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雅各布?阿博特(Jacob Abbott)、郭麗莉、 劉國榮 哈爾濱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雅各布·阿博特 頁數:222
內容概要
怎樣才能教出一個好孩子,許許多多的父母感到無從下手,頭昏腦漲。有些人迫不得已,對孩子動不動就厲聲呵斥,或者干脆“劈柴燉肉”。令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真霸道,爸爸媽媽真恐怖! 作為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并引導孩子長大成人。然而,樹立權威和教育孩子,卻并不是一定要板起面孔,做“太上皇”。如果善用“懷柔”的方法,你的孩子也會變得更聽話,更乖巧,更上進?! ≈逃野⒉┨匚ㄒ灰徊空撌黾医痰慕浀涿谖鞣奖蛔u為家庭教育的必讀書,曾再版無數次,至今仍經久不衰。書中的案例雖已久遠,但道理和方法卻并不過時,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難覓瑰寶。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雅各布?阿博特(Jacob Abbott) 譯者:郭麗莉 劉國榮雅各布?阿博特(1803~1879),美國兒童作家和教育家。阿博特出生在美國緬因州哈羅威爾。1820年畢業(yè)于鮑德溫學院。曾任阿莫斯特學院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弗農山女校校長、阿博特學院校長及弗農山男校校長等職。阿博特是一位多產作家,創(chuàng)作范圍廣泛,作品涉及青少年文學、簡史、傳記、大眾宗教普及讀物及少量的科普讀物。1839年之后,他一直與其兄弟塞繆爾-菲利普斯?阿博特共同創(chuàng)建和興辦阿博特學院,直至1879年在緬因州的法明頓去世。
書籍目錄
第01章 教育孩子,首先要選對方法三種不同的教育方法1.耍小伎倆、小把戲的教育方式2.循循善誘,并且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關愛3.用父母的權威使孩子服從教育什么才是正確的方法第02章 無能的父母才會選擇暴力第一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體罰第二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恐嚇1.恐嚇只是保姆與用人的教育方式2.恐嚇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創(chuàng)傷第三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嚴厲的斥責拋棄暴力,用“懷柔”的方法教育孩子家教實例——再好的方法,也要選對時機第03章 父母必須要有權威父母應該承擔的兩個重要責任父母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權威1.優(yōu)柔寡斷可能招致孩子的憎恨2.給孩子自由,但決不放任自流家教實例Ⅰ——自由和權威的配合,使孩子更容易聽話家教實例Ⅱ——壓制孩子,會讓孩子變得無法教育第04章 教孩子聽話的第一種方法:有錯必懲誰該對孩子不聽話負責讓孩子聽話的三種方法1.對孩子要有錯必懲2.決不要出于愛心原諒孩子的錯誤3.讓懲罰變得既柔和又具實效一旦開始就要執(zhí)行家教實例——喬治與埃格伯特第05章 懲罰孩子的基本原則懲罰的性質與做法家教實例——瑪麗散步懲罰的目的是告訴孩子:有錯必懲爭取得到孩子的合作,這會讓孩子熱心于改錯懲罰也可以充滿樂趣懲罰也要講究方法第06章 教孩子聽話的第二種方法:學會獎賞孩子的順從不能是“買”來的不妨間接給予孩子獎賞獎賞的原則:把孩子正確的行為與獲獎的快樂聯系起來不能讓孩子從聽話變成盲從1.父母不能用權威壓制孩子2.多給孩子一點兒緩沖時間3.千萬不要弱化父母的權威第07章 培養(yǎng)孩子也是一門藝術培養(yǎng)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家教實例——瑪麗的教育給父母的三條指南第08章 教孩子聽話的第三種方法:了解孩子認清什么才是正確的褒揚正確,但決不能忽視錯誤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家教實例I——詹姆斯與他的弟弟妹妹們家教實例Ⅱ——德拉與玩具娃娃的故事第09章 情感共鳴導致的認同感:孩子之于父母情感共鳴的力量從情感共鳴中產生的認同感在兒童時期的作用家教實例——學會關愛孩子為什么會恐懼第10章 情感共鳴導致的認同感:父母之于孩子蹲下來,與孩子分享快樂走進屬于孩子的世界與孩子形成共鳴必須要憑借真切的情感適應孩子的觀點孩子的“傻瓜式恐懼當孩子犯了錯第11章 對孩子要多關注,少挑剔表揚總比懲罰好讓孩子形成習慣孩子為什么會犯錯表揚與懲罰的分寸1.