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巧玲 頁數(shù):702
內(nèi)容概要
診斷學既是從事臨床醫(yī)務工作人員及高等院校醫(yī)學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也是從基礎醫(yī)學過渡到臨床醫(yī)學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橋梁課程。任何一位優(yōu)秀臨床醫(yī)生的成長均離不開診斷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以往我國醫(yī)學生教育的診斷學教學僅有中文版《診斷學》教材,但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教育學制的改革,如八年制醫(yī)學生教育和對外交流的需要,醫(yī)學雙語教學顯得日趨重要。迄今為止,我國尚無正式出版的雙語診斷學教材用于臨床教學,故雙語診斷學教學過程中其內(nèi)容、形式與醫(yī)學術語均欠統(tǒng)一、欠規(guī)范。基于此緣由,我們在重溫歷屆中文版《診斷學》教材內(nèi)容基礎上,參照國外相關診斷學教材,進行了《中英雙語醫(yī)學診斷學》的編寫。本書包括物理診斷和實驗診斷兩部分,共有4篇18章,目的是為醫(yī)學臨床教學提供一本參考書。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問診
第一章 問診的重要性及問診內(nèi)容
第一節(jié) 問診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問診的方法和內(nèi)容
第三節(jié) 問診的基本內(nèi)容
第二章 問診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節(jié) 標準化患者的作用
第二節(jié) 問診技巧及評分標準
第三節(jié) 重點病史采集的方法
第四節(jié) 特殊情況的問診技巧
第五節(jié) 示范病例
第三章 常見癥狀
第一節(jié) 發(fā)熱
第二節(jié) 皮膚黏膜出血
第三節(jié) 水腫
第四節(jié) 咳嗽與咳痰
第五節(jié) 咯血
第六節(jié) 胸痛
第七節(jié) 發(fā)紺
第八節(jié) 呼吸困難
第九節(jié) 心悸
第十節(jié) 惡心與嘔吐
第十一節(jié) 嘔血
第十二節(jié) 便血
第十三節(jié) 腹痛
第十四節(jié) 腹瀉
第十五節(jié) 便秘
第十六節(jié) 黃疸
……
第二篇 體格檢查
第三篇 實驗診斷
第四篇 輔助檢查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觸診需在劍突下和右側(cè)鎖骨中線兩條線上進行。鎖骨中線上你應該從髂前上棘開始,如果沒有感覺到什么,朝肋弓下推進幾公分,反復觸診,直到你感覺到肝臟或達到肋緣。胸骨中線上應從臍水平開始,反復觸診直到觸及肝臟。如果檢查者不從低的位置開始觸診,腫大的肝臟邊緣就會錯過。錯誤的肝臟觸診是由于患者不能和醫(yī)生配合;或者在腫大的肝臟上觸診肝臟;或者由于醫(yī)生的手用力太重導致肝臟移走。(1)單手觸診法:較為常用。檢查者將右手四指并攏,掌指關節(jié)伸直,與肋緣大致平行地放在上腹部(或臍右側(cè))估計肝下緣的下方,左手向上托起肝臟。隨患者呼氣時,手指壓向腹深部,吸氣時,手指向上迎觸下移的肝緣。如此反復進行,手指逐漸向肋緣移動,直到觸到肝緣或肋緣為止。觸診肝臟時需注意:1)最敏感的觸診部位是示(食)指前端的橈側(cè),故應以示(食)指前外側(cè)指腹接觸肝臟。手平放,指尖朝向患者頭部。2)檢查腹肌發(fā)達者時,右手宜置腹直肌外緣向上觸診,否則肝緣易被掩蓋或?qū)⒏怪奔‰煺`認為肝緣。3)觸診肝臟需密切配合呼吸動作,于吸氣時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而呼氣時手指應在腹壁下陷前下壓,這樣才可能觸到肝緣。4)當右手示指上移到肋緣仍未觸到肝臟時,如右腹部較飽滿,亦應考慮肝臟巨大。當檢查巨大肝臟時,初始觸診的部位自髂前上棘平面開始。5)如遇腹水患者,深觸診法不能觸及肝臟時,可應用沖擊觸診法,即用并攏三手指垂直在肝緣附近沖擊式連續(xù)按壓數(shù)次,待排開腹水后臟器浮起時常觸及肝臟,此法在脾臟和腹部腫塊觸診時亦可應用。這種檢查方法會引起患者不適感,建議不宜用力過猛。6)鑒別易誤為肝下緣的其他腹腔內(nèi)容物如:橫結(jié)腸、腹直肌腱劃、右腎下極。(2)雙手觸診法:大部分醫(yī)生喜歡采用雙手觸診法觸診肝臟,用左手托住被檢查者右髂腰部和12肋,觸診時左手向上推。方法同單手觸診,右手放在右上腹部平行于腹直肌旁肝臟濁音以下,患者深吸氣肝臟隨膈肌運動,向上推進,吸氣時肝臟邊緣更易滑過右手指指尖。(3)鉤指觸診法:適用于兒童和腹壁薄軟者,觸診時,檢查者位于被檢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將雙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肋緣下,右手第2~5指彎曲成鉤狀,囑被檢查者做深呼吸動作,檢查者隨吸氣而更進一步屈曲指關節(jié),鉤住肝臟邊緣。這是常規(guī)檢查中證實可觸及肝臟邊緣的好方法。
編輯推薦
《中英雙語醫(yī)學診斷學(套裝上下冊)》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