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Max Weber 頁數:516 譯者:康樂,簡惠美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選自《韋伯作品集》,這一套《韋伯作品集》是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從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橋譯叢》中精選出來的十余種韋伯論著組成,即包括了韋伯“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以及“制度論與社會學”兩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這位學術大師一生的思想與研究精髓。我細審本叢書的書目和編譯計劃,發(fā)現其中有三點特色,值得介紹給讀者:第一,選目的周詳。第二,編譯的慎重。第三,譯者的出色當行。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譯者:康樂 簡惠美
書籍目錄
總序一 余英時
總序二 蘇國勛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會制度
第一章 印度與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義與儀式
第四章 吠陀經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羅門的地位與種姓的本質
第六章 種姓的社會階序概觀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與種姓
第八章 種姓的主要集團
一、婆羅門
二、剎帝利
三、吠舍
四、首陀羅
第九章 種姓的種類與種姓的分裂
第十章 種姓的紀律
第十一章 種姓與傳統(tǒng)主義
第十二章 種姓秩序的宗教救贖意義
第十三章 種姓在印度的歷史發(fā)展條件
第二篇 印度知識分子之正統(tǒng)的與異端的救贖學說
第一章 婆羅門宗教意識之反狂迷的、儀式主義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與自然法概念之闕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識、禁欲與神秘主義
第四章 沙門與婆羅門的禁欲
第五章 婆羅門文獻與印度學問
第六章 救贖技術(瑜伽)與宗教哲學的發(fā)展
第七章 正統(tǒng)的救贖理論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贖論與職業(yè)倫理
第九章 上層職業(yè)僧侶的異端救世論
一、耆那教
二、原始佛教
第三篇 亞洲的教派宗教與救贖宗教
附錄
譯名對照表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印度一直是個村落之國,具有極端強固的、基于血統(tǒng)主義的身份制,這點恰與中國形成強烈對比。然而,與此同時,它又是個貿易之國,不管是國際貿易(特別是與西方)還是國內貿易都極為發(fā)達,從古巴比倫時代起,印度即已有貿易與高利貸。印度的西北地區(qū)一直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而南部也早有猶太人定居。教徒從波斯移民至西北地區(qū),專心從事批發(fā)貿易。接下來則為伊斯蘭教的影響以及莫臥兒大汗阿克巴的理性啟蒙運動。在莫臥兒帝國統(tǒng)治時期,以及在其先前也有過幾次,整個(或幾乎整個)印度曾經形成政治上的統(tǒng)一達到數個世代之久。然而,統(tǒng)一的時期也經常為長期的分崩離析所中斷.國家分裂成無數個政治勢力,彼此相互爭戰(zhàn)。地方君侯遂行戰(zhàn)爭、政治與財政的手段皆已理性化,并且依據文字記載,在政治的范疇內甚至已有馬基雅維利式的理論化,騎士的戰(zhàn)斗以及由君侯裝備且訓練有素的軍隊亦已出現。盡管有人如此主張,但印度的確不是首先使用大炮的地方,雖然大炮在印度出現得相當早。同家金融制度、包稅制、國家配給制度、貿易與交通的獨占等等,都以類似西方家產制樣板的方式發(fā)展起來。印度幾個世紀來的城市發(fā)展,在一些重要方面也類似西方中古的發(fā)展。我們目前所用的作為一切;計算之技術性基礎的理性的數目制度,乃源自印度①。與中國人有異的是,印度人強調理性的科學(包括數學與文法)。他們發(fā)展出幾乎所有社會學類型里可能有過的哲學的學派與宗教的教派。大部分的學派與教派都是基于徹底主智主義的因而也是有系統(tǒng)的、理陸的基本要求而發(fā)展出來的,所呈現出來的生活層面也極為廣泛。宗教思想與哲學思想長久以來都享有幾近絕對的自由,至少一直到近代為止,比起西方的任何國家都要來得更多些。
編輯推薦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韋伯作品集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