孩子學走路、學說話時父母所采取表揚手法是正確的2.小學生第一次習作,千萬別令他感到沮喪3.如何糾正孩子在拼寫上的錯誤“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第12章 孩子犯錯并非故意家教實例一愛吹牛的孩子孩子犯錯,在于他還無知人人都會犯錯,因而不能揪住孩子的錯不放家教實例——兒童學習拼寫真的很困難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第13章 孩子本性就好動孩子好動是有道理的孩子蹦蹦跳跳不是壞事引導孩子行為的實用原則第14章 孩子的想象力父母要努力使孩子的想象力之樹茁壯成長父母促進孩子想象力發(fā)展的幾種方法1.將無生命物體擬人化2.玩具:啟發(fā)孩子的想象力之橋家教實例I——用籃球來培養(yǎng)孩子的細心家教實例Ⅱ——老師與難劈的木頭心理的活動可以緩和疲勞的肌肉……第15章 真話與假話第16章 孩子的判斷和理智第17章 認真對待孩子的愿望和要求第18章 珍視孩子的發(fā)問第19章 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第20章 體罰并不是好方法第21章 讓孩子知道對父母感恩第22章 結語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教育孩子,首先要選對方法1.耍小伎倆、小把戲的教育方式許多母親在將要與孩子“正面交鋒”的時候,往往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轉而用哄騙、隱瞞等手段來使孩子順從自己的意愿。舉個例子說吧,一位大病初愈的母親,想和丈夫_二起坐著馬車到野外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不過因為她的身體還很虛弱,她希望路上能有一個清靜的乘車環(huán)境,所以她決定不帶自己的小女兒瑪麗一起去,免得瑪麗一路上吵吵鬧鬧。但是,這位母親也很明白:如果瑪麗看見了停在家門口的馬車,并且知道了父母都要乘車遠游的話,她一定會鬧著一起去。這時,母親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用意,便耍了一個小把戲。她悄悄地脫掉了女帽和圍巾,趁馬車沒來之前對瑪麗說,你可以去外面看看小鳥的巢穴,或是和姐姐一起去花園玩耍。同時,她還叮囑瑪麗的姐姐一定要讓瑪麗在花園里玩得不亦樂乎,直到馬車出發(fā)。但是,如果瑪麗聽到了馬車來到時的響聲,或是因為一些其他的原因對母親產生懷疑,這位母親所使用的小伎倆很容易就會被識破。我們可以想象,瑪麗會十分反感,更有甚者,瑪麗會堅持待在屋里,使母親無法成行。在這個時候,有的母親會隨便捏造一些借口,如謊稱自己要去醫(yī)生那里看病,如果瑪麗非要跟去的話,醫(yī)生就會強迫她服用一些很苦的藥。母親認為,這樣的托詞能夠使瑪麗不再跟著自己一起出門。但是,當瑪麗佇立在門口,看著馬車漸行漸遠的時候,她的臉上是否會出現迷茫與困惑的神情呢?她的情緒是否會因為對醫(yī)生的畏懼和對母親的不信任、失望、惱怒而產生激烈的碰撞呢?經過這樣的打擊,很可能使瑪麗幼小的心靈形成難以愈合的傷口。而所有這些,瑪麗的母親是否能夠考慮到呢?當母親坐在馬車上,看到瑪麗的身影逐漸模糊時,她的嘴角很可能會露出一絲得意的微笑,她會為自己成功地欺騙了女兒而感到沾沾自喜。母親說“要去醫(yī)生那里看病”,這個理由或許是真的,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母親在撒謊。對女兒撒謊的母親很難區(qū)分欺騙與虛假的界限,并且會逐漸將這種方法變成一種習慣。尤其是母親每次都能成功地依靠撒謊來騙取孩子的信任,在以后,母親更會毫不猶豫地以撒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后記
結語 對每個人來說,只要掌握了審視與分析自己心靈的技巧,就能發(fā)現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一些外部的風景及因此在內心所形成的心理圖像,或是一些在想象中讓他感興趣的事情,都是因為之前的事情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這些原型而形成的,而且通常是受到一些兒童時期所經歷的事情影響而形成的。例如,他曾經讀到過一些發(fā)生在英國皇宮或是城堡的故事。如果他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在他腦海中對這些畫面所形成的基本概念,通常是源于他在早期生活中因為看到過一些漂亮的房間,然后進行整理從而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記憶。因此,那些吸引我們注意力或是在童年時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事情,便都成了人們腦海中記憶的原型,這些對我們日后所形成的觀念多少會有影響。