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3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史景遷 頁數(shù):460 字數(shù):312000 譯者:李孝愷
Tag標簽:無
前言
題記我對王氏的反應是模糊卻深遠。她對我而言,就像人們在退潮的海水中看到的,在群石中微微閃亮,而以近乎后悔的心情從浪潮中拾起的一顆石頭,知道很快地隨著石頭在太陽下曬干,遍布在其上的色彩會褪卸消逝。但在這個案里,色彩和紋理沒有消退:當它平躺在我手里時,色彩和紋理反而顯得更鮮明。不時地,我知道是石頭本身在傳熱給握持它的血肉之軀。——史景遷
內(nèi)容概要
太平天國歷時十年,數(shù)千萬生靈涂炭,中國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財力幾乎盡耗于此,作者在試圖追尋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熱情時,也在思索:有些人堅信自己身負使命,要讓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為之贊嘆”,極少計算后果,而這是否就是歷史的大苦痛?對于太平天國和洪秀全,人們并不陌生,學術(shù)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闡述。史景遷并無意于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而是想通過提供一個排比有序的歷史脈絡來了解洪秀全的內(nèi)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為邏輯。
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漢學家,現(xiàn)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國歷史見長(從他取名蘊含景仰司馬遷之意可見他對此專業(yè)的熱愛)。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歷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的觀察與研究結(jié)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成為學術(shù)暢銷書的寫作高手。
書籍目錄
總序/鄭培凱 鄢秀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城墻
第二章 傳經(jīng)
第三章 家境
第四章 天戰(zhàn)
第五章 啟惑
第六章 出游
第七章 紫荊
第八章 奇夢
第九章 團聚
第十章 突圍
第十一章 永安
第十二章 追丘
第十三章 天京
第十四章 三船
第十五章 裂痕
第十六章 殺戮
第十七章 家黨
第十八章 番師
第十九章 干王
第二十章 孝全
第二十一章 雪降
第二十二章 死別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代譯序李孝悌以我自己的了解,過去三十多年,美國學者在中國史研究的領(lǐng)域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要算是中國近代社會史了。這樣說,當然不是要否定個別學者在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或其他領(lǐng)域中的貢獻。我們說西方學者在近代社會史的研究上有突出的成績,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學者自己過去在這個領(lǐng)域中的研究,或者完全空白,或者雖有著述,卻乏善可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西方學者的社會史研究,原本就容易收開疆拓土之功,并予人耳目一新之感。再加上論證精密,分析細致,幾十年累積下來,在實證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建方面,累積了可觀的成果,也讓我們對中國歷史有了全新的領(lǐng)會。這個領(lǐng)域研究的主要課題,包括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民眾叛亂、民間宗教、基層組織及地方社會。史景遷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寫的這一本《王氏之死》,在類別上可以歸到地方社會這一項,但在風格和取徑上卻和其他的研究大不相同。后面這一類學者,像孔飛力(Philip Kuhn)、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或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重在資料的分析和理論的建立,走的是標準的學院派厚重的經(jīng)典著述傳統(tǒng)。本書作者則一向偏重于文學性的敘事,試圖通過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時空和人物的生命。這一點,在《王氏之死》上,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以資料而論,《郯城縣志》和其他幾個地方的方志,是本書的重要依據(jù)。這一類資料,在中國史研究中再普通不過,我們大多數(shù)以中文為母語的史學家信手翻過,不費吹灰之力,卻從不曾在這些看似因循呆板的資料中,看到任何可以大作文章的質(zhì)材。黃六鴻的《?;萑珪?,對細節(jié)的記敘有超乎一般官箴的異常興趣,但如果用在我們只看到事實卻看不到故事的學者手中,恐怕也就平白糟蹋掉了。本書使用的第三種資料《聊齋志異》,屬于虛構(gòu)的小說,作者大量使用來建構(gòu)清初山東地方民眾的心靈圖像,在二三十年前的美國漢學界,曾引起一些爭議。但從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場看來,這種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并冶一爐的手法,反而顯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意和先見之明。我們有大量關(guān)于中國近代區(qū)域和地方社會的研究,在看完了一串串真實的數(shù)字、圖表統(tǒng)計和長篇累牘的征引文字后,卻依然對被研究的社會、人民一無所知。史景遷教授使用的資料,看似簡單、平常,但通過他奇幻的敘事和文字,郯城這個三百多年前中國北方的一所窮苦的聚落,卻以那樣鮮明強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揮拭不去。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清楚地記得,1668年的那場地震,如何極具象征性地將我們帶進郯城的歷史。通過一幅幅鮮明的圖像和具體的描述,我們才真正進入我們曾經(jīng)靠著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鄉(xiāng)村世界,真正走進這些人的生活和他們的苦難與夢幻之中。我還記得,婦人王氏如何經(jīng)由幾條可能的路線,和不知名的男子逃離郯城,最后又屈辱地回到歸昌老家的三官廟里,再被她一度遺棄的丈夫帶回那間四望蕭然的林前小屋。我永遠無法忘掉最后那一幕,王氏穿著軟底紅布睡鞋,躺在被白雪覆蓋的林間空地上。王氏短暫的一生和發(fā)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切不幸與喧擾,雖然就此落幕,卻在后世讀者的心中,留下永難磨滅的記錄。在將原文還原的過程中,我們根據(jù)資料,在幾個地方做了些微的更動。史景遷、金安平教授夫婦和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的鄒秀寶小姐,協(xié)助我們查證部分譯文,并取得1673年版的《郯城縣志》影印本,謹此致謝。另外,就本書的翻譯體例,特予以說明如下:作者引用原籍文句處,短則以原文呈現(xiàn),長則以白話譯出,以利讀者閱讀,原文則另置于書末附錄。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本書作者則一向偏重在文學性的敘事,試圖通過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時空和人物的生命。這一點,在《王氏之死》上,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史景遷教授使用的資料,看似筒單、平常,但通過他奇幻的敘事和文字,郯城這個三百多年前,中國北方的一所窮苦的聚落,卻以那樣鮮明強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揮拭不去。一直到現(xiàn)在…… ——李孝悌史景遷文體自成一格,剪裁史料別具慧心,從不大張旗鼓,宣揚新的理論架構(gòu),卻在不經(jīng)意處,以生動的故事敘述,展現(xiàn)了歷史人物與事件所能帶給我們的歷史文化思考。史景遷運用文學材料的歷史書寫,當然不是呈現(xiàn)實際發(fā)生的史實,不是婦人王氏的“信史”,卻可以引發(fā)讀者想象清朝初年的山東,在歷史意識上觸及當時歷史環(huán)境的“可能情況”。 ——鄭培凱
編輯推薦
《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歐美研究中國史奇才史景遷的精裝中文簡體版作品之一;以深厚的史學功底,付諸精彩的文學筆法,通俗易懂;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讓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為成學術(shù)暢銷書的寫作高手。歷史文學、人物傳記相結(jié)合的最佳典范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