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治學生涯-季羨林大傳-II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前言

20世紀50年代,我就熟知季羨林的名字了。當日寸,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提出了國家關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印關系走進了蜜月期,北京隆重上演了印度詩人迦梨陀娑的七幕詩劇《沙恭達羅》,這部劇描寫了印度凈修女郎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戀愛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在首都引起了轟動。熱衷文學的我曾專門到圖書館借《沙恭達羅》中譯本來讀,優(yōu)美的譯文令我動情,從此,譯者季羨林的名字同沙恭達羅一樣,深嵌在我的記憶中。    沒有想到的是,50年后,今年5月,以《玄奘畫傳》飲譽文壇的遼寧大學胡光利教授,攜來與他的老同學、國家檔案局原司長梁志剛先生合作完成、即將由哈爾濱出版社傾力推出的《季羨林大傳》大樣,索序于我,令我誠惶誠恐。我深知,季先生是20世紀中國學界和文壇之巨匠,以我之淺識,實難承命。但是,胡教授其情甚篤,誠懇有加,卻之不恭,我只好抱著拜讀學習的心態(tài)嘗試為之了。    《季羨林大傳》上、中、下三卷,是浩浩百余萬言的巨著。初讀時,很怕難以卒讀。但讀著,讀著,我深深被胡、梁兩位先生新著的恢弘建構、精彩敘述、傳神勾描、深情抒懷所打動,所吸引,隨著他們展開的人生長卷,一位堪稱一代精神楷模的中國學術泰斗的鮮活形象在我的眼前逐漸豐滿、高大起來,令我景仰,令我感佩,令我親近,令我思味。    1911年8月出生于山東省清平(今臨清)官莊的季羨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以九十八歲高齡辭世。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國20世紀到21世紀初近百年的歷史,從一個貧苦農家子弟成長為一代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東方文化大師、教育家,在語言學、文化學、印度學、歷史學、佛學等領域成就輝煌,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還是當代著名文學家,在散文創(chuàng)作、文學翻譯、比較文學、民間文學和文藝理論諸方面碩果累累,對我國文學事業(yè)的繁榮產(chǎn)生廣泛影響。季先生博大精深的學術造詣,偉岸崇高的人格品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珍視,更應學習、繼承與發(fā)揚。    《季羨林大傳》的作者胡光利、梁志剛兩位先生都是季先生20世紀60年代在北京大學擔任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時的高足,面聆教誨,多得親傳,又有近半個世紀的交往與情誼,對季先生的生平業(yè)績有較深的了解。特別是在季老辭世后,他們懷著對先師的敬愛之情,兩年來不辭辛苦,搜集、整理季老的遺著、遺照,精讀細品,以恭謹審慎的態(tài)度和深摯的情感,夜以繼日地趕在季羨林先生百年誕辰之前完成了這部皇皇大著,在多方面顯示出獨具的特色與魅力。尤其在結構上,兩位作者是頗費一番心思來建構這部鴻篇巨制的,它以季先生的九十八年人生歷程為經(jīng),以近百年中國歷史上發(fā)生的巨大變革為緯,演繹出一幅具有歷史縱深感的史詩般畫卷。    大傳的上卷《早年求學之路》,涵蓋了季先生青少年時期三十五年的人生經(jīng)歷,從走出官莊、濟南求學、清華發(fā)軔到負笈德國,學習德語、英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語言。作者攝取了季羨林求學時代許多生動片段,精心營構出一位時代精英的成長平臺,讓人們通過這個平臺走近季羨林,一睹他當年熱愛讀書、刻苦治學、追求真理的風采,這對當代人,尤其是21世紀青少年提高人文素質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大傳的中卷《北大洽學生涯》,記述了季羨林先生1946年從德國歸來后,在北京大學長達五十年的教學、科研經(jīng)歷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季先生對中國20世紀學術發(fā)展的巨大貢獻。

內容概要

《季羨林大傳2:北大治學生涯》作者以敏銳深邃的目光和辯證求實的理性思維,以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審美視覺和優(yōu)美、雋永、通俗的文采,準確把握季老一生特定時期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脈搏,聚焦典型事件,刻畫內心世界,采取紀實、評論、特寫、抒情適度結合的多維藝術手法,通過縝密嚴謹?shù)乃悸?,熱情奔放的筆調,文字與畫面的有機結合,生動、形象、逼真地展現(xiàn)一代宗師博大精深的學術造詣、偉岸崇高的人格品位、在祖國文化教育事業(yè)中樹立的高大豐碑。

作者簡介

胡光利,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世界史和印度歷史文化的教學科研工作,曾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遼寧省第二屆文學翻譯獎、遼寧省第六屆傳記文學獎。印度尼赫魯大學印度斯坦語言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已出版《南亞大詞典·印度古代史》、《中華長壽大典·佛家修性養(yǎng)生》、《取經(jīng)之路·玄奘畫傳》等九部著、譯作品,發(fā)表論文50余篇。 梁志剛,曾任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司長,中國檔案學會第四、五、六屆理事會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副主編)、《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主編)、《季羨林談義理》(主編)和《人中麟鳳:季羨林》(專著)以及論文、散文多篇。

