞著 她抽鴉片,把她的首飾都偷去賣掉了。一次婆婆做大壽,指定要她把某一 副婆婆送給她的特別珍貴的首飾戴出來,她翻箱倒柜找不到,卻發(fā)現(xiàn)了丈 夫藏的鴉片,明白了一切,感到此生無靠,完全絕望,又無顏見婆婆,立 刻就吞鴉片自殺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完全是根據(jù)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寫作的,乃發(fā)憤之 作。那個《家》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與他同時代的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從中 找到自已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影子。正由于這種高度、深刻的典型意義 ,才成為經(jīng)典之作。這部著作對知識青年的影響不止一代,遠超過今天任 何外國的或中國的、俗的或雅的暢銷書,而且其影響不是時尚性質(zhì)的,而 是真正震撼心靈、激勵行動的。例如,書中那位衰年還要娶小妾,逼死花 季少女鳴鳳的偽道學馮樂山,是當?shù)貦?quán)勢人物,其身份之一是“孔教會會 長”。這不是巴金故意編的。實際上當時地方上形形色色以孔子命名的類 似社團,就是此類頑固分子據(jù)以維護舊禮教、抵制新思想的堡壘。高府上 那些鮮活的、年輕的生命所受的壓制、迫害,都是以孔門禮教以及“祖宗 之法”進行的。軍閥、官僚鎮(zhèn)壓學生對新思想的傳播和愛國行動,也是以 犯上作亂、反對禮教為說辭的。所以,像覺慧這樣的新青年一聲怒吼,喊 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順理成章的。在當時“孔家店”是一切壓抑人 性、阻礙改革、抵制新思潮的象征。不理解、不體會那個時代打著“孔孟 之道”的舊禮教之頑固、堅韌和殘酷,就不能理解這一口號之所由來。這 與今天我們好整以暇地從容討論“儒學”與“西學”,完全是兩種背景、 兩種語境。我們之有今天的從容,還要感謝那時的“激進”青年。所以我 一再堅決反對把民國初年的“打倒孔家店”與“文革”的“批林批孔”相 提并論。最近又見《中華讀書報》載于丹為一本書寫的序言中有此提法, 而且不知是無知還是有意,把“打倒”改成了“砸爛”,以便與“文革” 語言一致起來。這樣輕巧地大筆一掃,固然可以在某些讀者中起煽情作用 ,但是這是對歷史的歪曲,也是對那一代仁人志士的不尊重。實際上,不 僅是巴金,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藝作品,包括戲劇、電影,例如曹禺 的《雷雨》、《北京人》,甚至張恨水的言情小說,都是矛頭針對舊勢力 、舊禮教,為人權(quán)和自由吶喊的,更不用說魯迅了。 今天再次把《家》搬上熒屏是大好事。盡管演員還不盡如人意,總的 說來失之淺露和張揚,特別是主要人物覺新差得較遠。這也難怪,要今天 的年輕演員去體會那種令人窒息的專制暴虐而表面上又知書達理的家教下 形成的內(nèi)斂、壓抑、矛盾、復雜的性格,以及作為孝子賢孫必須維持的舉 止,也太難為他們了。不過總的說來,到目前為止,此劇還是忠于原著的 精神的,有助于當代人了解舊札教如何“吃人”,在那些歌頌暴君、頌揚 專制、美化“三宮六院”的各種“戲說”歷史劇中是一股清新的風。P7-11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和資中筠是三十多年的至交,有通家之好。