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國華,胡素娟,張炫輝 編著 頁數(shù):152 字數(shù):135000
內容概要
由李國華等撰寫的《漫游稀土世界》是一本稀土入門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主要講述:(1)稀土是什么;(2)稀土發(fā)現(xiàn)的故事;(3)稀土元素和稀土金屬具有什么樣的性能;(4)稀土元素和稀土金屬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5)世界稀土資源的分布;(6)稀土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狀況。這本書把我們引入到這個幾乎未知的世界。
該書信息量大、通俗易懂、內容充實,專業(yè)而詳細地闡述了稀土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稀土的發(fā)現(xiàn)之旅
第一節(jié) 釔土家庭的第一個成員——釔
第二節(jié) 鈰土家庭的第一個成員——鈰
第三節(jié) 釔土家庭的其他成員——鋱、鏑、鈥、鉺、銩、鐿、镥和鈧
第四節(jié) 鈰土家庭的其他成員——鑭、鐠、釹、釤、銪和釓
第五節(jié) 稀土家族中的最后一個成員——钷
第二章 稀土金屬的本事
第一節(jié) 稀土金屬獨特的性能
第二節(jié) 各類稀土金屬的應用
第三節(jié) 稀土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節(jié) 稀土在醫(yī)學等生命科學中的應用
第五節(jié) 稀土在航空工業(yè)中的應用
第六節(jié) 稀土在實際應用中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世界稀土資源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世界稀土資源分布
第三節(jié) 中國稀土資源與分布
第四節(jié) 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山——中國白云鄂博礦
第五節(jié) 中國南方風化淋積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
第六節(jié) 中國四川稀土礦床
第七節(jié) 中國山東微山稀土礦床
第八節(jié) 稀土的賦存狀態(tài)及種類
第九節(jié) 世界稀土資源的主要特征
第十節(jié) 中國稀土資源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世界稀土產(chǎn)業(yè)
第一節(jié) 世界稀土產(chǎn)業(yè)發(fā)展史
第二節(jié) 世界稀土生產(chǎn)狀況
第三節(jié) 世界稀土消費
第四節(jié) 世界稀土貿(mào)易
第五節(jié) 世界稀土價格
附錄一 稀土的性質與特征
第一節(jié) 稀土元素的分類
第二節(jié) 稀土元素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稀土元素的物理性質
第四節(jié) 稀土元素的化學性質
附錄二 稀土人物——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教授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參考網(wǎng)址
章節(jié)摘錄
稀土金屬對改善有色金屬基合金的性能具有良好的作用,能改善合金的變形性、物理和機械性能。在有色金屬中加入適量的稀土金屬能夠得到重量輕而強度高的合金。例如,添加了鋯和稀土金屬的鎂合金,不但“抗疲勞”性能好,更重要的是在比較高的溫度下還有很好的強度,重量也只有鋁合金的四分之三。目前這種合金材料已廣泛應用于制造噴氣式飛機等要求強度高而質量輕的飛行器中。又比如,在鎳合金中加入千分之二的稀土金屬,可以增加它的耐氧化性質。在電爐的電熱絲中加入少量稀土金屬,更可以成倍地延長電熱絲的壽命。不僅如此,依據(jù)性能改善幅度的需要,稀土金屬加入到有色金屬中的量可以在很寬的范圍內變化,最低變化范圍是0.001%~0.5%,最高可到8%一10%,且在這個范圍內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稀土金屬也應用于石油和化學工業(yè)中的多種催化劑中,如用作石油裂化催化劑、合成橡膠催化劑、內燃機廢氣凈化催化劑、合成氨催化劑及氨氧化催化劑等。稀土金屬及其氧化物還用作分析試劑,如有機物中碳、氫、硫、氮的微量分析就使用氧化鈰作分析試劑。有趣的是,氧化鈰是一種萬能催化劑,既能使有機物氫化,又能使有機物脫氨。借助高氯酸鈰的光化學反應,可以在光能的作用下將水分解為氫和氧。這說明高氯酸鈰是一種很好的水分解光催化劑。過濾用的濾布經(jīng)稀土元素的氟化物處理后,能經(jīng)受酸溶液及酸蒸氣的腐蝕,達到提高濾布耐酸性和耐久性的目的。在氧化鋁的生產(chǎn)過程中,濾布是經(jīng)常使用的,將其用稀土元素的氟化物處理后,濾布的使用壽命可延長一倍,可顯著節(jié)約成本?!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該書信息量大,通俗易懂,內容充實。專業(yè)而詳細地闡述了稀土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在閱讀的過程中,書中的不少觀點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是一本難得的稀土入門書。我看著看著就有點愛不釋手之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繼善 如果沒有稀土,我們將不再有電視屏幕、電腦硬盤、光纖電纜、數(shù)碼相機和大多數(shù)醫(yī)療成像設備。沒有稀土,你還得告別航天發(fā)射和衛(wèi)星全球的煉油系統(tǒng)也會停轉,稀土是未來人們將更加看重的戰(zhàn)略性資源。 ——美國《華爾街日報》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