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與解釋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仇勇?!〉染幹?nbsp; 頁數(shù):22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巖石圈重力均衡理論為基礎,以日本“3·11”大地震地殼局部隆起的事實為依據(jù),以板塊俯沖帶發(fā)生的物質(zhì)轉移為突破口,闡述了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大洋中脊地震帶的地震成因。地殼表層大質(zhì)量物體的轉移破壞了地表重力均衡條件,從而形成了水庫地震、礦山采空區(qū)地震、火山地震。貝尼奧夫地震帶由冷的、硬的、脆性地殼物質(zhì)組成。上地幔蓋層物質(zhì)發(fā)生局部熔融導致軟流圈抬升形成了大洋中脊、大陸裂谷、深海溝并同時產(chǎn)生正斷層地震;在板塊聚合帶,兩個板塊“疊加部位”熱的、軟的、塑性上地幔蓋層物質(zhì)貼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上地幔蓋層后,產(chǎn)生了逆斷層地震并且表現(xiàn)為地殼局部隆起、抬升。巖石圈深部大質(zhì)量物體的轉移破壞了巖石圈重力均衡條件并形成構造地震。
本書率先提出:太平洋板塊向西漂移、俯沖過程中發(fā)生的地震活動造就了馬里亞納等群島;太平洋板塊向東漂移、俯沖過程中發(fā)生的地震活動造就了安第斯等山脈;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蒙古洋板塊向南漂移,在南部喜馬拉雅島弧、北部祁連山島弧下的板塊雙向俯沖過程中,發(fā)生的地震活動造就了青藏高原。我們認為,建立在巖石圈重力與浮力均衡作用基礎上的地震學觀點,是板塊構造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地球膨脹學說有機結合的紐帶和橋梁。
我們通過地震成因的探討,對深海溝形成機理、板塊構造學說中地殼垂向變化及造山運動、青藏高原的隆起等問題作了客觀解釋,使得板塊構造學說更加完善,更加深入人心。
自1975年以來,中國已經(jīng)成功預測預報了30多次地震。利用地震活動性、地形變、地應力、地下水位、自然電位等5個地球物理預測參數(shù)進行地震臨震預警、預報工作,對于防震減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書供對地震預測、地震預報感興趣的廣大人員和從事地震預測、預報工作的地震戰(zhàn)線科研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1 緒 論
2 日本地震與海嘯
3 地球概況
3.1 地球的圈層結構
3.2 藍色的地球
3.3 巖石圈重力均衡
3.4 巖石圈結構構造
4 全球地震帶
5 大洋中脊地震帶
 5.1 大洋中脊擴張
 5.2 大洋中脊孕育
 5.3 大洋中脊消亡
 5.4 大洋中脊地震帶地震成因
 5.5 轉換斷層
6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6.1 板塊構造學說
6.2 無震海嶺
6.3 貝尼奧夫帶
6.4 深海溝
6.5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成因
6.6 造山運動
7 歐亞地震帶
7.1 地震震源深度
7.2 印度洋中脊擴張
7.3 印度尼西亞島弧地震帶
7.4 喜馬拉雅島弧地震帶
7.5 祁連山島弧地震帶
7.6 歐亞地震帶地震成因
7.7 青藏高原隆升
8 水庫地震
8.1 水庫地震介紹
8.2 水庫地震模式
9 礦山地震
9.1 礦山地震介紹
9.2 礦山地震模式
10 火山地震
10.1 火山地震介紹
10.2 中國新生代火山巖分布
10.3 火山地震模式
11 構造地震
11.1 地面形變
11.2 構造地震模式
11.3 汾渭地震帶
11.4 汶川“5.12”大地震
11.5 昆侖山口西8.1級大地震
12 地震孕震機理探討
12.1 地殼形變
12.2 活動斷裂帶
12.3 形變能
12.4 地下水異常
12.5 地震孕育機理
13 地球的膨脹
13.1 非洲大陸的抬升
13.2 太平洋面積的縮小
13.3 地球的“吐新納故”
14 活躍的軟流圈
 14.1 地震中的連鎖反應
 14.2 地震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14.3 同一地域重復地震問題
15 海域地震的陸地監(jiān)測
 15.1 地震預測概況
 15.2 在大陸監(jiān)測海域地震
16 地震臨震預報與預警
 16.1 若干問題討論
 16.2 地震臨震預報
 16.3 地震臨震預警
后 記
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震的成因與解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