她學貫古今中外,胸懷天下黎民,勤奮好學,與時俱進,筆耕不輟,思想常新,很值得我們學習。她對屬于正業(yè)的國際問題研究,造詣很深,特別在美國某些專題的研究和中美關(guān)系上,有不少突破。近些年來,她進一步拓寬了視野,擴大了境界,更加憂國憂民,憤世嫉俗,寫了大量針砭時弊、捍衛(wèi)正義的文章,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和諸多名人激賞,在社會上和輿論界引起很大反響。借自選集出版首發(fā)之際,衷心祝愿資中筠健康長壽,繼續(xù)言說。這將是讀者之福,中國學術(shù)思想之福?!薄  畏健   ≠Y中筠先生是總讓我產(chǎn)生自卑的長輩之一。在她面前,我從來都有一種惶恐如影隨形;有一種做錯了什么和什么做得不夠徹底的感覺始終籠罩著我。她的學識,她的人格,常常像鏡子照出我的一些丑態(tài)來。讀她的文章,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有多么的華而不實;和她談論文化、文學、歷史和現(xiàn)實與時弊,她又常常讓我啞然失語,覺得自己不僅是沒有讀過幾本書的人,而且是一個連精神上都有腰間盤突出癥的嚴重患者,是一代“腰痛作家”中的一個。每一次和她的文字與她本人交流之后,我都對自己說:回家多讀幾本書吧,把你的腰挺得再直一些吧!  ——閻連科    一句“學而優(yōu)則仕”,一個科舉制度,把讀書人趕上“做官”的單行道,一趕就是兩千多年。讀書人希望“致君堯舜”,君主們則得意于“入吾彀中”。結(jié)果,一旦為臣,從此失去了話語權(quán),想說什么,都得看上頭的顏色。強項者多半掉了腦袋?!俺肌?,其造字的本原意思,就是繩索牽著的奴才。社會進入“現(xiàn)代”,必須有一批獨立的自由思想者,其責任不在迎合上意,而在批判現(xiàn)實,構(gòu)想未來。資中筠先生是其中一員。當為政者開始懂得獨立思想者的重要并學會從他們的思想創(chuàng)造中汲取理念時,中國才有可能走出“中世紀”?!  愃囊妗    懊炕匚易x資中筠先生的文章,聽她的發(fā)言,總是十分驚訝她如何從一堆亂麻中,一堆似是而非的說法中,迅速找出事情的本質(zhì),切中要害。她舉重若輕的文字,引導著我們對幾乎所有重要問題的基本方向。”  ——崔衛(wèi)平    “資中筠先生是我的清華學長,也是我參與編輯《炎黃春秋》雜志的編委和主要作者。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獨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間。她的風骨一直為我景仰。資先生學貫中西,思想深刻,文筆清新典雅。聽先生的演講,讀先生的文章,或醍醐灌頂,或如沐春風。她對世界和國事的洞察,常給我以啟迪。先生的著作集結(jié)出版,是對我國文化事業(yè)的一大貢獻?!薄  獥罾^繩    祝賀資中筠自選集的出版!資中筠先生是我們當代中國幾代學人中的異數(shù),她的學養(yǎng)深厚而健全。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開放心態(tài),中西文化并重的熏陶,無形中成全了她這樣一個文化意義上真正的“富家子”:雖曾失落仍能高貴,雖然峻急仍能優(yōu)裕,尤其是能立足道統(tǒng)而能教訓教化。她晚近的寫作,是一種回歸自我和文明常識的人生示范,是對當代漢語中暴發(fā)心態(tài)、投機心態(tài)、造論心態(tài)的校正。她對“獨立”的珍愛,她的文字和人格尊嚴,傳承了我們中國文化的立法者們稱道的文明精神:自作元命。  ——余世存