書籍目錄

推薦序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徐光榮 引言五十年的風雨路胡光利 紅樓篇 第一章紅樓冷雨 第二耄紅樓暖意 燕園篇 第三章燕園風云(一) 第四章燕園風云(二) “文革”篇 第五章墜入煉獄 第六章十年一夢 新生篇 第七章季副校長 第八章天竺情緣 第九章學者讀佛 沖刺篇 第十章古卷生輝 第十一章文化思考 第十二章百年上庠 附錄/季羨林大事年表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季羨林來到北大圖書館后面的北樓,走進湯用彤的辦公室,立刻被他那藹然仁者的風采吸引住了,渾身頓時感到一陣溫暖。當晚,湯用彤又邀請他赴家宴,為他接風,師母也是慈祥有加,更增加了他的幸福感。季羨林久仰湯用彤大名,現(xiàn)在竟然來到他的旗下,雖為同事,但正是一個拜師求教的機會,所以認為湯用彤是他的六位恩師之一。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中國人特別注重人師的行為是道德文章,也就是為人和為學。提起湯用彤,可說當之無愧,他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上少數(shù)幾位能融會中西、貫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尤其對印度哲學、中國佛教和魏晉玄學的研究造詣頗高,著作等身,而且為人平和寬厚,有海納百川之度。抗戰(zhàn)期間,他在西南聯(lián)大的生活雖然極其艱苦,并遭受失去長子和愛女的巨大打擊,卻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己任,教學和科研從未間斷過,出版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等重要著作。同樣,在那種環(huán)境下,他既對學生教誨不倦,慈祥可親,又以身示范,關心國事,對貪官污吏、發(fā)國難財者深惡痛絕…… 這第一次見面,按北大的規(guī)定,湯用彤當然也會向季羨林交代關于“職稱”的問題。季羨林后來回憶這件事說:“我可絕沒有想到,過了一個來星期,至少不過十天,錫予先生忽然告訴我,我已經(jīng)被聘為北京大學正教授兼新成立的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我這個當一周副教授的紀錄,大概可以進人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吧!”筆者又注意到另外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季羨林臨終前“口述人生”時說:“到北樓見到湯用彤,還沒有進入正常的談話階段,他就先講,我讓你當一個禮拜的副教授,立刻給你改成正教授。當然出我意外啊,至于為什么,我不知道。不過當時你要說我沒有資格,我1941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拿到哲學博士學位,這是1946年了?!笨磥恚瑴猛孟袷孪雀玖w林交了底的。 由此,筆者不妨作這種設想,北大既已決定聘任季羨林,便事先內定他為教授和東語系主任了。姑且不論當時組建東語系的真實的來龍去脈,但據(jù)季羨林“口述人生”稱:“你知道有個吳曉鈴吧?搞印度文學史的。吳曉鈴、羅常培,他們當時醞釀要成立一個北大東語系,而且內定吳曉鈴為系主任,吳曉鈴是羅常培的學生(吳曉鈴,1914—1995,古代戲曲和小說研究專家,曾在北大師從胡適、羅常培,l942年去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任教和從事研究——筆者)。所以,我在世界上還不知道吳曉鈴這個人的時候,結果就有了一個仇敵了。因為我做了東語系主任,占了他的位置了。我怎么知道呢?所以我說,沒有見面,就成了仇人?!薄皡菚遭徳谟《却^,梵文學得很不怎么樣,因為他只會英文。從英文學梵文啊,反正水平是很不怎么樣?!边@件事看來也是真的,但最后東語系主任的位置還是歸于季羨林名下。這有何說的,敢情不是沽名釣譽,而是名正言順,實至名歸。

