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作者:管衛(wèi)中 頁數:386
前言
1977年,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個多少年來始終難以忘懷的年份?! ∫苍S有許多1966年的高中畢業(yè)生還記得,正當他們懷揣上大學的熱望準備應試之時,“文化大革命”的風暴突然吞沒了他們的青春夢想。高考制度中止,全國陷人混亂。高考招生中斷十年,導致我國各類人才隊伍出現嚴重的“青黃不接”,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 ∈荒旰蟮?977年8月初,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自主持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會上,我國著名化學家、武漢大學查全性教授慷慨陳詞,建議立即恢復高考制度。鄧小平在靜靜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后,一錘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今年就恢復高考!”話音未落,全場熱烈鼓掌,很多同志激動得熱淚盈眶…… 消息傳出,全國轟動。非同尋常的“文革”后首屆高考就這樣開始了。從消息發(fā)布、報名到考試,只有月余時間。由于時間緊迫,當時考生們找不到復習資料,更談不上教師輔導。數百萬來自各行各業(yè)的青年懷著興奮又忐忑的心情匆匆涌進了考場。那一年全國的考生人數是570多萬.被錄取的學生是27萬多人,錄取比例大約是21:1?! ?978年3月,正是柳絮紛飛的時節(jié)。懷揣著錄取通知書、扛著行李卷的青年學子們,從四面八方走進了多年魂牽夢繞的大學校門。他們中間.有年過三十、已經作了父母的“老三屆”畢業(yè)生,有十五六歲的應屆生;有下鄉(xiāng)知青、回鄉(xiāng)知青,也有工人、教師、軍人、職員、醫(yī)生……他們是在那個科學知識被判定為“無用”、“反動”的年代里,憑著一股對文化知識的渴求與熱愛,于艱辛的勞作之余偷偷摸摸找書讀的年輕人;他們經歷過底層生活的熬煎,內心深處儲存了偌多的人生感觸;他們了解中國國情,熟知中國的過去、現在,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 ∷麄冏x大學的時節(jié)(1978年初一1981年底),正是思想解放運動的滾滾春潮打破堅冰之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號角剛剛吹響之際。在這樣的歷史時刻,他們像年輕的士兵接受戰(zhàn)火的洗禮,在撥亂反正的時代氛圍中奠定了獨立思考的群體氣質,更加堅定了為百廢待興的祖國報效終生的理念。在《哥德巴赫猜想》風靡一時、人人崇尚科學知識的年代,他們對知識潛伏已久的渴望,一下子噴發(fā)出來。新華書店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列,一書難求是那個年代常有的情況;那時候,校園里時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年輕的母親一邊排隊為嬰兒打牛奶,一邊在默讀手中卡片上的英文單詞;有時同學間為搶占圖書館自習室的座位引起紛爭;晚自習后,宿舍里的燈光按時熄滅了,有人還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閱讀,或者干脆跑到過道、路燈下甚至在廁所中借光讀書…… 他們畢業(yè)的時候,正逢祖國急需人才、“起用新的一代”之際。無論祖國把他們放在什么位置上,無論是在鄉(xiāng)村、縣城還是大都市,無論是在工廠、研究所、大學還是國家機關,他們似乎都有相似的秉性:堅忍不拔、埋頭苦干、崇尚務實、不圖虛名。三十年過去了,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出了驕人的成績。 這一代人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使命感,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三十年來,他們投身于波瀾壯闊的改革建設大潮,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他們與共和國日新月異的滄桑巨變同進步、共成長,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不少人已經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物和棟梁之才。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十分獨特、前所未有的人才現象?! 峤褡肺?,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分:當年,正是鄧小平同志的Il缶機決斷,使滑出軌道的我國教育事業(yè)重回正軌。這既改變了這一代青年人的命運,也為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鍛造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一支繼往開來的生力軍。歷史已經證明,當年恢復高考的意義遠大于這件事情本身。它是中國撥亂反正的先聲,改革開放的前奏。