編輯推薦

  《資中筠自選集:閑情記美》是資先生第一次具有總結(jié)性的全面性的作品的結(jié)集出版;本書是資先生在學術(shù)研究之外,第一次展現(xiàn)自己生活中的喜好和對美的感知;這些文章雖然是談自己的喜好和對美的感知,但是通過個人的經(jīng)歷反映了那個特殊的年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閑情記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8條)

 
 

  •   在網(wǎng)絡上經(jīng)??吹劫Y先生的文章,讀后受益匪淺。《資中筠自選集》正在讀,很值得一讀。
  •   本人孤陋寡聞,去年才聽說資中筠??吹剿倪@套自選集,毫不猶豫買了下來。讀資先生的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她的文字內(nèi)斂不做作,她的說理質(zhì)感不喧囂。如果中國的學生都能像資中筠先生這樣理性溫情,想必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   資老師的一些記錄性的文章:如在天津耀華中學、清華大學學習的情況,卻不僅是追憶,而是將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對比,作者不獨善其身,而是對現(xiàn)實弊端的進行鞭撻,對國人啟蒙;作為學識淵博、獨立思考的學者與國際關(guān)系專家,她可以不費力的加入美國籍,美國對這樣的人才豈肯放過;但她對名利淡漠,不趨炎附勢,像一只老鴉一樣在枝上呀呀地啼,才不會討人家歡喜;她是真正的有風骨的知識人,讓很多國人汗顏。
  •   我的評論見資中筠自選集《士人風骨》。
  •   幫同事買的,他比較喜歡資中筠的作品,聽說還不錯。
  •   資中筠是讓許多人敬重的有擔當?shù)闹R分子,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大寫的人。
  •   還沒來得及細看,但看過作者的士人風骨與感時憂世,很不錯。欲知山下事,須問過來人。通過曾為社科院美國研究專員的作者視野,我們更多的可以看到非官方的,較客觀的西方及美國社會與人文。
  •   資先生的書是一定要買的,湊齊這一套自選集是那樣難,竟然在3大網(wǎng)店湊齊的。資先生的隨筆小文可以使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真學者。
  •   讀資先生中筠女士的書才覺得自己應該是個人,有自我意識、有社會責任的人。
  •   看資先生前幾本書收獲很大 這次買齊了
  •   書買來了,一直都沒讀完,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因為對資先生懷著敬重的心情,總覺得應該做了鄭重的準備才來讀。
  •   資先生的書,很雅致,值得看看
  •   資老的書非常好,文字平實中透露出哲理,想把這一套收集齊全了,希望別外幾本也快點打五折.
  •   資老被轉(zhuǎn)載最多是記饑E的文
  •   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   挺喜歡資教授的書的。
  •   資老師的書是很不錯的,很值得一讀!
  •   資老太太的書,好! 不容置疑
  •   正在研究中……!
  •   這位女先生,叫她女先生,是因為作為女性,她的那個時代,非常國際化
  •   對先生的調(diào)子真是一讀鐘情,聽厭了震聾發(fā)聵的真理衛(wèi)道士的怒吼,聽老先生娓娓道來,既有歡喜,也有痛心,絕無憤怒,即使有,也得靜下心來慢慢品
  •   美者 悅心悅神也 記錄于閑暇 寄以真情 不溫不火 是為大美
  •   學者的筆,沒有濃墨重彩,清新襲人,我喜歡這樣的筆法!
  •   有良知、敢說真話的作者。致敬
  •   是學校的推薦書目。讀起來也很喜歡很輕松,深入淺出,有很多觀點論點作文中可以用到。很不錯!
  •   還沒看,不過包裝挺好的,老師推薦的
  •   道長推薦的書,很贊!文筆很棒!
  •   一直想看,促銷活動買入手
  •   這一系列中最輕松的一本
  •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有良知的國人一讀!
  •   很不錯的一本書,看了后收獲頗豐,超值?。?!
  •   紙質(zhì)真的相當一般啊??!但是書的內(nèi)容很不錯~~
  •   內(nèi)容沒得說,值得一讀。
  •   字跡清晰可見,便于閱讀!
  •   還沒來及看,收藏用,有價值。
  •   尚未閱讀,待后評論
  •   看了一點,總體感覺不錯。
  •   是本好書,文筆優(yōu)美,耐讀。
  •   幫老爸買的,他看后對這套書評價很高。
  •   一本值得讀的好書,書的質(zhì)量也很好
  •   好書,好裝幀!
  •   品悟經(jīng)典,與大師對話,澄澈心靈。
  •   有歷史觀、世界觀,值得讀。
  •   送朋友的好書
  •   流暢優(yōu)美的文字
  •   發(fā)貨很快,感謝當當網(wǎng),讓我買到喜歡的書!
  •   見地深刻
  •   誠懇篤實的民國風,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   美,和真和善是人類永遠的追求,也是人類文化的極致
  •   這本書的內(nèi)容涉及作者所寫的序跋或者讀書隨筆、域外風情、關(guān)于音樂的隨感和記憶等較為私人化的問題,文筆很美。
  •   雖題為閑情記美,其實并沒有多少閑適氣,倒是充盈著知識分子深厚的文化關(guān)懷。
  •   買過資先生的一本,看看不錯,這次又買了這本.
  •   太過學術(shù)味了!
  •   作者對當下的思考,可謂勇氣,敏銳,精準,深度四維兼?zhèn)?
  •   經(jīng)典圖書,就是印刷的紙張?zhí)盍恕?/li>
  •   爸爸很滿意~~~我也覺得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   書挺漂亮
  •   啟迪思考
  •   好書,需要靜下心慢慢看。
  •   還沒舍得看,不過書的裝幀不錯,
  •   文字清雅別致,讀來令人舒暢
  •   資中筠先生
  •   資中筠大作!
  •   《資中筠自選集:閑情記美》
  •   寫的很有角度
  •      說實話,買回來看到五本自選集的題目時,只對前面三本感興趣,后兩本《不盡之思》和《閑情記美》覺得更像是一位老者懷念自己過去的生活,和我沒太大關(guān)系,相比前三本給我的啟發(fā)和思考應該會少一些。
      