人生早期留下的印象影響深遠 只要仔細地想一下這個問題,或是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心靈的運行狀態(tài),很多人就會注意到,在兒童時期,在他們腦海中留下了印象進而形成基本心理結構的那些事情,將會對日后的生活產生多么深遠的影響。人們一旦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這些在兒童時期留下印象的事情在自己的心里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過,如果一個孩子第一次登上一座高山,在他大腦中因為之前聽過的或是讀過有關高山的描述而形成的印象,便會因此而有所改變。又如,你的女兒住在農村,有一次遠行到海邊,她在峭壁上靜靜坐著,整整一小時,看著海浪不停地拍打著沙灘。這一個小時的經歷帶給她的滿足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個場景卻能對她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即使不是在心理結構上,至少也會在她腦海中形成永遠抹不掉的印記。在她腦海里形成的畫面,以及與之相連的情感和對她的想象與概念的影響,在有生之年,都將為她的精神注入持續(xù)的活力。童年時形成的基本概念貫徹終生 成年人的心理結構在形成過程中,如果涉及到與道德相關的一些抽象與概括性觀念,與上面所說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因為上述這些觀念將對人們的思維習慣及性格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是由童年時期存在于腦海中的印象慢慢發(fā)展而成的。例如,一個人要在經過許多事情之后,才會對“正義”、“善良”這些具有深刻含義的詞語逐漸產生充分的認識。當然,在這些觀念中,童年時期形成的印象一定會在大腦中占據很大一部分。因此,在每一個故事中,你跟孩子講關于正義和善良的道理,在當時這或許只是一種零碎的印象,但正是這些在日后成為影響他們價值取向的關鍵之一。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童年時期,人們看到的畫面和腦中的印象所形成的觀點或是概念,將在日后成為構成他們心理思維運行的元素之一。它們本身也是心靈結構中的一部分。之前殘留的印象會對我們日后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看似匪夷所思,但卻是真切存在的。有些哲學家堅持認為,人類的意識其實只是我們記憶中的殘留印象所形成的一種必然產物,而它們又融合成一個復雜而又和諧的整體。當然,我們不能如此激進。但我們只需稍微想一下,在嬰兒時期或是童年時期所形成的印象的性質和特點,會影響我們成年之后的許多思維、觀念和行為準則。因此,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認識到,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這不僅是為孩子眼前的快樂、幸福著想,更肩負著塑造孩子心靈的重要責任。父母有必要考慮到孩子的現在和將來。對那些可能進入孩子印象的事物要格外小心和關注。在建造這種基礎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 這種思想的其他影響還讓我們明白,在教育孩子時采取柔和手段是極為重要的。父親一時的粗暴或是憤怒的舉動,雖然給孩子肉體上造成的傷害可以很快消失,但這種傷痛的記憶卻并不會隨著肉體傷害的消失而消失。即便后來這種記憶逐漸消退,但也還是不能讓孩子徹底忘懷。這樣的行為給孩子敏感的感知功能留下的印記將產生持續(xù)終身的影響。要記住,有時,這種印記本身就是難以磨滅的。 因此,我們要小心謹慎地教育孩子,要讓他們在童年時期留下的印象成為他們日后生活的幸福之源。誠然,孩子必須要受到我們的教育。在他們的身體機能仍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必須要長時間處于我們的教育之下。因此,在這一個時期里,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他們,而不是任由他們隨著性子胡來。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作絲毫的妥協(xié)。同時,我們也要忠實地履行自身的職責。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良好的執(zhí)行能力,我們將使孩子的童年生活過得快樂,對作為父母的我們而言,亦是如此。
編輯推薦
《這樣教孩子才會棒》:好孩子是用好方法教出來的,一部塵封百年的西方教育經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