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與創(chuàng)新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劉澤彭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劉澤彭 編  頁數(shù):568  

內容概要

  《互動與創(chuàng)新:多維視野下的華僑華人研究》收錄了《北婆羅洲華人對“大馬計劃”的回應》、《馬來西亞政局變化及其對華僑華人發(fā)展影響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經(jīng)濟:政策、發(fā)展與影響》等文章。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書籍目錄

前言 一歷史研究 17—19世紀的越南廣東籍華僑華人——以碑刻史料為中心的分析 新加坡領事官左秉?。菏论E與歷史評價 兩派斗爭與檳城華僑公會 20世紀初年美國保皇會與華僑教育 孫文與福岡 20世紀初期印尼排華運動: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視野 流動與變遷:20世紀上半葉新馬華人婦女與閩粵婦女之比較 近代華南地區(qū)商會組織的海外聯(lián)系研究——以廈門總商會為例 二政治與經(jīng)濟 移民與中美關系:從排華法的廢除看戰(zhàn)時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 北婆羅洲華人對“大馬計劃”的回應 馬來西亞政局變化及其對華僑華人發(fā)展影響研究 馬來西亞華人經(jīng)濟:政策、發(fā)展與影響 馬來西亞華資銀行的族群經(jīng)濟與制度環(huán)境:理論與個案初探 馬來西亞華人經(jīng)濟權益的憲法保障 新加坡新移民華商的文化與經(jīng)營特征 三社會與文化 中西文化與社會的互動:一位海外華人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的親歷 “香茶水”的信仰網(wǎng)絡——新加坡潮人善堂宗教儀式的觀察 印尼三寶壟的華人:宗教信仰與族群互動 東南亞的現(xiàn)代中國畫發(fā)展研究 四華文教育 簡論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承 海外華文教育辛酸史:馬來西亞華教運動個案研究,1995—2008 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 當前馬來西亞華教問題與知識人的參與 馬來西亞新世代華人對華文教育態(tài)度之研究 五移民與留學生 橫跨半世紀的旅西華人 移民鏈:中國式海外移民之探討——以福建籍移民為例 從“祖籍認同”到“祖籍記憶”——馬來西亞華人祖籍地(國)認同的演變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出人境政策及出入境活動分析 從留學生到新海外華僑華人:日本的事例 六僑鄉(xiāng)研究 論五邑銀信的文獻價值及其征集、保護和利用問題 僑匯與近代四邑僑鄉(xiāng)市鎮(zhèn)化趨向 從閩南僑批看僑鄉(xiāng)經(jīng)濟與僑緣關系 20世紀上半葉菲律賓華人與僑批業(yè)的發(fā)展 20世紀后期日本歸國華僑在中國大陸的工作與生活——以《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為考察對象 七文獻信息研究 20世紀日本的華僑華人研究評述 馬新南洋研究的淵源、范疇及其意義和定位 華僑家書的特征和文化價值 僑鄉(xiāng)族譜在華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中的史料價值分析——以新加坡“福建人”和《泉州譜牒華僑史料與研究》一書為例 試述華僑華人圖書資料特色館藏建設——兼談華僑博物院華僑華人文獻專題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從香港出發(fā):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華僑華人文獻之收集、整理與簡介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華僑華人研究網(wǎng)絡資源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 海外華人博物館的文化動因和文化力量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光緒十二年(1886),經(jīng)清駐三藩市總領事歐陽明倡議,駐美公使張蔭恒同意,正式籌備華文學校。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在三藩市沙加緬度777號半二樓,正式開辦華文學校。起初校名定為金山中西學堂。由總領事梁廷贊委派程贊清任學堂監(jiān)督。這是美洲中華中學的前身,也是美國僑校之始。同年稍后,學堂更名為大清書院。其時,學生只有16名,分為兩班。教師設正副教習兩名,由舉人或秀才充任。在隨后的十余年里,金山中西學堂有無產(chǎn)生示范效應,還有沒有更多的華僑學校出現(xiàn),今天也難以查考了。但可以相信與清政府相關的華僑教育仍然存在。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倡辦學校,并鼓勵在海外發(fā)展僑教。于是,1906年12月,由學部奏派內閣侍讀梁慶桂赴美洲籌備華僑學校。梁氏于光緒三十四年三月七日(1908年4月7日)自香港啟程,5月1日(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二日)抵達三藩市。梁氏抵美后,三藩市中華會館即選出一批僑彥組織學務公所,先將“大清書院”改名為“大清僑民公立小學堂”,由當時總領事許炳榛兼任代校長。學校經(jīng)費暫由廣東銀行揭借2350元以應開銷。1909年學校開辦后,校舍遷至中華會館第二及第三樓。初期校務發(fā)展遇到經(jīng)費及人事上的困難,又缺乏實際上的負責人,僅由各會館主席輪流擔任校長。學校組織松弛,教學未見成效。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按笄鍍S民公立小學堂”的名稱不能再用,乃改稱“中華僑民學堂”。由此可見,自梁慶桂赴美洲籌備華僑學校起,直到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美國華僑社會已經(jīng)辦起了自己的教育,為后來美國僑教的發(fā)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正是在這幾年間,保皇會在美國處于上升狀態(tài),故也積極支持華僑教育。 如果追根溯源,則康有為與?;蕰诤M馀d辦華僑教育的活動幾乎與其流亡海外同步。1899年4月,康有為剛到加拿大維多利亞,就發(fā)動華僑李夢久等集資辦義學。他強調:“方今中國多艱,變法需才,游海外者皆將來維新之俊杰也?!边€贊揚該埠華僑“大集布施,一舉而成是學”,“飆舉電馳,為大地各埠先”,并要求海外500萬僑胞向他們學習??涤袨榇伺e比清政府在美國辦華僑教育晚了十多年。不過在此之前,加拿大有沒有華僑教育,迄今尚無資料證明。如果沒有,則康有為此舉便屬在加拿大開華僑教育之先聲。若將眼光投向世界的范圍,則可看到,當時在?;蕰闹鲗?,日本神戶、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的泗水已相繼辦起了華僑學校,其他各地華埠先后響應,華僑教育因而蓬勃開展。那么,?;蕰诿绹k的華僑教育是如何與此前業(yè)已存在的當?shù)厝A僑教育發(fā)生“對接”的?迄今也難以定論。比較可靠的猜想是,保皇會辦的華僑教育與當?shù)氐娜A僑教育在一段時間內曾并行不悖地進行。其時,?;蕰M诿绹A僑社會中擴大自己的影響,同時也希望在華僑中培養(yǎng)服務于維新變法的人才。

編輯推薦

《互動與創(chuàng)新:多維視野下的華僑華人研究》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互動與創(chuàng)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