       對《不盡之思》的評論之前已經(jīng)給那本書寫過了,這里專寫《閑情記美》。
       讀下來后給我的感覺確實和之前想的一樣,不像前三本那樣對時事,家國天下事有精彩的評論,這本書更多的是先生對一些作品的評論和對個人生活趣事的回憶,尤以鋼琴為重點。
      
       不過讀完之后想來也是,一位將近八十歲的老者,作為獨立學者和有涵養(yǎng)的知識分子依然對家國天下事和對民眾的啟蒙有很強的責任感,這片熱誠的赤子之心是很難得的,于是有了前三本《感時憂世》,《坐觀天下》,《士人風骨》,感時憂世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是 如鯁在喉,不得不說??上抻趯蚝蛯彶閱栴},很多東西和評論依然只能點到為止,依然遺憾。在當今中國,所謂輿論自由和出版自由依然是奢侈。
      
       但既然是80多歲的老者,已到人生晚年,必然會有除上以外更多的感慨和對故人的懷念。于是有了第四本《不盡之思》,而這本書里打頭的便是對丈夫陳樂民先生的懷念。在這篇文章里,資先生盡量采用平時的手法記敘過去的事情,較少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盡量克制自己的痛苦,可背后對丈夫的懷念可想而知。結(jié)尾的詩算是把感情精煉于其中吧。
      
       而這本書《閑情記美》,如標題所言,我理解為是對前面四本的補充,透過這本書看到一個更加真實親切和普通人的資先生, 這是一個更加全方位立體的展示,讓讀者會看到一個更加生動的鮮活的老者的形象。
      
       想來這篇評論也算是對資先生五部自選集的大概評論吧。祝先生健康幸福,借用樂民先生送給友人的書法:“仁者壽”。
  •     廣西師大出了資中筠自選集的事情早就知道,可是一來我不知道資中筠是誰,二來我對全集這種大部頭很謹慎,所以一直沒有動買的心思。在蘇州逛書店的時候,偶然看到這本小書,是全集中的一本。隨便翻到一篇談到中國沒有必要太在意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在莫言得獎很之前很之前的時候?qū)懙?,不過就算莫言得獎了,我仍然覺得作者的看法很對),覺得作者是真正對中國文化有信心的人,而且行文流暢,大氣疏朗。翻看其他文章也挺有趣,于是回來后就買了這本書和《士人風骨》。
      
      以前老師說的文如其人果然不錯,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書,不造作,不虛偽,真性情。
  •      前言里用馮友蘭的話講到了那代知識分子的底色,而這一本就算是個人生活的底色了。只是,就算如此,也還是譯書和彈琴這樣風雅而專業(yè)的事物,也難怪要叫聲資先生了。
      
       前面幾篇書評,多次提到《啊,拓荒者》,令人很想看,更為主要的是,其中專業(yè)研究者的眼光對于書中對美國精神的闡述,聯(lián)系目前媒體上自欺欺人的自我吹捧和對美國的貶低,難得的中肯和冷靜。另外幾篇涉及的國外見聞,如吃請,禱告,以及彈琴的小風波,也從不同側(cè)面各有展現(xiàn)。
      
       話《廊橋》一文,更見深度和功底,相比浮于表面的道德論說或者沉迷于情愛的纏綿,高下立判。
      
       之后兩篇維也納的,名人故居和見聞,和之前看的陳丹青的《外國音樂在外國》互相映照,音樂之都的的雅韻風流,令人神往。
      
      
       之后是有關(guān)鋼琴的曲曲折折經(jīng)歷,里面有一段受了沖擊之后自我批判燒相冊的例子,聯(lián)想起自己以前也有差不多的極端想法,覺得自己可惡也可笑。更可見個人在復雜的形式局面之下的渺小和不同的經(jīng)歷環(huán)境下互相理解的艱難。此外提及的音樂國度里各路大神響當當?shù)拿^和各自不朽作品的風采,難以企及,乃至心生慚愧和向往,想想自己將近而立也是晚了。
      
       此外,文章中不少老派的用詞,不禁令人想,現(xiàn)今的時代里,還留有多少那個年代里的底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