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上海學林出版社 作者:肖復興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肖復興編著的《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內(nèi)容介紹:為方便讀者閱讀,也為檢點自己心跡,把文集分為“古典卷”、“現(xiàn)代卷”和“搖滾卷”三冊。
這三冊書分別記敘了關于古典音樂、搖滾音樂的心得筆記,和我在音樂會現(xiàn)場聆聽音樂之后的感想、感喟,以及針對當今音樂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的言說,也包括了對音樂家故居舊地的走訪等其他文字,希望讀者喜歡,更希望讀者批評。《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是“搖滾卷”。
作者簡介
肖復興,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曾到北大荒插隊6年,當過大中小學的教師10年。曾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F(xiàn)擔綱北京市寫作學會會長。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百部。近著有《肖復興散文畫作選》兩卷、《我的人生筆記》、《藍調(diào)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春天去看肖邦》等。曾經(jīng)獲得過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yōu)秀文學獎多種?!兑魳饭P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憶秦娥》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
書籍目錄
自序
我和鮑伯·迪倫
老藝搖批判
我們的上面是天空
作為詩人的列儂
朋克教父的破鏡重圓
地上掉著一塊舊絲絨
搖滾里的金斯堡
門旁凋謝的惡之花——關于莫里森的筆記
“這這”三部曲
上一代的保羅·西蒙
關于“老鷹”
哈利路亞
悲情奠里西
天堂兄弟
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
不要在地鐵里睡覺
“趕時髦”的二十年
死亡并沒有結(jié)束
為何我唱布魯斯
湯姆·韋茨之夢
續(xù)湯姆·韋茨之夢
紅房子畫家
夢幻的色彩和聲音
來自希臘的風
不老的云
黑色也是一種顏色
電子寓言的標本
黑色傳教士之歌
Lo—Fi中的“西巴多”
我是你的一面鏡子
你是我唯一從未講過的故事
整個故事的一個開頭——關于凱特·布什
因為這個夜晚——帕蒂·史密斯札記之一
鏡子里面正望著我的人是誰——帕蒂·史密斯札記之二
抱小豬的阿莫斯
亂星的吟唱
距離中的弗雷澤
腹腔里的青春期——聽坦婭·唐利
人體模型——聽Portishead
黑色的巫女——聽迪亞曼達·格拉斯
巴洛克搖滾——聽“米蘭達性花園”
到紐約找鮑勃·迪倫
章節(jié)摘錄
鮑伯·迪倫(Bob Dylan)屬于20世紀60年代。60年代,他20多歲,和 美 國一樣年輕。60年代,他抱著一把木吉他,沙啞粗糙地唱著民謠,從明尼蘇達的礦區(qū) 走 來,并不高大茁壯的身影漸漸地在美國的背景中清晰起來。60年代,雖然有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和希臘公主結(jié)婚,以及美國人 諾 曼·博勞克成功地培養(yǎng)出比原產(chǎn)量高三倍的高產(chǎn)小麥新品種這樣能夠讓人高 興的好消息,但60年代是整個世界動蕩的年代,短暫的好消息不能如方糖一 樣,稀釋掉密布在整個60年代的灰色云層而讓它變甜。60年代,是一個饑餓的年代:非洲的大饑荒,我國連續(xù)三年的自然災害,估 計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肚子空空在挨餓。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和聯(lián)合 國秘書長吳丹一起號召與饑餓做斗爭。60年代,是一個戰(zhàn)爭的年代:蘇聯(lián)進行核試驗,美國恢復了地下核試驗。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賽,蘇聯(lián)要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的爭執(zhí)不斷,核裁軍的 呼 吁不靈,據(jù)統(tǒng)計:蘇美兩國擁有的核武器的爆炸力相當于世界人均三噸TNT 的爆炸力。整個世界坐在隨時可能爆炸的火山口上。60年代,是一個運動的年代,整個世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起了瓢:不僅 中 國搞了“文化大革命”運動,歐洲也是學潮不斷,美國出現(xiàn)反種族歧視的示 威運 動,意大利出現(xiàn)工人罷工運動,拉美不少國家跟隨卡斯特羅搞革命運動,騷 亂更 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60年代,是一個暗殺的年代:肯尼迪在達拉斯被暗殺,沒過多久,馬丁·路 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殺。60年代,是一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矛盾沖突的年代:蘇共22 大召開后的非斯大林化,蘇聯(lián)武裝占領布拉格,我們和蘇聯(lián)的珍寶島戰(zhàn)役,東西 柏林之間的柏林墻的建立…… 鮑伯·迪倫的歌聲就是響徹在這樣的60年代。鮑伯·迪倫就像是上帝專門為60年代而創(chuàng)造的歌手一樣,敏銳地感知著 60年代的每一根神經(jīng)。鮑伯·迪倫的誕生,宣布了50年代的結(jié)束,宣告r垮 掉的一代和憂郁的布魯斯、鄉(xiāng)間民謠的50年代的結(jié)束。60年代初,鮑伯·迪倫在進行他的巡回演出之前,特意到醫(yī)院去看望他 所 崇拜的病危中的上一代民謠大師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然后踏 上他 自己新的旅程。這是新一代和老一代的告別儀式,意味著50年代真的無可奈 何也義無反顧地結(jié)束了。面對60年代所發(fā)生的這一切,鮑伯·迪倫用他嘶啞的嗓音唱出了他對于 這個世界理性批判的態(tài)度和情懷。他以那樣簡樸疏朗又易學易唱的旋律、意 象 明朗且入木三分的歌詞、沙啞深沉而強烈憤恨的情緒,站在領頭羊的位置上,充 當著人民的代言人的角色。雖然,在60年代,他也唱過類如《來自北部鄉(xiāng)村 的 女孩》那樣的愛情歌曲,但他大部分唱的是那些激情洋溢的政治歌曲。聽他 那 時的歌,總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們的《黃河大合唱》,他就像是站在那浩 浩大 合唱隊前面的慷慨激昂的領唱和領頌者。1961年,他唱出了《答案在風中飄》和《大雨將至》,那是民權(quán)和反戰(zhàn) 的 戰(zhàn)歌; 1962年,他唱出了《戰(zhàn)爭的主人》,那是針對古巴的導彈基地和核裁軍 的正 義的發(fā)言; 1963年,他唱出了《上帝在我們這一邊》,那是一首反戰(zhàn)的圣歌; 1965年,他唱出了《像滾石一樣》,那是在動蕩的年代里漂泊無根、無 家可 歸的一代人的命名……P1-2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