后記

為紀念季羨林先生百年誕辰,緬懷季老的豐功偉業(yè),繼承和弘揚季老的為學為人精神,表達對季老的敬仰和感激之情,2011年我們撰寫完成了《季羨林大傳》這部作品,但未能如期出版。轉眼間又過去一年,《大傳》終于要與廣大讀者見面了,我們自然很高興,想要再說上幾句,以便有個交代。    全傳共分三部,分別為《季羨林大傳I——早年求學之路》、《季羨林大傳Ⅱ——北大治學生涯》和《季羨林大傳Ⅲ——最后十年》,總計百余萬字,八百佘幅圖片,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現(xiàn)出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歷程。    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我們首先得到了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參考了季老的親人、朋友、學生回憶、評論季老的著作和文章,采用了他們拍攝的季老照片,以及季老的恩師好友的照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對徐光榮先生為本書作序及王樹英先生的關心和指導深表謝意。    還要感謝哈爾濱出版社社長陳春林先生、副社長顏楠女士。2006年該社曾出版五卷本《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反應良好,隨后又計劃出版全六冊季老傳記,但未能如愿;如今這部傳記作品終于問世,足見哈爾濱出版社高瞻遠矚,慧眼識珠,對宣傳以季羨林精神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關注和重視,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苦。    季老的山東小老鄉(xiāng)、原聊城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現(xiàn)遼寧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靳慶柯、高源先生不辭辛苦,認真負責,精力旺盛,積極參與收集整理資料和圖片等工作,并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體現(xiàn)了青年一代對季老的仰慕和崇敬,表達了奮發(fā)圖強、繼承季老遺志的信念和決心,在此特別感謝。    還有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李春光、王曉巖、高榮斌、田瑞雪、陳海源、楊永鵬諸位老師,他們?yōu)樘峁┯嘘P資料和圖片、審核書稿和翻拍照片做了許多工作,在此一并感謝。    我們已退休多年,但始終不忘季老的教誨,每日仍堅持讀寫,除了繼續(xù)思索和探究關于本專業(yè)的一些問題,還在學習、思考但還談不上真正研究“季羨林學”。我們深感季老的這部大書一輩子也讀不完,只好留給子孫后代繼續(xù)讀下去。季老謝世后,我們即萌生了為季老立傳的想法,認為這是作為弟子當仁不讓的頗有意義的事情。兩年多來,在本來十分冷清和寂寥的環(huán)境中,我們則進行了緊張的寫作,從而平添了幾多生活樂趣,經(jīng)歷了心靈凈化,獲取了精神寄托,并確信本傳的出版將會對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多有裨益。    由于我們的水平有限,謬誤和不足在所難免,亟盼讀者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教。

媒體關注與評論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胡適    這樣,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因為,在我見過的諸多知名學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這樣的就難于找出第二位。    ——張中行(編審)    我所認識的季先生,是一位篤實敦厚,人們樂于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這四個字正是表現(xiàn)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來作為度人的金針,亦是再好沒有的。    ——饒宗頤(教授)    臨清季先生,執(zhí)教京師太學已逾半個世紀,弘宣我華夏民族之文化不遺毫發(fā)之余力,立足東方,笑對當世,頭白年高,青山無夢,不待尊禮,而國老儒宗矣。    ——劉夢溪(原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我可以繼續(xù)地寫季羨林,寫他有尊嚴的人格,他對于物質利益的毫不動心,他對于書的熱愛,他的耐心,還有他的充分的真誠。對我來說,他將永遠是氣節(jié)的象征。他毫不追求權力、財富,或者被人頌揚,他整個地獻身于他的國家中國和中國人民,還有他不動搖的忠誠,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榜樣。    ——韓素音(英國作家)    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學家之一。他在佛學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領域知識淵博,并因此廣受尊重。他將印度典籍譯成中文。對增進中國對印度文化的理解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為感謝他對印中關系作出的巨大貢獻,印度政府和人民2008年授予他“蓮花獎”。    ——曼莫漢·辛格(印度總理)    在哥廷根大學的歷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我看來,季博士就是我們的第46位。他所作出的成績,與哥廷根大學歷來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榮譽相當。    ——費顧拉(德國哥廷根大學校長)

編輯推薦

《季羨林大傳2:北大治學生涯》是浩浩百余萬言的巨著。讀者會被《季羨林大傳2:北大治學生涯》中恢弘建構、精彩敘述、傳神勾描、深情抒懷所打動,所吸引,隨著他們展開的人生長卷,一位堪稱一代精神楷模的中國學術泰斗的鮮活形象在讀者的眼前逐漸豐滿、高大起來,令人景仰,感佩,親近,思味。

名人推薦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胡適 這樣,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因為,在我見過的諸多知名學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這樣的就難于找出第二位。 ——張中行(編審) 我所認識的季先生,是一位篤實敦厚,人們樂于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這四個字正是表現(xiàn)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來作為度人的金針,亦是再好沒有的。 ——饒宗頤(教授) 臨清季先生,執(zhí)教京師太學已逾半個世紀,弘宣我華夏民族之文化不遺毫發(fā)之余力,立足東方,笑對當世,頭白年高,青山無夢,不待尊禮,而國老儒宗矣。 ——劉夢溪(原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我可以繼續(xù)地寫季羨林,寫他有尊嚴的人格,他對于物質利益的毫不動心,他對于書的熱愛,他的耐心,還有他的充分的真誠。對我來說,他將永遠是氣節(jié)的象征。他毫不追求權力、財富,或者被人頌揚,他整個地獻身于他的國家中國和中國人民,還有他不動搖的忠誠,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榜樣。 ——韓素音(英國作家) 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學家之一。他在佛學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領域知識淵博,并因此廣受尊重。他將印度典籍譯成中文,對增進中國對印度文化的理解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為感謝他對印中關系作出的巨大貢獻,印度政府和人民2008年授予他“蓮花獎”。 ——曼莫漢·辛格(印度總理) 在哥廷根大學的歷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我看來,季博士就是我們的第46位。他所作出的成績,與哥廷根大學歷來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榮譽相當。 ——費顧拉(德國哥廷根大學校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北大治學生涯-季羨林大傳-II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