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1981年底畢業(yè)到現在,一晃三十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fā)的一代青年,如今都已兩鬢染霜。這本書是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乙班全體同學.于畢業(yè)三十年之際對當年往事的一次集體回憶。每個人的回憶中,都散發(fā)出深深的懷念、感慨與沉思。從五十位同學的自述與照片中.我們感覺到的是那個年代這一群人特有的精神風貌,是他們各自走過了三十年人生之路后的深刻感悟,是同窗間經過時間沖泡后變得更加濃釅而清醇的情誼,是準親人式的相互知解、砥礪和關愛,個中也流淌著他們懷念青春的無聲旋律。雖然這本書記錄的是三十年前一個大學班集體同學們的人生故事和心路歷程,但毫無疑問,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縮影。歷史總是容易被忘卻,或者時過不久就變得模糊不清。當事人的回憶,則可使一段已經逝去、在記憶中變得模糊了的歷史重新變得清晰可見、可感、可觸.讀者或可從中窺見共和國那段歷史之一鱗半爪。從這種角度看,這本書又是一份歷史檔案。它為我們認知那個時代提供了一面小小的多棱鏡。這些,也許就是這本書的耐人尋味之處吧! 我也是1977年從工廠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的學子。作為同代人。我和他們一起經歷了那個令人難忘的時代,一起畢業(yè),一起走過了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仨鴣砺罚覀兊母惺苁窍嗨频?。西北師大中文系乙班的同學們囑我為本書作序,我自然義不容辭,遂有上述感觸,權且為序?! ?0l1年12月初
內容概要
從1981年底畢業(yè)到現在,一晃三十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fā)的一代青年,如今都已兩鬢染霜。管衛(wèi)中編著的《我們這一代(西北師大中文系77級乙班同學畢業(yè)30年集體記憶)》是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乙班全體同學,于畢業(yè)三十年之際對當年往事的一次集體回憶。每個人的回憶中,都散發(fā)出深深的懷念、感慨與沉思。從五十位同學的自述與照片中,我們感覺到的是那個年代這一群人特有的精神風貌,是他們各自走過了三十年人生之路后的深刻感悟,是同窗間經過時間沖泡后變得更加濃釅而清醇的情誼,是準親人式的相互知解、砥礪和關愛,個中也流淌著他們懷念青春的無聲旋律。 《我們這一代(西北師大中文系77級乙班同學畢業(yè)30年集體記憶)》又是一份歷史檔案。它為我們認知那個時代提供了一面小小的多棱鏡。這些,也許就是這本書的耐人尋味之處吧!
書籍目錄
陸浩 序馬玉生 我的大學不是夢馬國昌 自言自語卞卡卡 永不褪色的記憶王人恩 我的大學生活片段王小玲 畢業(yè)30年抒懷王云 塵封的記憶王東偉 永遠的記憶王玉蘭 甜在心中的回憶王恩絨 知識改變命運——一封遲到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王桂芝 我的教師夢劉米紅 從那里,一路走來劉潔 感悟、隨想與回憶孫敏 難忘的年代何西慶 浪花中的記憶宋燕冰 我這三十年·小傳·補記張力 大學時代——不可復制的時代張小玲 永遠活在心中的愛人張仲儀 我的夢想我的路張先堂 結緣敦煌張林 相聚·感悟張新 珍藏的記憶李占年 在紅色老區(qū)的沃土上李玉蘭 腳踏厚土心染彩虹——我的大學夢楊啟祥 往事如溪水,在清清地流淌楊言順 校園生活散憶邵明 久遠的回憶陳學亨 懷念劉書成同學陳堆穩(wěn) 風雨兼程半世紀教壇耕耘三十年陳新民 瑣憶武亞玲 我是武亞玲武志元 1977,我的十里店羅德茂 回憶金城求學的快樂時日胡或 一點回憶和感受榮耀光 六十歲:人生的一次輕盈轉身趙國強 春天的記憶郝明 我與中文系之緣徐肖楠 歲月中的激情與懷戀欒行健 一個冬天的童話高子發(fā) 同學是緣康婭紅 大學雜憶康澤民 校園軼事黃大炘 人過六十蔣維民 卅載滄桑憶當年歷久彌新苦猶甜韓經太 夢云如絲,黃河之畔解志熙 往事歷歷在目前——“我的大學”瑣憶管衛(wèi)中 一個懵懂者的開蒙之路滕宗恒 憶佐槐黎戈寧李惠榮 我們倆,半輩子魏霖 守望真誠徐漢生 歲月滄桑憶往昔西北師大中文系77級乙班同學名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的大學不是夢 馬玉生 很有幸,我的人生里有一個特定的符號——老三屆。77級的大學生,是多么特殊的一群人啊。是歷史,讓我們從不同的地方,匯聚在了一起,擁有了四年同窗的情誼。讓我,讓我們,有了許許多多的好同學、好朋友?;厥兹嗄辏@四年的大學生活,在我的生命中,仍然是十分美好的一頁?! ≡浻惺曛?,我很痛苦。1966年,我都已經填寫了高考志愿,卻得知高考取消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曾經,我的志愿是上清華大學。上高中的時候,班里同學理科學得好的并不多。我的父母也只是抱著讓我學點知識、好自食其力的想法,送我上學。年少時的我總在想.為什么女孩子就學不好呢?為什么就不讓女孩子上大學呢? 1968年11月,學校安排我去酒泉地區(qū)安西縣(2006年更名為瓜州縣)插隊。安西縣總面積2.4l萬平方公里,是連接甘、青、新三省區(qū)的交通樞紐,蘭新鐵路橫貫全境。那里的天氣非常非常寒冷。當地有俗語說“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O(jiān)這里全年八級以上的大風日,超過兩個月.堪稱世界風庫?!耙淮ㄋ槭笕缍?,隨風滿地石亂走。”唐代的邊塞詩人曾經這樣描寫過。