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作者:吳靜 頁數:211
前言
根據教育研究部門對我國家庭的調查,我們驚訝地發(fā)現,有70%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幸福,覺得自己和父母有距離;而73%的父母坦言,孩子總不肯乖乖聽話,不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還沒有找到與孩子正確溝通的辦法。 孩子不聽話,難以管教,很多做父母的對此萬分苦惱。很多時候,盡管父母對孩子付出了百分之百的愛,可還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讓他好好學習,孩子卻偏偏沉迷于網癮中;為了幫助孩子做功課,媽媽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當陪讀,孩子卻厭煩到想離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學友好相處,孩子卻偏要跟同學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學校里的生活,孩子卻不愿意答理父母……這些都讓家長感到頭疼又無可奈何。 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有過以上類似的經歷,都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遭受過沮喪、失望。這些問題普遍存在,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呢?原因就在于家長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做到和孩子正確地溝通。人類的行為是受心理支配的,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對孩子的心靈進行引導。魯迅曾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溝通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作為一個重要命題來看待,是因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蘊涵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終生相伴的好習慣或壞毛病。從這個角度看,家庭教育的意義是勝于學校教育的,所以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就直接反映了家教水平,這也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的發(fā)育和生理成長發(fā)育同等重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問題。有些家長一味地注重孩子成長的某些結果,比如考試成績、說話能力、動手能力等。但是,卻從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微軟前任總裁比爾·蓋茨說:“與人溝通是一門學問,它能決定你的事業(yè)是否成功;與孩子溝通是一種責任,它能決定孩子的成長,這代表家庭的未來、民族的未來?!? 其實,只要家長們肯多花點時間,多用點心思,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多點溝通,多點理解,家長就會發(fā)現,讀懂孩子的心其實很簡單。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結合日常家教中的實際案例,深刻分析了孩子不聽話的心理原因;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表現進行了深入透視;為父母正確地應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提出了各種實用而有效的對策與技巧,從而幫助父母讀懂孩子的心理,然后承認孩子的世界,走進孩子的世界,消滅家長和孩子中間那道“溝”,把“頑劣”的“犟”孩子變成聽話的乖孩子!
內容概要
孩子不聽話,難以管教,很多父母對此感到萬分苦惱。很多時候,盡管父母對孩子付出了百分之百的愛,可還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讓孩子好好學習,他卻偏偏沉迷于網絡;為了幫助孩子學習,父母不惜犧牲時間陪讀,孩子卻厭煩到想離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學友好相處,孩子卻偏要跟同學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學校里的生活,孩子卻不愿意搭理父母……這些都讓家長感到頭疼又無可奈何。
這本由吳靜編著的《把犟孩子變成乖孩子(心理學家給父母上的16堂教子課)》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結合日常家教中的實際案例,深刻分析了孩子不聽話的心理原因,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表現進行了深入剖析,為父母正確應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提出了各種實用而有效的對策與技巧,《把犟孩子變成乖孩子(心理學家給父母上的16堂教子課)》是一本專為廣大家長解除心病、為孩子送去歡樂的心理家教輔導讀物。
書籍目錄
第一課 叛逆:不是孩子的罪過
第二課 網癮:只為找到一個家
第三課 沉默:懂得聽,孩子才會說
第四課 孤僻:孩子最需要溫暖
第五課 霸道:“小人物”也有大自尊
第六課 自卑:家長的歧視是禍根
第七課 暴躁: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秘”世界
第八課 恐懼:你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愛?
第九課 打架:別讓孩子在家里看到暴力
第十課 厭學:源自怯懦的逃避心理
第十一課 偏執(zhí):遠離坐標的自負者
第十二課 悲觀:對世界的錯誤解讀
第十三課 自私:心無他人的孤獨情緒
第十四課 偷竊:只為尋找刺激
第十五課 自殘:想要得到親人的關注
第十六課 早戀:缺乏父母關愛的情感補償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根據教育研究部門對我國家庭的調查,我們驚訝地發(fā)現,有70%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幸福,覺得自己和父母有距離;而73%的父母坦言,孩子總不肯乖乖聽話,不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還沒有找到與孩子正確溝通的辦法。孩子不聽話,難以管教,很多做父母的對此萬分苦惱。很多時候,盡管父母對孩子付出了百分之百的愛,可還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讓他好好學習,孩子卻偏偏沉迷于網癮中;為了幫助孩子做功課,媽媽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當陪讀,孩子卻厭煩到想離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學友好相處,孩子卻偏要跟同學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學校里的生活,孩子卻不愿意答理父母……這些都讓家長感到頭疼又無可奈何。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有過以上類似的經歷,都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遭受過沮喪、失望。這些問題普遍存在,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呢?原因就在于家長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做到和孩子正確地溝通。人類的行為是受心理支配的,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對孩子的心靈進行引導。魯迅曾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溝通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接觸社會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在此時期,孩子心理上產生的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出現“成人感”,他們意識到“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但同時他們又不具備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他們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可自己又不具備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想讓成人把他們當做大人看待,可自己許多言行舉止依然帶有孩子氣,以至于他們越是想擺脫父母,越是發(fā)現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和幫助。這種渴求獨立和現實依賴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上經常產生沖突、混亂和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矛盾沖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常常以孩子氣的行為方式對抗父母或成人,以顯示自己不再是兒童。如:對父母的批評與責備,不管正確與否,都表現出愈來愈強烈的反抗情緒,故意與父母唱“反調”。同時,他們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潛在的形式出現,如對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關心、不表態(tài)、無所謂的態(tài)度等。小東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孩子長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那樣去對待他們,如果父母過分照顧或反復說教,命令,斥責,就會使孩子惑到是對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現出對立情緒和抗拒行為。孩子的反抗又引起父母的憤怒和不滿,從而進一步去斥責孩子,而斥責越強烈反抗就越強烈,這樣循環(huán)下去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感情,造成關系緊張。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于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易產生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總愛跟父母作對,他們就是存心不讓父母順心。更有甚者,甚至離家出走。
后記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書里每一個案例中的孩子都讓人感到心痛、惋惜。以前看到的都是孩子令人厭煩的表現,卻從沒有深刻思考問題的根源。 有很多家長認為教育的責任在于學校和社會,事實上和孩子心靈距離最近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啟蒙者。本書列舉的一些案例就是為了讓家長看到父母在孩子成長歷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書中提到一些改善親子關系、促進父母與孩子和諧相處的技巧和方法,謹為天下父母教育子女提供借鑒。 在本書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下各位老師做了大量的協助編寫工作,他們是:彭書平、皇甫曉潔、吳卉、袁藝軒、彭月蘭、王丹、張海燕、劉杰、趙龍、巫丹丹、盧樨、吳震宇等,不能在封面上一一署名,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編著者 2011年10月
媒體關注與評論
家庭教育的意義是勝于學校教育的,所以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就直接反映了家教水平,這也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K聯教育學家 蘇霍姆林斯基與人溝通是一門學問,它能決定你的事業(yè)是否成功;與孩子溝通是一種責任,它能決定孩子的成長,這代表家庭的未來、民族的未來?! ⑷跚叭慰偛?比爾·蓋茨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 ——魯迅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R梭
編輯推薦
《把"犟孩子"變成"乖孩子":心理學家給父母上的16堂教子課》:不要再用錯誤的方法教孩子,破解犟孩子的心理動機,追溯叛逆根源,提供解決之法,讓您輕松教養(yǎng)出乖孩子。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