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羅秉祥 謝文郁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耶儒對談:問題在哪里?(套裝上下冊)》收錄了迄今為止儒家與基督教間所進行的最全面的學術對話。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四十余位海內外一流學者,從“生存:問題和關注”、“交流:動力和進路”、“互動:過去和未來”、“宗教、政治、社會”四個層面入手,全面、深刻地觸動了牽涉耶儒關系的幾乎所有關鍵議題,既有心靈交會,又有激烈交鋒。
作者簡介
羅秉祥,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謝文郁,山東大學哲學和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和美國克萊蒙研究大學宗教哲學博士。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生存:問題和關注儒家宗教情懷的歷史表現(xiàn)及其特征心安,還是理得?——從《論語》的一則語錄解讀儒家對道德的理解敬畏生命:朱熹與史懷哲動物觀互參儒學與以“天”“祖”崇拜為核心的中國人宗教信仰系統(tǒng)的發(fā)展明末天、儒對人世間“荼毒”問題的討論圣與神之間——儒學的超越觀念及其實現(xiàn)方式孟學仁愛之本質生命的虛無、沉淪、悲情與覺情——當代新儒家的存在體驗敬畏之心:儒家立論與儒耶差異第二部分 交流:動力和進路信仰認同與宗教模式——儒耶兩教的信仰認同比較論儒耶互補的可能及機會朱子讀書法與基督教圣言誦讀法的比較——儒家經(jīng)典詮釋的宗教學意義以“禮”救贖:從波士頓儒家看儒教耶化與耶教儒化第二軸心時代與耶儒關系之變遷儒學研究的對話姿態(tài)與當代面相論普遍之愛的可能性——儒家與基督宗教倫理觀比較從康德的至善概念到中國的自然理念信仰公共領域中的宗教對談、執(zhí)著與互重——一個基督教的觀點第三部分 互動:過去和未來從歷史看基督教的跨文化性內斂與超越——從起源角度看儒家倫理與基督教的不同價值取向儒耶對話以何為本?——兼議利瑪竇、何光滬關于儒教的若干論述從多向理解與自我超越論儒耶的宗教意識、宗教對話與宗教溝通中國哲學與神學——建構一個天地人的“關系本體論”論“儒家的基督徒”建構和解構:耶儒在張力中互動第四部分 宗教、政治、社會對于儒教之為教的社會學思考治統(tǒng)與教統(tǒng)朱子《家禮》之宗教意涵與禮儀之爭康有為、陳煥章與孔教會中國倫理法與基督教精神全球倫理與天下體系——關于人“類”未來思考范式的生成論解讀從梁潄溟的“以道德代宗教”之說看宗教對話與全球倫理作者統(tǒng)覽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摘要:在儒家文獻中,“敬”的觀念基本限制在自家內在德性生命的涵養(yǎng)上面。在先秦,“敬”字多是“教人如何用敬”,至程伊川特將“敬”字拈出,始發(fā)明“主一之謂敬”。朱子除了繼續(xù)發(fā)明程門“收斂”、“整齊”、“主一”等“敬”義外,又將“敬”字與“畏”字聯(lián)系在一起。敬畏的觀念在宋明儒學中基本含義就是“敬而無失”、“敬守此心”,旨在維持自家身心高度專一的狀態(tài)。不過,我認為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學的“敬畏”觀念按照其內在的理路加以擴展,是可以與史懷哲的“敬畏生命”的觀念相契合的。兩者契合的根基在于儒家的“萬物皆有春意”觀與史懷哲所稱的“倫理性的對世界和人生的肯定態(tài)度”。理學家由“聽驢鳴”、“觀魚”、“觀雞雛”而證得“天地生物氣象”與史懷哲“觀河馬”而證得宇宙大生命的觀念,即是例證。“敬畏生命”的觀念乃是扎根于自家生命深層體驗之中,即史懷哲所謂的生命意識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恒存的部分”,也就是儒家所珍視的與天地萬物同感共振的感通之心。倫理的世界觀是在“敬畏生命”的意向之中證成的:在史懷哲整全的倫理構想中,敬畏生命的思想既是“奠基性的”、“統(tǒng)攝性的”(其它道德價值必須隸屬這一原則),也是“普全性的”(它不僅適用于所有的人類共同體,也適用于包括動物、昆蟲、植物在內整個生命世界);而在朱熹的“敬畏之心”中,惻隱之心也同樣是統(tǒng)攝性、奠基性的(在孟子的“四端”中,朱熹特拈出“惻隱心”統(tǒng)攝其它“三端”),其充擴同樣是無限的(萬物一體之仁)。而圍繞史懷哲敬畏生命觀念所發(fā)生的種種誤解,皆可因為理學義理的觀照而得到辯護與澄清。將動物與植物平置于同一層面,毀滅植物與毀滅動物是兩類性質不同的事情,敬畏一責任的范疇本來是屬于人際關系,關愛動物只是“次生的責任”……以卡爾·巴特為代表的諸如此類的批評,皆未認真對待史懷哲對“犧牲困境”的實際回應。而朱熹的生命觀與動物的存在論地位思想。完全可以為這種“回應”提供正當性原則之說明。究其極,“敬畏生命”即是敬畏“天地生物之心”,即是敬畏“人”這種獨特生命身上所稟有的“人性”。
編輯推薦
《耶儒對談:問題在哪里?(套裝上下冊)》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