由于風多、風大,安西境內很難看到參天大樹;由于風多、風大,植樹造林時,所有的樹苗必須先“砍頭”才能定植生根;由于風多、風大,哪怕三伏酷暑,安西農村婦女仍然頭巾裹頭,甚至臉捂口罩 隊上安排我們一行五人住在當地一個貧農大娘家里?,F在想起來也覺得奇怪,不知道為什么,我們住的房子一直沒有門。大家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當時我在班上當班長,就得事事帶頭。我只好先用包行李的毯子做了門簾.先湊合一下堵著點。窗戶也沒有玻璃,用白色的塑料布釘在上面,風一吹.呼啦啦地響。我自愿睡在窗戶邊,晚上聽著風吹打塑料的響聲,又冷又害怕。當晚住下,風呼呼地刮了一夜,吹得電線發(fā)出嗚嗚的叫聲,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起床一看,街道出奇的干凈。碎紙、樹葉之類.被風打掃得一干二凈。大風,讓我對安西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菚r,我常用毛主席《青年運動中的方向》里的話鞭策自己:“知識青年在農村是大有作為的”,“盡管他們(農民)的腳上有牛屎,但他們的思想是最干凈的”。因為我學習好,隊上推薦我去大隊學校當老師。學校只有兩個老師,一、二、三年級一個教室,四、五、六年級一個教室,叫復式班。三個年級輪流上課。我?guī)У氖撬?、五、六年級的課。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全教,也算是個“全才”了。插隊的日子是非常艱苦的。我早上天不亮就要下地勞動,九點到下午兩點半要給孩子們上課,孩子們放學以后,還得參加隊里的勞動。但這個當老師的機會,也給了我寶貴的學習時間。我來安西時偷偷地把高中課本全部帶到了這里。學生們寫作業(yè)的時候,我就看自己的高中課本。有時,晚上還能在煤油燈下看一會兒書。在教書的那一年時問里,我自修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 ∥疫€參加了大隊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當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是很盛行的。我為宣傳隊寫劇本、編歌詞,大伙兒排練成節(jié)目到其他大隊去演出。逢年過節(jié)或在鄉(xiāng)親們結婚喜慶的日子,我還給他們寫寫對聯。鄉(xiāng)親們都說我是山溝里的“女秀才”。 我們當時都只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從未受過那樣的苦。沒有人握過鐮刀,手時常會被鐮刀割破。吃的面得自己磨,燒的煤磚自己和。沒什么菜,只能用醬油、醋拌面吃,生活單調而乏味。有些同學受不了那里的苦,說“只要能回蘭州,掃大街我都愿意”。我覺得很好笑,我相信知識總會有用武之地的。盡管生活艱苦,但我上大學的夢想一直沒有破滅。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因為我在安西表現優(yōu)秀,被抽調回了蘭州.分配到小學當了一名教師。是在小學帶中學班的課,那時叫“戴帽子中學”。當時的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好多門課都缺老師。我怕丟了高中的基礎課.語文、數學、化學、物理,包括農業(yè)常識我都帶。我想教學相長,只要考大學能用得上的課我都上。一輩子當個小學教師,心里是多么的不甘??! “文革”大批判開始時我又被抽調到城關區(qū)教育局寫材料.寫大批判文章。八股式的文章,前邊用幾句毛主席語錄,后面是標語口號式的文字,特別沒勁。倒是給職工補習語文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淺。后來開始推薦工農兵大學生了,但又因為我剛結婚,不符合推薦條件而未能如愿。為此我懊惱不已?! ?977年10月底公布恢復高考消息的那一天,說起來就像昨天一樣。如在眼前。那天,我和丈夫都拿著登載恢復高考通知的報紙回到家。他說:“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蔽艺f:“我也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們同時拿出了報紙,兩人都笑了。 他問:“你能考上嗎?” “我怎么會考不上?這是上蒼給我的機會,我一定得把握好”.我回答?! ∧菚r我在蘭州市城關區(qū)商業(yè)局當辦公室秘書,已經是國家干部了.還有了三個孩子。周圍的人知道我準備考大學,都勸我不要考了?! ∮行┤藙裎艺煞蛘f,“女人上那么多學干什么,能有個工作、把家務搞好就行了。她上學了,你一個人又上班又看孩子顧得上嗎?” 他笑了笑說:“考上了也不上,她也就是想試試自己的實力?!薄 ?/pre>編輯推薦
1977年,在國家恢復高考制度的春天里,一大批懷揣求學夢想的青年學子,從四面八方走進多年魂牽夢縈的大學校園,用發(fā)奮讀書來挽回曾經失去的青春年華。三十年后,他們帶著對往事的回憶,相聚母校,共敘情誼,同憶年華,共祝母校發(fā)展、祖國繁榮。這本書,對西北師大的事業(yè)發(fā)展和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都有著別樣的啟迪意義?! 」苄l(wèi)中編著的《我們這一代》一書,全面記錄了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1977級乙班同學們的人生故事和心路歷程。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